少年游 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帏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因为经常被这种华丽却不失清新的爱情词萌到,所以很久以前看过的一部电视剧里出现“马滑霜浓”的时候,立刻就记住了。后来才知道是出自于周邦彦的《少年游》。写得真是好呀~~二人夜聚,美人纤纤玉手握着新鲜的黄橙,用如水的并刀剥开、佐以雪白的吴盐与对面的男子共尝。华丽的帷幔、锦衾散发着温情,隔开了窗外的寒天。加上兽香弥漫、淡烟笼罩,更增添了一种醉人的味道。二人相对而坐、静静调笙。夜深人静,起身告辞。女子却道,夜已三更、霜又浓、马又滑,路上行人恐怕也很少了,不如歇着罢。 最喜欢“相对坐调笙”这个场景了,幸亏不是相对坐弹筝、相对坐吹笙。我觉得“笙”这种乐器比之筝之类的更有一种质朴、敦厚、亲切的感觉。少了古筝那种高调与华美。而这一“调”字就把那气氛那环境净化到极致了,这不是一对你侬我侬死去活来的爱人、也不是一对平平淡淡、单调无聊的夫妻,而是有着默契、平和、温暖的感情的红尘伴侣,他们之间没有也不需要红烛罗帐之下弹筝吹笙的那种享乐与虚空。时间就在这种温暖与妥帖中流逝。 而最后那马滑霜浓之句已成为古典爱情词中的经典吧,那女子的风情万种、冰雪聪明、玲珑剔透可见一斑。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人博客写的是有关这首词的故事,贴在这里。语言有点点糙,但还挺有看头呢,算是以怡这炎炎夏夜吧。 【以下为转载】 李师师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三岁时父亲把她寄名佛寺,老僧为她摩顶,她突然大哭。老僧人认为她很象佛门弟子,因为大家管佛门弟子叫“师”,所以她就被叫做李师师。过了一年,父亲因罪死在狱中。她因此流露街头,以经营妓院为业的李蕴见她是个美人坯子,于是将她收养,教她琴棋书画、歌舞侍人。一时间李师师成为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争夺的对象。最后连宋徽宗也闻其名而想一亲芳泽。高俅、杨戬自然怂恿宋徽宗,并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走漏消息。 一见到李师师,宋徽宗就觉得这些年简直是白活了。李师师不卑不亢、温婉灵秀的气质使宋徽宗如在梦中。李师师与高俅早就相识,见位高权重的高大人竟然对这位陌生的客人毕恭毕敬,心下疑惑,但可以确定这也是得罪不得的达官显贵,于是殷勤侍奉。 第二天天还没亮,宋徽宗急忙穿好衣服,与高俅杨戬赶回去上朝。从此宋徽宗对后宫佳丽视若无睹,隔三差五就以体察民情为由,出宫来李师师这里寻欢作乐,有时还叫着大学士王黼同去。李师师渐渐也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万岁爷驾临,怎敢不百般奉承!如今的李师师可非往日可比,身份虽然仍是名妓,却也“名花有主”,有权势的王公贵族也只能望“师”兴叹。 可是偏有武功员外郎贾奕以前与李师师交情深厚,一日偶遇李师师,便去她家中留宿,酒后不免醋意大发,写了一首讽刺宋徽宗的词:闲步小楼前,见个佳人貌似仙;暗想圣情珲似梦,追欢执手,兰房恣意,一夜说盟言。满掬沉檀喷瑞烟,报道早朝归去晚回銮,留下鲛绡当宿钱。宋徽宗听说后大怒,差点杀了他,最后还是贬到琼州做了个参军。 其实在所有的客人中,李师师最中意的是大才子周邦彦。有一次宋徽宗生病,周邦彦趁着这个空儿前来看望李师师。二人正在叙阔之际,忽报圣驾前来,周邦彦躲避不及,藏在床下。宋徽宗送给李师师一个新鲜的橙子,聊了一会儿就要回宫,李师师假意挽留道:“现已三更,马滑霜浓,龙体要紧。”而宋徽宗正因为身体没全好,才不敢留宿,急急走了。 周邦彦酸溜溜地添了一首词: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帏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岂知宋徽宗痊愈后来李师师这里宴饮,李师师一时忘情把这首词唱了出来。宋徽宗问是谁做的,李师师随口说出是周邦彦,话一出口就后悔莫及。宋徽宗立刻明白那天周邦彦也一定在屋内。脸色骤变,过了几天找借口把周邦彦贬出汴京。 李师师为其送行,并将他谱的一首《兰陵王》唱给宋徽宗听: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谶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桑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映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剪,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侧。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记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宋徽宗也觉得太过严厉了,就又把周邦彦招了回来,封他为大晟乐正,命定正雅乐。 1125年,宋徽宗禅位给太子赵桓,太子尊徽宗为道君太上皇帝,住在太乙宫内,专奉道教。不久,金兵大举入侵,宋军节节败退,徽宗与钦宗终于在靖康之难成了俘虏。金军本想连李师师一起俘虏,但没有成功。宋朝南渡后,李师师的下落不明,有人说她捐出家产抗金,自己遁入空门。有人说她被金军掠走,吞金自杀。也有人说她随便嫁了个商人,后来在钱塘江淹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