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692|回复: 21

[原创文字] 三生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 20: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世灼灼化三月的绯桃

傍你的窗前情愿暮暮又朝朝   

却等得满园乱红可怜春容老

你始抬眸

叹一声:桃之夭夭


再一世缠红绳甘作白玉

偎你襟前怅听你相思心如许

终一日你执素手痴看她眉妩

红绳陡断

恨缘浅、一抔碎絮


末一世摇轻桨采莲在南塘

等你自陌上回首看瓣瓣莲灿

隔水抛莲知是我几世的念想

你且一笑

莲落水、水漾莲殇

 

PS:春天了。春天的时候合该去念些南朝民歌,所谓吴歌西曲,终日“丝”呀“思”的,“莲”呀“怜”的,缠绵得很。最爱是《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难怪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时便想到它,原该想到的,真是美得折人。这么戏作一首,都是这些南朝民歌闹的。可叹诗中女子太悲剧了,我也是不忍的。  

发表于 2011-4-20 00: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生世、三生石,总以三为一轮回、以三为一完满,不知何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 22: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同爱《西洲曲》。爱她虽缠绵相思,却明丽动人,旖旎别致,意境清远。本是一腔愁思,竟不觉悲剧。——果然“一人一部红楼梦”

 

楼主的诗作有些席慕容的味道,如果谱成曲子,应该不错。 

瞎改几个字词,会不会节奏上更紧凑、更古典些?

 

一世灼灼化三月绯桃

傍你窗前情愿暮暮又朝朝   

等得满园乱红可怜春容老

你始抬眸

叹一声:桃之夭夭


 

一世甘缠红绳作白玉

偎你襟前怅听相思心如许

终一日执素手痴看她眉妩

红绳陡断

恨缘浅、一抔碎絮


 

一世轻桨采莲在南塘

等你陌上回首看莲灿瓣瓣

隔水抛莲知是我几世念想

你且一笑

莲落水、水漾莲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2 12:56:0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 00: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晨,黑夜

缠缠绵绵令人心醉的情歌,第一段让我想到诗经,第二段红楼梦,第三段西洲曲,欣赏了,支持谱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 08: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觉得这是非常好的曲词。似乎可以再改改。

三段首句,非鱼的是一种改法,我觉得也可以还用三个字。

如第一段做“那一世灼灼化三月绯桃”,后面是“再一世”、“末一世”。

 

三段句末的四三四句式与全曲的节奏不太合,最好再调一调,具体我说不好,但总觉得读到这里有点别扭。如果有好的相合的曲子,或许就不是问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 10: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远风在2011-4-2 8:19:20的发言:

三段句末的四三四句式与全曲的节奏不太合,最好再调一调,具体我说不好,但总觉得读到这里有点别扭。如果有好的相合的曲子,或许就不是问题了。

 

是否因為“叹”、“恨”二字均为动词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 11: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远风在2011-4-2 8:19:20的发言:

三段句末的四三四句式与全曲的节奏不太合,最好再调一调,具体我说不好,但总觉得读到这里有点别扭。如果有好的相合的曲子,或许就不是问题了。

 

我初读整首诗,感觉节奏有点儿古今混合,所以瞎改,去了几个虚字,调了三两短语。此外,原诗几乎每句都是偶数,韵律上缺少“奇”做变数。

如远风所说,如果作为歌词,就不是问题了,曲子的节奏会修饰歌词的节奏,而作为诗歌,自身的节奏就很重要。

三段句末如果把三字句提上来,变成七字句,会不会好些呢?

 

你始抬眸叹一声

桃之夭夭

 

红绳陡断恨缘浅

一抔碎絮

 

你且一笑莲落水

水漾莲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2 13:05:2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 13: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非鱼老师说得是,写的时候确是有一些拟古的意味在里面,想写得有些建筑美,但又想要显出现代汉语的多变化。所以写完改了几遍,也试着把几个虚词去掉,不过改完之后再念给我同学听,她们会更喜欢原来的音节一些。所以后来我又给加上去了。总之现在好像也很无措。

老师说三段句末的三字句提上来,变成七字句,感觉倒是好多了。再把原来的“叹”和“恨”两个动词换到后一个字,这样怎么样呢?

 

你始抬眸轻叹声

桃之夭夭

 

红绳陡断缘恨浅

一抔碎絮

 

你且一笑莲落水

水漾莲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 14: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把你的原诗又读了一遍,有些明白你原来的安排了,是不是希望达到整饬间有错落,厚重中见轻灵的“建筑美”?

古诗要求格律,现代诗追求自由,两者放一起需要琢磨。最近指导学生做论文,体会“带着镣铐跳舞”确不易。

现在很多“中国风”歌曲追求的也就是古今结合。

你的原诗就挺好,更适合现代歌曲,我一改,有点儿像戏曲,味儿不一样了,呵呵。

“轻叹声”、“缘恨浅”,“莲落水”不如都保留原来的短语,因为前面的诗句也不是语法结构都一致的,这里不需要强求一致,只要大概相似,反倒有变化,也别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 16: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非鱼老师指点。确实啊,我是希望诗歌既要整饬,又要有错落。整饬则要求规矩。现代诗首先是从外国译诗开始的,它有外国译诗看上去很自由的形式,可是其实外国原诗自身也有很多规矩,这些就在翻译的过程中消失了。我读一些德语诗歌,可能反过来再看现代诗的时候,就会觉得很奇怪。所以我其实不是很敢写诗,古诗写不了,现代诗完全天马行空,大家都好像李太白,想怎么写怎么写。可是历来学诗者,可学杜不可学李,我就困惑了。自由难道不可能也是一种枷锁吗,总之我是很心怀畏惧的。

错落是要多变。这当然是现代汉语比较鲜明的特点。可能比起现代诗,我更喜欢现代汉语写的散文,美的时候真的可以很美。民国时候很多散文就是,未必有多华美,但有字里行间都是很有韵味的。很喜欢徐志摩的散文,看着是很俊逸的,沈从文的也好,可能更清一些。现代诗很多倒是很散文化了,诗味仿佛没那么浓,还有点只能看不能读的感觉。

我想,不管是文明的最初还是最后,我们永远都会需要诗歌和音乐。诗歌是小说戏剧散文都没办法取代的。我们读古诗古文,并不是纯粹的为古而古吧,在这些被时间筛选留下的经典里,寻找未来的方向,也不一定是荒诞吧。虽然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有着巨大的鸿沟,但是我们这个“全球化”“世界化”的时代,应该是要有大气魄的,要有大气魄去创造集古今东西之大成的新时代文化。我觉得这才是大趋势,也是坦途之所在。此外,单方面的厚今,厚西,可能走到最后是没路的。

 

呵呵,一不小心瞎说这么多,其实我看现代诗也不多,说的话好像有点不负责任。老师姑且这么看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6 22:52 , Processed in 0.0747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