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60|回复: 12

[思 想] [转帖]少有人走的第五条路-TEDxGDUFS Summer夏季分享会“因此我旅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2 20: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ED讲者/安芯

  先请大家摊开自己的一只手掌,把五指伸长。我想,人一辈子总是会有很多的选择。就像现在大学在读或者快要大学毕业的我们,按照大多数人的想法,好不容易在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奔向一所根正苗红的大学后,大拇指代表着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出国留学,继续深造,混得不错的话还能暂留一段时间挣第一桶金,食指代表立马工作挣钱,早日经济独立自食其力也是一条很不错的路,中指代表国内考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无名指代表自主创业,默默无名卧薪尝胆,这一路的艰辛和酸楚也只有自己知道。最后剩下的这根小拇指,短小,少有人问津,但它同样也是一条路,少有人走的一条路,它是间隔年,也是义工旅行。
   可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五根手指的长度是不同的,而我们做出选择的概率和倾向性也是不同的,或许有的人会问,会什么你选择义工旅行?那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问大家四个简短的问题:
1.如果给你一千万美元,让你将坐在对面的朋友杀掉,你是否会动心?
2.如果给你一千万美元,坐在你对面的是一个即将执行死刑的囚犯,你是否会提起刀子?
3.同样还是一千万美元,但这次递给你的是一个按钮,按下去后地球上某个不知名的角落,某个你不认识的人会死去,你会么?
4.若是将你换成一个对金钱毫无概念的小孩子,你觉得它会按下那个按钮么?
   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决定?一开始,很多人会以为是那个对象,那个“客体”发生了变化,但又不是。是我们自己,真正的我们。那么为什么第四个选择里小孩子按下的几率会小呢?是因为“经历”,它是否尝过金钱的甜头。到最后,我都会告诉朋友们,真正在影响我们决定的,是80%的“自我”+20%的经历。数量化只是为了突显重要性,而非去衡量。
   你自己就是我究竟适合做什么?我到底喜欢做什么?理想和现实的平衡点在哪里?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存在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自由与责任又存在怎样的关系? 我们为什么要通过竞争来受教育?难道教育只是为了通过几项考试,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为什么我们在通过几项考试以后很快就把所学的内容忘精光了?请问谁可以把以前的化学元素周期表背诵一遍呢?
   其次就是你的经历,我记得我第一次告诉我的家人间隔年这决定时,家人第一反应就是:“现在那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你疯啦?!现在那么多人考研考得头破血流的,你跑去东南亚,你疯啦?!”我觉得被这么一说我都真要疯了,但还是淡定地解释着:“其实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黄金时期是14-20岁,或许是因为有父母在正确地引导,或许是因为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相互激励,也或许是因为有某个特殊的际遇,它才为自己在不同时期设立了不同目标,然后不断修正实现,最后才成了大家眼里的牛人或者找到了一份相对体面的工作。但这个过程不是横空出世,而是水到渠成的。义工旅行的这个间隔年计划,只是我以后生活的起点,这个“1”,相对一辈子的“1”而言,实在是微乎其微的,但给我自己思想上带来的影响,却是不可预知的。”末了,爸爸笑着说,去吧,你没疯,我们全力支持你。

   关于间隔年(Gap Year)这个概念,最初我是2009年底在美国加州交换学习时和德国好友聊天时无意中接触到的,她告诉我在欧洲很多学生高中毕业或者大学毕业后会去其他国家以义工旅行的方式间隔一年,然后再回国工作或者念书。然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比如目前社会上这个概念还是新的,尚未成熟,我们的信息也是不对称的,毕业后我们也会考虑找工作时应届毕业生身份,或者出游时考虑经费问题。因此,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我把自己的间隔年计划分割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内,一部分是费用较少的东南亚国家。在国内主要是利用大四的空闲时间和寒暑假时间,主要是多背一公斤,TED,朋友公益的艾滋病人探访项目,国外目前进行了的就是马来西亚有机稻米农场和Café餐馆做服务生的义工。
   接下来7月底开始,我会先徒步西藏15天,再去尼泊尔的未来儿童之村做20天左右的义工,主要负责教英语、募捐、做活动,翻译,跟着是印度1-2个月的垂死之家临终关怀,以老人和残疾人为对象进行服务,接下来是在泰国为期六个月的Fr. Ray Foundation(雷神父基金会,帮助800多个被生活遗弃的孩子和贫困的残疾青年,让他们拥有正常的、充满爱心的丰富生活)日托中心、收容中心、外展队、儿童之家和盲校服务,由于基金会地处芭堤雅,泰国的性都,那么结合我曾经做过的艾滋病义工项目以及对LGBT群体的关注,我希望通过在芭堤雅的6个月生活,观察了解泰国的LGBT群体和艾滋病患情况,以及印度的第三性海吉拉群体,通过对比的方式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出来,引起更多中国人对于LGBT这个边缘群体的关注和思考。最后会在越南的SJ Vietnam机构做两个月的义工,儿童之家和盲童学校,同时该机构也有其他的短期、长期志愿者项目,包括环境保护,老人救助等。同时,从宏观上深入了解国外公益机构的运作模式、组织架构、政策法规。我认为在这方面的观察对比以及借鉴是很有意义的,也是我除了微观上的一对一帮助以外的兴趣所在,因为它改变的不是一个人或者一家一户,而是很多人很多家庭,尤其是政策法规方面,如果你能够促进一个好的政策的实行,那么受益者将是数以万计,甚至不计其数的。

   我想大家都是有一颗躁动不安的心,渴望去改变自己,跳出原有的圈子,重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甚至成为自己的。那么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在行走中让我浑身过电的瞬间。
   在地震后的四川做义工时,我认识了一个台湾老师,她在中国支教已经将近七年。她告诉我,她去过一个小山村,里面的男性小到四五岁的男孩大到八十多岁的老人,全部吸烟。一次她告诉了一个十四岁的男生很多关于吸烟有害的常识,那个男生便扔掉了烟头,说,老师,我以后再也不抽烟了,以前从没有人告诉过我这些。她也说,对于台湾来说,少了她一个人不重要,但对于这么一个医学常识匮乏的山村,多了她一个,改变却是巨大的。于是,我和她一块发起了这个《间隔年明信片义卖,为四川震后独臂男子筹款装义肢》的活动,也许有人会抱怨我们是在为政府买单,但是总需要人去进行一对一的帮助,有的人去影响决策,有的人去改变教育,有的人去募捐筹款,大家各司其职,而非一味地指责或者无用论的态度对待,既然认同一个价值观,那就去践行你所认同的价值观。只有当人人起而力行时,这个社会才会变得更好。因为它是由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所组成。义工活动结束后需要的是持续性与连接性,而非走马观花的体验生活。今天,我发现了一个困难的人,大家都去帮助了,明天,你发现一个困难的人,大家同样伸出了援助之手,那这个社会才会更加美好。最终,你是可以影响并且改变这个社会的。
    在马来西亚的一间Café餐馆做义工时,老板娘Bevy和我分享了她在日本留学,担任美容公司CEO以及自己在马来西亚创办基金会,每周开展基督教灵修会的故事。看着基督教在她身上所产生的精神作用,再加上在吉隆坡的国家清真寺里我在一旁和穆斯林交流聊天的经历,我顿时明白了自己两年前在美国对宗教所持的看法是相当肤浅的。那时候,我仅仅只是认为美国人去教堂很大部分原因是social,因为生活里他们social的方式除了party and club就是party and club。但现在,我才更多地感受到了宗教的集合,是爱的交流和精神的归属。如果人没有了信仰,当然这个信仰不仅仅包括宗教的,光靠良心做事,可是良心在金钱,利益面前很快就会动摇的。
    在这个期间,我认识了很多外国的朋友,同龄的或者比我大很多的。和他们聊天的过程中,或者闲逛他们的profile时,我发现,他们一般在自我介绍的时候,会很共同性地说: I know what I want, and I’m trying to work hard to get there. 或者I’m a goal-oriented person, and being myself is very important. 再或者 Passion is a KEY in my life. 等等类似于这样的句子。这让我很震惊,因为试问当下,多少人能够很明确地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你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实现它,你是否找到了自己真正爱做的事情,你对生活的热情成都有多高。

    然而,现在的教育,是功利导向型的,它告诉我们思考什么而不是怎样去思考,它更注重的是结果而非过程,它缺乏人文精神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很多作为个体所需要认识的到的东西,比如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或者最初的梦想,已经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中遗失了。所以,我才不断地给自己弥补着这一课,去学会包容,面对不同声音理性地思考,去懂得从小到大,我们不仅仅是在做梦,追梦,圆梦,我们还需要还梦,而还梦,帮助他人这块,可以发生在人生的任何阶段,不受金钱的束缚,转发一次弱势群体的求助帖,捐五元钱,支持一次公益活动等等都是在还梦,而不是说等我有了钱,我再去做慈善,我再去环球旅行。可那时候你还记得吗?你还能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环球旅行么?

   我想,这便是在义工旅行的过程中我所学到的,也正在不停学习的。包容,理性地去思考,面对不同的声音,换角度思考问题,遇到困境后尝试解决而非抱怨的乐观心态,倘若完成了这一趟完整的接触“生老病死残”的义工之旅,我想,健康究竟有多重要,如何去珍惜和家人朋友恋人在一块的时间,如何去设计生活,如何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如何让自己更独立等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就算不完全解决,也总比现在的强。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走好了,就会变成大多数人都会走的路。十年前染头发修指甲烫睫毛并不流行,但看看现在大家的审美观。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改变也是需要大部分人去推动的,只有每一个人都起而力行了,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如果你尚有多出去转转的梦想,那么你可以从现在开始,寒暑假可以通过多背一公斤或者好友营去中国的西部或者其他地方支教,或者服务其他公益组织,费用很低,收获很大。如果你还想再走出去看看,可以存钱,奖学金,兼职打工赚的钱,压岁钱等等,东南亚旅行的费用并不大,由于部分地方提供食宿,所以我这一年的预计费用是3万,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我自己攒下来的,剩余的我也会沿途叫卖我自己的明信片攒旅费。
   这些只是路途中见闻很少很少的一部分。

   我们都希望自己可以成功,当然成功的定义很多,生活平淡也是一种成功,但无论你心中的成功怎样,对于赢这个字而言,亡口月贝凡,亡就是要有危机意思,时刻警惕,口就是大声地说出你的梦想,月就是不断地去日积月累,查阅各种资料,去整合资源打造你自己的间隔年,贝自然是资金,用力所能及的经济基础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凡,一颗平凡的心,感恩的心,我们都是一样的,同样的教育同样的社会环境,如果我做到了,那么,你还等什么呢?
   最后,对于旅行的意义,我想用自己拍的自己做的电子杂志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转帖]少有人走的第五条路-TEDxGDUFS Summer夏季分享会“因此我旅行”

[转帖]少有人走的第五条路-TEDxGDUFS Summer夏季分享会“因此我旅行”

[转帖]少有人走的第五条路-TEDxGDUFS Summer夏季分享会“因此我旅行”

[转帖]少有人走的第五条路-TEDxGDUFS Summer夏季分享会“因此我旅行”

 楼主| 发表于 2011-6-12 20: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少有人走的第五条路-TEDxGDUFS Summer夏季分享会“因此我旅行”

[转帖]少有人走的第五条路-TEDxGDUFS Summer夏季分享会“因此我旅行”

[转帖]少有人走的第五条路-TEDxGDUFS Summer夏季分享会“因此我旅行”

[转帖]少有人走的第五条路-TEDxGDUFS Summer夏季分享会“因此我旅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2 20: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少有人走的第五条路-TEDxGDUFS Summer夏季分享会“因此我旅行”

[转帖]少有人走的第五条路-TEDxGDUFS Summer夏季分享会“因此我旅行”

[转帖]少有人走的第五条路-TEDxGDUFS Summer夏季分享会“因此我旅行”

[转帖]少有人走的第五条路-TEDxGDUFS Summer夏季分享会“因此我旅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2 20: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少有人走的第五条路-TEDxGDUFS Summer夏季分享会“因此我旅行”

[转帖]少有人走的第五条路-TEDxGDUFS Summer夏季分享会“因此我旅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2 20: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就是《间隔年明信片义卖,为四川震后独臂男子筹款装义肢》的发起者写的,让人看到,原来生活还有另外的不一样的路。贴在这里,也许会有一些启发。最后,再为筹款呼吁一下,希望大家都能行动起来,不在于钱,在于一份抵抗冷漠的心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12 20:54:3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2 21: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行香子在2011-6-12 20:48:15的发言:

TED讲者/安芯
也许有人会抱怨我们是在为政府买单,但是总需要人去进行一对一的帮助,有的人去影响决策,有的人去改变教育,有的人去募捐筹款,大家各司其职,而非一味地指责或者无用论的态度对待,既然认同一个价值观,那就去践行你所认同的价值观。只有当人人起而力行时,这个社会才会变得更好。因为它是由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所组成。义工活动结束后需要的是持续性与连接性,而非走马观花的体验生活。今天,我发现了一个困难的人,大家都去帮助了,明天,你发现一个困难的人,大家同样伸出了援助之手,那这个社会才会更加美好。最终,你是可以影响并且改变这个社会的。
   

很赞这个女孩的思想,尤其这段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2 22: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间隔年的想法很好,不过在中国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在中国,多数人的人生发展是环环相扣的,尤其是体制内,如果中间莫名断掉一环,后面可能就接不上了。
希望到我儿子的时代,这种间隔年的做法已经很普通,它可以让人真正的认识社会人生,可以让人深刻思考自己的未来去向,而不是随波逐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3 09: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远风在2011-6-12 22:27:30的发言:
 那个间隔年的想法很好,不过在中国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在中国,多数人的人生发展是环环相扣的,尤其是体制内,如果中间莫名断掉一环,后面可能就接不上了。
希望到我儿子的时代,这种间隔年的做法已经很普通,它可以让人真正的认识社会人生,可以让人深刻思考自己的未来去向,而不是随波逐流。

远风师很乐观啊,还有十几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3 12: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和想法都很有吸引力。“间隔年”的做法在一些国家早已相当普遍,但在中国还是新生事物。这个女孩能将梦想落到实处并与大家分享,很了不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3 21: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想法是不错的,在中国推广还需要不少硬件支持。

我居然有点浪漫地想起了唐人云游,呵呵,看来是在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笼子里关久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6 19:02 , Processed in 0.07460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