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08|回复: 8

好电影,忧伤啥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1 07: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工人阶级的忧伤

 

吴晓波

 

陈桂林是东北一家大型国有企业铸造分厂的工人,40来岁那年,工厂难以为继,被“改革”了,他和同在厂里干活的妻子同时下岗。他会拉手风琴,便与几位同样下岗的老伙伴组成了一个草台班子,在人家出殡和商场搞促销时赚点辛苦钱。他有一个正在读小学、特别喜欢弹钢琴的女儿,因为买不起琴,他跟几位老伙计去偷琴,被抓进了派出所,他还用木板为女儿“画”了一架不会发出声音的“钢琴”。陈桂林的生活“一败涂地”。他的妻子离家出走,跟上了一个卖假药的老板。两人开始争夺女儿的抚养权。女儿倒也现实,提出谁能给她一架钢琴就跟谁。身无分文的陈桂林就回到败破不堪的废弃车间,跟几位老伙计一起——他们现在的“身份”是大嫂级歌手、小偷、黑社会团伙的小头目、打麻将还耍赖的赌徒、杀猪专业户、退休老工程师,硬生生地“铸造”出了一台钢琴。
  
  这是一部正在国内院线放映的电影,名字叫《钢的琴》。上周,在只有四个观众的、空荡荡的影院里,我静静地看完了。
  
  根据我有限的知识,这个故事一定发生在1998年到2003年之间,当时,中央政府提出“三年搞活国有企业”,除了少数有资源垄断优势的大型企业之外,其余数以十万计的企业被“关停并转”,超过两千万的产业工人被要求下岗。当时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的是工龄买断的办法,一年工龄在各省的价格不同,东北地区大约是2000元,江浙一带则是800元到1000元——也就是说,一个工龄二十年的工人拿了几万元钱就被扔到了马路上。
  
  南方地区因为商品经济活跃,下岗工人投亲靠友,很快就能找到工作,而在一些老工业基地,往往一家两代人都在一个工厂,在过去几十年里,他们自认是 “工厂的主人翁”,从来没有培育自主谋生的技能。一旦失去工作,马上成了流氓无产者。陈桂林和他的妻子、老伙计们正是这样一群,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突然抛弃的工人阶级。
  
  当时,下岗情况最严峻的正是《钢的琴》的故事发生地——在计划经济年代有“国老大”之称的辽宁省。2002年,我曾到沈阳铁西区去做下岗工人情况调研,那里是中国最著名的机械装备业基地,从日据年代就开始建设,1940年代有“东方鲁尔”之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又是“一五规划”的重中之重,苏联援建的 “156工程”中有三家建在铁西。这里还有全国最大的工人居住区。上世纪90年代末期之后,铁西区江河日下,成了下岗重灾区。我去调研一周,目睹情况之悲惨,触目惊心,其中听到的两则真实故事如下:
  
  ——当时铁西区很多工人家庭全家下岗,生活无着,妻子被迫去洗浴场做皮肉生意,傍晚时分,丈夫用破自行车驮她至场外,妻子入内,十几位大老爷们儿就在外面吸闷烟,午夜下班,再用车默默驮回。沈阳当地人称之“忍者神龟”。
  
  ——一户家庭夫妻下岗,生活艰辛,一日,读中学的儿子回家,说学校要开运动会,老师要求穿运动鞋。家里实在拿不出买鞋的钱,吃饭期间,妻子开始抱怨丈夫没有本事,丈夫埋头吃饭,一语不发,妻子抱怨不止,丈夫放下碗筷,默默走向阳台,一跃而下。
  
  我至今记得那些向我讲述这些故事的人们的面孔,他们静静的说,无悲无伤,苦难被深锁在细细的皱纹里。到今天,我常常在梦中遇到他们,浑身颤栗不已。
  
  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产业工人,技能高超——否则不可能用手工的方式打造出一台钢铸的钢琴,忠于职守,男人个性豪爽,女人温润体贴,他们没有犯过任何错误,却要承担完全不可能承受的改革代价。
  
  在后来做改革史研究中,我还接触到下面这个史料:
  
  早在1996至1997年间,由于国有企业的大面积亏损以及随之而被迫展开的产权改造运动,按官方的统计数据,下岗工人的总量已经达到1500万人,其后一直居高不下,这成了当时最可怕的“社会炸弹”。在1998年前后,世界银行和国务院体改办课题组分别对社保欠帐的数目进行过估算,一个比较接近的数目是2万亿元。
  
  一些经济学家和官员——包括吴敬琏、周小川、林毅夫以及出任过财政部长的刘仲藜等人便提出,“这笔养老保险欠帐问题不解决,新的养老保险体系就无法正常运作,建立社会安全网、保持社会稳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后来的几年里,他们一再建言,解决国有企业老职工的社保欠帐问题和建立公正完善的社会保障基金,2000年初,国家体改办曾设计了一个计划,拟划拨近2万亿元国有资产存量“做实”老职工的社会保障个人帐户,然而,几经波折,这一计划最终还是流产。反对者的理由是“把国有资产变成了职工的私人资产,明摆着是国有资产的流失”。晚年吴敬琏在评论这一往事时,用了八个字:“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去年,在参加一个论坛时,我遇到一位当年反对2万亿划拨计划的著名智囊、经济学家,我问他,十年以降,对当年的主张有何反思。他一边吃饭,一边淡淡的回答我说,“不是都过去了嘛。”
  
  是的。都过去了。一地衰败的铁西区过去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关过去了,两千万下岗工人的人生也都过去了。现在,只有很小很小的一点忧伤,留在一部叫做《钢的琴》的小成本电影里。历史常常做选择性的记忆,因而它是不真实的,甚或如卡尔.波普尔所说的,是“没有意义的。”
  
  这个时代若真有尊严,它从来在民间。
  
  在这篇与文艺无关的专栏里,我要向《钢的琴》的主创人员致意——他们是导演张猛、男主角王千源以及不取报酬的东北籍女演员秦海璐,你们做了一份真实的工作,让那些企图在电影院里逃避现实的人们有了一次突然与当代中国直面相撞的机会。
  
  有可能的话,去看一下《钢的琴》吧。它被安排在“中国年度大片”《建党伟业》和“世界年度大片”《变形金刚4》之间上映,仅仅是一个“聊胜于无”的插曲。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10 收起 理由
木兰晓芙 + 10 好话题!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07:25:33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影很好,影评很难写。绝不只是忧伤、怀旧,真正的关键词是想象和创造。票房也并非那样惨淡,我周末看的,几乎座无虚席。只是要给《变3》让路,听说将很快下线,有想看还没看的快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21 7:27:3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1 11: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影评内容真不错,就是标题女性化了点。不过,标题可能是媒体编辑改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1 12: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1 21:43: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听说在这部电影里秦海璐从演员变成了制片,一个拿了影后很多年也半红不紫的女演员,一个拿了影帝也不红的男演员,让人感慨。其实中国从来不缺好演员,缺的是想象力或直面现实的勇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6 20: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遗憾《钢的琴》这部电影没看过,但前几天在电视里的音乐频道无意中看到了对它的介绍,短短二十分钟,只是从电影音乐角度,怀旧、质朴、小人物心灵的变化与成长,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介绍了这部电影的三段插曲:第一段,一束追光雪花飞舞,舞台上的陈桂林独自一人坐在钢琴前弹奏《致爱丽丝》,表达一种迷茫与不可捉摸的心绪;第二段,空旷的厂房车间里,陈桂林坐在那里弹奏手风琴《山楂树》,优美忧伤的旋律久久回荡,女主人公(应该是吧,秦海璐扮演的)默默走过来,坐在他身边轻轻把头靠在他背上,没有一句对话;第三段,卡拉OK厅里,老同学聚会,陈桂林演唱了一首《怀念战友》,歌曲后半部分众人情不自禁地合唱起来。好片子啊!很有意思,饰演陈桂林的王千源透露他原本不会拉手风琴、唱歌也不好,是为了角色需要克服困难硬练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 12: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昨晚看了《钢的琴》,这部电影是对真正的劳动的赞美,当那些人操持起他们的手艺,将之服务于一种真诚的愿望时,劳动具备了其最初的美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15 22: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德国拍的《再见列宁》,都是用一个温情的故事来折射社会巨变之下的心理动荡。 楼主的“是的。都过去了。一地衰败的铁西区过去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关过去了,两千万下岗工人的人生也都过去了。现在,只有很小很小的一点忧伤,留在一部叫做《钢的琴》的小成本电影里。历史常常做选择性的记忆,因而它是不真实的,甚或如卡尔.波普尔所说的,是“没有意义的。” 这个时代若真有尊严,它从来在民间。 ”说的很有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3 16: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影评内容真不错,就是标题女性化了点。

小即兄对于文字好敏感,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8:02 , Processed in 0.08685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