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370|回复: 38

[教学相关] 【光辉灿烂楚文化】【分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18 14: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跟随我们的脚步,一同看看光辉灿烂的楚文化吧~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15: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衾

       衾为正方形,上端中部有凹口,包有彩条纹缔的被识。表面由25片绣绢拼成,

正中23片为蟠龙飞风纹绣,左右两侧各有l片舞风逐龙纹绣。针法为锁绣。

食里为灰白色绢,内缘为红棕色绣绢,内絮丝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8 16:25:3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15: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漆画绘于漆卮腹上,以红色为底,用金黄色绘纹,画面情节由右向左展开,以2棵枝叶繁茂的高树分隔头尾,树前有一位戴圆帽,抱手而立的男子,左侧有男士坐于车中,面侧左方,头饰帽冠,车抵门阙,前有马头越出阙门,门阙上2鸟振翅起飞。外前端奔马牵车,疾驶向前,车顶撑伞,车上御者执疆,位于右侧,车主位于正中。车后有侍从骑马相随,车马下端以深沉的色调绘山近处坎坷不平的山道,以浅淡的色彩表现远方的高山。车马前跪有男侍,画中男女皆穿厚袍,图中树木仍然茂盛,似为深秋之季。画面内容表现的是一幅贵族乘车离家出行,游乎山水间,往返闾里之情景。

漆奁画

    1987年湖北省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画面用土黄、桔红、海蓝、棕四色漆,绘人物26个。骖车、骈车各两乘,大雁9只,狗2只,猪l头,树5棵,构成一幅聘礼行迎图。画面用树木分隔为5段,又以犬、猫为间隔,按其情节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以奔驰的车马、冕冠垂缨的乘人、儒衣青幘的随从及拜接者组成,表现的是一派聘问出行途中的景象。另一部分则由气字轩昂的褒衣博带者与待发的骈车为主体,表现的是一幅主国出使接宾的场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8 16:22:1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15: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弋射图是一幅绘于衣箱盖上的装饰性绘画图案。


      盖顶一端描绘有象征天界的蘑菇状云纹,另一端绘伏戏、女蜗人首蛇身互相缠绕连体图案。

      中间由蘑菇状云纹分割出两小块画面,绘戈射图2幅,内容相同,形态相似。画中绘有二
株左右相邻的神木,一高一矮,高为扶桑,矮为月桂,树杆挺直,枝叶繁茂,枝头挂果象征太
阳和月亮,树端分别栖有日中之精和月中之精。一人立于两树之间,佩剑持箭,举臂张弓,从
树上弋射下一鸟。

      这幅图案中所表现的是中国上古神话羿射日月的形象写照。画面蘑菇状云纹以粗状的线条绘
出,而扶桑和月桂则用细密的笔触描绘繁茂的枝叶。画面采用了俯视的视角,并由近及远通过
物体的大小表现出来,粗状的蘑菇状云纹、高大的树杆和矮小的人物给人一种从高天下视的感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8 17:32:5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8 15: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荆楚文化的十大内涵

炎帝神农文化

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完成了向农耕时代的过渡。

楚国历史文化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人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鸣将惊人的创新意识,抚夷属夏的开放气度和深固难徙的爱国情结,以及老子、庄子、屈原、宋玉等一大批名人,深刻影响着后人。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器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资源.

秦汉三国文化

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重要的文化资源。特别是湖北境内是魏、蜀、吴三国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惊心动魄。《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中七十二回的故事发生在湖北或与湖北密切相关,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水镜庄、徐庶庙、荆州江陵、惠阳城、古樊城、夷陵、当阳关陵等著名景区,都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清江巴土文化

    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所谓清江天下秀,长阳歌舞乡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就是生动写照。

名山古寺文化

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武当山是道教名山,一九九四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几百年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都有较高知名度和丰富文化内涵。
       

地方戏曲文化

汉剧角色齐全,长于抒情;楚剧语言质朴,乡土气息浓厚;黄梅采茶戏唱腔丰富,感染力强;潜江花鼓戏,雅俗共赏。说唱艺术有湖北大鼓、湖北评书、汉滩小曲、汉川善书等,丰富多彩。
       

民间艺术文化

 宜昌夷陵区的民间版画、安陆的民间漫画、丹江口伍家沟村的民间故事、黄梅的桃花和木版年画、阳新的布贴、通山的木雕等,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这些地方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宜昌夷陵区的民间版画、安陆的民间漫画、丹江口伍家沟村的民间故事、黄梅的桃花和木版年画、阳新的布贴、通山的木雕等,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这些地方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长江三峡文化

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秀美雄奇的自然风光、色彩斑斓的人文景观、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和峡江奇特的风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浓厚峡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构成特色鲜明的三峡文化。
       

江城文化

武汉地处长江、汉水交汇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南方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以商代盘龙城为标志,三千五百年的建城史使武汉市积淀了底蕴丰厚的文化。

现代革命文化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在清王朝的统治腹地打响了第一枪,一举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帝制,湖北的革命党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没。以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为标志,形成了湖北和武汉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内涵。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在清王朝的统治腹地打响了第一枪,一举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帝制,湖北的革命党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没。以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为标志,形成了湖北和武汉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内涵。
       

有专家指出,文化只有和经济结合才能相互促进。在今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湖北省省长罗清泉表示,将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8 15:57:1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15: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击鼓图

 巫师升天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8 16:36:1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15: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玉凤佩

      六节龙凤玉挂饰

   挂饰整体为一条大龙。
    全器用5块玉料、1个玉环和一根玉锁钉雕成可以活动卷折的16节。
    采用了透雕、浮雕、阴刻等技雕成37条龙、7只凤和10条蛇,并饰有谷纹、云纹、斜线纹。
出土时这件玉饰置于墓主头部,可能为冠上的玉缨(帽带).
    其特色之表现主要有如下几例:第二节玉璧上的云纹,是采用压地手法,璧的四周攀附四
龙,这种形制是到战国晚期才广为采用的;第十一节雕成三条蟠龙相连的玉佩状,龙身为"S"形,
是春秋后期在中原开始流行的玉佩造型,十六节玉饰却巧妙地把它们用在一条大龙身上;第十二
及十三节的玉饰,分别由双首相向和双首相背的蟠龙构成,每条龙身上各刻有一条龙;第十五节
玉饰的两端,分别刻有立凤和凤鸟衔蛇图案,这种图案是南方楚艺术品中常见的题材,在漆器等
绘画品中屡有发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8 16:50:3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16: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九七八年夏,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随州市城西北约一公里名叫擂鼓墩的地方,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大
型木椁墓--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简
等文物近一万五千余件。其中有许多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见的珍品。

    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古代乐器中,以规模巨大、保存最好的打击乐器——编钟最为壮观,这套编钟共六十五件,
重2500多公斤,皆为青铜铸造,设计精巧,气势雄伟壮观。这套编钟早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至今音乐性能良好,
能演奏古今各种乐曲。

    编钟的出土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举世瞩目,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
奇迹”,是“精神世界的圣山”,是中国古老优秀文明的象征,是我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上的空前重大发
现,是同埃及金字塔、西安兵马俑、万里长城和四川都江堰相媲美的古代文化、古代科学的代表作。随州不愧为
“古乐之乡”。

    一九八一年夏,擂鼓墩二号墓又出土了一套编钟,有钟36件,皆可演奏古今中外乐曲,可与曾侯乙编钟媲美,
同属空前罕见之珍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8 17:28:2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8 16: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楚文化的基本特征

 楚文化内容广泛,笼统谈其特征是难以揭示楚文化的博大内涵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很多展示的层面,第一层是这种文化高度概括出的精神要义--我们称之为民族精神;第二层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行为思维方式-我们称之为民族心理;第三层是这种文化的物质产品方面-我们称之为物化文化,包括作为物态形式的哲学、文学作品。楚文化在这三方面都表现了自己的个性,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征。

     楚文化在民族精神层面的特征是积极进取、开放事例、革新鼎故和至死不屈。积极进取就是不满足于既得和既知,勇于向未知领域渗透,向未得领域开拓。楚人立国之初,偏僻狭小,但它们不满足于偏安一隅,终于通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历程而成为泱泱大国。楚人之所以能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其开拓进取的精神。楚人不以处蛮地而自卑,敢于在逐鹿中原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展露自己的锋芒。

   开放融合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基础。楚人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但从来不固步自封,从来不拒绝外来文化的合理因子。楚国建国后,就民族政策提出了自己的纲领:"抚有蛮夷,……以属华夏",表现了开放融合的思想,比当时管子"戎狄豺狼,……诸夏亲暱"和孔子"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思想都要进步。在发展过程中,楚人兼采夷夏之长,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和民族间的相互学习,正是在开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在融合中保持了自己的文化生机。

    革新鼎故是楚民族精神的又一方面。楚人师夷夏之长的目的在于创新,在于形成自己的特色。早在建国初期,楚人就发明了"楚式鬲",还得扬越和华夏的青铜冶炼技术而兼之,使自己的矿冶水平居于全国领先水平,井创立了介乎夷夏之间的楚制和楚俗。

    在楚文化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楚人敢于打破陈规,向自认为不合理的事物挑战。熊渠封儿子为王、熊通自称武王均属离经叛道、惊世骇俗之举,别人不敢做,楚人做了;问周鼎大小轻重,各路诸侯想都不敢想,楚庄王不仅想了,而且做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本是楚人的一种性格,最后逐渐上升为以蔑视既存、敢于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

    楚人走过的历程是一个既不服周、也不服秦的历程,是一个生不服、死不屈的历程。楚受周封,理应为周天子服务,起初楚人还勉强应付,立足既稳后,楚人就开始"包茅之不贡",就敢于使"昭王南征而不服",到后来还有夺周鼎之意,使得周王室无可奈何。秦国强盛后,楚敢与之争斗,以致于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说,楚国虽然被秦国打败了,但民族魂魄依在,楚人精神不死,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等楚人最终还是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

楚文化在民族心理层面的特征是崇火尚凤、亲鬼好巫、天人合一、力求浪漫,与中原文化尚土崇龙、敬鬼远神、天人相分、力主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此外,楚人尚赤、尚东、尚左也与北方文化有所不同,念祖、忠君、爱国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共有之处,但中原文化偏重于礼法,楚文化偏重于情感,而且楚文化在念祖忠君爱国上比中原文化表现得要更为强烈深沉。

        楚人的民族心理深深积淀在楚人心中,表现在楚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楚人的衣食住行、自娱自乐、思维想象等各个方面都是上述民族心理的反映。

       楚文化的物质方面主要表现为漆器、木器及青铜器,丝织、刺绣及工艺品,郢都、宫殿及台榭建筑,帛画、壁画及屈骚庄文,编钟、琴弦及轻歌曼舞,祭祀膜拜等民俗。所有这些,都可通过实物让人们感知到,是开展楚文化之旋的重要方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8 16: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

在祖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民族概念,又是国家概念,也是地域概念,加上一个字,时间就延长了。楚文化有800多年的历史,影响深远;“荆楚文化时间更长,可延伸至2000多年。在荆楚文化研究中,楚文化研究是重点,因为荆楚文化的源头是楚文化。楚文化
是在荆楚大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吸取了周边文化之长,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征。

      在周代各国地域文化中,楚文化是极其重要的一支。楚文化的主要构成可概括为六大支柱: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术音乐老庄哲学屈骚文学。从目前的考古成果来看,最先进的青铜冶铸出自楚国;最早的铁器在楚国;先秦漆器的数量之大、工艺之精莫过于楚漆器;最富有创造力的丝绸刺绣出自楚国;先秦金币、银币无一不是楚币。哲学有老庄,文学有屈骚,戏剧的鼻祖是楚人优孟,养由基是楚国著名的神箭手,楚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超凡脱俗,楚乐八音是指金、木、土、石、丝、竹、革、匏。楚国的编钟乐舞水平之高,举世公认。在政体创新上,楚人最早在今湖北荆门设立县制,将其列为一级行政区划,改变了贵族分封制度,进而引发了军事、土地、赋税改革。在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楚人都有独特的贡献。总之,在采矿、冶炼、丝绸、漆器等方面,楚人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果,而老庄哲学、屈骚宋赋也成为显学。

      在世界范围内,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300年间,东西方文化竞相争辉,我们完全可以把楚文化与同时期的古希腊文化并列为世界文明的代表。楚国的青铜冶炼、铸铁、丝绸、漆器早于古希腊,许多科学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在音乐艺术方面,楚人也在古希腊人之上。在哲学方面,二者各有所长。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根基在老子和庄子,而老子和庄子都是楚国人。1993年,湖北荆门出土的竹简本《老子》甲、乙、丙三种,受到国际汉学界的高度关注。在国家政体建设、货币制度方面,楚国则比古希腊更为完善。航海古希腊在前,车运楚人在先。古希腊人在理论科学、造船航海、体育竞技、写实艺术、建筑技术等方面要比楚人擅长。可以这么说,楚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从不同方向登上了世界古文明的光辉殿堂。

    楚文化除了以上六大支柱外,还有以下四种非常明显的精神特质。

      筚路蓝缕即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探寻楚人先辈艰苦创业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夏商更替之际,战火连年,楚人先祖辗转迁徙到了荆楚地区。到西周末年,楚人还是一个弱小的部落。熊绎成为部落首领后,率部族居江上楚蛮之地,荜路蓝缕,以启山林。正是这种荜路蓝缕的精神成为楚国强盛的立国之本,也成为中华民族史上艰苦创业的典范。周初,周成王盟会诸侯,熊绎出使受到冷遇。熊绎回来后告之群臣,立志发奋图强,发展生产,扩大疆土。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从熊绎到熊渠,疆域不断扩展,国力不断增强,由一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发展成泱泱大国。春秋时期,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楚国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当时楚国都城是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曰朝衣鲜而暮衣敝。正是凭着艰苦创业的精神,楚国才能在强国如林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创造了先秦发展史上的奇迹。

      追新逐奇即锐意进取、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楚人的创新精神有很多记载:楚君熊通自行称王,首创县制。楚国灭了权国,便设县治之。秦国设县,在楚国之后。早于商鞅变法的吴起变法,是楚国历史上的一次悲壮的革新运动,也是一次大胆的改革运动。楚人在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文学创作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以文学而言,庄周的散文奇诡莫测,变化无穷,气势浩荡,意象峥嵘。屈原是楚辞的宗师,后人对屈原作品的评价是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它道出了楚辞惊世骇俗的奇异之美。楚人大胆革新,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楚文化。

      兼收并蓄即融汇南北、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在先秦的诸民族中,楚人的民族偏见最少,主张民族融合,强调兼收并蓄,能够融合其他民族、国家包括来自南洋、西方的文化。在这方面突出的事例不少,比如称作蜻蜓眼的玻璃珠源于地中海东部,其风格似乎凝聚了地中海绚丽的蓝天白云、青山白石、碧波白帆和绿窗白墙。这种玻璃珠和淡绿色的玻璃一起,由南亚传入楚地,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实例,这条中西文化交流的玻璃之路比丝绸之路大约早4个世纪。在初创时期,楚王没有与周王室的血缘姻亲关系可依,没有辽阔的疆域可恃,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以致用,以独立强盛为目标,因而楚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务实性。这些特征多基于楚人的善于学习、包容众长的博大胸襟。青铜冶炼正是楚人学习吴越地区人民的技术发展起来的。楚国曾经兵伐鲁国,鲁国为了避免战事,奉送楚国100名刺绣工、100名木工和100名纺织工。楚国接纳了这300名技艺高超的工匠,迅即退兵。这300名工匠传授了先进的技术,对楚国的手工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些事例充分体现了楚人兼收并蓄,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发展楚国的可贵精神。

      崇武爱国即崇尚武装、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楚人有尚武之风,如荆州博物馆有一种叫连发弩的文物,李白有一首五言绝句,写到秦始皇,其中有连弩射海鱼的诗句。连弩可以连发十箭,可见楚人很早就在研究发明武器了。在丰富的楚文化中,有很多例子反映了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如申包胥为了求得秦国发兵救楚,在秦国朝廷中哭了77夜,终于感动了秦王;楚将屈瑕战败,感到对不起家乡父老,以死谢罪,开了楚国将帅以身殉职的先河;楚武王、楚文王、楚庄王、楚共王等都身先士卒,亲临战阵之中,体现了非常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有代表性的是屈原,屈原有这样的诗句: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是爱国主义诗人,其精神千秋万代为世人景仰,成为民族脊梁的象征。楚被秦灭时,楚人南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不仅是预言,也是誓言。果然不过十六七年,秦国就在以楚国后裔为主要力量的农民起义中被推翻。楚人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超越了时空,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02:34 , Processed in 0.06891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