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23|回复: 9

[文 学] 止庵:刘半农片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3 21: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讲到刘半农,有人会问这是什么人。当然未必不知道他是谁,是说怎么简明扼要地给下一个名义。恰恰简明扼要不得。这是五四人物与今日作家学者辈区别所在,而刘半农尤其如此。可能惟一合适的说法是“杂家”。然而也不是用的通常意思。查《现代汉语词典》,“杂家”指“知识面广,什么都懂得一点儿的人”。显然说的不是刘半农。如果说“知识面广,什么都懂得很多的人”还差不多。刘半农集许多“家”于一身,他是这样的“杂家”;用蔡元培的话说,就是“有兼人之才者”(《故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刘君碑铭》)。

       刘半农的事业,大略地讲有学问和爱好两部。但却不大容易区分明确,因为对他来说,学问即爱好,爱好即学问。专门学问是实验语音学,也从事语法研究,词书编纂,汉字改革等。此外他又致力乐律研究,参与文物考古。这些我们外行人不敢妄谈,但是不能忽略他的重要成就。他还是一位教育家,又颇具办事才干,曾经担任一些院校的领导工作。大家一般较为了解的,是在刘半农的爱好领域。他是诗人,著有《瓦釜集》和《扬鞭集》;是散文家,著有《半农杂文》和《半农杂文二集》;又是翻译家,出版《茶花女》、《国外民歌译》和《法国短篇小说集》;还从事民间文学研究,搜集民谣,编纂《中国俗曲总目稿》;从事古典文学整理,校点《香奁集》、《西游补》和《何典》;另外还是摄影家,参加“光社”,并写有专著《半农谈影》。在历数这些之后,还必须加上“等等”二字,才算说得完全。

      或者说做这许多事情,怕要活到很大年岁罢。恰恰没有。古人云,人年五十,不称夭寿,刘半农四十三岁就去世了。无论学问爱好方面,都未及更充分地展现才华。他不少著作没有完成,譬如《扬鞭集》只出了上、中二册,《国外民歌译》、《法国短篇小说集》只出了第一册,《中国文法讲话》只出了上册,学术论文也不曾整理结集,这都是很令人遗憾的。刘半农死得十分意外:一九三四年暑假去绥远调查方言,为虱子叮咬,染回归热,回京后又为中医耽误,终于不起。他始终是一个兴致勃勃、热闹而又埋头苦干的人,向我们展示了人生最大的可能,——虽然天不假年,反倒成了最大的遗憾。

      加缪说:“重要的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西绪福斯的神话》)这句话用来形容刘半农,似乎恰当,又不恰当。加缪说的“多”,即丰富;这有赖于一定时间的保证,而刘半农没有这些时间。或许也可以说,“多”是在某一有限时间内如何尽可能地丰富,那么刘半农是“活得最多”了。然而反观他的一生,时间如此有限,却很舍得大段投入到为做一件事情的准备之中,这也是令人感佩不已的。他本来担任北京大学预科教授,又已名满天下;但因没有学历(中学还差一年毕业),为胡适所看不起,遂远赴英法留学,整整历时五年半,最终考得法国国家博士,学成专门学问(实验语音学)回来。这在只有四十三年的一生中,占着怎样一个不合比例的比例,真是惊人的挥霍之举。而其间的困苦寂寞,也未必是他人所能忍受得了的。

      刘半农“活得最多”,亦即内容丰富,还包括其中反差巨大。在五四代表人物中,刘半农背景最差,——他曾经是新文学运动所要打倒的对象之一“鸳鸯蝴蝶派”的一员。作为这一派里的翻译家,与人合译过《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等。陈独秀编辑《新青年》,他积极投稿,反对旧事物最为尖锐有力。新文学运动初起,社会上虽有议论,一时却无人出面反对,钱玄同遂化名“王敬轩”,把攻击新文学的谬论概括成一封来信,刘半农在复信中逐一加以痛斥,一并登在《新青年》上。因为这“双簧信”事件,世人对新文学运动有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印象。

      此后刘半农也做过不少引人注目的事情。当初未必都是为了引人注目,多半还是兴之所致,而他又绝顶聪明,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其中有的习惯成自然,我们日常享受着他的创造,却未必知道与他有关系,譬如“她”和“它”这两个字,就是他发明的。有些事情已经几乎被淡忘了,偶尔得着一个契机,我们又提到他的名字。好比近来“敦煌学”成了热门话题,其实这里也有刘半农的份儿:留法期间,他曾在巴黎国家图书馆抄录敦煌写本各类杂文,成《敦煌掇琐》三卷,当时是很令人一睹为快的。

      刘半农留下的著作,大家读的比较多的还是诗与散文。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获得两个突出印象,首先是这个人就活在他的文字之中,——这话可惜说得滥俗了,让我们按照它的本意再来使用一次。他的性格的各个侧面,优点,甚至缺点,都鲜明地表现出来,这是一个真诚,热情,风趣,充满魅力而无须加以提防的人。其次是他对语言特别敏感,总能把握住其中稍纵即逝的灵光,他的幽默,泼辣,多半是语言上布下的机关。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大概只有鲁迅可以比拟。我们不妨仿照“才华横溢”创造一个“智慧横溢”的说法,否则很难形容读他们作品时所得快感。他们写作正是与对手斗法,又总技高一筹,文章犹是余事,无比智慧才是本色。两位早早儿下世,骂人文章再也不复精彩了。

      我们曾经习惯把刘半农看作两个人:早期是战士,后来是学者。学者不如战士,所以算是落伍。然而刘半农愿意成为学者,他也努力成了学者,作为学者他有所贡献,我们能批评什么呢。何况成为学者之后,并非就不是战士,经常表现出战士的一面,他的《悼“快绝一世の徐树铮将军”》、《骂瞎了眼的文学史家》、《与张溥泉》和《南无阿弥陀佛戴传贤》,都证明这一点。末一篇写在去世前两月,锋芒毕露,尖酸刻骨,世所罕见。至于除此之外尚示人以其他侧面,如多所爱好,喜开玩笑,等等,也未必有什么不好,他本来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一年二月二十二日

发表于 2012-8-14 21: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菲尔普斯也是个杂家,不仅自由泳游得好,蝶泳游得也好,而且还有领导才能,带领接力队再创佳绩。不仅如此,他还在深水潜泳方面颇有心得,这是一般外行人不太了解的事情了。当然,菲尔普斯跑得也不慢,这也是不能忽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4 22: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耳 于 2012-8-14 21:46 发表 菲尔普斯也是个杂家,不仅自由泳游得好,蝶泳游得也好,而且还有领导才能,带领接力队再创佳绩。不仅如此,他还在深水潜泳方面颇有心得,这是一般外行人不太了解的事情了。当然,菲尔普斯跑得也不慢,这也是不能忽视 ...
呵呵何必这样斤斤,照这样说,人多有“杂家”之处。作者此说,不过使人便于了解刘半农此人。家不家的头衔,倒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4 22: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行香子 于 2012-8-14 22:31 发表 呵呵何必这样斤斤,照这样说,人多有“杂家”之处。作者此说,不过使人便于了解刘半农此人。家不家的头衔,倒罢了。

 

是啊,何必这样斤斤计较,有话说话,又是家又是现代汉语词典的,何必呢。。。

[ 本帖最后由 木耳 于 2012-8-14 22:40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4 22: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耳 于 2012-8-14 22:37 发表  是啊,何必这样斤斤计较,有话说话,先来两段高帽干啥啊。。。
也未必是高帽,名片嘛。像教授、诗人、散文家、语言学家云云,说起那时的人,谁没几个头衔。而杂家之称,我倒觉隐有贬义,仿佛无一项格外冠绝,只好如此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4 22: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行香子 于 2012-8-14 22:46 发表 也未必是高帽,名片嘛。像教授、诗人、散文家、语言学家云云,说起那时的人,谁没几个头衔。而杂家之称,我倒觉隐有贬义,仿佛无一项格外冠绝,只好如此说了。

 

他的杂家是专门定义了啊,作者胃口吊得太高,还加上个与今之学者相区别。。。仔细一读不比白水屋师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心里自然就不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4 22: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头两段不这么写,我可能就不接着读下去了。读下去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当然,这个应该算个人阅读体验了吧,应该没有什么正确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4 22: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耳 于 2012-8-14 22:50 发表  他的杂家是专门定义了啊,作者胃口吊得太高,还加上个与今之学者相区别。。。仔细一读不比白水屋师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心里自然就不爽了。。。
呵呵明白的~~不过刘半农如今只是“耳闻”之人,本着了解了解,杂家之说,我也没在意,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4 23: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行香子 于 2012-8-14 22:58 发表 呵呵明白的~~不过刘半农如今只是“耳闻”之人,本着了解了解,杂家之说,我也没在意,嘿嘿~~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他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每当想起这段话,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2 23: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耳 于 2012-8-14 22:50 发表  他的杂家是专门定义了啊,作者胃口吊得太高,还加上个与今之学者相区别。。。仔细一读不比白水屋师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心里自然就不爽了。。。

 

刘半农的成就我不熟悉,不好评论,可以说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因教育环境的先天不足,学术起点跟五四那一代根本没法比,相去不可以道理计。往前比不行,往后跟八零后其实也没法比,八零后九零后成长起来,成材的平均质量一定会胜过我们这一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6 00:30 , Processed in 0.06646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