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645|回复: 142

[教学相关] 【作业】《世说新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1 10: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任选你最感兴趣的一到三则,描述,分析,谈感受。时间两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21 10:01:33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1-21 16: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孺子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徐曰:" 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有一次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 如果让月亮里什么也没有,是不是会更亮呢?" 徐孺子回答:" 不是。这就像人眼中的瞳孔一样,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亮的。"
   这是一则非常简短的故事,在这则故事中,我感触最深的是一种孩童的纯真,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问问题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童趣的人,问了一个在今天看来很无知的问题,但是正是这种童真,引出徐孺子更加可爱的回答,现今的我们,遇到这样的问题,首先想到的会是科学,关于月亮,我们会先想到月亮的定位,结构等。而不是用一个最简单的相关联想来回答这些问题,徐用了一个最简单的联想就很简单的回答问题。而我认为生活中非常需要这样的简单的时刻,为什么童年在很多人眼中是那么美好,因为那时的我们简单,所谓的童言无忌,就是孩子的语言是最真实的语言。我们在疲惫的生活中如果可以回归一下简单,少一些勾心斗角,快乐。找一下童年的感觉,其实阳光很灿烂。
  还有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眼睛如果没有了瞳孔就不会发光。有一首歌,我非常喜欢,是五月天唱的天使。有几句歌词是:“象孩子依赖着肩膀,象眼泪依赖着脸庞...象诗人依赖着月亮,象海豚依赖着海洋“。我们有很多是不能丢下的,象友情,一个误会就可能会丢下一个朋友。所以,当你发现那些不能丢弃的东西在离你远去时,请不要迟疑,用尽一切办法去挽回。正是这些依赖的关系,我们才走到今天。记住,没有瞳孔,我们什么也看不见。
     现在就看了这一则,以后有感触会继续发帖的。。。。     07级蒲剑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2 14: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栖逸 一
   阮步兵啸,闻数百步①。苏门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传说。阮籍往观,
见其人拥膝岩侧,籍登岭就之,箕踞相对②。籍商略终古,上陈黄、农玄寂之道,
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问之,仡然不应③。复叙有为之教、栖神道气之术以观之,彼
犹如前,凝瞩不转④。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意尽,
退,还半岭许,闻上<口酋>然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⑤,顾看,乃向人啸。

   ①阮步兵:阮籍,字嗣宗,汉魏时人,曾任步兵校尉
   ②箕踞:伸开两腿坐着,象个簸箕,这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
   ③终古:往昔;自古以来。玄寂之道:道家玄妙虚无的道理。仡(yi)然:抬头的样子。
   ④有为:有所作为,指懦家的学说。栖神导气之术:道家修炼的方法,指精神凝定不散乱,导气养神
   步兵校尉阮籍吹口哨,声音能传几百步。苏门山里,忽然来了个得道的真人,砍柴的人都这么传说。

阮籍去看,看见那个人抱膝坐在山岩上;就登山去见他,两人伸开腿像簸箕对坐着。阮籍评论古代的事,

往上述说黄帝,神农时代玄妙虚无的主张,往下考究夏。商。周三代深厚的美德,拿这些来问他,那人仰

着个头,并不回答。阮籍又另外说到儒家的德教主张,道家凝神导气的方法,来看他的反应,他还是像原

先那样,目不转睛地凝视着。阮籍便对着他长长地吹了一个口哨儿。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笑着说:“可以

再吹一次。”阮籍又吹了一次。待到意兴已尽,便退下来,约莫回到半山腰处,听到山顶上众音齐鸣,好

像几部器乐合奏,树林山谷都传来回声。阮籍回头
一看,原来是刚才那个人在吹口哨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27 20:18:0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2 14: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阮籍的诗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

我的感想
  此文出自栖逸,栖逸,就是指避世隐居。魏晋之时,战乱频繁,政治迫害严重,而有识之士为了自保或是不与世俗合污,采取隐居的做法。把归隐看作是一种理想的出路。这段短文给人最深印象的就是魏晋人士的狂放,无拘无束。
    1自由:自古只有以文会友,未见以啸会友。“比啸”并不能说是一件有实际意义的事,阮籍乃是“
乘兴而来,兴尽而归”,强调的是无所拘束的生活态度,他并不在意世俗眼光,道士不理睬阮籍,但他仍然将自己想说的话阐说清楚,说,完全是他自我选择的行为。而是否听则不再“我”的选择之内。给人感觉生活变得更加强调个体,而不去在意环境的影响,得知音者则得,若不是知音也罢,魏晋风骨所最让人艳羡的就是那种不被一切拘束,强调自我生活状态的人生态度,虽然这是社会现实所迫,但这种蔑视礼法
,随兴自在却是多少流芳百世的名人贤士所撇不开的。
   2率性:文中感觉得到率真自然,不矫揉造作。箕踞相对,乃是不拘礼,凝瞩不转,仍是不拘礼,给人
一种忽略形式,心灵相通之感。魏晋乃是乱世类似于先秦“礼乐崩坏”,是思想大鸣大放的时代,有了物质基础才有上层建筑,既然不是遵儒家之礼的治世,便不如抛却礼数,回归自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27 20:22:3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3 00: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两位同学写的都不错。只是,你们能不能先把字号和格式编辑一下?然后在下再来做评论,可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3 23: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 ⑴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⑵,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⑶,宁可以⑷急相弃邪?”遂携拯⑸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辄:就,立即。难(nàn):拒绝。

        .本所以疑。本:当初。疑:犹豫。

        .纳其自托:接受了他的请托,同意他搭船。

        .宁可:难道,岂。以:因为。

        .拯:救助,救援。

【译文】

      华歆,王朗一起坐船逃难,有一个人想顺路搭船,华歆立刻拒绝了他。王朗却说:“幸好船还有宽裕的地方,为什么不带上他呢?”后来,贼兵追上来了,王朗就想丢下搭船的人。华歆说:“我当初之所以犹豫,正是担心出现这种情况。现在既然已经接受了他的请求,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而抛弃他吗?”于是仍然开始那样带着并帮助这个人。世人就根据这件事来评定华歆和王朗人品的高下优劣。

 

【感想】

     世人认定华歆品德更高尚,是因为他在最后危机时刻没有抛下这个需要帮助的人,但是我不禁想为王朗抱不平。“本所以疑,正为此耳”说明华歆开始并非自觉救人,可以说他一开始没有王朗积极。客观一点说,王朗没有华歆看得长远,他没料到后面会面对的困境,他的智慧的确不及,但是由此判定他的品德也不及华歆,委实替他觉得冤枉。

说王朗在知道别人危难的时候只顾自己,我同意;说他这样做不配称高尚,我也同意。但是华歆何尝不是:

他预知了危难,拒绝帮助!

似乎所有的人都是把目光集中在了最后的结果上,都称赞他救人于危难是正义之举,王朗于是非常无奈地做了反面陪衬……

想说:很多事情的结果会模糊我们对事物本身的客观判断,我们应该时常提醒自己要辩证思考,要全局思考,下结论时多思!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08-1-12 15:33:5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4 12: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世说新语》三则后感
一.
嵇康(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雅量第六•二十八》
二.
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吐血数升,(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
   ——《任诞第二十三•九》
三.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少一“夜”字)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来(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任诞第二十三•四十七》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个时代。(宗白华《世说新语与晋人之美》)在这个时代里,有八王之乱,有五胡乱华,还有南北朝的分裂。在这个时代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的人用血腥的手段登上了权力的巅峰,而儒家的忠君,仁政思想想被当权者无情地踩在脚下,肆意地挑衅和践踏。但是,正因为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才形成了在中国历史上最独一无二的魏晋风度。以上选的三则故事给我留下了最深刻印象,故在此略为发表些读后感。
  第一则是我最熟悉的故事。在高中时。我就将这则故事写入作文中,并且屡试不爽。现在看来,是嵇康的人格魅力亘古不衰的缘故。还记得在相关书籍中记载了这么一段插曲:钟会率领速旌旗蔽空的人马浩浩荡荡地来到嵇康的住处时,嵇康漠然地看着周围发生的一切,继续打他的铁。直到钟会走得时候才问一句“何所问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在被羞辱后忿忿地摔下一句话“问所问而来,见所见而去”。嵇康用他的狂狷,他的真性情反抗着桎梏性灵的礼教和士大夫阶层的庸俗。尽管他最终没能免于一死,但是,他在刑场洒下的鲜血没有白流,他的绝响也没有被人遗忘,凄美动人的广陵散和着他的鲜血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为一个后人讲诉着一个为了揭露统治阶级的奸雄假借礼教维持权位的丑恶面孔不屈灵魂。
  

  第二则是最令我感动的一则故事。在这一则里,阮籍的行为看似有悖论理道德,在母亲去世时依旧大口喝酒,大口嚼肉。但是,究其根本,是阮籍根本不屑于将自己对母亲深厚情感表露在一群打着道德伦理的幌子做伤天害理的伪君子面前。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济公。本是佛门子弟,却不管佛门的大空大戒的规定。他秉承“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的原则行侠仗义,济世救民。阮籍的处世原则也如此。当他看到统治者无耻地撕破道德伦理的面纱,登上宝座,为巩固统治而高举以“孝”治天下时,他对黑暗的社会发自内心的鄙视。如果故事到这里,我也只能读出阮籍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泥而不妖”。可是,但阮籍直呼:穷矣!继而吐血数升时,我读到了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后无比的悲痛感。俗话说的好“儿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儿行千里母担忧‘。母爱是伟大的,而作为儿子的阮籍,则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最好体现。吐出的殷殷鲜血承载着阮籍内心永恒的思念,鲜血灌溉在母亲的坟里,真挚地表达出阮籍对母亲“儿与母亲永不分离”的心愿。冰心先生在一首诗中写道“母亲啊,如果您梦见了一首小船,请不要奇怪它的无端入梦,它是您挚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愿它承载我的爱同去”(诗歌记不太清楚了,大概意思就是这样)。是的,至爱无声,至爱有形,比起当今社会那些在老人生前不尽孝,死后大兴土木,一大搞形式主义的人来说,阮籍和冰心先生对母亲的爱是那么的真挚,崇高。冰心先生用隽永的小诗思念至爱的母亲,阮籍用鲜血悼念亡母。用鲜血浇灌道德的新生命。他是一个伟丈夫,不单单因为他的容貌瓖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更因为他纯粹的道德价值理念和惊世骇俗的行为活的本身价值和不拘于目的的人生态度。

  第三则是我读后最受启发的故事。王子猷的人生观让我在这个以“成败论英雄”的社会里找到了另外一种生活态度。而今我们的社会,太强调一种精英意识。我们崇拜那些叱诧风云的伟人。我们给自己设立大大小小的目标。目标达到了,我们欢呼喜悦,目标没达到,我们备受打击,甚至意志消沉。可是,在金字塔构造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能成为塔顶吗?泰戈尔诗中说“天空没有鸟的痕迹,但是我已飞过”。人生的幸福感的组成更多的不在于实现目的或达到终点的那一刹那,而在于我们在过程中领略到的美丽。虽然有句话说“幸福是驿站,痛苦是旅程”。但是,子猷的行为及他实现的超凡的人生价值论证了却证明了这个观点的错误性。在人们行走的步伐越来越快的今天,我真的希望王子猷的人生观能给日益浮躁的社会带来一丝精神的镇静,给忙碌的世人一个“停下脚步欣赏周围美丽风景”的召唤。

恩,在此,特别抱歉地跟大家说一声:因为之前写得有点匆忙,所以错别字和语病没有及时地改。在老师的提醒下,再次修改了这篇文章。越改越触目惊心。希望大家能多提宝贵的意见,感激不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30 23:19:5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4 13: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世说新语》三则

[em07][em07][em07]

先介绍我看过的篇目中最喜欢的一段:

                                  日近日远

普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翻译]:

   晋明帝才几岁,坐在晋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询问洛阳的情况,不觉潸然泪下。明帝问他为什么哭泣,元帝就把东渡之意详细的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边上来,由此可以推知。”元帝对孩子的话感到非常惊奇。次日,元帝召集群臣宴会,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大家,并且就同一个问题重新向明帝提问,然而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问道:“你今天说的话为什么和昨天说的话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现在抬起头就能看到太阳,却看不见长安。”

[感想]

         本文通过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卓越的语言表达,突出表现了一个皇家孩童晋明帝的聪颖和智慧。

最喜欢这篇,因为每次看完都忍不住有一丝丝悲哀,晋元帝向洛阳来人 询问那里的消息,并且潸然泪下,其怆怀故国之情动人心魄。太阳虽远,而举目可见,长安虽近,却不在望中。对明帝这样的孩子而言,这是实情实景,但此语一出,却足以震撼东渡君臣的心灵:对于他们这些偏安一隅的人来说,长安确实是比太阳还要遥远。于是,故国的沦亡,山河的破碎,东渡的惨痛,前途的暗淡,也都尽在不言中了。

原来真正的遥远并不在于距离阻隔,而在于人心,这又让我不禁想起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肯定不是建康到长安,但也许是东渡君臣明知长安并非远不可及,却没办法回去的悲哀吧。

 

 

 

 

再来一则有意思的:

邓艾口吃

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时一凤。”

[翻译]:

 邓艾口吃,时常重复说“艾艾”。晋文王和他开玩笑说:“你总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邓艾回答说:“‘凤兮凤兮’,本来只是一只凤。”

[感想]

“凤兮凤兮”语出《论语》,楚国的接舆走过孔子身边时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这是以凤比喻孔子。邓艾引用他的话,意在说明,虽然连说“凤兮凤兮”,也只是指一只凤,即孔子,而自己虽然常常连说“艾艾”,也只不过是一个艾罢了,因为邓艾只有一个,正如孔子也只有一个罢了。

邓艾将军患有口吃,但这种生理上的缺陷并没有妨碍他富有智慧的个性表达。晋文王的问话本是调侃之意,而邓艾的回答却富有哲理的情味,同时也张扬了魏晋时代注重自我的个性精神。

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外交官,自然从来都很佩服那些临危不乱,妙语连珠的人,因此看到这篇也深有感触,真是有才人的语言都时刻闪耀着智慧阿!

 

 

最后一则也挺有意思:

家果家禽

    梁国杨氏子九歳,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翻译]

梁国杨氏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一次君平登门拜访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家里人便叫儿子出来接待。给君平摆上水果,水果里面有杨梅。君平指杨梅给小孩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小男孩应声答道:“从没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感想]

    以前对世说新语的接触都只限于是课文节选和老师偶尔提到的小故事,这次布置作业后,才从图书馆借了本来,真正系统的开始有一点点了解,不难发现,《世说新语》里有很多儿童语出惊人的故事,可谓英雄出少年,后生可畏阿!这篇《家果家禽》正是其中之一。

   杨梅”的“杨”和姓“杨”的“杨”,“孔雀”的“孔”和姓“孔”的“孔”,字音皆相同,杨氏子与孔君平都巧妙的利用了这一点,于是就有了这段妙趣横生的对话,杨氏子虽小,但他的才情足以令人钦佩,总之,个人感觉是六朝时代真是一个洋溢着智慧的时代阿!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08-1-12 0:36:5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4 14: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刑索琴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魏晋时期的历史是一页社会混乱,政局动荡的历史。在这样的乱世中,有牟利得势的奸佞之人,有苟且偷生的平民百姓,也有明哲保身的隐士,还有反抗当权的忠义之士。《世说新语》的这一篇用简洁精炼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刑场上的嵇康,寥寥数语暗示了嵇康的性格和内心活动。

  嵇康一生正直,坚守着自己对真理的信仰,不屈从于任何礼法,他的不羁让他向他鄙视的人随性倾泻他的不满,他的倔强让他被当权官僚仇视。他想活得简单,但是这个非常态的社会太不简单。他是“蝉蜕于浊秽,不获世之滋垢”的人,他有着隐士高洁的情操。畸形的社会让他感到无尽的痛苦,每天面对着捉摸不透的人心,猜测着周围的凶险,这样的生活不适合真率的他,他厌恶勾心斗角,他喜欢自由的生活,他想脱离这个乌烟瘴气的社会,在大自然中过宁静平和的生活;然而,他又是血气方刚的男儿,他终究做不成真的隐士,淋漓的鲜血、痛苦的呻吟,使他不能如陶潜一般潇洒地走掉。当他看见那些丑恶的嘴脸,他禁不住要大声痛斥他们,他要看着那些罪恶的人最终消失。于是,他的一生就活在隐与难隐的矛盾中。

  临刑时刻,他“神气不变”,到死的那一刻,他还保持着他的那份高傲。可是他的心里恐怕最多的还是深深的痛苦。他痛苦的不是死亡,是自己的一生竟终结在这肮脏的刀下。他渴望生存的理想国度离自己是那样遥远,终其一生,都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幻想着能和挚友们围坐在竹林的石桌边,喝酒畅谈,下棋谈琴,不远处的农田里传来农人们欢快的笑声,傍晚时分,家家屋顶上飘起缕缕炊烟,随风弥漫在空气中……可是现实是残酷的,他充满正义的灵魂最终被邪恶的旋涡吞噬,回绕在身边的仍然是篡权者狂妄的笑声。“于今绝矣”一声长叹中,他带着理想与痛苦离开了。是他的性格给了他这样的命运,而在这样黑暗的社会里卷入这样的斗争中,他的命运注定以悲剧告终。

  这是我看此文的一点点感想,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多多指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6 20:13:4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4 15: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大家精心烹制的文学饕餮啊~

呵呵,我又增长了不少见识呢.

[em02]顶一个!

我想,没有谁不是向往自由的--一如魏晋风骨.

即使外界的种种羁绊如锁链把你捆绑到窒息,

你也会近乎本能地,

为自己寻找生命的出口.

这,大概因为---

生而为人,总在努力向上,总想活得不同凡响吧.

"不能流芳百世,就要遗臭万年"

这是何等口气,何等气魄!!

愿你我在回顾过往的时候,

至少有胆量说,我是自己眼中独一无二的优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8:02 , Processed in 0.08852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