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07][em07][em07] 先介绍我看过的篇目中最喜欢的一段: 日近日远 普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翻译]: 晋明帝才几岁,坐在晋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询问洛阳的情况,不觉潸然泪下。明帝问他为什么哭泣,元帝就把东渡之意详细的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边上来,由此可以推知。”元帝对孩子的话感到非常惊奇。次日,元帝召集群臣宴会,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大家,并且就同一个问题重新向明帝提问,然而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问道:“你今天说的话为什么和昨天说的话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现在抬起头就能看到太阳,却看不见长安。” [感想] 本文通过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卓越的语言表达,突出表现了一个皇家孩童晋明帝的聪颖和智慧。 最喜欢这篇,因为每次看完都忍不住有一丝丝悲哀,晋元帝向洛阳来人 询问那里的消息,并且潸然泪下,其怆怀故国之情动人心魄。太阳虽远,而举目可见,长安虽近,却不在望中。对明帝这样的孩子而言,这是实情实景,但此语一出,却足以震撼东渡君臣的心灵:对于他们这些偏安一隅的人来说,长安确实是比太阳还要遥远。于是,故国的沦亡,山河的破碎,东渡的惨痛,前途的暗淡,也都尽在不言中了。 原来真正的遥远并不在于距离阻隔,而在于人心,这又让我不禁想起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肯定不是建康到长安,但也许是东渡君臣明知长安并非远不可及,却没办法回去的悲哀吧。
再来一则有意思的: 邓艾口吃 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时一凤。” [翻译]: 邓艾口吃,时常重复说“艾艾”。晋文王和他开玩笑说:“你总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邓艾回答说:“‘凤兮凤兮’,本来只是一只凤。” [感想] “凤兮凤兮”语出《论语》,楚国的接舆走过孔子身边时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这是以凤比喻孔子。邓艾引用他的话,意在说明,虽然连说“凤兮凤兮”,也只是指一只凤,即孔子,而自己虽然常常连说“艾艾”,也只不过是一个艾罢了,因为邓艾只有一个,正如孔子也只有一个罢了。 邓艾将军患有口吃,但这种生理上的缺陷并没有妨碍他富有智慧的个性表达。晋文王的问话本是调侃之意,而邓艾的回答却富有哲理的情味,同时也张扬了魏晋时代注重自我的个性精神。 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外交官,自然从来都很佩服那些临危不乱,妙语连珠的人,因此看到这篇也深有感触,真是有才人的语言都时刻闪耀着智慧阿!
最后一则也挺有意思: 家果家禽 梁国杨氏子九歳,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翻译]: 梁国杨氏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一次孔君平登门拜访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家里人便叫儿子出来接待。给孔君平摆上水果,水果里面有杨梅。孔君平指杨梅给小孩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小男孩应声答道:“从没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感想] 以前对世说新语的接触都只限于是课文节选和老师偶尔提到的小故事,这次布置作业后,才从图书馆借了本来,真正系统的开始有一点点了解,不难发现,《世说新语》里有很多儿童语出惊人的故事,可谓英雄出少年,后生可畏阿!这篇《家果家禽》正是其中之一。 “杨梅”的“杨”和姓“杨”的“杨”,“孔雀”的“孔”和姓“孔”的“孔”,字音皆相同,杨氏子与孔君平都巧妙的利用了这一点,于是就有了这段妙趣横生的对话,杨氏子虽小,但他的才情足以令人钦佩,总之,个人感觉是六朝时代真是一个洋溢着智慧的时代阿!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08-1-12 0:36:5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