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白水 于 2012-10-25 19:57 发表
呵呵,你先说说为什么觉得“很有意思”:)
我是觉得他提出的一些问题很有意思,可以商讨:
1、”如果秦政得以延续,他们和地主,迟早也是要合作的,只是这一合同的文本,未必就由儒生书写。那么,不但百家争鸣,或可复活,而后世那种士就是官,官就是士的状态,或可避免。"
这个说法很有诱惑,但有疑问,就算是秦政得以延续,但在一个大一统的集权制国家,百家争鸣可能吗?我很难想象,一般似乎都有一个主流的意识形态,即便是两千多年后的强调多元化的今天也一样。“士就是官,官就是士”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好处在哪里?如果“士不是官,官不是士”,那么官由什么来承担,士的任务会是什么,发展在哪里,会是科学,还是社会学,还是什么吗?
2、"或说,士绅与儒生的合二而一,有什么不好?曰没什么不好,除了一样,那就是使儒家的缺陷,成为全社会的缺陷。儒家有很多高明的地方,提倡道德生活,维系传统,最有力焉,但有几种不足,第一是政治上的法古。每朝每代,用不了一两百年,往往天下糜烂,在儒家看来,只是因为对他们的政治主张遵从得不够,而从来没认真想过改变主张。"
这一段话我觉得有道理。我读儒家经典,会觉得很好,有时候会怀疑五四时候为什么那样反对儒家,问题出在哪里。任何一个学说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而独尊儒术,士官合一之后,以单独一个学说来作为社会文化的核心,出现了许多问题,其根源是否在于这样的单一性。这是其一。其二,讨论过《乡土中国》之后,会在想,是儒家的传统使得乡土中国是这样而非那样,还是说因为黄色文明的特质,道德而保守的儒家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
3、 “秦皇用最简单的办法去清除知识对集权的威胁,并无可能成功,至多使读书人游离于行政体系之外,而这听起来简直像个好消息。”
“读书人游离于行政体系之外”,听起来真的挺好的,但细想来,读书人游离于行政体系之外,仿佛是不可能的。我于中外历史皆不通,也不知什么例子。只想,若读书人游离于行政体系之外,那行政体系之内的,会是什么人呢。“读书人”一词的界定,到底在哪里。元朝的读书人倒与行政体系疏远,但元朝运命不久,这两者是否有甚关系。联系到我们现在讲的大学去行政化,那也是保持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在国家的管理层面上,争取的不还是社会的管理阶层与被管理阶层之间有较大的流动性吗?仿佛不论是读书与不读书人,都应参与到行政体系中来。游离,是办法吗?若秦时真能游离,会出现怎样的局面呢?
这就是我读后的一些问题。因我念高中时都无历史课,对历史实在少了解,可能问题有些幼稚无稽,但望老师多多指教。另外想在历史方面补补课,老师可有好的建议,或推荐的书目?
[ 本帖最后由 行香子 于 2012-10-26 19:38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