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罗勒 于 2013-6-13 03:35 发表 是不是汉语里的音变现象不易察觉的原因和我们使用的是表意文字而不是表音文字相关呢?比如葡语里有个词estou,大概可以理解为英语的"I am",除了正式的书籍、报刊、公文之类的场合,平时大家都会按照习惯上的读音来写成tou(葡萄牙)或者tô(巴西),比如发电子邮件,网上聊天,手机短信等等。因为在口语中,没有人会把estou念全,都念成tou或者tô。同时,我们也能看出,巴西人和葡萄牙人在说这个词的时候,发音也是不一样的。而这种音变很容易体现在纸面上,似乎比汉字来得要直观。当然,我理解老师说的音变现象,会比我说的这种情况更复杂,比如estou后面接的词的不同,tou或者tô的发音都会有相应变化;而且每个人的发音习惯也不太一样。
你说得有道理,音变的结果有可能引起文字的改变,比如可能按照实际发音造新字,白水老师举的“叵”“争”,还有“甭”、“孬”都是,你说的葡语中的estou写法的变化也是个好例子,但更多的情况是音变没有反映在文字层面上,不管是表意文字还是表音文字,比如英语中的dogs与books,s实际发音不同但字面上的写法完全相同,葡语中也一定会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你可以仔细体会体会;所以说我们想学好外语、说一口地道的外语,不是件容易的事嘛。
还有重要的一点,语流音变属于语言现象,与文字是两个层面,切记区分,不管日常书写的是表意文字还是表音文字,人们都希望交谈时迅捷顺口、省时省力(有时还要讲究韵律和谐优美),这种追求则是一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