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14|回复: 6

[文 学] 孙郁:周作人为钱所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4 11:3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标题:《生活点滴》)

        说起周作人的生活,世人的看法不一。我觉得比之于同代学人。他一直生活在较优越的环境里。即便到了20世纪50至60年代,收入一直高于大学的一般教授,所以算不上清贫之人。但我们看他的日记和书信,似乎一直处于拮据的状态。借钱于友人,向出版社讨要稿酬等等,日子过得并不轻松。周作人没有烟酒方面的嗜好,除了购书,日子并不需巨资。但他给人的印象,钱一直不够用,仿佛有大的窟窿,需要填补似的。什么原因呢?一直不太清楚。 
    
        我后来读钱玄同日记,访问江绍原之女江小蕙先生,才渐渐知道,周家的生活,有时确用钱过多。比如节假日,倘做一点好的东西,每每要分送给邻居。朋友相聚时,除饮酒食菜之外,节日间还要赠送礼品与客人,显得出手大方。周作人的被朋友喜爱,大抵因了其温和随意,不拘小节,他自己不太会理家务,对用钱大约也少计算。1923年,他与鲁迅分手,原因多样,其中之一,就有经济上的冲突。许广平在回忆鲁迅时,谈到了鲁迅对周氏一家人的看法。鲁迅说:

         “我总以为不计较自己,总该家庭和睦了罢,在八道湾的时候,我的薪水,全部交给二太太,连同周作人的在内,每月约有600元,然而大小病都要请日本医生来,过日子又不节约,所以总是不够用,要四处向朋友借,有时候借到手连忙持回家,就看见医生的汽车从家里开出来了,我就想:我用黄包车运来,怎么敌得过用汽车运走的呢?”①

        钱玄同翻阅周作人日记,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精打细算的人,平时家里,积蓄不多。1929年,周氏兄弟已分手多年了,可周作人家里,仍算不上富裕。那一年其女儿若子得病去世的时候,周氏多次向友人借款。如11月20日日记云: 
        
         “上午七时邀耀辰来,承借予二百元。付医院五十元讫……又乘汽车往访隅卿,访百年,至北大借四百元……” 
        
         12月2日日记云: 

         “上午往北大上课,午至孔德饭。向隅卿借来洋百元……” 

        周作人借钱的习惯,在与鲁迅分手不久后就出现了。如1923年11月29日在北大借款四百元;1924年2月27日往北大借洋一百五十元,同月10日借新潮社款一百元;5月10日向胡适借洋一百元。此间还不断向张凤举、川岛、孙伏园等友人借款。如1924年11月29日借款于孙伏园;1925年3月11日借款于川岛,等等。直到晚年,也时常能看到他借款的记载,可以说一直生活在窘迫之中。按当时周作人的收入,生活当不成问题。与鲁迅决裂的时候,他每月收入有三百余元,到了30年代,月收入可达四百八十元。日伪时期,月薪一千二百至二千元不等。新中国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给他的月薪是二百元,后增至四百元。在当时,亦属高薪。1966年,在致香港友人徐的信中,他谈及了自己的生活状况,捎带解释了自己“苦住”北平的原因,周氏觉得,自己所以落得“汉奸”之名,实在是生活所迫:“我的家族那时有我夫妇及子女各一,女已出嫁,丈夫在西安,所以她住在我家,带着两个儿子。我兄弟的弃妻,就是我的妻妹,有二子一女,也住在我处,过着共同生活,此外我的母亲同了鲁迅前妻虽然住在别处,也要我照看,这样说来,就是这不算在内,已经连我有十个人了。我也知道顶好是单身跑到西南去,但是撇下九个人没有办法,所以只好在北平‘苦住’了。头一年(民廿六至廿七)我靠胡适之的编译会译书的事,总算混过去了,后来编译会搬往香港,我乃托燕大友人在那里谋得四小时的功课,承燕大特给报酬百元,并一个‘客座教授’的名义,我便借此抵挡了别处的劝诱,第一是师范大学的中文主任,算是成功了。但是到了廿八年元旦,忽然光降了刺客,虽是没有死,可是燕京不能去了,所以只好就了北大图书馆长,随后是文学院长之职了。”② 

        了解周作人一生,是应看他的日常生活的。周氏平时除读书、教书、著述之外,仅与几个友人聚会谈天,没有大起大落的变化。除附逆入狱之外,一生差不多一直与书斋为伍,自己并没有大的花销。他的贫穷,实在是缘于生活无法计划,以及为他人承担生活责任。他的妻子羽太信子,平时对邻居、佣人都很好,有求必应。只是主持家务时,大手大脚,遂使生活常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周作人自己,不谙外事,有时听之任之,日子就那么颠颠簸簸过来了。 
    
        但是周作人的写作生涯,很少谈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他眼里大多是些生命哲学与人类文化史的东西。周氏几乎没有体育与音乐、美术上的爱好。他的文章止于常识的引用、学理的垂想,并无极度的冲动与激情。看他的文字有时也可以想见其平和与冷静。身外的世界那些诱人的存在,对他不过是过眼烟云。有时读他的书,也可以感到他是一个厌世主义者。他恪守着自己的园地,不奢望于别人的施舍,就那么木然地走着,走着。人生是一种大苦,此外还有什么呢?像鲁迅一样,对人生的不确定性、灰暗性,他是深深感受到了的。 
  
        注: 
    ①《许广平文集》第2卷246页,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②《知堂书信》422页,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选自《周作人左右》
[ 本帖最后由 行香子 于 2013-11-14 11:4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4 14: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困窘总是可哀可叹的。想想还是鲁迅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4 21: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文章到最后一段,生发出一种味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5 01: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他活灵活现地站在眼前,竟然有点和他是朋友的感觉,甚至都心酸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5 06: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3-11-14 21:36 发表 看了。文章到最后一段,生发出一种味道。
同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5 08: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家国情怀,常常是国大于家的,殊不知家才是基础。前面是“同情之了解”,最后一段真是“了解之同情”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5 09: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活在世上,总难样样周全、事事如意的。 不通世务或无心世务的人,即便在自己的领域内有体会有趣味有成就,倘无世情练达的亲人管家,也一定会在现实面前狼狈不堪。尤其是在一个几乎任何事情都只能靠自己、靠人情的社会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6:26 , Processed in 0.06515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