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71|回复: 5

[心得]因为你行动,所以你是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0 23: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因为你行动,所以你是你

                                                                                                                                                           ------谈《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你是否意识到自我的存在?

    当然,这一问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存在的。我是某某,我是学生,我是某某的儿女。可是在萨特看来,一旦你把自己说成为某一客观的东西,那你自己的异化就开始了。“他人即地狱”,社会关系成了你自我异化的根源。倘若你觉得自己是存在的,那你只能算得上“自在”的存在。难道你只能是某一社会关系的指称吗?若是这样,那你自己已被归结为由他人限定的一种既定的社会角色。而你自己只把自己当作这一对象化的客体,那你不是在“自欺欺人”吗?

    可你究竟是谁?

    你就是你,其他的什么也不是。你唯有保持自我的主体性,站在对象之外通过自由地选择,对自己的对象虚无化、否定,把这一对象化从它的混沌一团的自在背景中呈现出来。这时你才具有超越对象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就是人所独具的。萨特就会对你说,你现在是“自为”的存在着了。你的存在总是先于你的本质。你唯有通过你的选择,你的行动才能表现出你的本质。你不应让自己陷入某一社会关系中,不应让自己为某种思想所左右,包括你现在正在接触的存在主义。先前的你是荒诞的、偶然的存在,对自身之外的整个存在是一种混沌的、未分化的体验,可现在你自觉了,有意识了。 

可你又该如何选择?

    你的选择会是顺其自然,随波逐流的吗?如果是,那你依然“不存在”。也许你会问,“当我在用自己的价值观和性格来决定我的选择以突显我的主体性时,我的价值观和性格不也已经受到环境的影响了吗?”一个婴儿刚他开始啼哭的时候,他已经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而这样的存在要比所谓的“理性”的存在更符合“自为”的存在。当你在思考并做出选择之前,你是否意识到自己需要思考思考本身呢?为什么?婴儿的认知比你现在更原初。当你在反思之时,你是否要进行“反思之前的我思”呢?存在主义者会告诉你,是的,你需要。唯有清除一切现成的观念,你才能真正站在对象之外进行自由的选择。这时你的选择才是主动的,自为的,有意识的。
   

    你的一切就是你的行动给予的。而我们是由我们自己所造就的。当我们明白了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之后,我们选择的行动就要担负起我们成为我们自己的责任。把全人类的命运交付到人类自己的手上。我们不仅要为自己做出选择,也为全人类做出了选择。这或许是示范的作用,也可称之为这种示范所带来的扩散的影响。在人们的眼里,众人的选择都是择优的,因而在他们的心里就有了暗示。你的选择似乎在告诉着他人,“人就应该如此。”你铸就了自己,也铸就了人。

    存在主义是否是一种对人生采取无所作为的绝望态度的观望哲学?不。“从事一件事情而不存在什么希望。”你把私念全都掏空,只留下一种精神,一种只成为你自己的精神,这样你才能宁静致远。那生命的意义何在?我想,应该是生生不息。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挖掘出蕴含于自己体内的潜质,只有这些潜质才能让你成为你自己。人就在于其特殊性,所有的人都应该努力地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特殊个性。那我们又该如何让潜质成就我们自己?赋予选择以行动吧。潜质是存在于我们的体内,但你不给予它表现的话它就是不存在的。我们何必去羡慕一个人的天才,而那天才又是没有被表现出来的呢?唯有实际行动是可靠的,所谓的希望就是那遥不可及的烛光。这是悲观吗?不。倘若说悲观主义要比乐观主义更深刻的话,那只是因为所说的乐观是盲目的而已。而一种谨慎的乐观难道不能给予人以信心吗?存在主义就如此。可这会因为提倡个人的主体性而蔑视任何社会组织吗?不。因为人必须作出道德选择才能成为他自己,而这是环境给他的压力。人的选择必须是能够承担其行动责任的选择,如此便可以把别人的自由当作自己的自由来追求。我们就可以在高呼发现自我的同时依然存在于这个社会。给予人自为的意识,教人谨慎而乐观地行动,存在主义成为了人道主义。

    在这个物质至上、崇尚标准化的时代,你是否已感受到自己有机械化的倾向。假如我们把人看作是那完整的人、那奥林匹亚山下的健身者,那你是否会发现自己只是处在一个动物到人的过渡地带?假如应试的标准屏蔽了你的人性,横流的物欲激发了你的兽性,那你又何曾存在?发现自己吧,然后行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1 18:12:2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23: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人文课的应急之作。本想读了胡塞尔、海德格尔再来读萨特,但因应急连《存在与虚无》也没读。

粗糙见解,信手涂鸦,请各位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23: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为何,据说刘小枫先生极讨厌萨特的存在主义,可他的基督之路就能拯救国人的内心吗?

另个人了解人道主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三词应都是翻译自 Humanism 这一英语单词,可这三词在西方世界是没有区别的,但翻译到了中国个人觉得有了些区别?为何?

望各位指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1 18:13:2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1 10: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萨特的东西,看起来复杂,其实不难懂。老实说,我也不喜欢萨特的这种哲学,我觉得他借海德格尔的一个前提(存在先于本质),大大的发挥了一通,由于他先是过度地强调自我选择,后来不得不面对自己的自由和他人的自由相冲突的问题,又不得不进行修正,限制选择的范围,变成了对“善”的选择,可究竟什么是善?于是,萨特不得不回到形而上学的老路上去。

从同一个前提出发,海德格尔坚持向着绝境探讨,虽然行至半途,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最终在语言那里,还是找到了“存在的家”。而萨特兜了个圈子,又回到了原点。堪堪剩下的,就是那个人人都有说“不”的自由——当你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时候,你至少可以不选择。

然而,真的如此么?想想中国的文革,你就知道,那时候,做造反派,做保皇派,或可保有50%的生存可能,做逍遥派呢?一点都不逍遥,你不选择,不代表别人不替你选择,你想中立,不代表人家就让你中立,那个时候,你连说不的权力都没有。除非你选择死,而事实上不少人就是选择了死。不过,死都死了,再说存在的本质,还有什么意义呢?——这恐怕也是不少人对前期海德格尔的所谓“向死而生”的诟病之一。

我因此而不喜欢萨特的存在主义,却又理解和同情萨特这个人。他的理论不得不面对太多的悖论,而他的存在主义之路,是在看似无穷尽的争论和自我辩解中度过的。他的遭际使我想起俄狄浦斯。

我不赞成只是通过哲学家个人的履历、轶事等等去理解他的哲学。但听到加缪横死之后,萨特为这位已经绝交的朋友痛哭流涕,我忽然间,在未曾理解他的哲学之时,便理解了萨特这个人。

转一篇萨特在加缪死后的短文吧,或许和楼主的议题离得太远了,抱歉。

  《阿尔贝·加缪》(1960)萨特 著 杨林 译

  从半年前,直到昨天,人们还在揣度:他将要做什么?因为他被一些不可回避的矛盾所困扰,曾暂时选择了沉默。但他属于那种罕见的人,他们迟迟不作选择,可一旦作出了抉择便忠贞不渝;对这种人我们完全可以等待。总有一天,他会开口的。我们甚至不敢贸然对他未出口的话稍加推测。但我们相信他与我们每个人一样,是随着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足以使他的存在始终富有活力了。

  他和我之间发生过争执:争执,这并没有什么——即使我们再也不见面——而这恰恰是我们在这个狭小世界里互不忘却、共同生活的另一种方式。这并不妨碍我经常想到他,在他阅读过的书报的篇页里感到他的目光,并且自言自语说:“他会怎么说呢?他此刻在怎么说呢?”

  随着事件的变迁和我情绪的不同,有时我认为他的缄默过于谨慎,有时又认为他的缄默非常痛苦。他的缄默,就如热和火一般,是一种日常必须的特质,不过是一种人的特质。人们可以同意或反对他的思想,他在自己的作品——尤其是那部最优美也最不为人所理解的《堕落》——中所透露的思想;但人们在生活中总要体验这种思想。这是我们的文化所特有的一种奇遇,一种运动,人们一直在试图猜测这运动究竟包含哪些阶段,何时才是它最后的终结。

  他顶着历史的潮流,作为醒世作家的古老家族在当今的继承者,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纪,须知正是这些醒世作家的作品构成了也许是法国文学中最富有独特的部分。他以他那执拗狭隘而又纯粹、严峻、而又放荡的人道主义,对当代大量的丑行劣迹进行一场没有把握的战斗。但是反过来,通过他顽强的拒绝,他却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心,与马基雅维里的信徒们和现实主义的金犊偶像的崇拜者们背道而驰,确证了道德行为的存在。

  可以这么说,他就是这不可动摇的确证的化身。只要稍加阅读和思考,人们就会碰到他紧攥在掌心的人的价值问题:他经常对政治行为提出怀疑。要么改变它,要么反对它:总之,这对于构成精神生活的紧张状态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近几年来,连他的沉默也具有讲究实际的面貌了:这位荒谬的笛卡儿主义者拒绝离开道德说教的安全地带,踏上没有把握的实践的道路。我们猜度他的心思,也猜度他闭口不谈的那些冲突:如果仅就道德而言,那么这道德就同时既要求叛逆也要求遵从。

  我们一直等待着,必须等待,因为必须知道:无论加缪可能干些什么或作出何种抉择,他始终是我们文化领域里的一支主要力量,始终以他自己的方式体现着法国和本世纪的历史。不过我们也许可以说已经知道并且理解了他的历程。他完成了一切——整整一番事业;而又一如既往,一切都有待完成,就像他自己说的:“我的事业就在我的面前。”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的死亡特别骇人听闻,是因为人类秩序反被不人道的事物所废除。

  人类秩序现在还只不过是一片混乱,它是不工整的,不稳定的,人们在这种秩序中残杀、饿死:可无论如何,它已经由人类建立和维持着,又在遭到人类的攻击。加缪就被迫生活在这种秩序之中:这个勇往直前的人对我们产生怀疑,而他自己就是一个正在寻其自身答案的问题;他正生活在一个“漫长生命的中点”;如果他能走出沉默,作出决定,得出结论,这对于我们、对于他、对于树立现存秩序的人和拒绝这秩序的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些人老朽而死,另一些人总在苟延残喘,每一分钟都可能猝然死去,而他们生存的意义,那大写的生活的意义对他们来说不会有任何改变。然而,在心中无底、不知所措的我们看来,我们最杰出的人物必须达到隧道的尽头。一桩事业的性质和历史关头的整个状况如此明确地要求一个作家继续活下去,还是罕见的。

  我把致使加缪丧生的这场车祸称作骇人听闻的事件,是因为它把我们最诚挚的要求多么荒谬地显现于全人类的心目之中。加缪二十岁时曾遭受过一种疾病的突然打击,使他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就已经暴露了荒谬性的存在——它是对人的愚蠢的否定。加缪对此已习以为常,他思考过自身的难以忍受的环境。从困境中超脱出来。人们可能以为只有他早期的作品才反映他生活的真相,因为这痊愈的病人又被来自他处的料想不到的死神所击毙。荒谬,再也没有人向他提出这个问题,他也再不向任何人提出这个问题了。他的沉默甚至也不再是一种沉默,而是绝对的乌有。

  我却不这样想。非人道的事一经出现,便成为人道的一部分。一个中断的生命——即使是这样一个年轻人的生命——既是一张摔碎的唱片,又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对于所有爱过他的人来说,他的死包含有一种难以忍受的荒谬性。但要学会把这桩残缺不全的业绩看作一桩完整的业绩。对于突然袭击他的死亡,加缪的人道主义历来抱有一种合乎人情的态度;他对幸福的骄傲的追求,历来包含和要求不合人情的死亡的必要性。根据这一精神,在他的业绩以及与之密不可分的他的生活中,我们就不难发现一个人为迎接未来的死亡而争取生命的每一瞬间的纯洁的和所向无敌的尝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1 20: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剩翼朋友的回复。最近在看Camus,等有心得再和君交流。:)

P.S.:图书馆刚进来他的全集,偶第一个借,幸福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1 00: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翼兄,理解很多,今天复习,刚好看到萨特和加缪阶段,看了你的回复收获很多。

也转一篇文章,留给有缘人

http://miniyuan.com/read.php?tid=228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21:24 , Processed in 0.06400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