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行香子 于 2012-6-25 21:11 发表
论点虽“扯远”,但于我却是许多启发。携疑惑而读书,应是更有兴味之事。是否“非鲁迅所不能道”,及逻辑之说,因确实不懂,我只能“多闻阙疑”了,待退而读诸人之作,或可再来探讨。此时已自搜肠,无奈学浅,诸事 ... 出于礼貌,我必须对君在79楼的问题一一回应,不过我希望到此为止,为了不冲淡咱们之间的主题(89楼提出的两个问题),可以另开帖交流,或者在其他场合交流。 1、乐观/悲观与深刻都不能划等号,记得虎师经常强调悲惨不等于悲剧,一个人的深刻与否与其持乐观抑或悲观的视角没有必然关系。 2、你说鲁迅“大破大立,立在破中”,当然没有问题,谁也没否认过。但有“立”是是非问题,“立”多少是程度和比较问题,二者不能混同。 3、把鲁迅少“启蒙”归到当局,或许必要,但不充分。如果战斗的鲁迅都被当局刻意淡化,那反动的乏走狗们还不早被描黑了。既然是比较,比较的前提就应该公平。这里咱们就不谈实际上当前的环境到底是多平和抑或多紧张了吧。 4、白水师分析得好,与白水师的评语也没必然关系。白水师分析了鲁迅两句话的价值,他的分析进路拿到其他场合也可适用,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白水师的分析能给大家醍醐灌顶之感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最重要的是,白水师分析的目标是两句话的内涵,与是否为鲁迅所说没必然关系。如果另外有人说出这种话,白水师的分析当然适用。打个比方,白水师的分析是事实性描述,但是他的评语可能就是价值性判断了。当然,麻烦的是白水师的分析和评价其实是合在一起的,所以这需要作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界定。 5、你说“不能为外人道”和经典基本是一个意思,那我没法讨论。与此相同的是,你说经典自在人心,那什么不在人心?深刻性也自在人心呢。 6、我提学术论文规范的目的在于类比思想与文学的区别,可能有所不当,并非指鲁迅要引注则个。 7、你既然不知道民国其他人的著作,你怎么敢断言鲁迅的“经典”呢?能否说自己知道的就是经典呢。我没读过《灯下漫笔》,所以只敢局限在这两句话上讨论。当然,现在拜君恩惠已然读过,但好在文章不长,还没什么超越想象或说超越以前鲁迅教会的东西的地方。 8、二分法的东西就不说了,我也没想太明白,还等别人指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