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白水

[教学相关] 【作业】《世说新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22: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黄小帆。。在2007-12-4 8:53:24的发言:

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①!”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②。     

                                                              ---任诞第二十三

[注释]

①豚:小猪。穷:穷尽。按:当时孝子哭,大概照例要呼喊“穷、奈何”,是一种习俗。

②都:总共。废:指身体损伤。

[译文]

   阮籍在葬母亲的时候,蒸熟一个小肥猪,喝了两斗酒,然后去向母亲遗体诀别,只是叫“完了!”总共才号哭了一声,就吐血,身体损伤。衰弱了很久。


[文字赏析]

    文字干净利落,无一字累赘。简单的文字间却蕴藏着巨大的力量,无形中震慑着读者的心灵,字里行间弥漫着化不开的悲情和愁绪,让人嗟叹,让人感伤。


[感想]
    
    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任何恸哭任何呼号都无法承载的痛,无以宣泄,无以解脱。生命里有太多不能承载之重,阮籍不过是用自己的方式舒解心中的悲痛。在他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同时,心中又何尝不在默默地淌着泪。只不过,他看过太多虚假的恸哭,呼天抢地却呆板生硬毫无感情。现实中总是上演着过多的虚伪,更何况是在那样一个混乱而动荡的年代。当周遭的人都在机械地麻木地粉饰着亲情和孝道,眼泪和哀号不过是获取名声、谋取官位的工具和手段,看谁的演技好谁的演技差罢了。周围充斥着的伪善的嘴脸,让阮籍更不屑于用庸常俗人所用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感情。“蒸一肥豚,饮酒二斗”,好一副洒脱的气派!然而,正是他的洒脱,他的“一号”,他的“废顿”,迸发出更震撼人心的力量。大爱无声,大爱无言,一种最不合乎礼教常纲的方式却承载着最真实最质朴最不加修饰的亲情本原。是的,他不容世俗亦不被世俗所容。但这又何妨?!是的,他会穷途而哭,因为世间已没有路可以让他走。太多的痛苦太多的愤懑积压于胸口,他却依然猖狂。恣意饮酒,放浪形骸,他用有悖于礼法却属于自己的方式宣泄着,解脱着。历史的尘埃中,他驾着马车遨游四海。也许,这才是真正的“任诞”。

p.s:昨天晚上有感而发,趴在床上用手机照着写的~

[em01][em01]


《世说新语》中的原文干净利落,你的评论文字也同样干净利落,饱满流畅。呵呵,趴在床上用手机照着写就能写成这样,这份文字功夫,令在下佩服:)

另外,推荐鲁迅的小说《孤独者》,为什么推荐,你看了就会明白:)

成绩  90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3 22:55:1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23: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魏超然在2007-12-4 22:45:09的发言:

                                                       不卖劣马
    [原文]   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熬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注释]   1 庾公:庾亮,字元规。 2 的卢:伯乐《相马经》曰 :马白额入口至齿者,名悦榆雁,一名的卢,奴乘客死,主乘弃市,凶马也。
    [译文]  庾公有一匹马叫“的卢”,有人劝他卖掉。庾公说:“卖必有买主,那么就又伤害买它的人,难道可以把危及自己的东西随便推给别人吗?从前孙叔敖曾杀了两头蛇,为的是不让后来的人看到蛇也受害。这件事古时传为美谈。我现在效法他,不也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吗?
                                                       阮裕烧车
    [原文]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注释]   1 阮光禄:阮裕,字思旷。因为有病, 徵金紫光禄大夫,不就。 2 剡:县名,汉置,属会嵇郡。
    [译文]   阮光禄住在剡山时,曾拥有一辆好车,谁借他都同意。有一次,一个人为了埋葬母亲,想要借车又不敢开口,阮光禄知道后,感叹道:“我有车,却让人不敢前来借用,还要这车子干什么?”于是把车烧了。

       感想:常在心中钦佩魏晋名士的洒脱,他们不拘礼法,言行随心:譬如阮籍,放荡不羁却不迷失自我;譬如孔文举,回讽陈韪但又语惊四座。又如王子猷夜访戴安道,到门不入,兴尽而归……他们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魏晋风度。《世说新语》不只让我们见识了他们这令人赞叹的生命存在方式,更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这一言一行下的,更具魅力的东西——德操。
       以上两个小故事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不卖劣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劣马,就不能欺骗别人买去养,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庾公就是这个意思吧。还记得一位老人因为卖出发霉后晒干的辣椒面而又高价回收。当今社会有多少人能做到像他们一样高尚呢?社会上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批露报道数不胜数,法律和道德对此现象的约束加强又加强,但此现象却屡禁不止。倘或人们都像庾公一样无私,那我们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距离便不远了。
      《阮裕烧车》:也许庾公的行为还在我的意料之中,然而此篇中“遂焚之”三字着实让我吃了一惊。或许我们会想,主动找那个人借给他不就可以了吗?让那个人知道自己愿意把车借出,这样也许以后会有更多人来借,车的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现的利用。然而,魏晋人就是这么让人意外。在阮裕看来,这车已经没有价值了,不能帮助别人,还要它做什么?也许他没有我们聪明会推荐自己的车,给车做广告,但单说他这种助人为乐,为民奉献的精神,的确让人感动而称赞。好的东西怎能为己所有?没有大家分享它的好,那有什么价值?徒求让别人羡慕的虚荣吗?对风流倜傥藐视权与利的魏晋贤人,虽万钟又于其何加?万钟又何足贵?从前伯成种田,不贪慕诸侯的荣耀;原宪的木屋不愿交换官邸。这些名士在那个物欲横流社会动荡的时代下,他们钟爱并坚守着这一份高洁的精神世界,还有生命的从容与淡定。
这两个主人公的故事不同,确是一样的无私高尚。读《世说新语》,不仅用以看故事,更以学其德,从其教。
为你喝彩,这无可替代的魏晋风度!


呵呵,你读过不少书吧?否则也写不出这样的评论。“读《世说新语》,不仅用以看故事,更以学其德,从其教”,说的好!你的评论,不但见识好,文字也好,很流畅,惜乎个别语句犹有不足,若能再稍稍精加工一下,就可以成为一篇精品了。

成绩:

魏超然  89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23: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wcc在2007-12-4 23:17:35的发言:
晋文王功德盛大,坐席严敬,拟于王者①。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
【注释】①晋文王:司马昭,封为晋公,后又封为晋王,死后谥为文王。阮籍在世时,他只是晋公。坐席:座位,这里指满座的人。
【译文】晋文王功劳很大,恩德深厚,座上客人在他面前都很严肃庄重,把他比拟为王。只有阮籍在座上,伸开两腿坐着,啸咏歌唱。痛饮放纵,不改常态。
【感想】:总有一些人,不畏权贵,视名誉金钱如粪土,阮籍则是典型。在那样一个等级观念深入人心的时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年代,面对一国之君,能伸开两腿,放声高歌,这需要何等的勇气,但是我知道,有这样的胆识和洒脱岂是勇气二字可以说明的?如果不是一种从内而外的气质,如果不是骨子里对权贵的不屑,如果不是飘逸自由的心态,如果不是平和阔达的胸襟,我想,很难做到。相又心生,只有长期习惯不看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态度才能在王的面前箕踞啸歌,酣放自若。那种佯狂率真,真的具有一种感人的力量。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世俗舆论的压抑,他,选择了任思想灵魂飘逸四海,毫不拘泥于形式或是条款。我猜,一定会有很多的教条,那种无形的力量会令很多人为畏畏缩缩,更多时候,特别是面对国君,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但是,阮籍,他做到了,他蔑视礼法的精神让我们景仰。
        做为一个老是循规蹈矩的人,我深深佩服阮籍,其实很多人活着,多数时候是为了别人。好多人成天担忧,哪句话得罪了领导,哪个动作伤害了朋友,哪次穿着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哪个细节动摇了自己的地位。庸人自扰般,纠结于很多让自己不快乐的事。而阮籍,他的心不再受世俗的束缚,他处在更高的地方,翱翔于天地,驰骋于古今,他的追求,不是凡夫俗子的衣食住行,亦不是圣人贤者的治国养家,他追求的,或许是回归内心的宁静超然,随性而行,看似容易,其实仔细想想会发现,我们被太多的东西桎梏,但本来没什么可以桎梏我们,是我们自己的心……如果我们都能像阮籍那般洒脱,拥有那样无拘无束的个性,或许会少很多烦恼忧愁,嫉妒纷争。
        阮籍的迷人,不仅因他的率性,更因他的平凡,是世说新语塑造了这样一个人,长啸,放饮,以及穷途末路的哭泣,他不是伟大得无法感知的圣贤,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喜怒哀乐,一切,那么真实,那么可爱,连面对一国之君,能伸开两腿都那么真切的表现出他的性情,他就像一个叛逆的孩子,不论做出多少不符合礼教的事,都可以理解原谅,让人莞尔一笑。而那样的人格魅力正是世说新语里诸如“箕踞啸歌,酣放自若”那样的只言片语所刻画出来的,这就是世说新语的魅力,多少年经久不衰的原因,有时寥寥数笔,一个人物的精髓便跃然纸上,给我们留下无穷的空间回味,品评。让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有幸那么真切的感知着阮籍和魏晋遗风……

这一篇已经评过了,见你单发的主题帖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23: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huangxin在2007-12-5 21:11:12的发言:

    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①。乐广笑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②

   【注释】①王平子:王澄,字平子,曾任荆州刺史。胡毋彦国:姓胡毋,名辅之,字彦国,曾任湘州刺史。任放:任性放纵,指行为放纵,不拘礼法。据刘孝标注所引的王隐《晋书)说,这些人“去巾帻,脱衣服,露丑恶,同禽兽。甚者名之为通,次者名之为达也。”或:又。②乐广:字彦辅,历任河南尹、尚书令,名望很高,说话得体,能宽恕人。名教:礼教。参见第4 则注①。
  【译文】王平子、胡毋彦国等人都以放荡不羁为旷达,有时还有人赤身露体。乐广笑着说:“名教中自有令人快意的境地,为什么偏要这样做呢!”

   My idea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书中主要记载东汉未至魏晋间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琐语,而以晋代为主。

  之所以选择这篇文章,是因为这篇文章主人翁的态度代表了晋代的一些贤人的处世态度,放浪形骸,放荡不羁.那个时候,出现了一大批真实而有才华的智者.王羲之坦腹东床;阮籍愤世嫉俗,借酒浇愁...在那个时候,人是纯粹的.他们犹如抟扶摇而上的大鹏,拼命冲破世俗的桎梏;他们无视礼法,纵酒寻乐,不是因为他们是市侩小人,而是因为他们只想保留纯真,不想和那些所谓虚伪的礼法之士同流合污.

  因为真实,所以精彩.也许自己曾经属于过晋朝.每每自己读到有关晋代那些特立独行的人时,心中总是涌起莫名的感动,然后,沉思良久.还记得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的"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晤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多么深刻,又多么朴实!没有太多的矫饰,袒露的是一个人浩荡的胸襟.他们简单而平凡的生活让他们能够更加真切地贴近大自然,体味到宇宙万物的真谛.

    因为真实,所以喜欢.因为喜欢,所以向往.

  自己给自己顶一个!

呵呵,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的所谓以任放为达,在我看来,和阮籍的率性至情不是一回事。不过,我们此处的分歧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很向往魏晋风度中那种真自由真解放真精神,在大的精神取向上,我们是一致的:)

“也许自己曾经属于过晋朝”,这句话语义不明,何解?

还记得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的“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多么深刻,又多么朴实!没有太多的矫饰,袒露的是一个人浩荡的胸襟。他们简单而平凡的生活让他们能够更加真切地贴近大自然,体味到宇宙万物的真谛。

这一段好,评的很精彩!(不过请注意一下你原文的标点)

成绩:

黄欣   88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23: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苏瀛在2008-1-3 17:07:12的发言:

【原文】

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

度曰:“晋阼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

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注释】

①“桓公”句:晋简文帝死时,桓温出镇在外,遗诏使桓温辅政,而没有满足他的纂位野心,他就以为是

吏部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字文度)的主意,非常愤恨。后入朝,屯兵新亭,要谢、王前去迎接,想杀

掉二人。甲,甲士,披铠甲的士兵。

②阼:皇位,这里指国家。

③望阶趋席:指到了台阶上就疾行就座。方作:通“仿作”,仿效。洛生咏:用洛阳书生读书的语音来吟

诗。浩浩洪流:这是嵇康《赠秀才入军)诗中的句子,意谓大河浩浩荡荡。

④旷远:旷达;心胸宽阔。趣:通“促”,急促。


【译文】

桓温埋伏好甲士,设宴遍请朝中百官,想趁此机会杀害谢安和王坦之。王坦之非常惊恐,问谢安:“应该

采取什么办法?”谢安神色不变,对王坦之说:“晋朝的存亡,决定于我们这一次去的结果。”两人一起

前去赴宴,王坦之惊恐的状态,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脸色上;谢安的宽宏大量,也在神态上表示得更加清

楚。他到台阶上就快步入座,模仿洛阳书生读书的声音,朗诵起“浩浩洪流”的诗篇。桓温害怕他那种旷

达的气量,便赶快撤走了埋伏的甲士。原先王坦之和谢安名望相等,通过这件事才分出了高低。


【感想】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人的名望不能代表一切,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人才会现出本来面目。王坦之与

谢安齐名,但在这件事上,他们两人的高下立现。桓温虽然想杀他们,但谢安的气度使他不敢下手。正是

谢安的临危不惧救了他和王坦之,假设谢安和王坦之一样惊慌失措,恐怕他们就成为了刀下之鬼。在我们

的生活中,生死存亡的抉择不会太多,但重大事件总是会出现的,如果我们能像谢安一样保持一颗平常心

,坦然面对,那么将不会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前进的。谢安,是一代名相,也是永远的楷模。

【原文】

南阳宗世林,魏武同时,而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及魏武作司空,总朝政,从容问宗曰:“可以交未?

”答曰:“松柏之志犹存。”世林既以忤旨见疏,位不配德。文帝兄弟每造其门,皆独拜床下。其见礼如

此。


【注释】

①宗世林:宗承,字世林,以德行为世所重。曹操年轻时,想和他结交,遭到拒绝。

②司空:官名,是三公之一。曹操在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 年)为司空,总揽朝政。

③见疏:被疏远。曹操后来只是在礼节上厚待宗世林,但是压低他的官职。

④文帝兄弟:指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等。曹丕为魏文帝。造:前往;到。床下:坐床前。


【译文】

南阳郡人宗世林,是和魏武帝曹操同时代的入,他很瞧不起曹操的为人,不肯和曹操结交。曹操到做了司

空,总揽朝廷大权的时候,曾经安闲地问宗世林:“现在可不可以结交呢?”宗世林回答说:“我的松柏

一样的意志还没有变。”宗世林因为不合曹操心意被疏远以后,”官职很低,和他的德行不相配。但是曹

丕兄弟每次登门拜访,都是以晚辈的身分,特别在他的坐床前行拜见礼。他就是这样地受到尊敬。

【感想】

虽然曹操的官位很大,但宗世林并没有改变他的看法,“道不同不相为谋”,即使官位很低,即使被埋没

,但宗世林保持了他的气节。而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每次登门拜访都以晚辈身份行拜见礼,足以证

明宗世林所受到的尊重。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所遇到的物质诱惑太多太多,试问有几个人能保持自己的

气节,永不改变自己的理想呢?宗世林的坚持,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当我们受到诱惑的时候,想一想宗世

林,也许就可以做自己,不受他人摆布。我们应该坚持,我们不能放弃!

金融6班    200741168


两条评论都不错,翻译里有点小问题。在你评论的第一则里,原文有这样两句:“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两句相对,因此后一句中的“宽容”和前一句中的“恐状”对仗,也应为偏正结构,它的意思是“镇定的神色”,而不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意义“宽宏大量”。我查了一下,你这个译文是从网上来的,因为大家都不是学中文专业的,所以我可以接受大家借用别人的注释和翻译,但拿来以后,最好读一下,如果发现问题,还是要改过来。

成绩:

苏瀛  84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4 00: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阮炳权投资在2008-1-6 14:09:33的发言:

感想

      竹林七贤中每个人都很喜欢喝酒但是估计没有哪一个能像刘伶一样嗜酒如命了喝酒喝得生病了还是要喝妻子哭着不要他喝了他还是要喝;到了最后为了喝酒连自己的妻子和鬼神也一同欺骗了如此嗜酒如命确实罕见。.我觉得他和阮籍嵇康喝酒是不同的不是因为受逼于黑暗的政治,污浊的社会,充满着愤懑之情。阮籍喝酒还能喝酒以后还会号哭吐血而刘伶他却是完全沉醉在酒中的世界并不能说刘伶只是一个酒鬼毫无抱负他也曾为建威参军向朝廷主张无为而化”但被朝廷斥之为无益之策而且当同辈都成为高官时他还被罢官了如果说心中不感到郁闷的话那肯定是假的但是他和其他的隐士不同当他知道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时或者说自己不被别人认可时他选择的是沉醉于酒中的世界他放荡不羁完全不顾世俗的封建礼教只是潇洒地活在酒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他能够驱着鹿车,喝着酒对随行的童子说:“死即埋我。”能够喝醉以后裸着身体大睡能够对着自己的妻子和鬼神撒谎来骗酒喝看上去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酒鬼但是又有谁能真正活得像他一样纯真从他的放浪形骸,同时更藉著酒醉的言辞行动,来表示他憎恨虚伪的道德礼教以及自己内心对自然的纯真追求对于这个混浊社会上的那些虚伪的道德礼教满口仁义道德的当权者来说刘伶不会像阮籍一样对他们怒骂而只是对他们抱以不屑和嘲讽并不是说我自己有多赞同刘伶的行为而是像我们如今的社会一样有多少人要生活在自己虚伪的面具之下有多少人能够以自己的纯真来面对他人有多少人又可以把自己内心的不屑勇敢地表现出来呢我自己也不可以所以特别羡慕他能如此刘伶一生中也只留下一篇酒德颂》(连作品都是和酒有关的),我们可以看出他寄托了他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并攻击那虚伪的世俗礼教中的贵公子、搢绅处士。全文充满了奔放自在的讽刺意味。刘伶如此超然于尘世在魏晋时期如此混浊的社会中实属难得啊!!!

                                                                                                                                  

                                                                                                                                             阮炳权   200739018


阮籍喝酒还能喝酒以后还会号哭吐血”,这句话不通。

“从他的放浪形骸,同时更藉著酒醉的言辞行动,来表示他憎恨虚伪的道德礼教,以及自己内心对自然的纯真追求”,“寄托了他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并攻击那虚伪的世俗礼教中的贵公子、搢绅处士。全文充满了奔放自在的讽刺意味”,这两句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非得把别人的句子直接拿来么?

见解不错,只是,毫无必要的偷懒令人遗憾。

成绩:

阮炳权   68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4 13: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老师,辛苦了!

再细看了下自己的帖子,发现果然有好些不通畅之处,劳烦老师指正了。

现已在原帖重新编辑了。

其中那两句修改如下:那些对其他人来说是与内心离径叛道的繁文缛节

直入内心最深处,完成难以寄寓于语言这种载体的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4 19: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心~~

谢谢老师给加精了~~还有老师辛苦了~~真的改得好认真,不愧是热爱文学的青年!呵呵~~
他们,我觉得是那些仕途不得意后选择遁隐的文人。他们离开理想的地方,却依然心系于斯,也许他们留下了很多精神财富,但是那时的社会病不会因为这些所谓的高风亮节而改变。

其实我觉得指代挺明的……恋上魏晋风度的不要打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4 20: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恺欣在2008-1-14 13:48:52的发言:

多谢老师,辛苦了!

再细看了下自己的帖子,发现果然有好些不通畅之处,劳烦老师指正了。

现已在原帖重新编辑了。

其中那两句修改如下:那些对其他人来说是与内心离径叛道的繁文缛节

直入内心最深处,完成难以寄寓于语言这种载体的交流

呵呵,“离经(不是‘径’)叛道”这用的还是不对,你先查一下这个词的含义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4 20: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不见在2008-1-14 19:16:55的发言:
谢谢老师给加精了~~还有老师辛苦了~~真的改得好认真,不愧是热爱文学的青年!呵呵~~
他们,我觉得是那些仕途不得意后选择遁隐的文人。他们离开理想的地方,却依然心系于斯,也许他们留下了很多精神财富,但是那时的社会病不会因为这些所谓的高风亮节而改变。

其实我觉得指代挺明的……恋上魏晋风度的不要打我……

呵呵,已经不是文学青年啦,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他们,我觉得是那些仕途不得意后选择遁隐的文人。他们离开理想的地方,却依然心系于斯,也许他们留下了很多精神财富,但是那时的社会病不会因为这些所谓的高风亮节而改变”,如果是这样,那就有一点问题,因为你原文说的是“他们饥寒交迫”,这句话用来描述魏晋风流中人,只怕绝大多数都对不上,所以我才有那一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0:28 , Processed in 0.07692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