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09-11-21 18:02:12的发言:愚以为,在马哲进入中国之前,中国传统社会对于“生”这样的问题似乎还不只是“默认”,而是“承认”。西方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或说“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对“存在”是怀疑的;而中国传统思考的是“人怎样能活得好”(或说“人怎样活才有意义”),对“存在”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们常会有感觉传统中国文人追求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趣味。但是,正因为对“存在”没有疑问,对彼岸也就没有了幻想与奢望;注重当下的快乐,也就容易生出对未来惩罚的不惧。也正因此,传统中国社会是很实际、很重“器用”的社会——“生”其实本身就是“器”。传统的人文学科,经学、小学、哲学、历史,无不是“器”,即使是可以称为“形”的文学,实际上也成了知识分子上升的敲门砖。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起点终点均为“器”。 既然屋君说不讨论哲学,我觉得很自由,抛砖头也没有顾忌了,呵呵! [西方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或说“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对“存在”是怀疑的] 这个表述是不准确的."怀疑"只是西方思想史其中的一路.[“人为什么活着”(或说“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当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中之重.所有一流的思想可以说都是在对这个问题进行各种各样的"回答". ~~~~~~~~~~~~~~~~~ [而中国传统思考的是“人怎样能活得好”(或说“人怎样活才有意义”),对“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老子那里,搀杂着一些"存在"思考.若说到"毋庸置疑"倒不如说"存而不论",比如"子不语...",不是否定,更不是肯定,只是"不说" . ~~~~~~~~~~~~~~~ [也正因此,传统中国社会是很实际、很重“器用”的社会——“生”其实本身就是“器”。传统的人文学科,经学、小学、哲学、历史,无不是“器”,即使是可以称为“形”的文学,实际上也成了知识分子上升的敲门砖。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起点终点均为“器”。] 从"器"的角度看,当然一切也都是"器"了,比如<溪山行旅图>也不过是一张破纸...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1 18:38:2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