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屋子

[思 想] 乐与教——旅呼伦贝尔兴怀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1 17: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09-11-21 17:26:43的发言:

我是学习传统语言学的,在如今国际化的潮流面前,有时会有对话的无力感,不是我觉得我们的传统不如西方,而是不进入西方的话语体系就无法交流,而实际上用西方学科体系有时候却并不能准确传达传统的精髓。相信很多研究传统人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传统人文研究重视经验、体验、意会,这可能更容易接近人文研究对象本身,但同时会带来很大的问题,比如:对同一概念(如“道”)认识的差异;对同一词语使用的差异;体验的不可复制与传承……。

其实,西方思想界如今也深刻地面临着自己的尴尬与困境("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

君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看一篇文章<语言的本质>(海德格尔),收在<在通向语言的途中>.里面有一些与此相关的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1 18: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屋子在2009-11-21 0:44:46的发言:

"主观-客观"的问题由来已久,它在东方思想(佛家是个例外)中并未当作一个主流的论题来思考(虽然它隐性地处于各种文本之中绕不开);倒是在西方思想中成为主脉.

 

愚以为,在马哲进入中国之前,中国传统社会对于“生”这样的问题似乎还不只是“默认”,而是“承认”。西方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或说“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对“存在”是怀疑的;而中国传统思考的是“人怎样能活得好”(或说“人怎样活才有意义”),对“存在”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们常会有感觉传统中国文人追求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趣味。但是,正因为对“存在”没有疑问,对彼岸也就没有了幻想与奢望;注重当下的快乐,也就容易生出对未来惩罚的不惧。也正因此,传统中国社会是很实际、很重“器用”的社会——“生”其实本身就是“器”。传统的人文学科,经学、小学、哲学、历史,无不是“器”,即使是可以称为“形”的文学,实际上也成了知识分子上升的敲门砖。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起点终点均为“器”。

既然屋君说不讨论哲学,我觉得很自由,抛砖头也没有顾忌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1 18: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屋子在2009-11-21 17:55:27的发言:

其实,西方思想界如今也深刻地面临着自己的尴尬与困境("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

君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看一篇文章<语言的本质>(海德格尔),收在<在通向语言的途中>.里面有一些与此相关的思考.

谢谢,有时间一定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1 18: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屋子在2009-11-21 17:35:45的发言:

如果是这样的前提,"落伍"也没什么不好的.呵呵还是可以静静地"生存"的

只怕“静静地生存”也不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1 18: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09-11-21 18:02:12的发言:

愚以为,在马哲进入中国之前,中国传统社会对于“生”这样的问题似乎还不只是“默认”,而是“承认”。西方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或说“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对“存在”是怀疑的;而中国传统思考的是“人怎样能活得好”(或说“人怎样活才有意义”),对“存在”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们常会有感觉传统中国文人追求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趣味。但是,正因为对“存在”没有疑问,对彼岸也就没有了幻想与奢望;注重当下的快乐,也就容易生出对未来惩罚的不惧。也正因此,传统中国社会是很实际、很重“器用”的社会——“生”其实本身就是“器”。传统的人文学科,经学、小学、哲学、历史,无不是“器”,即使是可以称为“形”的文学,实际上也成了知识分子上升的敲门砖。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起点终点均为“器”。

既然屋君说不讨论哲学,我觉得很自由,抛砖头也没有顾忌了,呵呵!

[西方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或说“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对“存在”是怀疑的]

这个表述是不准确的."怀疑"只是西方思想史其中的一路.[“人为什么活着”(或说“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当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中之重.所有一流的思想可以说都是在对这个问题进行各种各样的"回答".

~~~~~~~~~~~~~~~~~

[而中国传统思考的是“人怎样能活得好”(或说“人怎样活才有意义”),对“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老子那里,搀杂着一些"存在"思考.若说到"毋庸置疑"倒不如说"存而不论",比如"子不语...",不是否定,更不是肯定,只是"不说".

~~~~~~~~~~~~~~~

[也正因此,传统中国社会是很实际、很重“器用”的社会——“生”其实本身就是“器”。传统的人文学科,经学、小学、哲学、历史,无不是“器”,即使是可以称为“形”的文学,实际上也成了知识分子上升的敲门砖。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起点终点均为“器”。]

从"器"的角度看,当然一切也都是"器"了,比如<溪山行旅图>也不过是一张破纸...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1 18:38:2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1 18:42:1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09-11-21 18:04:39的发言:

只怕“静静地生存”也不能:)

 如果到这般田地,只怕就是"上面"的问题了想起白水置顶的"政治人"帖了...

不过,在下现在觉得还基本过得去,没到"不能"的地步,毕竟自己还能有一点点选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1 18:48:5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1 20: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弟子愚钝,95楼还需细细研读。

这里有个问题,我是戴着眼镜看世界更清楚呢,还是摘掉眼镜看世界更清楚呢?

我的感觉可靠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1 21: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09-11-21 20:58:42的发言:

弟子愚钝,95楼还需细细研读。

这里有个问题,我是戴着眼镜看世界更清楚呢,还是摘掉眼镜看世界更清楚呢?

我的感觉可靠么?

那要看是不是近视眼了.

如果有眼睛,睁着眼睛总比闭着眼睛"可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1 21: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屋子在2009-11-21 18:25:40的发言:

[西方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或说“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对“存在”是怀疑的]

这个表述是不准确的."怀疑"只是西方思想史其中的一路.[“人为什么活着”(或说“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当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中之重.所有一流的思想可以说都是在对这个问题进行各种各样的"回答".

~~~~~~~~~~~~~~~~~

[而中国传统思考的是“人怎样能活得好”(或说“人怎样活才有意义”),对“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老子那里,搀杂着一些"存在"思考.若说到"毋庸置疑"倒不如说"存而不论",比如"子不语...",不是否定,更不是肯定,只是"不说".

~~~~~~~~~~~~~~~

[也正因此,传统中国社会是很实际、很重“器用”的社会——“生”其实本身就是“器”。传统的人文学科,经学、小学、哲学、历史,无不是“器”,即使是可以称为“形”的文学,实际上也成了知识分子上升的敲门砖。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起点终点均为“器”。]

从"器"的角度看,当然一切也都是"器"了,比如<溪山行旅图>也不过是一张破纸...


呵呵,受教了!抛了砖,果然、终于引来玉,还望君再接再厉继续扫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1 21: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09-11-21 21:07:22的发言:

呵呵,受教了!抛了砖,果然、终于引来玉,还望君再接再厉继续扫盲:)

不敢!只说了一点点还不成熟的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9:26 , Processed in 0.06928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