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子非鱼

[汉语发展史]期中作业——方言词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8 18: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白杨在2009-12-30 22:34:46的发言:

2. 顿儿 读音与现代汉语相同 dùr


例句:
1) 上顿儿街喊上我。(……的时候)
2) 买顿儿衣裳甭忘了用打折卡。(同上)
3) ——帮我捎点东西。——等我去超市顿儿。(同上)


      “顿儿”在大同方言里是“……的时候”的意思。单说“顿儿”并不存在,惟有在动词后面才表示“……的时候”。根据《大同方言实用手册》,“顿儿”是同音代用字,我以为,这样的代用也是有意义上的联系的。《说文解字》:“顿,下首也。从页,屯声。”段玉裁注:“当作顿首。”“顿”的本义是以头扣地,如“顿首”仍保留原义,后引申为以足或物扣地,如“牵衣顿足拦道哭”,由“顿足”引申到了“驻扎”、“不前进”,后来到了“停止”,如停顿、顿住。例句所列的情形,以及我在生活中使用到的情况,基本上都是在对话中使用“……顿儿”,表达中断该动作发生进行,接上另外一个动作,或是两个动作一起进行。


      师问:这和“……时候”意思好像不太一样?
      回答:老师一说我也注意到了,应该是“表达该动作进行的的时候,加上或插入另外一个动作”。

师按:你将方言中的“顿”的使用义和它的本义、引申义联系得很好,要注意的是它在方言中的用法只是有时相当于普通话的“……的时候”,但不完全等同。

3. 可  读音有三

例句:
1) 抹了药就可疼了,挺有效果。(不怎么疼了)
2) 一过了立春就可冷了,光穿秋衣就行。(不怎么冷了)
3) ——多穿点,今天可冷呢。——好呢哇,我没觉着。(非常)
4) 这菜可咸呢!打死卖咸盐的啦!(极度)


      “可”是大同方言里比较常用/意义也较丰富的词。有三个读音,读kuǒ时,意思是程度减轻,不太怎么样了,如例1、2;读ka(喉塞音)时,意思是“很”,“非常”,如例3;读ka(去声长音)时,意思是“极度”,如例4。可是会意字,从口,从丂kǎo,丂是供神之架,表示在神前唱歌,本义为唱歌后来被引申义替代,最常用的义项为许可,唱歌的意思被“歌”字拿走了。现代汉语里的“可”用作程度副词,与大同方言的第二、三个义项相近,这里就不做讨论了。《广韵》枯我切,与大同方言里“可”的第一个义项读音相近。“可”有“痊愈”的意思,宋赵长卿《诉衷情》:“疮儿可后,痕儿见在,见后思量。”《三国演义》第八十回:“待军师病可,行之未迟。”“不怎么、减轻”的义项多用在不好的事情上,表达从较坏的情境中恢复过来。我想这与祭祀、向神灵祈祷坏事变好可能有一点关系。

师按:都是程度副词,但普通话中“可……”往往是褒贬都可以,方言中一般只用在贬义中,这个差别值得进一步思考。

5. 圪搐 ge cu (两个字都是入声)


例句:
1) 刚穿了一天就圪搐啦,好像刚从柜底拉出来的。(皱)
2) 扑拉扑拉就不圪搐啦。(拍一拍就不皱了)


       大同方言里,圪搐的意思是不平展、有皱纹,同现代汉语里的“皱”,泛指物体表面紧缩和揉弄形成的纹路。例1指的是新衣服被压得不平整,第二句指顺着拍一拍就不皱了。扑拉扑拉是拍的分音词。关于这个词,我有两个猜想:


        1,搐。《集韵•屋韵》:“搐,牵制也。”《汉书•贾谊传》:“一二指搐。”颜师古注:“搐,谓动而痛也。”大同方言里将“搐”名词化,表示一种产生褶皱的过程,引申到专指产生褶皱,仍然使用古义,不过仍做出了一点改变。

    2,蹙。我们常说的“蹙频”、“蹙眉”,也表示皱,有微小的皱的含义,而且在大同方言中,“圪”字开头的动词所具有的共性就是该动作微小。


       师问:这和“圪沓”的“圪”有没有共同点?
       回答:确实有共性,做作业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谢谢老师的提醒,上文已经补充了。

    《汉语大字典》“蹙”字所列词条的第七项意义为“聚拢、皱缩”,如《孟子•梁惠王下》:“举疾首蹙频而相告。”因为方言以字代音,也不敢妄下定论,这里仍使用马文忠对该词所用的字。如今的就我所问及的大多方言都是用“皱”,只不过各地的发音不同。


      师曰:可以考察“搐”和“蹙”在词源上有没有同源关系,或古书中有没有通假的情况。
      回答:抱歉老师,翻看了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和刘钧杰的《同源字典补》,没有找到这两个字的同源关系。不过确实认为这两个字还是有点关系的。另外还有个问题想问您,《汉语大字典》里这两字属“屋”部,但在《同源字典》里“畜”、“蹴”等字却属“沃”部了。王力《古代汉语》里“蹙”字却在上古的“觉”部里了。即便两部《同源字典》都是中古音,也不应该是两个韵部吧?某字到底属于哪一韵部不应该是确定的吗?
      师答:首先,这段话里的《同源字典》是指王力的吗?我查了王力的《同源字典》,“畜”的两个读音“xu”、“chu”都在觉部呀。 其次,《同源字典》收的都是上古音,研究同源词要用上古音。而《汉语大字典》对这个字的读音收录的是《集韵》里的读音,这已是中古以后的读音了,会有变化。

师按:我倾向于这“搐”、“蹙”两个词有同源关系,“搐”本身应当也有伸缩的特点,可以想想“抽搐”是怎样一种状态。
完成得很好,修改、回答得也很认真,加精一个,以资鼓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28 18:40:0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8 19: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王子在2009-12-31 16:53:55的发言:

    客字自古至今的声母都是k音,但是我们地方话中把它读作qiě。在汉语的语音的发展过程中,齐齿字和撮口字的舌根音[k]、[kh]、[x]变成了舌面前音[tɕ]、[tɕh]、[ɕ](即j、q、x),而开合口不变。可能是因为在[tɕ]、[tɕh]、[ɕ]等舌面前音出现时,一部分人把舌根音的变化泛化的结果,而qiě这个音中正好有介音i。师按:可能与腭化有关。)(王慧:颚化指辅音发音时变得接近颚辅音,一般出现在尖、团音等辅音上。而此处的舌根音和舌面音的问题应该不属于颚化现象。)
   

腭化有一种情况是辅音被后面舌位高的前元音所同化而形成。i 的舌位较高,当它出现在g﹑k﹑h后面时,会影响这些辅音发音时舌面抬高,趋向j﹑q﹑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8 19: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千与千寻在2010-1-1 1:26:36的发言:

2.(mó)

在普通话里,“嫫”用于人名,嫫母,传说中的丑妇。

在临川方言中,“嫫”为形容词,与“公”相对,相当于普通话里的“母的,雌性的”,可用来修饰中心词“鸡、猪”,组成词语“鸡嫫”“猪嫫”。普通话中,“母鸡”“母猪”分别表示雌性的鸡和猪,这里的鸡和猪不分大小老少,“母”只是表示鸡和猪的性别。而在临川方言中,“鸡嫫”“猪嫫”分别表示成熟或长大了母鸡和母猪,(师按:“嫫”表示“雌性的”在古汉语和其他方言中有没有相似的用法?此外,这里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是:“嫫”在方言词语中出现的位置和普通话中“母”在相应的词语中出现的位置不同。吴凤琴回答:我查了《汉语大字典》、《辞源》和《方言小词典》,也查了很多网站,没有找到古代汉语中“嫫”有表示雌性的意思,《辞源》中指出“嫫”的本义是“嫫母,传说中黄帝之妻,貌极丑”,后引申为丑女。很多古代文献用的也是“嫫”的本义或引申义,如嵇康《养生论》:“使西施出帷,嫫母侍侧。”这里的“嫫母”即是指“丑女”。又如《论衡》中:“从当今至千世之后,人可长如荚英,色如嫫母,寿如朝生乎?”这里的“嫫母”即是指“黄帝之妻,貌极丑”。我暂时还没能找到其他方言中“嫫”也有表示“雌性”的意思,如果其他同学的方言中有类似的用法,希望能够告诉我,我们可以互相讨论一下。如:

①我家鸡嫫今朝生了个蛋。 我家母鸡今天生了一个蛋。

②不管是鸡公还是鸡嫫都得宰了! 不管是公鸡还是母鸡都得被宰了!

③过年了,把那只猪嫫宰了啵! 过年了,把那头猪宰了吧!

我怀疑“嫫”和“母”、“姆”、“嬷”等词同源,都是表示女性,因为传说黄帝之妻叫“嫫母”,后人误把“嫫母”当成“嫫”的本义,而女性(扩指雌性)这个意义保留在方言中了。我印象中现在还有方言中将女性长辈称为“嫫嫫”的,不知哪位同学的家乡方言有此用法?

此外,“嫫”在临川方言中出现在动物名之后,这是很典型的古汉语遗存,很多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中都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8 20: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郝小焕在2010-1-1 22:57:20的发言:

定州方言词语举例
     

                        郝小焕    200733009

  河北定州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华北、东北方言区。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河北省与北京在地理位置上较近,而且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天子脚下”,所以与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定州方言的语音、语法、词汇与普通话相比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定州方言在语音上,尚留存有疑[ŋ]母(①例:下文中儿化的“儿”前尚有[ŋ]音,饿[ŋə4]了,俺[ŋan3]们。   ②考其原因:张莉在《河北定州方言语法特点概述中解释“圪”头词的时候提到一份资料“‘圪’头词指带有前缀‘圪’的词。这类词在晋语、特别是山西晋语中很常见。定州方言中的圪’头词比周围其它官话方言数量多,这与当地居民的来源有直接关系。据1983年末定县地名办公室编纂的《定州地名资料汇编》记载:定县在明代曾经历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北定和明惠帝即位两次大的兵乱,战火带给定县的是‘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干里无人烟’的荒凉景象,经过两次战乱,全县仅存3000多人。明成祖即位后,定都北京,作为京畿辅地的定县需要加以填充,永乐年间成祖敕命山西居民大举东迁来此定居,填充由战火造成的荒废的村落。据考证,定县的494个自然村中有109个村子是由山西移民建成或山西移民与当地幸存居民共建的,约占总村数的1/4。正是由于历史上的移民活动,使得山西方言中的‘屹’头词随着大批移民而移植到了定州方言中,不仅山西移民中使用这些词语,而且对当地居民的语言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这些词语世代相传,使得相当一部分使用至今。”而据古汉语学家考察,疑[ŋ]母在山西方言中尚有留存,所以,推测由山西方言疑母尚存影响而得。    ③另生一疑问:g[k]为舌根不送气清塞音,发音时,舌根抬起,抵住软腭,阻塞气流;软腭上升,阻塞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然后舌根突然离开软腭,气流冲出,爆发成声;[ŋ]为舌根浊鼻音,[ŋ]在发音时,舌头后缩,舌根隆起和软腭后部相贴,阻塞部位比g略后,软腭下垂,打开通向鼻腔的道路;气流振动声带,从鼻腔流出。汉语发展史曰:“疑[ŋ]母在中古与影母、喻母合流为零声母”,我觉得,一个声母或可凭空消失,其在某些地区的孤立发展中也有可能转向其他相似的音。而g[k][ŋ]发音部位相同,是否有可能在山西方言中[ŋ]有一部分归入g[k]),声调多为阴平调,儿化较为普遍,语调多为降调;词汇上,口语化词汇较多,很多带有地方特色;语法上,句末语气词多为“哩”“咧”“吧”“bai1”,句式上也有某些特殊语法形式,等。
   

移民这段材料找得很好,很能说明问题。

中国的移民史和方言关系密切之极,山西是古代迁出人口的重要地域,现在很多地方的人都认为自己的家族是从山西来的。有兴趣可以找游汝杰等学者的论著进一步了解。

第二个问题,一个音一般是不会凭空消失的,但它会因各种因素而不断变化,最后离原有的发音很远。你说的这两个音发音部位很近,不是没有转变的可能,但需要更多论证。或者已有学者证明过,有兴趣不妨再进一步查阅。此外,韩佩玲老师是研究方言的专家,本身又是山西人,可以和她探讨。

加精一个,以资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8 20: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罗菲菲2007在2010-1-2 0:26:46的发言:
QUOTE:
③ ma4 guai24(发音类似于“蚂拐”)
QUOTE:
         1.忻城话:ma4 guai24(发音类似于“蚂拐”)
青蛙   2.壮语:ma4 guai24  (部分地方的壮语是这样发音的)
         3.客家话:虫另(guǎi,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这个字了)
         4.普通话:青蛙
         5.古代汉语:蛙、长股、水鸭、护谷虫、虾子、虾鱼(划线的均为别称)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忻城话、壮语和客家话对于青蛙的称呼有相似之处,但是有一点要指出的是,广西各个地方所说的壮语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一般认为比较正宗的壮语是以武鸣壮语为代表。武鸣的壮语将“青蛙”念成[kop8]。(师按:这个读音和guai可能有些联系。)(菲答:我突然想到壮语中会把蟾蜍念成[kop8],而把田蛙念成[guE](不会标声调)和guai有点相似。)
(师按:我在一稿中只让你再查查古汉语中表示“青蛙”的词语。现在看来,还有一个关键问题:“蚂拐”、“拐”、“虫另”在古汉语中是否存在?指什么?和青蛙有没有关系?)(菲答:“虫另”在客家话中是小青蛙的别称,汉语大词典中对于它的解释是“一种蛙属动物”,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已经没有这个字了。“拐”字在古汉语中是存在的,但是它的本义是拐杖,后来词性变化因此有动词词性和形容词词性。“蚂拐”则未在古汉语中发现,而且根据“蚂拐”在忻城话中是“青蛙”的意思,还有“虫另”在客家话中表示“青蛙”的意思,我想“蚂拐”应该写成“蚂虫另”。会不会是青蛙的别称?)

想到的壮语材料很重要,可以进一步研究。

如果没有推测错,“拐”是个假借字,本字应是虫旁的那个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28 20:31:1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8 21: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仵琳在2010-1-2 1:10:07的发言:

1.唠嗑

   仵琳:这个是我认清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应该修改过来。“聊”的本义是耳鸣,《说文》:“聊,耳鸣也。从耳,卯声。”刘向的词赋《九叹》中用到聊的本义,“横舟航而济湘兮,耳聊啾而戃慌。”其中,“聊啾”就是耳鸣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耳鸣”是指“外界并无声音而患者自己觉得耳朵里有鸣叫的声音(多由中耳、内耳或神经系统的疾病引起)”。而在刘向所在的西汉,“耳鸣”应该是指耳朵听到声音。由于听到声音依赖于外界的声响,所以“聊”由本义引申为“依赖、凭借”。由此引申为“乐、慰藉”,再引申为“谈、闲谈”的意思。不过已经到现代汉语时期,“聊才表示“谈、闲谈”。而古代则用“言”、“谈”、“话”来表示“聊”的意思。而“谈”的意思更接近今天的“聊”。《说文》:“谈,语也。”“谈”有五种意思:①对话;谈论——即本义。②言论、主张。《荀子·儒效》:“慎、墨不得进其谈。”③恬淡、平淡。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言部》:“谈,谈者,淡也,平淡之语。”④谐谑;嘲弄。《玉篇·言部》“谈,戏调也。”⑤称颂人之美德,使其名誉远扬。《韩非子·孤愤》:“学士不因,则养禄薄礼卑,故学士为之谈。”(师按:“谈”不是讨论重点,只要列出谈话、聊天的义项,不需要把所有的义项都列出来。仵琳:因为我想看看“谈”、“言”、“话”这三个字是否有哪一个或者几个字在古代的时候可以代替“聊”来使用,我其实三个字都查过了,但是只有“聊”的义项最接近,但是也不能完全替代,在“谈”的五种意思中,1345都与谈话聊天有关,所以就都列出了。由于“言”、“谈”、“话”的读音都没有介音/i/,所以“聊”分化了“言”、“谈”、“话”的一个意思的同时也承袭他们的读音。(师按:“聊”和“言”、“谈”、“话”等词只是同义词关系,声音上是没有关系的。可以回想一下咱们在古汉语课上讲过的同义词的概念和特点。仵琳:既然古代没有一个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聊”相同,那么如果在历史发展中找一个词来代表相关意思,那么找一个语音相近的词应该几率大一些吧。虽然“聊”和“言”、“谈”、“话”等词只是同义词关系,但是他们是不同时期的同义词,应该也有继承发展的关系。我的思考不太成熟,希望老师批评指正。

其实考察这个词时,你的重点应该在于“唠嗑”与“聊”的关系。有人认为“唠嗑”和“聊”就是一个词,是双音节和单音节的转换,是缓读与急读的差别,就好像咱们课上提过的“蒺藜”和“茨”的关系。“唠嗑”保留在方言中,“聊”保存在书面语中了。

“聊”和“言”、“谈”、“话”只是同义关系,在源流上应当没有继承发展关系,而且它们是否是不同时期,是否互相取代,需要证明。它们倒有可能在同一时期同时存在,只是使用功能上有差异。

仵琳这篇作业完成得很认真,加精一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28 22:04:5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8 22: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neverland在2010-1-6 16:42:39的发言:

常德方言词汇

200640009 潘俊蓉

凌本意为冰块,引申“积冰”, “鱼矜鳞而并凌兮,鸟登木而失条。——《文选·张衡·思玄赋》”。现代汉语中,凌字很少单独使用,主要用作“逼近”、“欺辱”(师按:这两个义项和“凌”的本义有什么关系?)

(答:1、凌字本意为冰块,因气温降低而结冰,能够让人有种“接近临界”的感觉;再者,冰块给人寒冷逼人、锋利的感觉,可能由此引申出逼近的意思。2、凌字的“欺辱“意,有两种猜测,一是由凌字的“逼近”意引申出来,再加上冰块本身带有寒气袭人的感觉;第二种可能性是凌字古与“陵”通用,陵本意为大土山,陵,大阜也。(《说文》),引申出“升”、“登”的意思,如张衡《西京赋》中的“陵重巘”, 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凌、陵两字都表示登的意思。再由“登”、“升”进一步引申为“超越”、“压迫”、“欺辱”的意思:“为巡缴所陵。”——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终刚强兮不可凌。”——屈原《国殇》。因此凌字欺辱的意思,可能是在与“陵”字通用的过程中出现的。)和“寒冷”,如盛气凌人、凌冬、凌辱。在常德话中用作动词“冻结”。  

联想到“陵”字,非常好!这两个字有可能有同源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8 22: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郭皙在2010-1-7 13:07:50的发言:

贵阳话与普通话词汇差异举例分析

郭皙   学号:200733008

由于贵阳话属汉语北方方言,所以与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并无很大区别。总的来说,贵阳话在声韵方面的特点是声母少,韵母少,声调少,(师按:这是和什么相比较得出的?从语言表达的需要来说,一种汉语语言,这三方面不可能同时都简单,只要有一方面简单,另外两方面必定会复杂。)(郭皙答:是和普通话做比较的。贵阳话属于北方方言,所以声母、韵母没有比普通话多的,相反,在贵阳话中声母不分平舌和翘舌,也就是没有zh,ch,sh,r四个声母;韵母方面,贵阳话中部分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分,没有ingeng。至于声调方面,其实,在贵阳话中确实也是有四个声调的,但是很多词汇,例如比如普通话的击jī、及jí、脊jǐ、鲫jì,贵阳话一律只念一个“及”字的音。这样相比普通话来说,贵阳话的声调就少了。因为老师要求我们在作业之前加上对方言的一个简单的介绍,所以我就只加了很简单的介绍,没有详细说明,不好意思。至老师说的“从语言表达的需要来说,一种汉语语言,这三方面不可能同时都简单,只要有一方面简单,另外两方面必定会复杂,”我也不太清楚,是不是贵阳话是一个反例?)无轻声,无变调,无儿话;词汇方面,重叠式特点突出,构词生动形象;语法方面与普通话差异不大。

因为你原来没有说明是和普通话对比的结果,所以容易让人误以为贵阳话声、韵、调都很少,其实它们三者之间还是有一个平衡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8 22: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郭皙在2010-1-7 13:09:33的发言:

4.

【贵阳话】

在贵阳话中,“梭”作动词时,除了普通话中有的穿梭、滑动的意义,还可以表示逃跑、早退等意义。通常是贬义的。

例句:a.会才开了一半他就梭哦。(意思是:会才开了一半他就先走了。)

      b. 一遇到点事你就梭,怕哪样嘛。(意识是:遇到什么是你就跑,怕什么呀。)

贵阳话中的“梭”就形象的运用了运行快速和滑动的意思,来表示提前离开、逃跑。

【普通话】

    织布时往返牵引纬线(横线)的工具,两头尖,中间粗,像枣核形织布时往返牵引纬线(横线)的工具,两头尖,中间粗,像枣核形织布工具,织布时往返牵引纬线的工具,两头尖,中间粗,像枣核形。

    量词。例如:一梭子弹。

    喻不断的来往。例如:梭巡、穿梭。量词量词

【古代汉语】

在《说文》中解释到,梭的本义是织机的构件。引申为往来频繁,运行快速,(师按:词典里没有例证吗?)(郭皙答:词汇已举例,见普通话中第三个用法。例句现查到,补充在古代文献中。)在方言汇总也引申有滑动的意思(《古今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辞书研究中心编,商务印书馆出版,2003年北京)。

【古代文献】

梭巡例:

郑观应《盛世危言·防海下》郑观应 《盛世危言·防海下》游弋者以四快船、八雷船为奇军,梭巡不絶,往来於 成山 、 鸭緑 之间。金钱物资的总称。如:钱物。《荀子·成相》:“务本节用无极。”
      
通“材”。《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用若一也,加务善之。”
      
通“才”。才能;才识。《孟子·尽心上》:“有成德者,有达者。”达,发展其才能。
      
通“才(纔)”。仅仅。《汉书·霍光传》:“长七尺三寸。”
      
通“裁”。节制;制裁。《易·泰》:“天地交泰,后以成天地之道。”《荀子·非十二子》:“一天下,万物。”杨倞注:“与裁同。”金钱物资的总称。如:钱物。《荀子·成相》:“务本节用无极。”
      
通“材”。《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用若一也,加务善之。”
      
通“才”。才能;才识。《孟子·尽心上》:“有成德者,有达者。”达,发展其才能。
      
通“才(纔)”。仅仅。《汉书·霍光传》:“长七尺三寸。”
      
通“裁”。节制;制裁。《易·泰》:“天地交泰,后以成天地之道。”《荀子·非十二子》:“一天下,万物。”杨倞注:“与裁同。”金钱物资的总称。如:钱物。《荀子·成相》:“务本节用无极。”
      
通“材”。《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用若一也,加务善之。”
      
通“才”。才能;才识。《孟子·尽心上》:“有成德者,有达者。”达,发展其才能。
      
通“才(纔)”。仅仅。《汉书·霍光传》:“长七尺三寸。”
      
通“裁”。节制;制裁。《易·泰》:“天地交泰,后以成天地之道。”《荀子·非十二子》:“一天下,万物。”杨倞注:“与裁同。”金钱物资的总称。如:钱物。《荀子·成相》:“务本节用无极。”
      
通“材”。《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用若一也,加务善之。”
      
通“才”。才能;才识。《孟子·尽心上》:“有成德者,有达者。”达,发展其才能。
      
通“才(纔)”。仅仅。《汉书·霍光传》:“长七尺三寸。”
      
通“裁”。节制;制裁。《易·泰》:“天地交泰,后以成天地之道。”《荀子·非十二子》:“一天下,万物。”杨倞注:“与裁同。”
:“游弋者以四快船、八雷船为奇军,梭巡不绝,往来于成山、鸭绿之间。”

讲“梭巡”的例子,为什么有那么多“才”、“材”、“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8 22: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猸子在2010-1-10 19:45:16的发言:

于是关于颇烦和破烦我又查阅了北大语料库,其中,颇烦的例句如下:

1再江南扬州府管河通判,管辖高、宝、江、仪四州县之运河,事务[颇烦];更兼兴、泰、如、通四州县之下河,地方辽阔,一员不能兼顾。                             \笔记\广阳杂记·清·刘献廷

2骨低(应该是个人名)甚惊,因重赐赍遣之。明日又至,戏弄如初。连翩半月,骨低[颇烦],不能设食。诸伶皆怒曰:“主人当以某等为幻术,请借郎君娘子试……               \北宋\话本\太平广记.

师按:这两例中的“颇烦”还是词组,兰州方言中的“颇烦”已是双音词。方言中的用法应该源于这样的词组。

破烦的例句如下:

1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东汉\佛经\佛经              八大人觉经 

2简曰:“明喻智慧,暗况烦恼。修道之人,傥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祖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       \南宋\佛语录\五灯会元

师按:这几句中的“破烦”应该是“破烦恼”,不能切出来,和“颇烦”没有关系。

由此比较可以看出,颇烦应该是正确的写法,因为在例子中,做动词或者形容词,就是烦扰麻烦的意思,但是破烦是一个述宾结构的词组了,多和烦恼一起使用,就是破除烦恼,解决忧虑的意思,和兰州方言中的意思不符合。

师按:同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3 11:40:1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7 16:05 , Processed in 0.05676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