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木兰晓芙

[语用学]教学专用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11: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婚姻如何变成爱情的坟墓

(这一帖还是发到这里,大家可以在会心一笑中理解“语境”理论。)

约会中
六周: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
六个月:我当然爱你了!
六年:天啊,如果我不爱你,我还求个鬼婚啊!

下班回家
六周:亲爱的,我回来了!
六个月:回来了!
六年:你妈今天做什么菜?

礼物
六周:亲爱的,我真希望你喜欢这枚戒指。
六个月:我给你买了一幅画,跟我们客厅的主调很搭。
六年:钱拿去,给自己买点东西。

电话响了
六周:宝贝,有人找你!
六个月:给,你的电话!
六年:电话响了!

晚餐
六周:从来都不知道食物的味道可以这么好!
六个月:我们今晚吃什么?
六年:又吃这!

道歉
六周:亲爱的,我再也不会这样跟你对着干了!
六个月:小心!再也不许这样做!
六年:我刚才说的话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新洋装
六周:噢!天啊!你穿上这件衣服简直就像天使!
六个月:又买新衣服啦?
六年:那东西花了我多少钱?

电视
六周:宝贝,今晚咱们看什么节目?
六个月:我喜欢这节目。
六年:我要看体育台,你要不想看就上床睡觉去,我一个人熬夜就行了。

度假计划
六周:去维也纳玩两个星期或者别的你想去的地方,怎么样?
六个月:包机去伊斯坦布尔有什么不好?
六年:旅行?呆在家里有什么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2 21: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华人美国笑星逗不笑中国观众

喜剧演员都不愿在大批观众面前遭遇惨败。但从化学领域转战喜剧舞台的黄西(Joe Wong)却在13亿观众面前遭遇滑铁卢。

去年,40岁的黄西参加了《大卫莱特曼秀》(Late Show With David Letterman)的演出。当他从幕后走出,并说“大家好……所以我是爱尔兰人”时,人们爆笑不止。此次演出开始了他的全美俱乐部巡演历程。

然而在黄西的家乡中国,人们从一开始就感到困惑。在中国流传着一个带有字幕的黄西演出视频。一名观众在评论中问道,为什么第一句话“我是爱尔兰人”就能让美国人发笑?另一个人总结道,因为每个美国人都来自爱尔兰。第三个人说,与这无关,因为是爱尔兰人本身让人发笑。

中国最大的电视网──中国中央电视台认为黄西在美国的成功令人称奇,并于去年12月为他专门做了一期节目。原因是:他是一名使美国人发笑的中国科学家。尽管中央电视台称黄西的成功证明“幽默无国界”,但节目一直到结束时也没有播放黄西的任何笑话。

黄西说,他2008年末在北京的第一场演出不成功。他说在美国,开自己的玩笑让人觉得有趣,但在中国,倒霉事儿没什么可幽默的。黄西回忆说,观众们努力想听懂笑话中的包袱,但台下的人礼貌、严肃、一脸茫然。

邀请黄西来华演出的中国相声演员丁广泉说,这不是个好笑的事。

黄西在北京海淀剧院演出时说的一个笑话与停车有关:我不擅长体育,但是我喜欢平行停车,因为跟体育不一样,你停车技术越差,你的观众就越多。

他说,这个笑话在美国让很多人发笑,但在中国却不行,可能是因为中国的驾车者想停哪儿就停哪儿。

在中国广受欢迎的文化问题博客作家和菜头说他决定不向自己的500,000读者推荐黄西。他说,普通的中国人不可能理解黄西的笑话。如果笑话需要注释,就一点都不好笑了。除了他的长相,我们还能怎么描述他?

黄西于1994年来到美国,当时仅24岁。后来获得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生物化学博士学位。2001年,他第一次观看了单人喜剧表演。他说,他对此感到着迷,但只听懂了一半的笑话。他参加了单人喜剧成教班并开始参加演出,同时白天在一家制药公司做研究工作。

当然,黄西并不是第一个发现幽默无法翻译之人。美国笑星、《喜剧圣经》(The Comedy Bible)的作者卡特(Judy Carter)说,她在加州为中国观众表演时也遭遇惨败。她的一个笑话以“我刚和男友分手……”开头。她说,满场哀叹声四起。

卡特近期在香港演出前,东道主告诉她几条经验法则:不要表演肢体笑话──太不淑女;不要嘲笑经济──太沉闷;不要谈论婚姻──太个人化。而且绝对不要说狗的笑话,以免她中伤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她最后选择了一个中性的主题──使用新奇技术时遭遇的挫折。她说,每个人都憎恨技术。

中国人世代喜欢听“相声”──通常由两名相声演员用事先准备好的段子在台上斗嘴,兜了一大圈最后说出一句点睛之句。

但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说,相声正在逐渐失去听众。一些原先红极一时的作品现在被认为是粗俗的,且被政府禁止。吴文科说,相声表演令人失望。

年轻一代的观众开始喜欢中国式的单人喜剧形式。点睛之句后面跟着注释,解释它为什么可笑。

在上海,周立波的单人喜剧表演引起轰动。他在节目中涵盖了各类主题:全球气候变暖、穷人的成长经历以及中国成为经济强国这一永远让众人欣喜的话题。

他把中国大规模购买美国国债变成笑料。他说,我真搞不清楚为什么一个穷人要把钱借给富人。我们应当自己把钱分了,但再一想,每个人只能分到几美元。因为中国人太多了。

尽管黄西在中国不受欢迎,但在讲英语的华人中有自己的粉丝。在一个海外华人网络论坛上,一个人说他的笑话只是陈词滥调。另一些人则表示反对。其中一个人说,黄西的表演显示了并非所有的中国人都是“书呆子”。

上个月,黄西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美国广播电视记者协会(Radio and Television Correspondents' Association)宴会上为美国副总统拜登(Joe Biden)等人表演,赢得了观众长时间的起立鼓掌。为了准备这场演出,他阅读了拜登的传记。在与拜登会面后,他告诉众人说,我觉得书要好得多。

黄西沿袭了科学的方法。他在一些小场合测试了数百个笑话。他说,就像筛查与癌症相关的基因一样,有时100个笑话中只有一个可笑。

而在中国或许更少。

黄西的父亲也和其他人一样对他的成功表示困惑。他的父亲黄龙吉(音)是一名退休的工程师,居住在靠近中朝边界的一个工业城市。他说他为儿子感到骄傲,但从事喜剧事业并不是他原来期望儿子走的路。

他说,就像是一只黑母鸡下了个白鸡蛋。

Carolyn Cui

(更新完成)

-----转自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http://cn.wsj.com/gb/20100412/ahd153108.asp?source=renren

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幽默与语境的关系。

文中提到这样一句话,“幽默是无法翻译的”,正是在说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对语言交际的影响。

看来以后要想在汉语课上给留学生讲笑话,也要事先好好思索一番了。

[em07][em07][em07][em07][em07][em07][em07][em0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12 22:04:4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21: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人美国笑星逗不笑中国观众[抱香斋老师的跟帖]

谢谢分享,这充分证明当年刘索拉说的“中西文化不能交流”不是一句气话,也是吉卜林说“东方就是东方,西方就是西方”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2 21: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张鸿燕在2010-4-11 14:06:13的发言:

《“面子"之活学妙用》 杨建红  科教文汇  2008


    在掌控课堂全局的情况下,教师应将选择权让予学习者:“Who。d like to try? ‘Would you like to give an example?”同时将责任
移位于自身,有鉴于此,“Are you clear?”“Have you got it?” “Could you foliow me?”这些司空见惯的课堂用语有欠佳之处;如下表述更为贴切,“Is it clear?” “Have it been made understood?”

这让我想起来商英写作课老师声音超级洪亮的一声声“right?”,虽然不是冲着我,但总感觉呼吸一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2 22: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0-4-12 9:36:56的发言:

     歌词分析得挺好。

      咱们对“灌水”一词的理解可能不尽相同:你说的“灌水”是轻松幽默地谈论一个学术话题;我说的“灌水”跟闲聊差不多,意思是谈论与主体帖无关的话题,所以说你“没跑题、没灌水”,哈哈,你应该高兴啊,何至于“欲哭无泪”?


上学落下的老病根儿,老师一布置作业我就很紧张~何况还是我自己挑起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2 22: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黄西挺逗的,我看了在记者协会上的演出,90%都听懂了,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4 23: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关于语用学的著作,是何自然先生主编的《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看到一些评论说,这本书摒弃了传统语用学的经典课题,向读者展示了当今语用学研究理论中具有前沿性的三种理论,是一本非常有特色的著作,有益于我们语言学专业的学生作进一步具体的专业化研究,同时也有助于对语用学感兴趣的自学者提高语言理解能力。这本书我是在中国语用学研究会的网站上找的,在新书简介的版块里面。而且这本书的影响力也挺大的,已经有学者就这本书做了自己的文献综述。下面节选了一部分
(一) 创建语言模因的理论框架
模因论在国外的发展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近年, 西方对模因论的研究如火如荼地展开, 尤其是Blackmore出版的The Meme Machine [17]为模因论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掀起研究高潮。在国内, 模因论还是一个很新的理论。从2003年起国内语言学者们才开始密切关注和积极介入, 但大多是以论文的形式展现研究成果, 比较零散, 尚未形成一定的系统。[ 13 ] ( P149) 基于此, 该书作者在介绍此理论时力求做到全面翔实, 其中包括对道金斯简介、“meme”一词的翻译、模因概念的提出、成功模因的特点、模因的复制, 以及Blackmore对模因论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 等等。此外, 作者将模因论与语言语用结合起来, 尝试性地创建语言模因的理论框架。作者分别在第八章和第九章通过大量的汉语语料分析指出: 语言是模因的主要载体之一, 模因可以通过语言复制、传播而生存;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 它可以在字、词、句乃至篇章层面上表现出来。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主要有两种方式, 即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 语言使用者可以根据具体语境和交际意图有选择性地重复或类推出某种语言模因, 帮助自己有效地达到交际目的。
 
(二) 强调交际的观点, 体现语用学的本质
交际是人类最普遍的社会现象之一, 交际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语言, 没有语言, 交际将会变得异常困难。如何运用语言提高交际效果, 是语用学界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该书聚焦关联论、顺应论和模因论三种理论, 专题性强, 把看似毫不相干的三种理论用一条主线贯穿起来, 那就是它们和交际之间的密切关系, 以此来指导人们的交际实践, 增强交际的有效性。该书以专章的形式讨论了该理论与言语交际的关系, 如第三章、第九章。关联论首先把交际活动归属为认知活动, 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 人们在意向性言语交际中理解语言, *的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 13 ] ( P47)顺应论强调语言交际的过程是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顺应过程, 这些选择可以发生在语言组织的各个层面, 包括语音、形态、句法、语义等。语言使用的顺应过程, 不仅需要顺应交际意图, 而且需要顺应交际环境。[ 13 ] ( P102) 而模因论则认为人是模因的主人,也是模因的机器, 在语言交际中, 语言选择和使用的过程是传播模因的过程, 也是各种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 交际者可以根据表达或语境需要将储存在大脑里的各种模因信息激活, 直接套用, 或在旧模因的基础上类推而模仿出新模因。[ 13 ] ( P175)
 
(三) 增添评价、研讨环节, 凸显学术争鸣
该书作者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介绍当今语用学前沿理论, 但作者并不满足于纯粹的单方面介绍, 也没有一味地罗列概念和理论。与以往的国内语用学著作相比, 本书加大了“评”的比重,做到了“评”“介”结合, 相辅相成。同时作者对一些问题进行适度分析论述后,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并适当地拓展和创新, 这是该著作的又一大特点。通过目录我们可以看出, 作者在每一篇中都有专门的评价章节, 如第三章第三节; 第六章第三节; 第七章第四节。通读全文我们可以发现, 作者大都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对理论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价, 有理有据, 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当然也有一些对其他学者的质疑进行思考、回应的讨论章节。如在关联论: 评价与思考一节中, 对于黄衍提出的“关联论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它的‘不可证伪性’( non-falsifiability) ”的观点, 作者摆出斯波伯和威尔逊以及宙斯博士对批评观点的积极回应, 内容客观、翔实。[ 13 ] ( P61)在顺应论一章中, 作者在肯定顺应论有创新性时,也介绍了多位学者对顺应论不足之处的观点, 如Jaffe、刘正光、吴志高、谢少万。[ 13 ] ( P117 - 118)再如:模因论第七章第三节, 对于部分学者, 如刘宇红等, 对模因论所提出的质疑, 作者直抒己见, 从模因论学科独立性和科学性两个方面, 一一给予回应。我们暂且不去评论他们孰是孰非, 仅这一评价环节和评介内容, 就有助于语用学研究者拓宽视野, 加深对现有语用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为后人对此项研究少走弯路, 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无疑也给此书增添了百家争鸣的浓厚学术研讨色彩。
(四) 提取理论精华, 通俗易懂, 将西方理论中国化
西方理论原著大多晦涩难懂, 国内很多读者望而却步, 视如畏途。该书并不是将西方的三种理论原搬复制, 而是在全面掌握、精细梳理材料的基础上, 站在学术前沿, 提取其理论的精华。该书的撰写深入浅出, 娓娓道来, 不拿晦涩的术语吓人, 既充分考虑了通俗易懂, 又不缺乏理论深度。更可贵的是, 作者还根据汉语的特点和描写的需要. 对部分理论作了一些创新性探索和必要的调整。如在上篇关联理论中, 作者在原书的基础上, 增加了关联原则的演变过程; 中篇顺因论中, 作者结合汉语语料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会话信息过量现象的语用研究”加入书中, 丰富了该理论的内容; 下篇模因论中, 作者则更是使用了大量的汉语语料来阐述语言模因, 语言轻松活泼, 趣味盎然。

最后,再向大家推荐下这个“中国语用学研究会”的网站(以前老师也推荐过啦),这个网站的信息很全,而且分类有条理,对语用学感兴趣的人可以从这个网站知道当下最前沿的语用学知识,各种语用学大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5 10: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冰澈!动作真快!

这本书确实值得一看;只是有些枯燥,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做好思想准备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15 11:34:0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5 20: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语用学书目推荐(广泛):
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 Reading List

(ed.) Jiang Yan, 2003

A. Textbooks

  

Blakemore, Diane. (1992). Understanding Utterances: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Oxford: Blackwell.

Brown, Gillian. and George Yule (1983). Discourse Analy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ulthard, Malcolm.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Burnt Mill, Harlow: Longman. New Edition.   

Cutting, Joan. (2002). 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 resource book for student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de Beaugrande, Robert. and Wolfgang Dressler (1981).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Longman.

Gee, James Paul. (2000). 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 London: Routledge.

Georgakopoulou, Alexandra. and Dionysis Goutsos (1997). Discourse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Green, Georgia M. (1996). Pragmatics and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Lawrence Erlbaum Assoc. 2nd edition

Grundy, Peter. (2000). Doing Pragmatics. London: Edward Arnold. 2nd   Edition.

Have, Paul Ten.(1999) Doing Conversation Analysis: A Practical Guid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Hutchby, Ian. And Robin Wooffitt (1998). Conversation Analysis: Principles, Practices and Applications. Oxford & Cambridge: Polity Press.

Jaszczolt, Katarzyna. (2002).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 meaning in language and discourse. Harlow : Longman.

Johnstone, Barbara. (2001). Discourse Analysis. Oxford: Blackwell.

Leech, Geoffrey.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 Addison-Wesley (Longman) Pub Co.

Levinson, Stephen. (1983). Pragma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cCarthy, Michael. (1991). 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ey, Jacob. (2001).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2nd   Edition.

Nunan, David. (1993). Introducing Discourse Analysis.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Penguin Books.

Peccei, Jean Stilwell. (1999). Pragmatics. London: Routledge.

Psathas, George. (1995). Conversation Analysis: the Study of Talk-in-interacti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Renkema, J. (1993). Discourse Studies: an Introductory Textbook.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

Schiffrin, Deborah. (1994).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Oxford: Blackwell.

Stenström, Anna-Brita.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Spoken Interaction. Longman.

Stubbs, Michael. (1983). Discourse Analysis: the Sociolinguistic Analysis of Natural Language. Oxford: Blackwell.

Thomas, Jenny. (1995).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London: Addison-Wesley(Longman) Pub Co.

Verschueren, Jef. (1998).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London: Edward   Arnold.

Yule, George. (1996). Pragma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姜望琪 (2000). Pragmatic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B. Collections

      

Brown, Gillian, Kirsten Malmkjær, Alastair Pollitt, and John Williams (eds.) (1994). 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avis, Steven. (ed.) (1991). Pragmatics: a Read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sher, Asa. (ed.) (1998). Pragmatics: Critical Concepts. I - VI. London:   Routledge.

Schiffrin, Deborah., Deborah Tannen, and Heidi E. Hamilton (eds.) (2001). The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Oxford: Blackwell.

Verschueren, Jef., Jan-Ola Östman, and Jan Blommaert (eds.)  Handbook of Pragmatics, Manual and Supplements,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C. Some recent works in Chinese

王維賢﹑張學成﹑盧曼雲﹑程懷友 (1994) 《現代漢語複句新解》,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左思民 (2000)《漢語語用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何兆熊 (1989)《語用學概要》,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何兆熊 (2000)《新編語用學概要》,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何自然 (1988)《語用學概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何自然 (1997)《語用學與英語學習》,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胡壯麟 (1994)《語篇的銜接與連貫》,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索振羽 (2000)《語用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

程雨民 (1989)《英語語體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程雨民 (1997)《語言系統及其運作》,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黃國文 (1988)《語篇分析概要》,湖南教育出版社。

溫鎖林 (2001)《現代漢語語用平面研究》,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D. Some recent research monographs in English (in preparation)

E. Journals (in preparation)

F. Some works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in preparation)

G. Web resources (to be collected)

在北大中文论坛中找到的,比较多。Levinson, Stephen. (1983). Pragma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是最早的一本,其他的都是后出,很多东西是吸收了莱氏的,所以认为如果英语足够好的话,可以看看这本书,源流关系更清楚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5 20: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一本自己看过的。

《汉语文化语用学:人文网络言语学》

(清华语言论丛,研究生教学用书)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汉语文化用学》是国内外第一部以汉语文化为背景的语用学专著,其构建体系与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语用学同中有异。主要内容有:语境干涉、附着于人的符号束的参与、智力干涉、语用原则与策略、语用的体现关系、宽式语用学以及语用学也可以称为“人文网络言语学”。我想,把语用学扩展到汉语文化中,是一个很必然的趋势,每一种语言必然承载着一种文化,特别是对于中国这种高语境的国家,用语的适当性与得体性是与本国的文化密不可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6:21 , Processed in 0.07378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