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关于语用学的著作,是何自然先生主编的《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看到一些评论说,这本书摒弃了传统语用学的经典课题,向读者展示了当今语用学研究理论中具有前沿性的三种理论,是一本非常有特色的著作,有益于我们语言学专业的学生作进一步具体的专业化研究,同时也有助于对语用学感兴趣的自学者提高语言理解能力。这本书我是在中国语用学研究会的网站上找的,在新书简介的版块里面。而且这本书的影响力也挺大的,已经有学者就这本书做了自己的文献综述。下面节选了一部分 (一) 创建语言模因的理论框架 模因论在国外的发展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近年, 西方对模因论的研究如火如荼地展开, 尤其是Blackmore出版的The Meme Machine [17]为模因论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掀起研究高潮。在国内, 模因论还是一个很新的理论。从2003年起国内语言学者们才开始密切关注和积极介入, 但大多是以论文的形式展现研究成果, 比较零散, 尚未形成一定的系统。[ 13 ] ( P149) 基于此, 该书作者在介绍此理论时力求做到全面翔实, 其中包括对道金斯简介、“meme”一词的翻译、模因概念的提出、成功模因的特点、模因的复制, 以及Blackmore对模因论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 等等。此外, 作者将模因论与语言语用结合起来, 尝试性地创建语言模因的理论框架。作者分别在第八章和第九章通过大量的汉语语料分析指出: 语言是模因的主要载体之一, 模因可以通过语言复制、传播而生存;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 它可以在字、词、句乃至篇章层面上表现出来。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主要有两种方式, 即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 语言使用者可以根据具体语境和交际意图有选择性地重复或类推出某种语言模因, 帮助自己有效地达到交际目的。 (二) 强调交际的观点, 体现语用学的本质 交际是人类最普遍的社会现象之一, 交际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语言, 没有语言, 交际将会变得异常困难。如何运用语言提高交际效果, 是语用学界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该书聚焦关联论、顺应论和模因论三种理论, 专题性强, 把看似毫不相干的三种理论用一条主线贯穿起来, 那就是它们和交际之间的密切关系, 以此来指导人们的交际实践, 增强交际的有效性。该书以专章的形式讨论了该理论与言语交际的关系, 如第三章、第九章。关联论首先把交际活动归属为认知活动, 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 人们在意向性言语交际中理解语言, *的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 13 ] ( P47)顺应论强调语言交际的过程是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顺应过程, 这些选择可以发生在语言组织的各个层面, 包括语音、形态、句法、语义等。语言使用的顺应过程, 不仅需要顺应交际意图, 而且需要顺应交际环境。[ 13 ] ( P102) 而模因论则认为人是模因的主人,也是模因的机器, 在语言交际中, 语言选择和使用的过程是传播模因的过程, 也是各种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 交际者可以根据表达或语境需要将储存在大脑里的各种模因信息激活, 直接套用, 或在旧模因的基础上类推而模仿出新模因。[ 13 ] ( P175) (三) 增添评价、研讨环节, 凸显学术争鸣 该书作者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介绍当今语用学前沿理论, 但作者并不满足于纯粹的单方面介绍, 也没有一味地罗列概念和理论。与以往的国内语用学著作相比, 本书加大了“评”的比重,做到了“评”“介”结合, 相辅相成。同时作者对一些问题进行适度分析论述后,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并适当地拓展和创新, 这是该著作的又一大特点。通过目录我们可以看出, 作者在每一篇中都有专门的评价章节, 如第三章第三节; 第六章第三节; 第七章第四节。通读全文我们可以发现, 作者大都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对理论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价, 有理有据, 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当然也有一些对其他学者的质疑进行思考、回应的讨论章节。如在关联论: 评价与思考一节中, 对于黄衍提出的“关联论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它的‘不可证伪性’( non-falsifiability) ”的观点, 作者摆出斯波伯和威尔逊以及宙斯博士对批评观点的积极回应, 内容客观、翔实。[ 13 ] ( P61)在顺应论一章中, 作者在肯定顺应论有创新性时,也介绍了多位学者对顺应论不足之处的观点, 如Jaffe、刘正光、吴志高、谢少万。[ 13 ] ( P117 - 118)再如:模因论第七章第三节, 对于部分学者, 如刘宇红等, 对模因论所提出的质疑, 作者直抒己见, 从模因论学科独立性和科学性两个方面, 一一给予回应。我们暂且不去评论他们孰是孰非, 仅这一评价环节和评介内容, 就有助于语用学研究者拓宽视野, 加深对现有语用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为后人对此项研究少走弯路, 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无疑也给此书增添了百家争鸣的浓厚学术研讨色彩。 (四) 提取理论精华, 通俗易懂, 将西方理论中国化 西方理论原著大多晦涩难懂, 国内很多读者望而却步, 视如畏途。该书并不是将西方的三种理论原搬复制, 而是在全面掌握、精细梳理材料的基础上, 站在学术前沿, 提取其理论的精华。该书的撰写深入浅出, 娓娓道来, 不拿晦涩的术语吓人, 既充分考虑了通俗易懂, 又不缺乏理论深度。更可贵的是, 作者还根据汉语的特点和描写的需要. 对部分理论作了一些创新性探索和必要的调整。如在上篇关联理论中, 作者在原书的基础上, 增加了关联原则的演变过程; 中篇顺因论中, 作者结合汉语语料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会话信息过量现象的语用研究”加入书中, 丰富了该理论的内容; 下篇模因论中, 作者则更是使用了大量的汉语语料来阐述语言模因, 语言轻松活泼, 趣味盎然。 最后,再向大家推荐下这个“中国语用学研究会”的网站(以前老师也推荐过啦),这个网站的信息很全,而且分类有条理,对语用学感兴趣的人可以从这个网站知道当下最前沿的语用学知识,各种语用学大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