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酒神

[文 学] 请教大家对鲁迅杂文的看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3 23: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个疑问,西方近代文艺复兴时期很多文艺作品都有启蒙的哲学意义,甚至是引发革命的基础,但是中国历来的文艺作品极少获得类似评价。那么是西方文艺作品作用被夸大了呢,还是中国文艺作品的力量不足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4 00: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灵儿 于 2012-7-3 23:34 发表 这些疑问的扩展问题是,在奴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时,他们也不懂得争取与奴隶主平等的权利,那么变革只能主要倚靠上层进步人士了是吗?那么这个时候的启蒙是否应该侧重从宣传人权开始呢?

 

按照马克思的意思,大约是必须以社会的发展,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前提。因此,在古代,或者说在前资本主义时代,谴责奴隶的无意识可能算是苛责历史。只有当生产力的发展催生了暂时先进的资产阶级,并进而产生了更为先进的工人阶级的时候,社会革命才有了领导阶级,无产阶级的真正解放才终于到来。所以,封建制度的变革依靠的是资产阶级,而社会主义的革命依靠的则是工人阶级,但工人阶级不好说是上层还是下层吧。康德的论断和西欧的经验好像都表明启蒙应该侧重理性,至于人权可能是理性的题中之义吧,或者说只是启蒙在政治中的首要表现吧。不过,无产阶级的人权概念跟资产阶级的人权概念并不一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4 12: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耳 于 2012-7-4 00:03 发表  按照马克思的意思,大约是必须以社会的发展,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前提。因此,在古代,或者说在前资本主义时代,谴责奴隶的无意识可能算是苛责历史。只有当生产力的发展催生了暂时先进的资产阶级,并进 ...
这个讨论越来越有趣了,人文社科一起上,顿时觉得要恶补一堆知识,读书太有动力了~~
前两天在看周国平的《探究存在之迷》看到一段,或许对我们这段时间的讨论有帮助。
“鲁迅曾经谈到一种情况:呼唤革命的作家在革命到来时反而沉寂了。我们可以补充一种类似的情况:呼唤自由的作家在自由到来时也可能会沉寂。仅仅在政治层面上思考和写作的作家,其作品的动机和效果均系于那个高度政治化的环境,一旦政治淡化(自由正意味着政治淡化),他们的写作生命就结束了。他们的优势在于敢写不允许写的东西,既然什么都允许写,他们还有什么可写的呢? 
比较起来,立足于人生层面的作家有更耐久的写作生命,因为政治淡化原本就是他们的一个心灵事实。他们的使命不是捍卫或推翻某种教义,而是探究存在之谜。教义会过时,而存在之谜的谜底是不可能有朝一日被穷尽的。
我在想,按理说三十岁前该是对政治高度热情的,而且自己的性格也比较叛逆。但实践证明,我无法长时间保持对政治类书籍的热情,不知各位如何?既然喜欢读书的人都做不到,我们何以要求大众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4 19: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灵儿 于 2012-7-4 12:33 发表 这个讨论越来越有趣了,人文社科一起上,顿时觉得要恶补一堆知识,读书太有动力了~~前两天在看周国平的《探究存在之迷》看到一段,或许对我们这段时间的讨论有帮助。“鲁迅曾经谈到一种情况:呼唤革命的作家在革命到 ...

 

1、周国平的这段谈论真是令人刮目相看,以前总把周国平跟汪国真搞混,惭愧惭愧。

 

2、鲁迅的这个论断的确一针见血,不知是在什么文章里讲的。他的这个论断,又是不是自己在讲自己呢,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并不少。

 

3、不过这种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到底是什么,也可探究。呼唤革命并在革命后归于沉寂的革命文学,与深刻的文学作品和即兴的政治宣传品的界限在哪里?归于沉寂只是因为革命胜利了么?

 

4、最近网上打折很厉害的《乌合之众》不知道是不是谈论这种情况。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国民素质还不够高,但是国民指的那部分人呢?宝黛都做不到的事情,是不是要求大观园里的丫鬟要做得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4 19: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灵儿 于 2012-7-3 23:54 发表 还有一个疑问,西方近代文艺复兴时期很多文艺作品都有启蒙的哲学意义,甚至是引发革命的基础,但是中国历来的文艺作品极少获得类似评价。那么是西方文艺作品作用被夸大了呢,还是中国文艺作品的力量不足呢?

 

俺也想不出头绪,期待大虾来指点迷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5 00: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耳 于 2012-7-4 19:01 发表  1、周国平的这段谈论真是令人刮目相看,以前总把周国平跟汪国真搞混,惭愧惭愧。 2、鲁迅的这个论断的确一针见血,不知是在什么文章里讲的。他的这个论断,又是不是自己在讲自己呢,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并 ...
再问下去就成十万个为什么了,不过如果问题一个个解决得有多大成就感呢~
接着谈想法。我认为,从小接受基础德育后,如果为人处事中我发觉自己陷于麻木不仁、自暴自弃或有违道义之际,自我责备是必然的,这一点似乎不需要外界提醒。于是我想,正常人是具备自省能力的,也渴望灵魂得到宽恕和救赎。这种情况下,“enlighten”该出场了,指出更为光明的路,以理性的引导和感性的希望援助堕落的沉沦,是不是这个逻辑顺序?但如果在沉沦之际继续鞭笞,灵魂将会越来越自暴自弃,自甘走向地狱,即便一时有力争向上的动力,激情也会很快消散。
在西方文艺里,更为光明的路应该不是推翻当权者的路,而是通往真善美的上帝之路。否则只会出现,下了东方不败,上了任我行的中国式局面。中国文艺其实应该承担起引导高尚信仰的使命吧?
就以上自己的思考,我也认为鲁迅的启蒙还不够,或说较之欧洲大师级人物还有差距。
个人之见,抒发下感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5 19: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灵儿 于 2012-7-5 00:01 发表 但如果在沉沦之际继续鞭笞,灵魂将会越来越自暴自弃,自甘走向地狱,即便一时有力争向上的动力,激情也会很快消散。 ...

 

说得很有道理,痛打落水狗很多时候不但难见勇猛。还有可能成为后来人暴力的借口,一方面痛打成为传统,另一方面死狗可以任意栽赃而少人理睬。所以一旦走向极致,与其说是启蒙,不如说是蒙蔽。假设在这种条件下,对策只是单纯的口号式的鼓动,那只能成为“致命的自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5 19: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天看到罗斯福夫人的一句话,颇值得玩味,大意是: 上人论理,中人论事,下人论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5 20:4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灵儿 于 2012-7-3 23:54 发表 还有一个疑问,西方近代文艺复兴时期很多文艺作品都有启蒙的哲学意义,甚至是引发革命的基础,但是中国历来的文艺作品极少获得类似评价。那么是西方文艺作品作用被夸大了呢,还是中国文艺作品的力量不足呢?

想了两天也没时间查资料,我的看法是,单纯从文艺作品与革命的关系上来看,是否可以这样陈述:西方的那些文艺作品多是革命先行者,是启蒙同路人。而中国的文艺作品多是革命后行者,先天被笼罩在救亡的大纛之下。所以,单就这点来讲,时间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抛开时间因素来讲,那么问题还是老问题,即中国近现代的文艺作品为何没法同西方一较高下?难道,中国的文艺作品一直都是革命后行者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5 20: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灯下漫话》里的奴性分析逻辑上还有一点挺让人费解,既然奴隶们有奴性,那么为何要去革命?难道奴隶生病要让奴隶主吃药么?如果是这样的话,当革命成功,奴性就会治好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3:12 , Processed in 0.06915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