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白水

[教学相关] 【作业】《世说新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6: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在2008-1-30 21:17:37的发言:
呃~之前记错网站地址,所以现在才回复老师的点评,真是罪过![em04]
  那个“恭(无)言”,确实是很关键的地方,也是很低级的错误。之所以出错,大概是因为我最后编辑格式的时候,又增又删,于是疏忽了。真是粗心大意!
  而那个“孰与我哉”,恐怕就真的是文言知识的疏漏了。孙老师您的详细指正和补充,我已经仔细看过思考过了。真好,又学了点东西!当初我这么写,主要是想套用范仲淹《岳阳楼记》的那句“微斯人,吾谁与归”;以及《论语》中《子路等侍坐》一文中,孔夫子的那句“吾与点也”。于是,就不明就里地出错了。下次一定注意,话应该说得更稳妥,呵呵。
 
 
最后,谢谢老师花了那么大力气批阅我们的作业~真是辛苦了![em17]
 
 

呵呵,你信不信?在我看到你文章结尾的“孰与我哉”四个字时,便已经猜到了“吾谁与归”上头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3 00: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桓宣武①与郗超议芟夷②朝臣,条牒既定,其夜同宿。明晨起,呼谢安、王坦之入,掷疏示之,郗犹在帐内。谢都无言,王直掷还,云:多。宣武取笔欲除,郗不觉窃从帐中与宣武言。谢含笑曰:郗生可谓入幕宾③也。
①桓宣武:桓温
②芟夷:铲除或消灭(某种势力)
③谢安在这里所说的“入幕之宾”,可算是一句双关语。“幕”可以是指郗超藉以藏身的帘帐。中国古代习惯用帘帐之类的纺织品来分隔房屋内的空间,而这种起隔断作用的帘帐,统称为“幕”。严格来说,“在上曰幕,在旁曰帷”,一般则混称为“幕”。帷幕之内是居室私密之处,能进入帷幕中的宾客,自然与主人关系非同一般,因此习惯以“入幕之宾”指心腹、死党。另一方面,谢安这句话中的“幕”,也可以指郗超所任的“参军”官职,因为当时此一官职被称为“幕僚”、“幕职”。

翻译

桓温和郗超商议剪除朝中的大臣,条款文稿定好之后,当晚二人住在一起。第二天早晨起来,叫谢安、王坦之进来,把上奏的文书扔给他们看,郗超这时还在帐里。谢安一言不发,王坦之把文书又扔了过来,说:“太多了。” 桓温拿起笔来准备要删,这时郗超忍不住在帐中偷偷地和桓温说话,此时谢安笑着说道:“郗超真可称得上入幕之宾了。”
        
喜欢的理由

 此则十分有趣,后世所说的入幕之宾便由此而来,虽然意思已经差了很多。
《世说新语》中有很多关于此三人的故事,而他们各自的个性,也都可以从这一则小小的故事中看出。这正是《世说新语》的魅力所在,寥寥不足百字,人物形象立现。《世说新语》的凝练正是我们所要学习之处,也是其艺术价值所在。
分析文本,不难看出文中三人个性(事实上我没有列入的王坦之个性也可以从中略窥一二)。
谢安从容幽默,谢都无言和谢含笑曰,一静一响,从一言不发到笑言暗讽,谢安的从容淡定和幽默机智一览无余。
桓温枭雄风范,芟夷朝臣到提笔欲除,朝臣生死命运便在此人大笔一挥之下瞬息改变。
而郗超此人,则很难说清楚他的角色,他有一种晋人独特的特立独行,专制残忍却又能胸中容人、聪颖过人却甘居人下、不忠于朝却做足孝道,你很难判断他是奸是忠,是智是昏,从深自结纳开始,他似乎就把自己这条命卖给了桓温,可以为了桓温的大业做任何事,可以变得残忍,可以躲在幕后,可以流血流汗,决断之果决令人赞叹,他不是晋人风范最好的例子(例如谢安),却是一个很有个性鲜明颇显时代特色的例子。

200909017 杨波儿

白水评:分析谢安、桓温俱很到位。分析郗超部分,虽然你的结论没问题,但单凭本条是得不出你这么全面的结论的,应该还参考了《世说新语》中的一些其它记载,对此应该有个交代。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10-1-2 21:07:4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3 0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S:关于郗超生平和个性的背景资料没有放上来,私以为若是读过《世说新语》或《晋书》,应该有所了解

如有需要,我可以附上背景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3 00: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姓名:董茉
  
院系:国际商学院市场营销1
  
学号:200906302

世说新语·简傲

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①;钟要②于时贤俊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③。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注释】①钟士季:即钟会,因访问嵇康受到冷遇,怀恨在心,后借故在司马昭前诬陷嵇康,嵇康终于被杀害。②要,通邀,邀请,③排:风箱。 

   

【译文】钟会有精深的才思,先前不认识嵇康;他邀请当时一些才德出众人士一起去寻访嵇康。碰上嵇康正在大树下打铁,向子期打下手拉风箱。嵇康继续挥动铁槌,没有停下,旁若无人,过了好一会也不和钟会说一句话。钟会起身要走,嵇康才问他:听到了什么才来的?看到了什么才走的?钟会说:听到了所听到的才来,看到了所看到的才走。
           

背景:
   

钟会(225-264)字士季,三国时魏国谋士、将领,曹魏大臣钟繇的儿子。自幼才华横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对他非常赏识。

钟会后成为司马氏的亲信。名士嵇康被杀,便是他的主意。景元年间,钟会独力支持司马昭的伐蜀计划,从而发动伐蜀之战。灭蜀后,钟会大力结交西蜀名士,打击邓艾等人,打算自立政权,但由于手下官兵不支持钟会的行动而发动兵变,钟会死于兵乱之中。

嵇康,字叔夜。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善于音律。

嵇康不喜为官,平时以打铁为乐。大将军司马昭曾想聘用他,嵇康坚守志向不愿出仕,离家躲避到河东。

景元二年,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由大将军从事中郎迁任吏部侍郎,举荐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嵇康因此写下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自己的心志。

赏析:   

嵇康非常鄙视礼法之士,所谓礼法之士主要是投靠司马氏父子的一些人物,这些人多是文人,他们为虎作伥,仰承司马氏父子的意旨,鼓吹“唯法是修,唯礼是克”,以礼法、名教为工具,来巩固篡夺来的权利,同时束缚政治反对派的手脚。在人生哲学上,他的主张是: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个性凌厉傲岸,旷逸不羁。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无视政治,无视权贵,无视礼法的嵇康,他的率性,他的刚直不阿令人敬佩,我们也看到了这个竹林中人,安贫乐道、贫贱不能移的本性。他所求的不是在那个黑暗的乱世找到庇护,找到“组织”。他想要的,就是那份最简单的,不受人打扰的生活。他自食其力,他纯真而率性的活着。他是竹林中的乐者,他是树下的打铁人。他是乱世中的智者,黑暗中那一抹亮色。

白水评:这条故事可以说是关于嵇康的最著名的故事,非常能反映嵇康的性格。你的评论很好,“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无视政治,无视权贵,无视礼法的嵇康,他的率性,他的刚直不阿令人敬佩”,正是如此。但下面一句,“我们也看到了这个竹林中人,安贫乐道、贫贱不能移的本性”,稍有失准确,竹林七贤,均为有相当的社会地位的人,嵇康更是曹魏皇室的姻亲,娶长乐亭主(曹操孙女,沛王曹林之女;一说为曹操曾孙女,曹林之孙女)为妻,任郎中,中散大夫,打铁是他的修身嗜好,却不能据此说他生活寒窘,但即使如此,当时司马氏已势焰熏天,嵇康不肯阿附,这种品质仍然令人敬佩。你总结说,“他是乱世中的智者,黑暗中那一抹亮色”,说的好,我完全赞同。要想深入了解嵇康,有两篇文不可不读,《与山巨源绝交书》,和《诫子书》,建议找来看看。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10-1-27 18:35:3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3 08: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业】《世说新语》 顾雍丧子


姓名:刘紫薇    学号:200909010


【原文】

豫章太守顾劭,是雍之子;劭在郡卒, 雍盛集僚属自围棋。
外启信至,而无儿书,虽神色不变,而心了其故;
以爪掐掌,血流沾襟。 宾客既散,方叹曰:“已无延陵之高,岂可有丧明之责!”
于是豁情散哀,颜色自若。


【译文】

豫章太守顾劭,是顾雍的儿子。顾劭死在太守任上。当时顾雍正聚集僚属下围棋。外面禀报说有信到了,却没有他儿子的书信,顾雍虽然神色不变,可是心里已经明白其中的缘故,他用指甲紧掐手掌出血,血流沾染了座褥。直到宾客散去,顾雍才感叹说:“我已经不可能有延陵季子那么高尚,难道可以因丧子而哭瞎双目而受人责备么!”于是放宽心情,驱散丧子之痛,神色自若。


【注解】

1、顾雍其人:     
     
顾雍,字元叹,三国吴郡人,出身江南士卒,为丞相,任职十九年卒。
《吴志》曰:“雍累迁尚书令,封阳遂乡侯,拜侯还弟 ,家人不知。为人不饮酒,寡言语。孙权尝曰:‘顾侯在坐,令
人不乐。’位至丞相。”


2、已无延陵之高,岂可有丧明之责:      
     
延陵,指春秋时吴国季札,封于延陵,故称延陵季子。据《礼记》记载,季子长子死,敛以时服,葬之以礼,并云:“骨肉复归于土,命也!”孔子说他合乎礼。
       
丧明之责:子夏死了儿子,哭得眼睛失明。曾子前去吊丧,曾子哭,子夏也哭。子夏说:“天乎,予之无罪也!”曾子怒斥子夏,说他有三条罪过,其中之一就是丧失了儿子,又丧失了眼睛,子夏投杖认错:“吾过矣,吾过矣。”


【赏析】

本篇《顾雍丧子》为 雅量 的第二篇,篇幅十分短小。如果现代社会有哪个导演相中了《世说新语》,要把这本书如同改编《聊斋志异》一样也改成部电视剧,这《顾雍丧子》即便没有直接被删掉,大概也只能给个特写镜头了事。纵观《世说新语》一书,不乏对乱世枭雄曹操,放诞不羁的阮籍,名流千古的谢安等性格突出的人物细致的刻画描写,与他们相比,顾雍自然成了中规中矩性格古板的老丞相一个,一切都做的合乎礼法,不会遗臭万年,却也没有什么可以让他流芳千古。
然,我对此篇文章却有独偏爱之情。

《顾雍丧子》全篇七十八字,“ 豫章太守顾劭,是雍之子;劭在郡卒,雍盛集僚属自围棋。”为铺垫,交代了顾邵与顾雍的关系,以及顾邵去世时顾雍正在做什么。故事的高潮在于顾雍知晓儿子去世后的反应,“外启信至,而无儿书,虽神色不变,而心了其故; 以爪掐掌,血流沾襟。 宾客既散,方叹曰∶「已无延陵之高,岂可有丧明之责」于是豁情散哀,颜色自若。 ”短短五十来字的描写,精辟而传神,将人物顾雍的外部表现和内心剧烈的起伏思想的挣扎描写的惟妙惟肖,可谓妙极。

“外启信至,而无儿书,虽神色不变,而心了其故。”

信使来了,却没有带来儿子的书信,顾雍已经猜到顾邵已经去世这件事。作者对他此时的描写是“神色不变”。顾雍有如此表现并不出人意料,从他的性格上来看,此人本来话就不多,应该是内向的人;又性情方正,不饮酒,连孙权都说“顾侯在坐,令人不乐。”可见顾雍是如何动静合理,甚至于有些古板了。要让这样一个性格的人在自己的下属面前有什么失礼的表现或者放声大哭几乎是不可能的,相反“神色不变”倒更像是位居丞相之位性情如斯的顾雍该有的反应。

然而再看他隐藏的动作 :“以爪掐掌,血流沾襟。”

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何等的深悲剧痛。顾雍不难过吗?当然不可能!一个杰出的政治家,纵能承受住宦海的风风雨雨,又怎能禁得起痛失骨肉的凄风苦雨,当儿子的噩耗传来,那一刻在顾雍看来必然是天崩地坼一般的。可是身为丞相的他被地位所迫,只能将深沉的痛隐忍在不为人知的地方,衣襟遮盖之下,胸腔的深处,指尖深陷进手掌,心脏如同针扎般刺痛。
在那一刻,他必然是想起了很多很多的。

也许有儿子初降人世时自己的狂喜,也许有他出仕为官时自己对他的劝诫,这些往日的点点滴滴在一瞬间几乎就要冲破理智的屏障,让他失控。

他又马上想起了季子想起了子夏,想起那些自幼熟读的典故,让他得以重新找回自制的能力。

在这狂飙巨澜般的感情失衡之际,理智和感情不断冲撞起伏。

最终,他还是神色无异的下完了最后一步棋,没有人知道刚刚顾雍经过了多大的情感起伏,经受了怎样痛苦的打击,在所有人的眼里,他一直是那位气度非凡的丞相。

本篇被归置于雅量,自然是赞颂了顾雍不凡的气度。有人认为顾雍丧子,神气不变,而以爪掐掌,血流沾襟,为我们展示了杰出政治家深沉,博大的精神世界。我最欣赏的却是顾雍最后的表现:“于是豁情散哀,颜色自若。”如果说之前顾雍是在极力压抑自己即将失控的情感,神气不变也只是与内心真实的感触相违背的表面现象,到了最后一句,他已经真正释然,颜色自若,已经是遵从内心的真实表现。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平复如此跌宕起伏的感情,可见此人胸襟雅量;将人生最难超越的一关——死亡看透,释然于心,可见此人超凡气度。

从汉末到魏晋,政局动荡,弊端迭起,许多名士未免祸计,隐遁山林,不肯出来做官。士人崇尚虚无,谈老庄,谈《周易》,谈禅,摒弃事务,以清谈为学问,以善于清谈为高雅。魏晋士人又行为作达,蔑视礼法,放诞不羁。这其中当然有如谢安、范宣等行为高洁、为清白自保而隐遁山林的名士,有如阮籍蔑视礼法、性情不羁的奇人异士,却也不乏借隐遁之名沽名钓誉,为跟风潮流,假旷达,假性情的小人。相比之下,表面上看起来束缚于礼教,中规中矩的顾雍,却能够真正的超然脱俗,内心旷达。“大隐隐于市”大约说的就是这样的人。
              

白水按:此篇已单帖复制出来并加为精华,见http://www.shuiyunjian.bj.cn/dispbbs.asp?boardid=2&id=1682&star=1&page=1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10-1-27 19:05:1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3 08: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业】《世说新语》之《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赏析
 

许莹 200909016(大学语文古代,周三下午第一节)
     

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赏析
     

原文:
    

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11)"(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第七十》)

注释:
     

本篇写王羲之与谢安对待清谈的不同态度。原属《言语》第七十则。王右军,即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谢太傅,谢安,字安石,官至尚书仆射。死后赠太傅。冶城,刘孝标注引《扬州记》云:"吴时鼓铸之所。吴平,犹不废。"故址在今南京市。
     

高世:远世,指弃世归隐。
     

"夏禹"二句:刘孝标注引《帝王世纪》云:"禹治洪水,手足胼胝(piánzhī骈支)"夏禹是夏后氏部落领袖,相传他曾帮助虞舜治水。胼胝,手足起茧。
     

"文王"二句:周文王忙于政事,不能按时吃饭。《尚书·无逸》:周文王"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旰(gàn)食,天晚了才吃饭。旰,晚。
     

四郊多垒:城四围多军垒,指遭遇战事。垒,军营,堡垒。《礼记》:"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辱也。"宜:应当。效:效力。
     

虚谈:空谈,指当时的清谈。
     

浮文:浮华的言辞。妨要:妨害要事。
     

商鞅:战国时卫人,姓公孙,名鞅,封于商。秦国丞相,好刑名之学,推行变法,勤于公务。
     

二世:指秦始皇、秦二世两代。
     

(11)清言:清谈,又称玄谈,指魏晋时期崇尚老、庄,空谈玄理的风气。患:指亡国之祸。
     

译文:

王右军与谢太傅一道登上冶城。谢太傅潇洒地凝神遐想,有超世脱俗的心意。王右军对他说:夏禹为国事辛劳,连手脚都长满了老茧;周文王忙得无法按时吃饭,每日里没有一点儿空闲的时间。如今整个国家都处于战乱之中,人人都应当贡献力量;如果一味空谈而荒废政务,崇尚浮文而妨碍国事,恐怕不是现在该做的事吧!谢太傅回答说:秦国任用商鞅,只传两代就灭亡了,难道也是清谈导致的祸患吗?

赏析:

首先,我想介绍一下这段话的文化背景——清谈。清谈是我国古代史上最值得注意的一种文化现象,因其伴随魏晋玄风而兴起,故习惯上常称之为魏晋清谈。魏晋清谈,指的是魏晋时代的贵族和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由此可见,清谈文化上之意义要远比其学理上的价值来得重要。清谈核心的内容是由《老子》《庄子》《周易》所组成的三玄。 自然是学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清谈误国是古人对清谈的总体评价,考虑到封建社会的政治状况及士大夫所特有的天下关怀,这一观点自有其合理性和现实意义。但随着时代发展和学术进步, 20世纪以来,学者多从哲学思想史及文化发展史的角度入手,重新认识魏晋清谈的价值。有学者认为,玄理清谈对于中国传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对于理论思辨,曾起了推动进步的积极作用。”“魏晋清谈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冲击传统儒家经学,是一次思想的解放。

这段话正涉及了对当时这个最敏感而流行的现象——清谈的评价。谢安是一个善于清谈,深暗玄理的知识分子,他用了仅仅十四个字,简洁清楚地回应了王羲之的批评。对于“虚谈废务,浮文妨要”这句话,当时确实有一些知识分子不以国家为重,行事不从实际情况出发。例如在《世说新语》中出现过几次的一个人物——殷浩,他因善清谈二得重名,当时朝野甚至认为,殷浩的出仕与否,可以预测东晋政权的兴亡。不料殷浩只是一个嘴上空有千言,胸中实无一能的空谈家,他当官以后,谈不上有什么政绩,出任中军将军,还落得大败而归,被恒温一气之下贬为庶民。但是如果把这个国家的政治危机,通通归罪于清谈,恐怕就有失偏颇,与历史实际不相符合。清谈不过是学者的思想争鸣,一个国家要滑向灭亡的深渊,必然有其他因素左右。
     

谢安以史为证,有力地批驳了王羲之。秦国重视法家,不惜焚书坑儒,企图消灭百家争鸣,却不免二世而亡,成了一个短命的王朝。“岂清言致患邪?”这个反问句发人深省。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是由诸多原因导致的,清谈远远不等于亡国。例如,我看过许多分析秦亡原因的文章,原因层出不穷,苛政是其中之一,但究其本源,我觉得是因为法家苦心孤诣制定的制度中,唯独缺少了官僚机构对君权的制衡,因此无法协调统治中枢的决策。任何集权政治的初期,都有很高的行政效率,但违反人道精神,不能作为长治久安之计。但后来人评古论今,我总觉得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毕竟,当时实行集权政治是有助于社会总体的发展。在清谈的问题上,谢安比王羲之思考得更深入,更全面。
     

另外,在《世说新语》里,我最喜欢“言语”这一部分。这一部分记录了许多言简意赅,辞锋锐利,思辨力强,寓意深远的辞令。人们在各种场合应对得体,或含蓄,或精微,既富有文采,又意味隽永。
     

白水:从《世说新语》这一则的只言片语,展开分析出这么多内容,层层深入,按说应该说声“很好”。但是,不得不遗憾地指出,上面这些文字不全是你的手笔吧?“我看过许多分析秦亡原因的文章,原因层出不穷,苛政是其中之一,但究其本源,我觉得是因为法家苦心孤诣制定的制度中,唯独缺少了官僚机构对君权的制衡,因此无法协调统治中枢的决策”,你看过许多分析秦亡原因的文章?看过哪些?能否列举几篇?秦亡是因为“法家苦心孤诣制定的制度中,唯独缺少了官僚机构对君权的制衡,因此无法协调统治中枢的决策”这是你的观点么?这不是朱步冲《统一的内驱力与第一帝国》一文中的观点么?连话都是人家的原话。还有,将殷浩贬为庶民的,不是“恒温”,而是桓温。

最后咱们再来谈谈《世说新语》里的这一则。注意,这一则是被归入“言语”一门。“言语”一门是什么意思?是表示收入这一门的,都以言辞反应机敏而见长,但也是仅仅是言辞反应机敏,更深的层次往往说不上,更不表示编修者赞同说记录人物言论背后的立场。这一则也不妨如是观,清谈固然不是导致西晋亡国的唯一原因,但后世史家将其视作导致亡国的原因之一,却不能说全无道理。清谈固然是“学者的思想争鸣”,但那些“学者”却并不是纯粹的学者,多数还同时是治国治民治军重任的为政者,这些人闲暇之余清谈固然没什么不当,但如果主要精力都放在这上面,恐怕还是有问题的。再看这里谢安对王羲之的反驳,优点在于反应快,启人思考天下事不可一概而论,缺点也不是没有,那就是在逻辑上其实站不住脚。王羲之说的是清谈误国,却不是说所有的亡国之祸均由清谈导致,谢安将王的语义由前者偷换为后者再予反驳,这其实站不住脚。这就好像有人说吸烟有害健康,另一人反驳说唐朝人也有不少病死的难道也是由吸烟导致的么,这种反驳其实不成立。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10-1-27 19:35:0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08: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其它同学继续,隔了一年,09级与07级两届共话《世说新语》,也是一桩佳话,以后还可以就这样延续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3 08: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业】《世说新语》之《谢太傅于东船行》赏析

王晴 200909013   (大学语文古代,周三下午第一节)
谢太傅于东船行赏析
原文:
谢太傅⑴于东⑵船行,小人⑶引船,或迟或速,或停或待,又放船⑷从横⑸,撞人触岸。公初不呵谴⑹。人谓公常无嗔⑺喜。曾送兄征西⑻葬还,日莫雨驶⑼,小人皆醉,不可处分⑽。公乃于车中,手取车柱⑾撞驭人,声色甚厉。夫以水性沉柔,入隘奔激。方之人情,固知道迫隘⑿之地,无得保其夷粹⒀。
注释:
⑴谢太傅:谢安,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世称谢太傅。
⑵东:在此指谢氏家居的会稽,在京东面。
⑶小人:指地位低的人,劳动者。纤夫。
⑷放船:纵船,指让船任意飘荡,不加牵引。  ⑸从横:纵横,“从”通纵”
⑹呵遣:大声呵斥、责备。
⑺嗔:怒,生气。
⑻征西:谢安兄奕卒于安西将军、豫州刺史任上。卒赠镇西将军。
⑼雨驶:雨很急 。     ⑽车柱:车停时做支撑的木棍   ⑾处分:安排
⑿迫隘:窘迫狭隘。          ⒀夷粹:平和纯洁

赏析:
为何“常无嗔喜”?谢安是在其兄谢奕死后,其弟谢万作战失败后的升平四年出山踏入仕途的,,在此前四十余年间他多在故乡会稽隐居,读书学习,谈玄说理,游山玩水,生活悠闲,所以他性格极为平和沉稳。外部环境造就了谢安主要的性格特点,平和稳重,遇事不惊。一句“常无嗔喜”很生动的体现出了别人对其的评价,也同时引出了这则故事想要说明的道理:教读者如何看人。
文章的精妙之处在于行文跌宕可喜,而最后一句又以议论做结,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运用了一个很恰当的比喻,以虽为平常之物却恰如其分的水来作比,通过描写水沉稳柔和的本性和遇狭窄区域而激现的奔腾澎湃的形态,影射出了人的性格和心态,也会如水一般,随着环境的不同和境遇的变化而转变。而如谢安这样拥有“喜怒不形于色”的名士风度的名士,也因丧兄之痛,处于很悲伤的窘迫境地,无法再保持原来一贯的平和作风,突然之间将情感爆发出来了。正所谓“平和之人也有紧急呼叫之时,而浮躁之人也有平和沉稳之处。”
这则故事以名士的生活逸事告诉我们要学会全面看人,在生活中我们对人对事不能以点概面,仅从一个方面就断定一个人的性格秉性,要善于观察别人在各种不同境遇下的处事态度和方法,才可最终定论。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也是我们在以后的道路上为人处事首先要具备的条件。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只有细致的观察才能促成深刻的理解,最终得出准确而辩证的结论。而谢安的平和之心也值得我们效仿,即便偶尔的爆发却也是人之常情。如今我们也正处于一个比较浮躁的年代,平和淡定是十分值得崇尚的一种心态。并无过多奢求,只是平和而认真的生活反而会让我们得到更多。学会宽容,学会心静如水,善待他人便是给自己最好的礼物,一份可以受益终生的礼物。
此外,我认为这则故事虽被编入“尤悔”这一主题中,但其内容与“尤悔”这一主题并无很大关联,反而更应该改入“忿狷”中去。忿狷者,触事愤怒,行为褊急而毫无耐心者。故事中,谢安因兄长丧生,心中积压许久的痛苦便借以愤慨发怒的形式加以急遽发泄,虽形式猛烈,但在我看来却也显示出以谢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率性自然,毫无掩饰的一面,也可认为是一种强调自我、张扬个性的明显表现。所以故事内容与“忿狷”这一主题更为贴合。而这也仅为个人拙见。

白水:《世说新语》里谢安的故事非常多,却以这一则最耐人寻味。你的分析很好,最后能对原著对本则的归类提出质疑,也很好。那我就来回答一下你最后的质疑,《世说新语》将这一则归入“尤悔”不归入“忿狷”是有道理的,将两门所录故事对读就可以发现,“忿狷”说录,故事主角多表现出狂暴的性格缺陷,却对此缺乏一种自我反省的态度,编修者对此基本是持否定态度,而“尤悔”一门所录故事,多表现故事中主要人物对己过的反省,编修者对此基本持肯定态度,所以,谢安于东船行一则,放入“尤悔”是恰当的。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10-1-27 20:10:3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4 10: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姓名:曹育婷

院系:09级英语学院商英一班

学号:200909001

原文:捷悟第十一(1

杨德祖为魏公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
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竟,曰:“‘字,
王正嫌门大也。

注释

捷悟:迅速领悟
   

杨德祖:杨修,字德祖,曹操任丞相时,调他任主簿,有才学,有悟性。后被曹操杀害。
   

相国:指丞相。汉代有时设相国,有时设丞相。这里指相国府
   

榱桷:椽子,这里指门楣

译文

杨德祖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当时正建相国府的大门,刚好架好门楣,曹操亲自出来看,并且叫人在门上写个“活”字,就走了。杨德祖看见了,立刻叫人把门楣拆了。拆完后,他说:“门里加个‘活’字,是‘阔’字。魏王正是嫌门大了。”

感想

此篇为捷悟第十一的第一篇,短小却精悍,想来刘义庆把它放在捷悟且是第一篇,定是它最具有代表性。代表什么呢?那就是两个字:一“捷”,一“悟”。“捷”,就是快,敏捷迅速;“悟”,理解,明白,觉醒。一般人能做到“悟”就不容易了,何况再加上个时间限制,可见能做到“捷悟”的人实在是才识过人,智慧超群。此篇当中的杨修正是这么一个绝顶聪明之人,智算无遗策,机变人难及,连曹操也自叹不如。但是仔细看看注释,让我们不解的是,聪明人杨修后来竟然被曹操给砍了,曹操不是唯才是举,不论门第招贤纳士吗?从这篇故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杨修很有才啊!其实,这篇故事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当年正是曹操树立权威专擅朝廷而以人才为急之时,题门作“活”,不明言态度是非,实是一种无声的智力测验,测验以杨修拔头筹。而另一种说法却是曹操本是考验考验工匠们,而杨修却来插一杠子,虽然表面上曹操很欣赏他,心里却有些不舒服了。这两种说法也不知孰是孰非,那让我们看看在这篇故事之后发生的事情。

在《三国演义》中记载:“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就算曹操在“改建园门”事件中曹操没有对杨修产生芥蒂,在这个时候确是有了“恶之”之心呐!接下来的“梦中杀人”,“轻视吴质”,“教植斩吏”,“巧作答教”一接连的事情让曹操对杨修的感情不断升华,终于起了杀心。最后曹操借着“鸡肋”事件成功干掉了杨修出了一口恶气。很多人看到这里都觉得杨修之死是曹操之过,曹操狭隘阴险,度量小,容不得比他有才华的人,但是我却认为,杨修之死曹操虽难脱责,但主要还是杨修之过。对于杨修的结局,虽报以惋惜,但我只有一个字形容杨修,那就是:该!缘由如下:

一:我们想想,都说杨修才智过人,反应敏捷,但纵观他的一生,除了在拆大门,分奶酪,打小报告上有所建树以外,在军事,政治这些大事儿上却没见着他智慧的闪光,杨修的智慧实有小聪明之嫌。

二:都说杨修心细,懂得揣摩曹操的心思,但是曹操对他起的心理变化他却丝毫不知,还继续活跃在曹操身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考验曹操的耐心,直到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三:我们来看看“梦中杀人”这件事儿。曹操说自己梦中会杀人本来就是借口推脱,掩人耳目的政治手段,而杨修他偏偏要戳破,“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杨修这话到底说给谁的听呢?从“君乃在梦中耳!”这话一听乍觉得这话说给那个死去的可怜的侍从的,但是杨修和那个侍从并非近交,不会与这个侍从死后道别;这句话有可能是说给周围人听的,但是这样说出来能有什么好处呢?如果是的话,那杨修就是习惯性向别人炫耀一下自己多聪明。如果不是,那么这句话还有一个听众——曹操。他的用意我思来想去,只有两种可能:一,告诉曹操,领导你的把戏我看出来啦,所有人就只有我看出来,是不是给了你更深刻的印象?二,告诉曹操,领导你这样可不对,别以为瞒得了别人就瞒得了我,以后别这样做啦!不管是这些可能性的哪一种,杨修这种行为只能是自己找抽。

古有云“以史为镜”,从杨修的悲剧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聪明有才华是好事儿,但要是用不到点子上,还不谦虚谨慎,只能是好事变坏事。魏晋人崇尚捷悟的人,杨修就是其中的代表,而我认为,杨修输就输在了那个“捷”字上,反应过后,不经过仔细斟酌,缜密思考就脱口而出,酿成杀身之祸。人们,请别一时逞口舌之快,凡事定要三思而后行啊!

白水评:

“还继续活跃在曹操身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考验曹操的耐心”,看到这一句,笑:)

“聪明”和“智慧”本就不是一个层次上的概念,小聪明就更等而下之了,赞同你的看法:)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10-1-27 20:19:2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4 23: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业:《世说新语》---美男嵇康

<世说新语>中出现了不少的美男,但是嵇康可以说是其中最让人景仰的美男子:在文学上他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和散文有流传于世的《隋书·经籍志》和他的诗今存于世50余首,以四言律诗为多。在音乐方面:他的琴赋也有极高的造诣,有绝世传唱的,《广陵散》,更是成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他的《声无哀乐论》《与山巨源绝交书》《琴赋》《养生论》等作品亦是千秋相传的名篇。除此之外更让人敬佩的是他还具有无与伦比的高尚品格。

为什么说嵇康是绝世美男呢?那他必定有让人为之倾倒的容貌和修养:

嵇康风度非凡,为一世之标,史载: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容止》)

译:嵇康身高七尺八寸,风采卓异。看到他的人赞叹道:潇洒端正,爽朗清高。还有人说:就像松下清风,潇洒清丽,高远绵长。山公说:嵇叔夜就像山崖上的孤松,傲然独立;他醉酒时样子,就像高耸的玉山将要崩倒。

此段并未将嵇康的美貌所描绘的有多美好,但是从对他身材的形容感受到美好至极,在那时已是众人眼中追求的帅哥明星。他的美好源于从内发于外的气度和风姿,一个人只有当自己积累了一定程度的文学修养和品德素养才会显得有气度,才会变的文雅和优秀。

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世说新语·容止》)

译:有人对王戎说:嵇延祖(嵇绍)卓然超拔,如鹤立鸡群。王戎答道:你还没见过他父亲呢。

这一篇一点也不提嵇康长得是什么样。但当他的儿子被人称赞是帅哥时,嵇康友人王戎不屑的指责这么说话的人,真是没有见识,以为这小子是大帅哥可是其实他没有见过孩子的父亲---嵇康,就妄下结论。这就更从侧面更突出了嵇康的帅气。

  康长七尺八寸,伟容色,土木形骸,不加饰厉,而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正尔在群形之中,便自知非常之器。(《世说新语·容止》引《康别传》)

  这样看来嵇康身材高大,仪容俊美,声音悦耳,文采卓越。虽然不刻意装扮自己,却能通过超脱的气度流露出自然的美感。这是仅有外表而被妄定为帅哥的人所不及的,那些人只有表面的虚华,而嵇康确实是由内到外的美的体现,这样的一个人怎能不被称为古代一大帅哥呢.

                                                                              2009级工商管理 郭芳菲 200999022

白水:嵇康的“帅”,是“帅”在风神,魏晋人物的美多数都是如此,或者说,记录者多有意从这个角度去描绘。你说嵇康的美是“通过超脱的气度流露出自然的美感”,说的很好,正是如此。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10-1-27 20:39:1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0:33 , Processed in 0.06902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