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子非鱼

[汉语发展史]期中作业——方言词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8 23: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邓晓天在2010-1-24 21:00:58的发言:

 四川方言中的几个词语浅析
    

                     汤玄 200733026    

安逸(anyi

    在四川方言中,有些形容词来源于古代汉语,并保留古义

在《庄子·至乐》中有“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其中安逸的意思是安然舒适的意思,在现在的四川方言中“安逸”也有这种意思,比如“今天的天气好安逸“。当然在四川方言中安逸还有其他意思,如”精彩,舒服,满意”等,例如“睡得好安逸”“这工作安逸”

在以上的生活例子中,可以发现,安逸作为四川方言独有的形容词。传承于古汉语。现今大部分意思保留了古汉语内容,不过现在的“安逸”大部分作为口语交际使用,书面语很少用到。

可以用普通话“舒服”来表示

类似的方言用法;丹阳方言中“身”就是沿用古义,怀孕的意思

“檐身”和“安逸”怎么是类似的用法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 12: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相帮同学们把题目都加上,好让主页上显示是谁的作业,结果是,我很无语,加了题目主页还不显示。八过,不论什么时候被加精华都是这么开心,哈哈。搐和蹙我再看看吧,这两个家伙非常可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 14: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版主如此热情周到,太感动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 15: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白杨在2010-3-2 12:01:16的发言:
本来相帮同学们把题目都加上,好让主页上显示是谁的作业,结果是,我很无语,加了题目主页还不显示。八过,不论什么时候被加精华都是这么开心,哈哈。搐和蹙我再看看吧,这两个家伙非常可疑。

这种情况我也遇见过,只能先将该帖解除精华,然后再重新加精华,就可以显示修改加上的标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 15: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玩儿:东西。(师按:这是代词、副词,还是其他词?)

回答:玩儿是代词,是天津方言中东西的代称。

这一组是常用的代词和副词。

例句:(1)介是嘛玩儿?

“玩儿”应该是“玩意儿”的缩略吧,天津话里有时也说“嘛玩意儿”。

另外,关于天津方言的起源,有不同说法,静海土著说是其中的一种,此外,还有燕王扫北说,认为源头是安徽方言。我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里提到过这个,刚找了下,找到了这篇东西:

上世纪80年代,已经60多岁的李世瑜先后两次南下,奔波于安徽的各个城市。洪泽湖畔,留下李老踯躅的身影。

线索遍布   

出行之前,几种线索形成不同的画面,呈现在李世瑜的面前。   

线索一:80年代,“凤阳杂技团”到天津表演,讲解员说的完全是“天津话”,李世瑜以为是临时雇用的天津人来当讲解员。表演结束后,他和演员谈话,才发现,他们的口音和讲解员差不多,他们说的就是自己的家乡话。李世瑜联想到,天津西于庄有一种民间舞蹈——花鼓,他们的唱词、鼓点、舞蹈、服饰都是从凤阳来的。听黄梅戏的时候,也常常感到道白很像天津话。   

线索二:一次他从合肥乘车南下,列车员说的都是“天津话”。李世瑜以为这是天津列车段的乘务员调到淮南铁路段的。经询问后,才知道他们说的也是家乡话。一位在徐州工作的天津人告诉他,徐州话和天津话差不多,只要动几个音就可以了。凡此种种,都让李世瑜意识到,天津方言的“母方言”很可能与苏北、皖北一带有关,特别是以凤阳为中心的地带,当年燕王扫北时所带的兵可能就是从这里招募的,后来在天津定居下来。   

线索三:周总理的口音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他的口音和天津话很像,因为他的阴平(一声)读低平调。淮安是周总理的故乡,这样就又使他意识到,以淮安为中心的方言有可能是天津方言的“母方言”。

寻访:凤阳不是老家   

带着这些假设,1986年9月,李世瑜开始了寻访工作,先去凤阳。李世瑜在蚌埠下车,先调查了蚌埠方言,边听边录音边研究,结果却令人失望。因为除了它的阴平(一声)也读低平调之外,其他的音调都与天津话有差距,尤其保存了许多入声字,而天津话是没有入声字的。如果加快语流速度,他们便有听不懂的地方了。到了凤阳,发现那里的方言不像杂技团的成员那样,而是和蚌埠基本相同,可能是杂技团的人并非都是凤阳人的缘故。   

与此同时,李世瑜发现,凤阳的方言南部和北部还有差异,南部入声字更多一些。他又调查了凤阳附近的临淮和留埠,结果也是一样。抵达淮安后,同样是一无所获,李世瑜的线索一下子断了。凤阳和淮安是天津方言的“母方言”的推断,被事实否定了。

偶遇:宿州才是正根儿   

绕着高邮湖、洪泽湖地区跑了一圈之后,天津方言的“母方言”似乎还在云里雾中。李世瑜决定再到安庆寻访。在从徐州乘火车前往安庆的途中,他却有了出人意料的收获,这个收获成为李世瑜寻访成功决定性的因素。   

火车上很拥挤,李世瑜和很多人一样是“站票”。火车过了宿州后,李世瑜身边的两个人因为抢座吵了起来。一口纯正的天津话,从两个人嘴里硬硬地甩出来。李世瑜以为碰到了老乡,便劝起架来,“都出门在外的,都不容易,别吵了。”抢座的人眼眉一立:“嘛!嘛出门在外!我,我就这儿的。”   

一句话,让李世瑜大喜过望,安庆不去了!他干脆跟着这两个人下了火车,下车的这一站叫固镇,在蚌埠北48公里处。一到固镇火车站,李世瑜以为回到了天津,充斥双耳的统统是他从小听到大、说到大的天津话。   

车站的茶摊前,一位老掌柜和他们搭起了话,一种“共同语言”让他们相谈甚欢。至今李世瑜的录音带里还留存着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两位同志,你们哪儿人哪?”“您听我们是哪的人?”老人迟疑了一下:“听你们的口音是本地人,可我怎么没见过你们啊?”原来,固镇来来往往的人都要经过这个火车站,老掌柜差不多都认识。   

老掌柜告诉李世瑜,固镇属于宿州市,宿州市距离固镇45公里。   

兴奋的李世瑜马不停蹄地回了宿州,历经数月的调查,天津方言的“母方言”终于现出了真容——天津话来自以固镇和宿州为中心的江淮平原范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 10: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千与千寻在2010-1-1 1:26:36的发言:

几个临川方言词汇

吴凤琴 200733018

2.(mó)

在普通话里,“嫫”用于人名,嫫母,传说中的丑妇。

在临川方言中,“嫫”为形容词,与“公”相对,相当于普通话里的“母的,雌性的”,可用来修饰中心词“鸡、猪”,组成词语“鸡嫫”“猪嫫”。普通话中,“母鸡”“母猪”分别表示雌性的鸡和猪,这里的鸡和猪不分大小老少,“母”只是表示鸡和猪的性别。而在临川方言中,“鸡嫫”“猪嫫”分别表示成熟或长大了母鸡和母猪,(师按:“嫫”表示“雌性的”在古汉语和其他方言中有没有相似的用法?此外,这里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是:“嫫”在方言词语中出现的位置和普通话中“母”在相应的词语中出现的位置不同。吴凤琴回答:我查了《汉语大字典》、《辞源》和《方言小词典》,也查了很多网站,没有找到古代汉语中“嫫”有表示雌性的意思,《辞源》中指出“嫫”的本义是“嫫母,传说中黄帝之妻,貌极丑”,后引申为丑女。很多古代文献用的也是“嫫”的本义或引申义,如嵇康《养生论》:“使西施出帷,嫫母侍侧。”这里的“嫫母”即是指“丑女”。又如《论衡》中:“从当今至千世之后,人可长如荚英,色如嫫母,寿如朝生乎?”这里的“嫫母”即是指“黄帝之妻,貌极丑”。我暂时还没能找到其他方言中“嫫”也有表示“雌性”的意思,如果其他同学的方言中有类似的用法,希望能够告诉我,我们可以互相讨论一下。如:

①我家鸡嫫今朝生了个蛋。 我家母鸡今天生了一个蛋。

②不管是鸡公还是鸡嫫都得宰了! 不管是公鸡还是母鸡都得被宰了!

③过年了,把那只猪嫫宰了啵! 过年了,把那头猪宰了吧!

个人觉得临川这个“嫫”的用法应该跟嫫字无关,而还是“母”字,不过读音有异。

似乎粤语里面就有类似的“鸡母”、“狗公”等用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 11: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猸子在2010-1-10 19:43:52的发言:

二.        贼娃子 zéi wa zi

A今兰州话中的“贼娃子”是小偷的意思。

例如:

1)那个男的是个贼娃子。

2)出去转(逛街)要注意贼娃子。

贼就是偷盗的意思,娃子的意思就是小的,这个后缀是古代汉语中定语后置用法的遗留。和此用法相同的还有普通话里面的小鸡、小狗
  
在兰州话里是
  
鸡娃子、狗娃子。

B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没有这个用法。

C表示兰州方言中“贼娃子”的意义对应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应该是“小偷,扒手”。

D文献例证:

1《荀子*正论》:故盗不窃,不刺。

2《百喻经*
  
贼偷锦绣用裹氀褐喻》:昔有人入富家舍,偷得锦绣,即持用裹故弊氀褐种种财物,为智人所笑。

3《西湖二集*张采莲隔年冤报》:从来道,近奸近杀,近赌近,此果一定之理。

老师:应该查“娃子”的来源,因为“贼”和古汉语、普通话都没有区别。

庄子媚回答:

一、娃子表示小的,参看如下例证。

    大约到了元明清时期,“娃”的指称对象扩大到指称“小孩子、儿童”等意义。如:

      1北俗小儿不论男女皆以娃呼之(刘致《红绣鞋》曲题)

      2叫他带回去与娃娃吃(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回)

二、贼娃子的说法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就是不是这种定语后置的语法残留,而是古代对于奴隶的贱称的沿用。

参看如下例证:

      1“娃”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有这样条注释:“娃,旧时凉山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奴隶。”

      2《清史稿·兵志》:“以上民户娃娃子为多。”原注:“娃娃子者,汉人被掳入夷巢之名。”

     3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释人》:“又称贱役之人曰娃娃子,读阳平声,与称女奴曰丫头对举。”下而又紧接着写到,“()对男子的贱称。恶语。陕西北部。”

由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娃子是一种含有鄙视色彩的贱称,通常用来说品行败坏的人或者地位低下的奴隶。所以这种对于男性鄙视的说法就在方言贼娃子里得到沿用。

E周边地区旁证

1四川方言——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许家院子里他去试过了一词,却因自己太鲁莽,差一点儿被人家当贼娃子捉了起来。

2陕西方言

3新疆方言

青海方言里有“贼娃”(小偷)、“抢娃”(强盗)、“猵娃”(无赖),这里的娃应当是贱称、贬称;

同时青海也使用“鸡娃”(小鸡)、狗娃等说法,表示幼小,但应该与上边有所区别。

至于后面的“子”是助词,无意义。在青海方言运用中可有可无。而兰州对“子”这一助词的使用非常普遍,如兰州张保和快板就有专门一个段子是说兰州人说“子”的,通篇句句不离“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3 12: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野外的酒鬼在2010-3-3 10:51:02的发言:

个人觉得临川这个“嫫”的用法应该跟嫫字无关,而还是“母”字,不过读音有异。

似乎粤语里面就有类似的“鸡母”、“狗公”等用法

谢谢酒鬼朋友!

“嫫”和“母”、“姆”等字原本可能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分化,因为分担了不同的功能,在口语、书面上都给予了不同的形式。

粤语用的是“乸”字,这个字应该也和上面几个字是同源。

不只是粤语,很多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如壮语)的这类词都保留了这种古语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3 12:16:3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 13: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猸子在2010-1-10 19:44:55的发言:

四. xuān

A今兰州话中的喧
  
就是普通话中聊天的意思。

例如:

1)你和他有啥可喧的?

2)再不喧了,还有事呢,先走了奥。

B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喧”的意思是吵闹,例如喧哗,喧嚣。

C兰州方言中的“喧”的意义对应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应该是“聊、聊天”。

D文献例证

《玉篇》中说,喧,大语也。

老师:古汉语中“喧”有没有表示“聊天”的用法呢?

学生庄子媚回答:查阅了?《说文》和《辞源》,没有找到。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潜《饮酒》

E周边例证

1在甘肃省大部分地区,例如武威、凉州,酒泉等,喧谎就是聊天的意思。

2在新疆哈密方言使用喧谎这个词。

老师:指什么意思?

学生庄子媚回答:是音译,也是聊天的意思。

个人觉得西北方言中的“xuan”似乎是从“寒暄”转过来的——

陆游《南唐书·孙忌传》:“忌口吃,初与人接,不能道寒暄;坐定,辞辩锋起。”;

也有作“暄寒”。《南史·蔡撙传》:“及其引进,但暄寒而已,此外无复馀言。”

按:

青海方言不但有“xuan”的单独用法表示聊天、话家常,还有词语“喧扳”表示此意,并特指男女之间的蜜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 14: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猸子在2010-1-10 19:45:16的发言:

五.颇烦  pǒfán  (颇在普通话中念pō)

A今兰州话中,颇烦就是麻烦(指事),很心烦,很难缠(指人)的意思。

例如:

(1)       你这个人咋那么破烦呢?

(2)       家(语气词)再不老(不要)说了,颇烦死了。

在古代汉语中,颇有一个常用义为很是;甚是,如:颇为出色;颇多;颇少;颇佳;颇甚(极甚);颇为得体(甚为切当)。在这里,颇烦就采取了这个词义,就是很烦,很麻烦的意思。这表明,兰州方言颇烦中颇的意义是古代汉语词义的保留。

兰州话中还有没有用“颇”和其他语素组成的词语?

学生庄子媚回答:因为学生自己不会说方言,只能在找到有特点的方言词汇后运用《汉语发展史》上所学知识来解释方言词汇,而不能举一反三。所以关于其他例证的问题,我询问了大量兰州老乡,但是都说没有。

后来去图书大厦查阅了《兰州方言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查到PO这个发音在词典里只有“破”和“婆”,其中编者将我所谓的颇烦写作“破烦”,归入“破“字条之下,并解释意思是1心里烦躁不安。2麻烦。但是没有单独分析为何选取“破”这个字。

于是关于颇烦和破烦我又查阅了北大语料库,其中,颇烦的例句如下:

1再江南扬州府管河通判,管辖高、宝、江、仪四州县之运河,事务[颇烦];更兼兴、泰、如、通四州县之下河,地方辽阔,一员不能兼顾。                             \笔记\广阳杂记·清·刘献廷

2骨低(应该是个人名)甚惊,因重赐赍遣之。明日又至,戏弄如初。连翩半月,骨低[颇烦],不能设食。诸伶皆怒曰:“主人当以某等为幻术,请借郎君娘子试……               \北宋\话本\太平广记.

破烦的例句如下:

1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东汉\佛经\佛经              八大人觉经 

2简曰:“明喻智慧,暗况烦恼。修道之人,傥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祖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       \南宋\佛语录\五灯会元

由此比较可以看出,颇烦应该是正确的写法,因为在例子中,做动词或者形容词,就是烦扰麻烦的意思,但是破烦是一个述宾结构的词组了,多和烦恼一起使用,就是破除烦恼,解决忧虑的意思,和兰州方言中的意思不符合。

B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没有“颇烦”这个词语。

C兰州方言中的“颇烦”的意义对应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应该是“麻烦,烦人”。

D文献例证

1再江南扬州府管河通判,管辖高、宝、江、仪四州县之运河,事务颇烦;更兼兴、泰、如、通四州县之下河,地方辽阔,一员不能兼顾。       \笔记\广阳杂记·清·刘献廷

2骨低甚惊,因重赐赍遣之。明日又至,戏弄如初。连翩半月,骨低颇烦,不能设食。诸伶皆怒曰:“主人当以某等为幻术……                   \北宋\话本\太平广记

E周边旁证

1陕西关中人用方言颇烦表示很烦恼,

贾平凹说《秦腔》写的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

老师:这里用的是“泼”,和“颇”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庄子媚回答:学生认为这里是贾平凹对于自己的方言没有作深入的了解,随意音译过来的写法,其用字没有参照性,但是可以看到这个词汇是被使用在陕西方言中的。正确写法应该是颇烦。我搜索了被打得语料库,没有找到关于泼烦的实例,这说明贾平凹这个词写得不对。

2宁夏西海固方言

3青海方言

4商洛方言

附注:从老师的批注出发,学生又仔细的看了一遍自己的作业。其中主要问题就是古代文献例证不足。我把这几个方言词汇都放在北大语料库里面搜索了,没有找到直接的例证。《说文》《辞源》都找了。所以我回答没找到的,那是真的没找到。。。

【参考文献】

1丁声树《古今字音对照手册》

2刘成德《兰州方言词汇保存古语举例》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 1996年第1

3百度搜索引擎


青海方言中颇烦的读音接近pao1fan1,兰州话和陕西话中颇更靠近pe的发音。

“颇烦”中的“颇”在上述地区中均是个例。而表示心烦、麻烦的时候,“烦”字不单独使用,单独表示该意思时用“受”(阳平)。所以,“颇”不应该是“很是,甚是”的意思,“颇烦”是一个连绵词,不能拆开。

相近似的有“熬煎”(nao1jian1),意思是发愁。例句:熬煎啥哩?——你发愁什么呢?

熬煎同样是一个连绵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7 16:10 , Processed in 0.11364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