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酒神

[文 学] 请教大家对鲁迅杂文的看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5 23: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耳 于 2012-7-5 19:46 发表  说得很有道理,痛打落水狗很多时候不但难见勇猛。还有可能成为后来人暴力的借口,一方面痛打成为传统,另一方面死狗可以任意栽赃而少人理睬。所以一旦走向极致,与其说是启蒙,不如说是蒙蔽。假设在这种条件下 ...
应该说政治性强的文章容易让读者产生站队心理,这将加剧原本的社会矛盾,也会让读者通过与书交流进一步坚定自己在变革中的身份。这是这类书籍的力量。我想我们该考察下鲁迅当时的读者群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6 00: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耳 于 2012-7-5 20:45 发表 想了两天也没时间查资料,我的看法是,单纯从文艺作品与革命的关系上来看,是否可以这样陈述:西方的那些文艺作品多是革命先行者,是启蒙同路人。而中国的文艺作品多是革命后行者,先天被笼罩在救亡的大纛之下。所以 ...
还有,中国革命的引导者苦大仇深的居多(比如农民当上皇帝的不少例子),欧美的理性加浪漫主义者居多(华盛顿一直就想当个园艺家),这差异的产生就很让人费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6 16: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灵儿 于 2012-7-6 00:09 发表 还有,中国革命的引导者苦大仇深的居多(比如农民当上皇帝的不少例子),欧美的理性加浪漫主义者居多(华盛顿一直就想当个园艺家),这差异的产生就很让人费解。

 

中国古代也有不少贵族当上皇帝,但没什么差别。华盛顿个人品质确实有很多地方让人敬仰,但还有比个人品格更让人动容的东西,那就是《联邦党人文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6 23: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灵儿 于 2012-7-5 23:57 发表 应该说政治性强的文章容易让读者产生站队心理,这将加剧原本的社会矛盾,也会让读者通过与书交流进一步坚定自己在变革中的身份。这是这类书籍的力量。我想我们该考察下鲁迅当时的读者群了:)

 

这个楼的主帖是谈鲁迅,后来具体到鲁迅的两句话。现在越谈越远,有点偏离了,还是鹊还鸠巢,就此打住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6 23: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耳 于 2012-7-6 23:43 发表  这个楼的主帖是谈鲁迅,后来具体到鲁迅的两句话。现在越谈越远,有点偏离了,还是鹊还鸠巢,就此打住吧。
嗯,好吧,得补充知识了,现在脑子里全是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 01: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2-6-20 21:16 发表  

 没错,晚晴一批志士,已在做文化和国民性格的中西比较,你补充得非常好。但跟鲁迅相比,梁启超更像一个乐观的少年,鲁迅则不但鼓吹社会变革,同时又能深刻地看到群众和革命者可怖的另一面,这后者,一直是我们正规教育讲鲁迅时所回避的,但阅世读史渐深后,则不得不佩服鲁迅眼光的“毒”,并为之嗟叹良久。

 

近日读《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到第三编第一节“到18世纪中叶,文人何以变为国家的首要政治家,其后果如何 ”,突然又想起鲁迅来。貌似鲁迅放在这里再适合不过。鲁迅的《灯下漫笔》一方面发现别人的可怖,另一方面尽情展示以暴制暴的恐怖。对此而言,梁启超是少年么?恰恰相反,梁启超及之后的胡适们可能才是大智慧、长眼光,他们正是深切地看到了群众和革命者可怖的一面,才形成了他们的主张。至于古代社会对民众和造反者、国民党反动派和汪伪御用文人对群众和革命者的攻击就不提也罢了。

 

再回过来说《旧制度与大革命》,tocqueville没有简单地对“文人”进行攻讦。哪怕民众的暴力和雅各宾派的恐怖达到了何样的程度,他仍然是把原因归结到“专制”,并没有就人论人,就人而论国民性,实在太深刻不过。鲁迅同时代的很多人都是熟读法国历史,但他们没有把革命的负面因素简单地归结到人性上面,这不但是雅量,更是眼光了。甚至在今天看来,仅就这一点来说他们也远超书写《灯下漫笔》的鲁迅了。套用马克思的话说,tocqueville和梁启超、胡适等人可能有那么一点唯物主义思想,鲁迅却是唯心主义思想了。

 

最后,通俗地来讲,梁启超、胡适他们不主张革命,难道他们怕的是清王朝?

 

想到这些,愈发觉得《旧制度与大革命》确实写得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 11: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耳 于 2012-7-5 19:50 发表 这两天看到罗斯福夫人的一句话,颇值得玩味,大意是:上人论理,中人论事,下人论人。

 

这帖子与上一楼的帖子同样讲到了一个问题,是应论理,论事,还是论人。近日闾丘露薇有暗讽柴静之语,也是说新闻应找出事件背后原因,而不应聚焦于新闻里的人。问题相类,我的观点是,人是最重要的。事是人之事,理是人之理,若没有人,事在哪里,理在哪里。

 

上一楼的帖子,也引申到了归罪于人性,还是归罪于制度。我想,归罪于制度,没问题,我还觉得都是制度不好呢。但鲁迅批评了国民性,就没批评所谓封建制度么。中学课本上都讲他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云云。另一方面,归罪于人性,有问题吗。制度又不是个空壳子,说到底,制度是人创造的,制度作用的对象又是人。说到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考试是监考还是不监考的好。若指出来人都有作弊的倾向,这就算攻讦吗。难道不是正因为人都有作弊的倾向,所以应该监考,来约束人性中的坏与恶吗。同样,若“看到了群众与革命者可怖的一面,才形成主张”没问题,那我不知道“看到了群众与革命者可怖的一面”有什么问题。难道看到了不该说,或者只说主张,不说可怖的一面就更高明,更智慧,更雅量。若说鲁迅“发现可怖”又“尽情展示恐怖”,我以为不恰当。所谓“尽情展示”,这好像很喜欢展示的恐怖而洋洋得意似的。鲁迅是这样吗,应该用揭露与批判比较合适吧。主张可以不同,但“群众与革命者可怖的一面”却是根本。说到用词,“国民党反动派和汪伪御用文人对群众和革命者的攻击”可以不提,但不知道本身“国民党反动派”和“汪伪御用文人”这两个色彩分明的贬义词——我从小一说国民党就是国民党反动派,长大了觉得奇怪,这不知是谁造出来的,简单地就给小孩子套上了憎恶——算不算是攻击?

[ 本帖最后由 行香子 于 2013-1-23 11:25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 12: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耳 于 2012-7-5 19:46 发表  说得很有道理,痛打落水狗很多时候不但难见勇猛。还有可能成为后来人暴力的借口,一方面痛打成为传统,另一方面死狗可以任意栽赃而少人理睬。所以一旦走向极致,与其说是启蒙,不如说是蒙蔽。假设在这种条件下 ...

有道理。难怪人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想想后来的运动,“成为后来人暴力的借口”“死狗任意栽赃”,确然。想到历史上“单纯的口号式的鼓动”酿成的灾祸,不免泪零。好在“痛打落水狗”不是单单一句“宜将剩勇追穷寇”,而是“当看狗之怎样,以及如何落水而定”的有论有理的一篇文字,看来是难以煽动后来人暴力的,因为暴力大概不容人先判断一番,思考一番,这对象到底是不是狗,狗之怎样,如何落水。果然,事实上当时人手一本的是红宝书,不是鲁迅全集。“致命的自负”可见另有其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 18: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行香子 于 2013-1-23 11:19 发表   这帖子与上一楼的帖子同样讲到了一个问题,是应论理,论事,还是论人。近日闾丘露薇有暗讽柴静之语,也是说新闻应找出事件背后原因,而不应聚焦于新闻里的人。问题相类,我的观点是,人是最重要的。事是人 ...
       小香,不好意思,我看得有點亂,是不是混淆了政治和文學概念呢?治理國家肯定是要法治,怎麼能人治呢,只會導致個人崇拜呀。中國一直勁兒宣稱法治,其實就是地地道道的人治社會,今天我做主說了算,明天你上臺說了算,不為治理,只爲私利。澳門也一樣。真正法治的國家是很尊重人性的,歐美整個思想和文學也都體現了這一點,先從解放人性出發,再進行疏導。不像我們,只會壓抑。
       這個帖子太久了,我晚上再好好看看,記得當時查了不少資料,應該有補充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 19: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行香子 于 2013-1-23 11:19 发表   这帖子与上一楼的帖子同样讲到了一个问题,是应论理,论事,还是论人。近日闾丘露薇有暗讽柴静之语,也是说新闻应找出事件背后原因,而不应聚焦于新闻里的人。问题相类,我的观点是,人是最重要的。事是人 ...

 

我是为《旧制度与大革命》鼓掌,我觉得王岐山推荐得很好,我也觉得《旧制度与大革命》比《灯下漫笔》好。

 

你觉得《灯下漫笔》好就《灯下漫笔》好,你觉得“不聚焦于人”与“人不是第一位的”可以划等号就可以划等号,甚至于你觉得人治好就人治好。这个本来就没客观标准,大家就是讨论嘛。

 

但是,你拿我语言说事就貌似没必要啦,离题有点太远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3:19 , Processed in 0.05155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