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白水

[教学相关] 【作业】《世说新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5 18: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业】《世说新语》故事一则及感悟

【原文】:                                          

王祥事母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                                                ——选自《世说新语 • 德行第一》                                        

 【 译文】:
        王祥侍奉他的后母朱夫人十分谨慎,家中有一棵李树,结的果子很好,后母就让王祥一直看守着它。而当风雨突然大作时,王祥只有
抱着李树哭泣不已。 王祥曾在床上睡觉,后母进来躲在暗处想砍死他,恰好缝上王祥起来方便,后母只是砍到了被子上,没杀成王祥。王祥回来后,得知后母为此事遗憾,就跪在后母面前请求处死。于是后母被感动醒悟了,从此像关爱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关心王祥。

【人物简介】:王祥,西晋琅琊人,王祥幼年丧母,他的兄弟有个五世孙,就是“书圣”王羲之。他也是“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故事的主角。

【推荐理由】:(由于本人语文底子不好,所以就谈谈联系现实的感悟)这个故事无疑展现了王祥的极大的孝顺。(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有不同的观点)在古代的社会里,忠和孝是被看得非常重要的事,甚至超过自己的生命。王祥的后母也许因为王祥不是自己的亲生骨肉,而对他加以排斥,经常在他父亲面前说坏话,以至于想下毒手除掉王祥。但是王祥容忍了下来,甚至“跪前请死”,而没有做出不孝的事来,最终他恪守住了“孝”这个准则。以他的极大孝顺感化了对他有偏见的后母,这是一个很完美的结局!而这则故事值得我们思考的就是当代的我们,现今的大学生,是怎么看待“孝”这个问题的,面对父母或者长辈,自己是否做到了作为儿女或者晚辈应尽的孝心。不要说等到自己将来事业有成时再来尽孝,因为他们正在慢慢老去。机会不能等待,因为每一次机会都有可能是你的最后一次机会,当你错过之后,你永远也无法弥补!所以爱父母,不容等待!

【国际商学院       营销01班    200906286   黄志胜】

白水评:读古人故事而能自省而能见贤思齐,很好。只是我提醒过你讲帖子格式编辑一下,却不见你有任何举措,未免令人遗憾。

原帖显示如下:

pB6EiS6n.jpg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10-1-27 20:49:3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6 00: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①。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②!”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醒③。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魄然已醉矣④。


【注释】①刘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性好酒,曾作《酒德颂》说:“惟酒是务,焉知其余..无思无虑,其乐陶陶”。病酒:饮酒沉醉,醒后困乏如病,叫病酒。病酒要用饮酒来解除,这就是下文说的解酲。②捐:舍弃;倒掉。摄生:养生。③一斛:十斗。斗指酒斗,占代的盛酒器。酲(chéng):酒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状态。④隗(wéi)然:颓然,醉倒的样子。


【译文】刘伶患酒病,口渴得厉害,就向妻子要酒喝。妻子把酒倒掉,把装酒的家什也毁了,哭着劝告他说:“您喝得太过分了,这不是保养身体的办法,一定要把酒戒掉!”刘伶说:“很好。不过我自己不能戒掉,只有在鬼神面前祷告发誓才能戒掉啊。你该赶快准备酒肉。”他妻子说:“遵命。”于是把酒肉供在神前,请刘伶祷告、发誓。刘伶跪着祷告说:“天生我刘伶,靠喝酒出名;一喝就十斗,五斗除酒病。妇人家的话,千万不要听。”说完就拿过酒肉吃喝,一会儿就又喝得醉醇醇地倒下了。


【赏析】

初读该文,我便被刘伶的滑稽行为逗乐。有趣,是我对这篇短文的第一印象。刘伶嗜酒,即使生病,也离不开酒。

短短几十字,就再现了刘伶骗取酒肉的画面,展示了他滑稽多智、放荡不羁的一面。只是可怜的刘伶妻子,站在一旁看到这样的情景,该是多么无奈。
       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里的每一个人都喜欢喝酒,“肆意酣畅”便是“七贤”显著的特点。反观当时,在魏晋时期,传统礼教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纵情越礼,毁坏礼制在魏晋名士生活中是普遍现象,他们不屑于遵守传统秩序规范,常常以极端的言行反抗常识,反抗世间习惯了的信条,采取一般人看来矫激的言语行为,甩开现实的束缚,洋洋自得于懈怠无为的生活。魏晋名士蔑视传统礼法,违背礼俗的言行相当突出。阮籍、刘伶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由此可见,刘伶并非为喝酒而喝酒,他的喝酒,或许同阮籍一样,是因为受逼于黑暗的政治,污浊的社会,只有酒能让他沉醉在酒乡的混沌世界中。或许,这是逃避现实的行为,但我却认为,这更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挑战。刘伶经常沈湎于酒中,喝酒方式极其豪迈。他无视礼仪,任性胡为,好赤裸身体,时常在家裏脱光了衣服饮酒,甚至还大言不惭,傲然地说:“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褌衣,诸君何为入我褌中?”,如此惊世骇俗的行为,正是他对传统的反抗,对人自然本性的追求。
 
       不得不承认,我很羡慕刘伶,他能够旷达放任,顺着自己的性子去做一切想做的事情,而不管别人怎么议论。但是,我更想说的是对他的佩服。他的“放荡荒唐”,本身就包含有蔑视礼法和反对陈规陋习的积极意义,为追求理想人格和人的自然本性,他付出了超人的胆识和勇气。而正也正是我们中很多人所缺乏的。
       刘伶和酒似乎合二为一了。没有酒,仿佛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没有酒,或许就少了点反抗现实的勇气。酒助疏狂,酒即疏狂,这便是刘伶嗜酒的真义。

                                                                 国际商学院       市场营销0901班        200906300          杨雅璇

白水:《世说新语》里刘伶这一则非常著名,后来也有不少学样的,但学的都是“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之类的皮毛,刘伶的真狂放真才气,学不到。你说:“他的‘放荡荒唐’,本身就包含有蔑视礼法和反对陈规陋习的积极意义,为追求理想人格和人的自然本性,他付出了超人的胆识和勇气。而正也正是我们中很多人所缺乏的。”说得好!我十分赞同。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10-1-27 20:55:1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6 16: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20015 朱梓宁 法学院

原文: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

解释与赏析文章浅显易懂,讲的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在屋中纵情畅饮,喝到high时竟然把衣服给脱了,赤身裸体与屋中。别人笑他,他却凿凿谓之自己是以天空为屋顶,以屋室作为裤子衣服,你们这些人啊,干什么要跑到我的裤子当中来呢?

  要是我是那个问他的人,恐怕也是语塞,这完全是耍无赖嘛。如此回答在世人看来,当然是狂妄异常,但却也豪气冲天,颇有以天为盖地为庐的豪情。刘伶这个人,晋书记载:身长六尺,容貌甚陋。放情肆志,常以细宇宙齐万物为心。如此看来,刘伶的容貌是不敢恭维了,在魏晋那个崇尚风仪的时代,他在相貌上便吃了亏,却还常常与阮籍嵇康这些美男子相郊游。这样看来,他对于相貌,似乎也是不以为意,认为不过一张面皮而已。既然不能以美闻名,索性寄情于美酒,居然也作出了一篇千古流传的《酒德頌》,赚了个竹林七贤的名号。这样看来才美兼得当然是好事,但在才学与美貌之间,晋人对才品的推崇更甚,就算是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异类,人们也总能包容接受。而在这里,我忽然想起那个常常在uibe的校园旁若无人地大声高唱的老外(此老外已然在学校bbs掀起一阵讨论热潮)。忽然觉得他有些刘伶的遗风,不管别人报以怎样的眼光,他真是做到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一在小学生的座右铭中常常出现的信条。每个人都说要做自己,每个人都说我是独一无二,我很有个性,但是往往,到头来我们还是循规蹈矩的我们。我们排斥异类,却更加恐惧异类,只有在集体中,我们才能找到安全感。个人主义?要消灭。集体主义?要传颂,要组织学习,要无限扩大。今天学习雷锋精神,明天学习大学生救人。一顶顶的高帽戴上去,想独立思考都难,似乎我们生来就首先是祖国的孩子,是党的孩子,人民哺育了我们,我们要报答他们,可是我们却忘了,我们首先是个体,我们要为自己而活。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刘伶,而是能够接受刘伶的社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6 16:15:2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18: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宁不来在2009-12-6 16:13:23的发言:

200820015 朱梓宁 法学院

原文: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

解释与赏析文章浅显易懂,讲的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在屋中纵情畅饮,喝到high时竟然把衣服给脱了,赤身裸体与屋中。别人笑他,他却凿凿谓之自己是以天空为屋顶,以屋室作为裤子衣服,你们这些人啊,干什么要跑到我的裤子当中来呢?

  要是我是那个问他的人,恐怕也是语塞,这完全是耍无赖嘛。如此回答在世人看来,当然是狂妄异常,但却也豪气冲天,颇有以天为盖地为庐的豪情。刘伶这个人,晋书记载:身长六尺,容貌甚陋。放情肆志,常以细宇宙齐万物为心。如此看来,刘伶的容貌是不敢恭维了,在魏晋那个崇尚风仪的时代,他在相貌上便吃了亏,却还常常与阮籍嵇康这些美男子相郊游。这样看来,他对于相貌,似乎也是不以为意,认为不过一张面皮而已。既然不能以美闻名,索性寄情于美酒,居然也作出了一篇千古流传的《酒德頌》,赚了个竹林七贤的名号。这样看来才美兼得当然是好事,但在才学与美貌之间,晋人对才品的推崇更甚,就算是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异类,人们也总能包容接受。而在这里,我忽然想起那个常常在uibe的校园旁若无人地大声高唱的老外(此老外已然在学校bbs掀起一阵讨论热潮)。忽然觉得他有些刘伶的遗风,不管别人报以怎样的眼光,他真是做到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一在小学生的座右铭中常常出现的信条。每个人都说要做自己,每个人都说我是独一无二,我很有个性,但是往往,到头来我们还是循规蹈矩的我们。我们排斥异类,却更加恐惧异类,只有在集体中,我们才能找到安全感。个人主义?要消灭。集体主义?要传颂,要组织学习,要无限扩大。今天学习雷锋精神,明天学习大学生救人。一顶顶的高帽戴上去,想独立思考都难,似乎我们生来就首先是祖国的孩子,是党的孩子,人民哺育了我们,我们要报答他们,可是我们却忘了,我们首先是个体,我们要为自己而活。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刘伶,而是能够接受刘伶的社会。

他真是做到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一在小学生的座右铭中常常出现的信条”,这句在长定语中间用逗号断开,恐怕不妥,还是应写作:“他真是做到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一在小学生的座右铭中常常出现的信条”。

“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刘伶,而是能够接受刘伶的社会”。点睛之笔,甚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18: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空荡荡在2009-12-6 0:54:21的发言:

【原文】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①。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②!”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醒③。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魄然已醉矣④。


【注释】①刘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性好酒,曾作《酒德颂》说:“惟酒是务,焉知其余..无思无虑,其乐陶陶”。病酒:饮酒沉醉,醒后困乏如病,叫病酒。病酒要用饮酒来解除,这就是下文说的解酲。②捐:舍弃;倒掉。摄生:养生。③一斛:十斗。斗指酒斗,占代的盛酒器。酲(chéng):酒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状态。④隗(wéi)然:颓然,醉倒的样子。

先对照注释,将原文中的两个错字改过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18: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黄志胜在2009-12-5 18:24:37的发言:

【作业】《世说新语》故事一则及感悟

【原文】:                                          王祥事母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

……

登录后点击帖子右下角的“编辑”,先编辑一下文字格式。做事应于细处求完美,同时这也是论坛应有之礼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7 13: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世说新语》有感

原文:

  桓公少与殷侯齐名, 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曰: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品藻》35

注释:

1、品藻:犹品题。鉴别,评论人物。本篇主要做法是就两个人对比而论,一般是指出各有所长;只有部分条目点出高下之别。有时也会只就一个人的不同情况而论,这实际也是不同方面的对比。

2、桓公:指桓温。桓温(312~373年),字元子,谯国龙亢人。长期执掌东晋朝政,三次北伐,威名赫赫。

3、殷侯:指殷浩,侯是敬称,等于。殷浩(?~356年),字渊源,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东晋权臣,被委任北伐。失败后遭到免职,权力落入桓温手中。
    

4我与句:《晋书·殷浩传》作我与君周旋久,宁作我也。殷浩并不看重桓温,既不甘退让,又不愿和他竞争,所以这样说。

译文:

桓温年轻时和殷浩同样有名望,常常有一种竞争心。桓温问殷浩:你和我相比怎么样?殷浩回答说:我和自己长期打交道,宁愿做我自己。

感想:

读罢此文,末一句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犹令我着迷,辛弃疾在作品《贺新郎》中也有引用,“翁比渠侬人谁好,是我常与我周旋,宁做我!”简简单单一句话所展现的生活态度是我向往的。桓温位高权重,殷浩在身份地位上都不及他,然而,这些都不为殷浩羡慕,他注重的是自我的释放和内心的满足。这也从侧面体现了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不再盲目追逐功名利禄,而更加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实现。世间的一切快乐都不是外界给与的,物质上的满足并不能引起内心真正的享受,只有真心的感受到快乐才是真正的满足。这让我想到经幡的故事,“风吹经幡飘摇,一僧曰,风动。另一僧曰,实心动耳,心静则万物静。”教材把它定义为唯心主义思想,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境界,注重的是人的心灵感知。“知足者常乐”,不是怯懦者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托辞,而是智者积极乐观、坦然豁达的态度,我愿意做一个快乐的知足者!

汉末魏晋六朝被视为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追求个性主义,知识分子多半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这则人物品藻就是最好的例证,殷浩的一席话充分体现了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自我认识、自我反省到自我肯定。经过这样一个思考过程,人就能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准确地判断个人价值。正如文中善于清谈的殷浩,在与桓温作高下比较时,对自己的选择决不是夸大的,而是经历一番自我认识到自我肯定的过程,长期形成的强烈的自我意识。没有这样的自我意识会怎样呢?东施效颦的故事给了我们答案。东施本身有多丑我们不得而知,其可笑之处在于她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盲目地学习美人西施的动作神情,反而更显其丑陋,成为众人的笑柄。可见,自我意识的重要性不容小视。

这则小故事虽只有短短几句话,所折射的道理是引人深思的,读起来意味无穷,相信每个人读后都会有不同的见解。以上是我的浅薄之见,不知是否已经把我喜爱它的缘由讲得透彻,望老师指点。

                                                                          200909004 戴丹云 英语学院

白水:呵呵,你已经将其中的至理讲得相当透彻了,即令老夫亲为,亦不能过:)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10-1-27 20:59:4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8 00: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世说新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发现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

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补充:

华歆(157—231),字子鱼,籍贯冀州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

管宁(158-241),字幼安,北海朱虚(今山东省安丘市官庄镇管公村)人。三国时期名士。

赏析:

本段讲的是,管宁因为华歆眷恋财务,易受诱惑,而与之绝交。

一方面,人们欣赏管宁的淡泊名利,不慕虚荣的高尚品格,与此同时,厌恶华歆这种贪婪又轻浮的人。

另一方面,也有人不解管宁的做法,提到他为人苛刻、死板,对朋友要求太高。如果每个人都像他那样对金钱、名利毫不在乎,岂不让很多人失去上进心。

个人之见,我不太赞同管宁的做法,比如现实社会,这样的人是很难交到朋友的。现实经验,没有几个人愿意与这种高尚的人打交道的,大多数人觉得这种人过于强调细节,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压力。所以,我觉得就现实而言,管宁的做法不可取。当然,他的那种淡泊名利某些程度上是可以借鉴。

当然,这只是故事而已,真实性需要进一步研究,这则故事出现在《世说新语》中,也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一则能够给人启示的故事。《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士族的思想风貌,也保存了社会、政治、文化等的史料,自然有它很高的价值。。撇开是否真实的元素,不得不提的是,管宁是一个高尚而伟大的人格缩影,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期人们对“高尚”和“完美”的定义,既是淡泊名利,又要为人沉稳镇定……

虽然是短短几句话,但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高妙表现能力,寥寥几笔,勾勒一则画面清晰的小故事,凸显其中的深刻道理,极力表现了那个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追求。《世说新语》是魏晋志人小说的代表,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它选取只言片语,行为片段,为读者展示了古代文化深邃。

回到这几句话,承认,当我刚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或许带有太多的挑剔色彩,怀疑了它的真实性。感觉管宁是个不现实的人物,过于“高傲”和“怪癖”,这样的人,谁会愿意和他交流和相处呢?用这样的人物来给人们启发,未免太勉强了。面对金钱,人们应该是有最根本的求取欲望的,金钱虽然在高尚的人的眼力是很俗气的东西,但也是人们追求完美生活的动力之一,当然,生活也少不了财富。确实是自己想的太多,误解了古人的原意,故事无论怎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情节表现出了作者的意思就够了。

初涉《世说新语》还有太多的懵懂,但深刻的背后少不了那份怀疑。著作就该是著作,怀揣着怀疑继续学习。

                                                                       营销二班       李   武                  200906309

白水:看到你说“现实经验,没有几个人愿意与这种高尚的人打交道的,大多数人觉得这种人过于强调细节,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压力”,我停下来思考了一下,觉得你说的有道理。读名著而能有怀疑的态度,批判的态度,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很好,读书正当如是!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10-1-27 21:06:2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8 22: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冀州刺史杨淮二子乔与髦,俱总角为成器。淮与裴 、乐广友善,遣见之。 性弘方,爱乔之有高韵,谓淮曰:乔当及卿,髦小减也。广性清淳,爱髦之有神检,谓淮曰:乔自及卿,然髦尤精出。淮笑曰:我二儿之忧劣,乃裴、乐之优劣。论者评之,以为乔虽高韵,而检不匝,乐言为得。然并为后出之俊。
  【注释】
杨淮:应作杨准。成器:有成就的人才。
  
弘方:宽宏正直。高韵:高雅的风度。
  
清淳:清廉淳厚。神检:高贵的品德修养。
  
而检不匝:《晋书·乐广传》作而神检不足,检就是神检。匝(zà),绕一圈,这里指普遍、满。

【译文】冀州刺史杨淮的两个儿子杨乔和杨髦,都是幼年时就成名的。杨淮和裴
  、乐广两人很友好,就打发两个儿子去见他们。裴 禀性宽宏正直,所以喜欢杨乔那种高雅的风度,他对杨淮说:
杨乔将会赶上你,杨髦稍差一点。乐广禀性清廉淳厚,所以喜欢杨髦那种高贵的品德,他对杨淮说:杨乔自然能赶上你,可是杨髦更会高出一头。杨淮笑道:我两个儿子的长处和短处,就是裴 、乐广的长处和短处。评论家评论这两人的看法,认为杨乔虽然风度高雅,可是品德修养还不够完美,还是乐广的话说对了。不过两个孩子都是后起之秀。

一些感悟

这则故事中第一处深深吸引我的地方是杨淮所说的我二儿之忧劣,乃裴、乐之优劣,这里裴与乐广对二人给出了不同的评价,也对杨淮两个儿子的前途做出了不同的估计。而杨淮在知道后,并没有评论究竟自己哪个儿子更优秀,而是含蓄的指出这二人的评论都是建立在自己的喜好,也就是认为与自己具有相似的品格,相似性格,甚至优缺点的人就会更有成就。而实际上这些评论都有失偏颇,人们总是习惯欣赏自己熟悉的,自己易于理解的事物,而对于与自己不同,则本能的带着批判的眼光而不愿认真审视。

除了这点外 ,我认为故事的结尾说 :世人都认为杨髦会更优秀,而实际结果是两人同样优秀。这样世人评论与事实的对比、差异,我认为是作者想说明,即便世人的思想都导向一处,也不意味着我们必须相信它。  我认为这在广义上涉及到了价值观的问题。价值观因人而异,每个人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人喜好。面对同样事物,我们应该允许多种不同的价值观的存在,同时对于不同的价值观,我们不应急于排斥,全盘否定。

我想这里的思想正与之前百家争鸣的思想格局产生了共鸣!表现了一种大气,宽容的思想。

白水:分析得很好,很有见地,但不得不说的是,我对你帖子混乱的文字格式深表遗憾,这只能让我理解为,你发完帖子,看都没看,掉臂而去。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10-1-27 21:21:4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8 22: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世说新语》

    谢公始有东山之志,后严命屡臻①,势不获已②,始就桓公司马。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③。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坐,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桓公目谢而笑曰:“郝参军此过④乃不恶,亦极有会。”

                     ----(《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四》

注释 ①臻:到,至。

   ②势不获已:迫不得已。

   ③远志:草名,根入药可除邪气,益神明。其叶名小草。

   ④此过:这个小过失。一说当作“此通”,即这番议论。

 翻译: 

    .谢安当初在东山,有隐居不仕的志向.后来朝廷多次征召的命令下来,迫不得已,谢安就接受了桓温司马这个职位.当时友人送给桓温一些药草,其中有一味叫远志.桓温拿者它问谢安:"这种药草又叫小草,为什么一个东西有两个名称?"谢安没有立即回答.当时郝隆在座,他应声回答说:"这很容易解释,隐于山中时就叫远志,出山后就叫小草."谢安听了,很有些惭愧的神色.桓温看了看谢安说"郝隆这种解释,我也很有同感啊!"桓温当时官至大将军,位高权重,谢安初出茅庐,羽翼未丰.


 点评: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桓公的有意刁难,谢公的装疯卖傻,郝隆的机智妙答,人物不同的性格就跃然纸上。这样的三个人物,其实为我们演绎了新的一出"鸿门宴".桓温就充当了项羽的角色,谢安充当了刘邦的替身,而一个郝隆既是充当项庄又是一个扮演张良的双面人物.。也很容易联想到大家熟悉的《煮酒论英雄》。我们可以拿这个故事和《三国演义》中的《煮酒论英雄》做一个比较。桓温问此草的名字其实就相当于曹操问刘备:谁是天下的英雄?在双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谢安和刘备做出了明智的回答。后来的历史的事实也证明了谁是英雄,谁是小草。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暂时的委曲求全是为了更好的翻身。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袁硕鸿  营销2班  200906310

白水:不想写就别写,这又何必?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9100156.html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10-1-27 21:27:4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0:45 , Processed in 0.08511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