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发现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 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补充: 华歆(157—231),字子鱼,籍贯冀州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 管宁(158-241),字幼安,北海朱虚(今山东省安丘市官庄镇管公村)人。三国时期名士。 赏析: 本段讲的是,管宁因为华歆眷恋财务,易受诱惑,而与之绝交。 一方面,人们欣赏管宁的淡泊名利,不慕虚荣的高尚品格,与此同时,厌恶华歆这种贪婪又轻浮的人。 另一方面,也有人不解管宁的做法,提到他为人苛刻、死板,对朋友要求太高。如果每个人都像他那样对金钱、名利毫不在乎,岂不让很多人失去上进心。 个人之见,我不太赞同管宁的做法,比如现实社会,这样的人是很难交到朋友的。现实经验,没有几个人愿意与这种高尚的人打交道的,大多数人觉得这种人过于强调细节,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压力。所以,我觉得就现实而言,管宁的做法不可取。当然,他的那种淡泊名利某些程度上是可以借鉴。 当然,这只是故事而已,真实性需要进一步研究,这则故事出现在《世说新语》中,也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一则能够给人启示的故事。《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士族的思想风貌,也保存了社会、政治、文化等的史料,自然有它很高的价值。。撇开是否真实的元素,不得不提的是,管宁是一个高尚而伟大的人格缩影,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期人们对“高尚”和“完美”的定义,既是淡泊名利,又要为人沉稳镇定…… 虽然是短短几句话,但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高妙表现能力,寥寥几笔,勾勒一则画面清晰的小故事,凸显其中的深刻道理,极力表现了那个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追求。《世说新语》是魏晋志人小说的代表,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它选取只言片语,行为片段,为读者展示了古代文化深邃。 回到这几句话,承认,当我刚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或许带有太多的挑剔色彩,怀疑了它的真实性。感觉管宁是个不现实的人物,过于“高傲”和“怪癖”,这样的人,谁会愿意和他交流和相处呢?用这样的人物来给人们启发,未免太勉强了。面对金钱,人们应该是有最根本的求取欲望的,金钱虽然在高尚的人的眼力是很俗气的东西,但也是人们追求完美生活的动力之一,当然,生活也少不了财富。确实是自己想的太多,误解了古人的原意,故事无论怎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情节表现出了作者的意思就够了。 初涉《世说新语》还有太多的懵懂,但深刻的背后少不了那份怀疑。著作就该是著作,怀揣着怀疑继续学习。 营销二班 李 武 200906309 白水:看到你说“现实经验,没有几个人愿意与这种高尚的人打交道的,大多数人觉得这种人过于强调细节,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压力”,我停下来思考了一下,觉得你说的有道理。读名著而能有怀疑的态度,批判的态度,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很好,读书正当如是!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10-1-27 21:06:2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