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木兰晓芙

[语用学]教学专用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10: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这个帖子,我真是无比开心!感谢冰澈给大家提供了如此真实如此生动的材料,并且作了比较详细的语用角度的分析。

(1)把电话语分为“开端”、“本体”、“结束语”三部分,也是在分析了无数个电话记录后得出的,口语无影无踪,抓不住也无法分析,只能通过记录(包括使用各种速记符号)落实到字面上后再进行分析。

(2)淘宝上的聊天工具我用过,但不知道是不是这里的提到的“阿里旺旺”,下节课见面时跟我说说。

(3)聊天记录三个部分分析得很好!

(4)你的用户名很有意思啊,反映出了你的部分性格,到时候一并聊聊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2 11: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语用学中学问很大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11: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远风在2010-6-12 11:29:08的发言:
这个语用学中学问很大呀。

      谢谢!我们共同学习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1 18: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0-4-20 18:54:06的发言:

 中国文化中,语言称谓反映着人伦规范的两大伦理观念:“长幼有序,尊卑不同”和“亲疏不同,内外有别”。正是因为受这样的伦理观念的影响,人们在交际中不可能用同一的眼光看待与之交往的所有的人。但新的观念并不会在一夜之间建立起来,它受到诸如社会、经济、历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广大的人民群众接受了这种新观念,那缺位的现象就会不存在, 因为人们会形成自我介绍的好习惯,那样即使是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也知道如何相互称呼了。当然,像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那样,学生可以直呼教师姓名, 子女也可以叫父母的名字。抛弃“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使用姓名称呼就不会是件难事。姓名称呼词语自身不带有诸如权势等级的因素,不带有褒贬尊谦等感情色彩,它只起到打招呼的作用。

这些融入血脉的东西,哪里是随便能改掉的呢。恐怕一改了,中国人也就不存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1 18: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业:推荐一本语用学专著。

第一部分完成老师要求,简介作者、内容、特色。第二部分给出我的推荐理由。

作者:
刘伯奎,1948年出生,祖籍安徽萧县。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93年获评外国语言文学副教授,1999年获评应用语言学教授。1984年起开始汉语口才交际训练时间与理论体系的创建研究,至今已出版《辩论学》、《口才与演讲技能训练》等专著和教材多种,发表文学研究论文、翻译英语小说等200余万字。现为上海科技学院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内容:
刘伯奎教授的《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是一本讨论汉语文化语用学的。概述颇具特色,与目前见到的按国外语用学理论框架搭成的汉语语用学、泛谈交际方方面面的汉语文化语用学所论述的内容完全不同。该书分上、中、下篇,分别讨论汉民族文化与语用特点,汉语文化语用的要素和汉语文化语用的对策。全书重点放在中编部分,讲语用语境、语用场合、语用标记和语用原则。

特色:
1.将普通语用学理论与汉文化糅合在一起探索汉语语用的特点。
2.将语言交际中的语用策略提升为具体的语用规则,并以规则作为确立语用规则的基础。
3.系统、新颖的语境学说体现出汉语文化语用的特点。
4.将话语标记视为汉文化语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阐释
5.将丰富多彩的汉语社交、人称指示作为汉文化语用常用现象进行分析。

推荐理由:
在上学期期末,这本书被木兰老师列进了为大家推荐的书单里,这个学期我一直在读。上面对这本书内容和特色的概括,是何自然先生为这本书做的序里总结的,深以为然。

我感触最深的有这样几点。

1这本书是紧紧结合中国文化来讨论语用学的,有丰富的例子,基本来自常见的小说、戏剧,日常生活,还有历史故事,非常好懂,即便是外国的例子,也用简明形象的汉语来分析说明,语用学的理论也就更清楚易懂了。

1.刘教授的这本书非常注重趣味性,不像我所看的其他书,一开篇就要为“语用学”正名,就要搞清楚什么是语用学,什么事中国文化。而是通过反证一个外国传教士的论断“汉语是一种令人智力混沌的语言”,来说明语用研究的重要性、研究方向和汉语的特点。书里有很多有趣的例子,和索振羽先生的《语用学》的幽默原则很像。

3.这本书的分析也非常充分,比如上编中,中国人喜欢套近乎,中国人喜欢表示谦虚,作者都从汉语的文化背景为我们做出了解释。中编从语境的构成、语境的要素、场合的分类、共知成分、标记语、指示语、句型、交际原则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单交际场合这一章,就分了公共场合与非公共场合、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职业场合与非职业场合、交际场合与非交际场合、交际场合与非交际场合、高雅场合与通俗场合以及友情场合与亲情场合7类来讨论,我很喜欢对标记语和人称那两个部分,例子很有趣,也很丰富。

4.这本书除了研究,使用的指导意义也很强。作者刘伯奎长期研究口才与演讲,又从事过文学研究,深谙语言的艺术。下编里为避免对立、和谐气氛、交融情境提出了很多对策,我想对于我们的实习生活也会很有好处。

一本好玩有趣,与中国文化结合紧密,又有生活指导意义的语用学专著,这是我对这本书的印象。语言是一门微妙的艺术,如何将话说得或是写得漂亮得体,都是很复杂的工程。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可能是他老人家太老实,不善言辞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08: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白杨在2010-4-21 18:10:22的发言:

这些融入血脉的东西,哪里是随便能改掉的呢。恐怕一改了,中国人也就不存在了。

      是这样啊。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09: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白杨在2010-4-21 18:11:34的发言:

作业:推荐一本语用学专著。

第一部分完成老师要求,简介作者、内容、特色。第二部分给出我的推荐理由。

作者:
刘伯奎,1948年出生,祖籍安徽萧县。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93年获评外国语言文学副教授,1999年获评应用语言学教授。1984年起开始汉语口才交际训练时间与理论体系的创建研究,至今已出版《辩论学》、《口才与演讲技能训练》等专著和教材多种,发表文学研究论文、翻译英语小说等200余万字。现为上海科技学院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内容:
刘伯奎教授的《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是一本讨论汉语文化语用学的。概述颇具特色,与目前见到的按国外语用学理论框架搭成的汉语语用学、泛谈交际方方面面的汉语文化语用学所论述的内容完全不同。该书分上、中、下篇,分别讨论汉民族文化与语用特点,汉语文化语用的要素和汉语文化语用的对策。全书重点放在中编部分,讲语用语境、语用场合、语用标记和语用原则。

特色:
1.将普通语用学理论与汉文化糅合在一起探索汉语语用的特点。
2.将语言交际中的语用策略提升为具体的语用规则,并以规则作为确立语用规则的基础。
3.系统、新颖的语境学说体现出汉语文化语用的特点。
4.将话语标记视为汉文化语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阐释
5.将丰富多彩的汉语社交、人称指示作为汉文化语用常用现象进行分析。

推荐理由:
在上学期期末,这本书被木兰老师列进了为大家推荐的书单里,这个学期我一直在读。上面对这本书内容和特色的概括,是何自然先生为这本书做的序里总结的,深以为然。

我感触最深的有这样几点。

1这本书是紧紧结合中国文化来讨论语用学的,有丰富的例子,基本来自常见的小说、戏剧,日常生活,还有历史故事,非常好懂,即便是外国的例子,也用简明形象的汉语来分析说明,语用学的理论也就更清楚易懂了。

1.刘教授的这本书非常注重趣味性,不像我所看的其他书,一开篇就要为“语用学”正名,就要搞清楚什么是语用学,什么事中国文化。而是通过反证一个外国传教士的论断“汉语是一种令人智力混沌的语言”,来说明语用研究的重要性、研究方向和汉语的特点。书里有很多有趣的例子,和索振羽先生的《语用学》的幽默原则很像。

3.这本书的分析也非常充分,比如上编中,中国人喜欢套近乎,中国人喜欢表示谦虚,作者都从汉语的文化背景为我们做出了解释。中编从语境的构成、语境的要素、场合的分类、共知成分、标记语、指示语、句型、交际原则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单交际场合这一章,就分了公共场合与非公共场合、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职业场合与非职业场合、交际场合与非交际场合、交际场合与非交际场合、高雅场合与通俗场合以及友情场合与亲情场合7类来讨论,我很喜欢对标记语和人称那两个部分,例子很有趣,也很丰富。

4.这本书除了研究,使用的指导意义也很强。作者刘伯奎长期研究口才与演讲,又从事过文学研究,深谙语言的艺术。下编里为避免对立、和谐气氛、交融情境提出了很多对策,我想对于我们的实习生活也会很有好处。

一本好玩有趣,与中国文化结合紧密,又有生活指导意义的语用学专著,这是我对这本书的印象。语言是一门微妙的艺术,如何将话说得或是写得漂亮得体,都是很复杂的工程。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可能是他老人家太老实,不善言辞吧。

     感谢小白杨!推荐得好!这本书内容质朴翔实,丰富生动,在众多语用学著作中特色鲜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3 20: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周三在上心理学课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一张图名字叫“语境的重要性”,试着在网上搜没找到,自己做了半天做不出来。。。。。。就把文字信息放在这里吧。。。“在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中,向小朋友呈现卡片。如果遮挡住字母A和C,小朋友会回答说中间是数字13;如果遮挡住数字12和14,则小朋友会回答说中间是字母B。”也就是说B和13是有语境含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4 00: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啊?他们俩本来也很形似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4 16: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0-4-12 11:35:59的发言:

(这一帖还是发到这里,大家可以在会心一笑中理解“语境”理论。)

约会中
六周: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
六个月:我当然爱你了!
六年:天啊,如果我不爱你,我还求个鬼婚啊!

下班回家
六周:亲爱的,我回来了!
六个月:回来了!
六年:你妈今天做什么菜?

礼物
六周:亲爱的,我真希望你喜欢这枚戒指。
六个月:我给你买了一幅画,跟我们客厅的主调很搭。
六年:钱拿去,给自己买点东西。

电话响了
六周:宝贝,有人找你!
六个月:给,你的电话!
六年:电话响了!

晚餐
六周:从来都不知道食物的味道可以这么好!
六个月:我们今晚吃什么?
六年:又吃这!

道歉
六周:亲爱的,我再也不会这样跟你对着干了!
六个月:小心!再也不许这样做!
六年:我刚才说的话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新洋装
六周:噢!天啊!你穿上这件衣服简直就像天使!
六个月:又买新衣服啦?
六年:那东西花了我多少钱?

电视
六周:宝贝,今晚咱们看什么节目?
六个月:我喜欢这节目。
六年:我要看体育台,你要不想看就上床睡觉去,我一个人熬夜就行了。

度假计划
六周:去维也纳玩两个星期或者别的你想去的地方,怎么样?
六个月:包机去伊斯坦布尔有什么不好?
六年:旅行?呆在家里有什么不好?


木兰老师好神奇啊,总是能找到既切合我们的学习内容,又很好玩的例子,哈哈![em01]

我突然想起上节课讲到时间指示的时候,提到“编码时间”和“接收时间”会不一致的概念,我就回忆起在798艺术区见到的一家叫做“邮政慢递”的小店。在这里,大家可以给未来的自己写信,寄存在店主那里,到了顾客约定的时间,店主就会把信寄出。 挺新鲜的,很有创意,当然让店主帮忙保存信件收费也不低的,嘿嘿,说明了“编码时间和接收时间不一致”不仅有语用学意义,还可以产生经济效益。[em07]

额,又想起一件事儿:那是木兰老师前几节课讲利奇“礼貌原则”的时候我想起来的。礼貌原则第(4)条谦虚原则指出:我们在交际过程当中应该最小限度地赞誉自己,最大限度地贬低自己。可是我就干过违反礼貌原则的囧事儿,当时英语老师在讲以SO开头,表示“同意对方”的句型。她指着我们班学习很好的一个男生说:"WEITIANXIAO is a top student."然后叫我起来接下句,老师是想让我说“yes,so he is.”(是的,他是。)结果我当时不知道脑袋怎么想的,非常果断地回答她“yes,and so am I.”(是的,我也是。)

老师一下子愣住了,不知道说我们什么好,接着全班哄堂大笑[em04]直到现在,我跟那位英语老师聊天的时候,她还说我是她见过的最不谦虚的英语课代表[em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6:26 , Processed in 0.06784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