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白水

[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课答疑专用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8 23: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在2010-12-28 5:13:27的发言:
首先,个人认为恩格斯给悲剧下的定义就不一定是权威,它也可能是错的。恩格斯下的定义过于宏观,从历史脉络的角度入手,够宏大,难以细化,很容易经不起推敲。也许并不是每一部悲剧,尤其是些小人物的悲情事迹,都适应这个定义。
我认同这个定义有同语重复的毛病,但更严重的是恩格斯使“悲剧”的定义复杂化,更不便于大家理解。

再者,有的事物的定义,从严谨性考虑,就避免不了循环定义或同语反复。像给奇数下定义的例子“奇数是偶数加一形成的数。”我认为,只要能让听者明白,这个定义便是成功的。不需要复杂的语言,不必要考虑太多的理性因素。

仅是个人观点。貌似太感性了。

恩格斯的定义确实显得比较宏观,例如文学史上老师也说过鲁迅关于悲剧的一个解释: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个就相对比较通俗。对于一个名词的概念,我觉得现在越来越频繁出现的现象是大家从不同方面来解释,定义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

再者,如果从严谨性出发,我认为不应该出现这种类似奇数偶数的定义。我们知道,这种定义基本都是源于教科书,如果让一年级的小朋友来理解,他们可能会不断地问:什么是偶数啊?然后我们就说:偶数就是奇数加一的数。O(∩_∩)O~          我觉得下定义不是一个大家约定俗成的东西,它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更学术化,更理性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8 23: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10-12-28 21:39:11的发言:
茗菡牛,当时看恩格斯的这句话时咋就没这意识呢。。。

  呃,不敢当。

只是如以前其他同学提到过的,老师讲了修改长定语句之后,我们在写文章或者说话的时候就会尽力避免。

有可能是我这段时间看了这方面的书,有一个条件反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30 03: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茗菡在2010-12-28 23:27:52的发言:

恩格斯的定义确实显得比较宏观,例如文学史上老师也说过鲁迅关于悲剧的一个解释: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个就相对比较通俗。对于一个名词的概念,我觉得现在越来越频繁出现的现象是大家从不同方面来解释,定义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

再者,如果从严谨性出发,我认为不应该出现这种类似奇数偶数的定义。我们知道,这种定义基本都是源于教科书,如果让一年级的小朋友来理解,他们可能会不断地问:什么是偶数啊?然后我们就说:偶数就是奇数加一的数。O(∩_∩)O~          我觉得下定义不是一个大家约定俗成的东西,它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更学术化,更理性化。

同学,你想要严谨性。 那让我想到电影《三个傻瓜》中的一段:

 课堂上,教授问什么是“机器”?兰彻说:“能省力的东西就是机械。今天很热,按下开关,得到阵阵凉风,风扇就是个机械。和千里外的朋友说话,电话,是机械!快速运算,计算器,是机械!我们周围很多机械,从钢笔头到裤子拉链,都是机械……”教授 让他背“机器”的定义,他背不出来,还对老师说:“我们必须理解它的含义,不能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 教授非常生气,让兰彻滚出去。他走了一半,又回来了。教授问他怎么又回来了?他说:“忘了点东西。”教授问他忘了什 么?兰彻说:“一种记录,分析,总结,整理,讨论并解释知识,有图片的和没图片的,硬皮的,软装订的,护封的,没护封的,有前言,简介,目录,索引,用于 人类大脑的启示,理解,改进,加强和教育的装置,该装置需用视觉,有时候触碰的感官形式使用。”教授目瞪口呆,只好问他说的是什么东西?他说:“是书。” 教授支持的答案是:“ 机器就是以相对运动受限制的方式连接起来的任何部件组合,由此力和位移得 以传动和转变,例如螺丝和螺母 的组合,或绕支点运动 的杠杆绕轴转动的滑轮等等.尤其是指一种无 论简单或复杂有运动部件或者或诸如轮子、杠杆、偏心轮等简单机械原件组成的结构。”

你认为哪个答案更严谨呢?我认为应该鼓励最大限度地发挥汉字作用,下定义时应更简捷,便于人理解。不要下定义的人自己拿纠结了半天给出的定义,去纠结别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30 09: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在2010-12-30 3:44:52的发言:


 


同学,你想要严谨性。 那让我想到电影《三个傻瓜》中的一段:

 课堂上,教授问什么是“机器”?兰彻说:“能省力的东西就是机械。今天很热,按下开关,得到阵阵凉风,风扇就是个机械。和千里外的朋友说话,电话,是机械!快速运算,计算器,是机械!我们周围很多机械,从钢笔头到裤子拉链,都是机械……”教授 让他背“机器”的定义,他背不出来,还对老师说:“我们必须理解它的含义,不能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

教授非常生气,让兰彻滚出去。他走了一半,又回来了。教授问他怎么又回来了?他说:“忘了点东西。”教授问他忘了什 么?兰彻说:“一种记录,分析,总结,整理,讨论并解释知识,有图片的和没图片的,硬皮的,软装订的,护封的,没护封的,有前言,简介,目录,索引,用于 人类大脑的启示,理解,改进,加强和教育的装置,该装置需用视觉,有时候触碰的感官形式使用。”教授目瞪口呆,只好问他说的是什么东西?他说:“是书。”

教授支持的答案是:“ 机器就是以相对运动受限制的方式连接起来的任何部件组合,由此力和位移得
以传动和转变,例如螺丝和螺母 的组合,或绕支点运动
的杠杆绕轴转动的滑轮等等.尤其是指一种无 论简单或复杂有运动部件或者或诸如轮子、杠杆、偏心轮等简单机械原件组成的结构。”

你认为哪个答案更严谨呢?我认为应该鼓励最大限度地发挥汉字作用,下定义时应更简捷,便于人理解。不要下定义的人自己拿纠结了半天给出的定义,去纠结别人。

 呃,我没看过那部电影,不过我有个小小的疑惑,里面人物的台词本来说的就是机械,还是您打字手误?机器=机械?

上面哪个定义更具有严谨性,我想答案不得而知吧。我也没否认下定义应该是为了让人更好理解的,但是我们在满足这个需求的前提下也应当注意书面语的规范性,你提到鼓励发挥汉字作用,下定义时应更便捷,我们知道,如果便捷的结果是让人进入一个循环状态,那么,这样的便捷还有必要吗?本来定义这个东西就是关乎规范一个词的意义,我们可以很浅显地去解读,但是在下这个定义时我不认为我们应该一味追求所谓的便捷。

当然,对不从事学术科研的我来说,当然也更希望那些复杂佶屈聱牙的定义能够更通俗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30 10: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文写作课提问~~~】

白水老师,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做文献综述时,发现大部分学者(因查阅资料的广度、宽度有限,所以这里不能涵盖所有的学者)对于一个问题的研究出发点和研究结果都与自己设定要进行研究的角度不同,等于说自己要用一个新的视角去切入问题、分析问题,而不是在综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顺着原有的脉络继续下去。
于是引出我的疑问:
论文与文献综述可以不“一脉相承”吗?

举个例子:
想写对李金发《弃妇》的文艺批评论文,之前看了十几篇相关的文艺批评赏析文章,写完综述后发现大多数学者都是从“象征主义”角度出发,运用象征主义批评方法来对这首诗歌进行批评赏析。可我发现“原型批评理论”也可以用来赏析《弃妇》这首诗歌,于是想从这个视角入手,但我所查阅的资料中很少有人(可以说是几乎没有)用这个方法解读。所以总是有一种“自己写的论文视角与文献综述不搭调、不协调”的感觉。


下面一个疑问来自一位同学在“世界近现代史专题”课论坛里的发言,下面先引述这位同学的发帖内容:
【转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TAS平台---世界近现代史专题论坛(李海英老师)
【题目】:1934年与07年北大中文系课表对比
【1934年北大中文系课表】
       中国文学史概要:(文学院长、国文系教授兼主任)胡适
  中国文字学概要:(国文系名誉教授)沈兼士
  中国音韵学概要:(国文系教授)马裕藻休假,(国文系副教授)魏建功代授
  作文附散文选读:(国文系讲师)冯文炳
  语音学:(国文系教授)罗常培
  语音学实验:(国文系教授)罗常培
  语言学:李方桂
  中国古代文学史:(国文系教授)傅斯年
  中国中古文学史:(国文系教授)罗庸
  诗经:(国文系讲师)闻一多
  先秦散文:(国文系教授)郑奠
  汉魏六朝诗:(国文系教授)黄节
  李白与杜甫:(国文系教授)罗庸
  宋词:(国文系教授)罗庸
  近代诗:(国文系教授)黄节
  词史:(国文系讲师)顾随
  戏曲史:(国文系讲师)顾随
  中国小说史问题:(国文系讲师)马廉
  传记文学研究:(国文系教授)郑奠
  中国文学批评:(国文系教授)郑奠
  古文字学导论:(国文系讲师)唐兰
  甲骨文字研究:(国文系讲师)唐兰
  钟鼎文字研究:(国文系讲师)唐兰
  中国文字及训诂:(国文系名誉教授)沈兼士
  中国音韵学-古音考据沿革:(国文系名誉教授)钱玄同
  中国音韵学-韵书系统:(国文系副教授)魏建功
  中国音韵学-等韵图史:(国文系讲师)赵荫棠
  中国音韵学-音标运动:(国文系讲师)赵荫棠
  中国音韵学-高本汉之《中国音韵学》:(国文系教授)罗常培
  中国音乐学-方言研究:(国文系副教授)魏建功
  校勘学及实习:(国文系讲师)刘文典
  古书读法距离:(国文系教授)郑奠
  诗词试作:(国文系教授)罗庸
  新文艺试作-散文、小说、诗:(国文系讲师)冯文炳
外系所开供中文系同学选修之课程:
  中国思想史:(哲学系讲师)容肇祖
  西洋哲学史:(哲学系教授兼主任)张颐
  普通心理学:(教育系教授)樊际昌
  英国文学史:(外国语文学系教授)梁实秋
  日本文学史:(外国语文学系教授)周作人
  中国上古史:(史学系教授)钱穆
  魏晋南北朝:(史学系副教授)蒙文通
  宋史:(史学系副教授)蒙文通
  辽金元史:(史学系教授)姚士鳌
  明清史:(史学系教授)孟森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史学系教授兼主任)陈受颐
  西洋十七八世纪史:(史学系讲师)刘崇鋐
  金石学:(史学系名誉教授)马衡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史:(史学系讲师)向达
  近四十年来中国史学上之新发现:(史学系讲师)向达
  希腊文明史:(图书馆长兼史学系教授)毛准
 
【2007年北大中文系上半年本科生课程表】
 
       古代汉语
       《论语》选读
       古文选读
       现代汉语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这七门课程性质相同)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汉语写作
       语法研究
       汉字书法
       高等数学C
       计算语言学导论
       军事理论(全校必修)
       学年论文

【个人看法】看完这个帖子,有以下几点发现:
1、从量的角度看,显而易见07年较之1934年课程的“量”少了;
2、从课程的空间广度看,1934年涉及“中国”、“日本”、“英国”、“希腊”;07年则仅是“中国”;
3、从课程的时间跨度而言,1934年所设课程在时间上有着“贯通古今中外”的特点;07年在时间跨度选择上显得有些“挑剔”;
4、从课程内容看,1934年涉及“文学史”、“文字”、“音韵”、“哲学、心理”、“思想、宗教历史”;07年则仅仅涉及“文学史”、“语法、写作”,另外增加了“高等数学C、计算机语言导论、军事理论”等新内容。

1934年中文系课程设置,给我很强烈的“史”感、“专业全面”感;而07年则是“多学科间的交融感”。课程设置上的变化有好有坏。两个年限的对比、两个世纪间的不同,其隐含、折射出的内容是丰富的。对比这两个不同时间段的课表,总觉得我们缺失了一些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30 10: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茗菡在2010-12-30 9:07:38的发言:

 呃,我没看过那部电影,不过我有个小小的疑惑,里面人物的台词本来说的就是机械,还是您打字手误?机器=机械?

上面哪个定义更具有严谨性,我想答案不得而知吧。我也没否认下定义应该是为了让人更好理解的,但是我们在满足这个需求的前提下也应当注意书面语的规范性,你提到鼓励发挥汉字作用,下定义时应更便捷,我们知道,如果便捷的结果是让人进入一个循环状态,那么,这样的便捷还有必要吗?本来定义这个东西就是关乎规范一个词的意义,我们可以很浅显地去解读,但是在下这个定义时我不认为我们应该一味追求所谓的便捷。

当然,对不从事学术科研的我来说,当然也更希望那些复杂佶屈聱牙的定义能够更通俗点。

首先谈到影片台词问题,我看的版本中,教授问的是:“给机械装置下个定义……”兰彻回答道:“能省力的东西就是机械装置……”
台词出现不同版本跟翻译有直接关系。

继而在百度上查阅了一下“机械”和“机器”,这是二者的链接:
“机械” http://baike.baidu.com/view/15257.htm
“机器” http://baike.baidu.com/view/126147.htm

显而易见二者的定义是不同的:
“机械”:
英文名称:machinery
定义:机器与机构的总称。
具体释义:
1. 利用力学等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2. 巧诈;机巧。 3. 桎梏,束缚。 4. 呆板、不灵活。

“机器”:
英文名称:machine
定义:由零件组成的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用来完成所赋予的功能,如变换或传递能量、变换和传递运动和力及传递物料与信息。
具体释义:
1.机械,器具。 2.由零件装成,可运转,能变换能量或产生有用功的装置。3.喻机构或活动的机体。

最后,茗函同学讲到“下定义是不应该一味追求所谓的‘便捷’”,同时也提到“希望那些复杂佶屈聱牙的定义能够更‘通俗’点”,在这里,我不禁产生一个疑问:“便捷”是否等同于“通俗”?
通过查阅,发现:
“便捷”的意思是“便当直捷,动作迅速敏捷;灵活。方便而迅速,方便轻捷。”
“通俗”则是“指普通,普遍的,被大众所广泛接受的。适合群众的水平和需要,容易被群众理解和接受的。”

个人觉得两个词谈论的是不同层面的问题。“便捷”侧重于发生过程中正在进行的动作层面;“通俗”则侧重发生后收获的结果层面。所以对于“下定义”,“便捷”和“通俗”不是同时进行的,正如讨论问题需要一定的程序,“下定义”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我觉得,这个程序应该是“科学真实性---便捷---通俗”,即“下定义要基于一定的科学性、真实性,继而在‘下定义’的过程中寻求一种最为‘便捷’的途径、方式,最终达到‘通俗’的效果”。
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一些感觉和看法,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30 16: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郁小妖在2010-12-30 10:52:52的发言:

首先谈到影片台词问题,我看的版本中,教授问的是:“给机械装置下个定义……”兰彻回答道:“能省力的东西就是机械装置……”
台词出现不同版本跟翻译有直接关系。

继而在百度上查阅了一下“机械”和“机器”,这是二者的链接:
“机械” http://baike.baidu.com/view/15257.htm
“机器” http://baike.baidu.com/view/126147.htm

显而易见二者的定义是不同的:
“机械”:
英文名称:machinery
定义:机器与机构的总称。
具体释义:
1. 利用力学等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2. 巧诈;机巧。 3. 桎梏,束缚。 4. 呆板、不灵活。

“机器”:
英文名称:machine
定义:由零件组成的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用来完成所赋予的功能,如变换或传递能量、变换和传递运动和力及传递物料与信息。
具体释义:
1.机械,器具。 2.由零件装成,可运转,能变换能量或产生有用功的装置。3.喻机构或活动的机体。

最后,茗函同学讲到“下定义是不应该一味追求所谓的‘便捷’”,同时也提到“希望那些复杂佶屈聱牙的定义能够更‘通俗’点”,在这里,我不禁产生一个疑问:“便捷”是否等同于“通俗”?
通过查阅,发现:
“便捷”的意思是“便当直捷,动作迅速敏捷;灵活。方便而迅速,方便轻捷。”
“通俗”则是“指普通,普遍的,被大众所广泛接受的。适合群众的水平和需要,容易被群众理解和接受的。”

个人觉得两个词谈论的是不同层面的问题。“便捷”侧重于发生过程中正在进行的动作层面;“通俗”则侧重发生后收获的结果层面。所以对于“下定义”,“便捷”和“通俗”不是同时进行的,正如讨论问题需要一定的程序,“下定义”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我觉得,这个程序应该是“科学真实性---便捷---通俗”,即“下定义要基于一定的科学性、真实性,继而在‘下定义’的过程中寻求一种最为‘便捷’的途径、方式,最终达到‘通俗’的效果”。
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一些感觉和看法,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之~~~

对于机器和机械,这很明显是两个不同概念,所以我才会怀疑是台词的问题还是打字的问题。

很感谢小妖同学的回答,找出了有力的例证。

我先解释一下我所说的“便捷”和“通俗”。之前我们讨论的中心提到“下定义”时,我们是否应该采取便捷的方式,让大家都懂。诚然,我也不否认下定义的目的是让大家都更好地理解,但是我也是指要在科学严谨的基础上。其次,对于“通俗”以次,我希望达到的也是这样一种理解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30 17: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启垚的问题:

    1:老师讲到"引证的文献学术差","差"如何理解呢?

    2:做文献综述的时候,能否对其进行批判?

[em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31 14: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土堆同学的第二个问题 :

老师上课说过的,可以适当地对你所综述的那个人的观点进行评价,但不能对你自己所做文献综述的问题本身进行评价。

百度百科里对文献综述的解释如下: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合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所以说,文献综述本身就具有评论性,作者可以有自己的批判,但根据老师上课的说法,应该仅限于对你所整理的学者观点本身。

以上一点拙见,不知道是否正确理解了土堆同学的意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31 14:04:2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31 14: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问的是,究竟什么样的词才算是“老旧形容词”?

我觉得词应该没有老旧生新的问题吧,只是看你使不使用、如何使用而已。就像同学提到的“震惊”,为什么定义它是老旧形容词呢?我觉得可能每个人所处的语言环境不一样,接触到的文字、语言内容不一样而已,可能是你所处的环境很少用到这个词了,所以你就认为这个词老旧了。个人认为,词是不分老旧的,主要是看你需要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在合适的情境中,其实很多所谓的“老旧形容词”往往更有表现的张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00:10 , Processed in 0.06424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