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酒神

[文 学] 请教大家对鲁迅杂文的看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3 19: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行香子 于 2013-1-23 12:00 发表 有道理。难怪人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想想后来的运动,“成为后来人暴力的借口”“死狗任意栽赃”,确然。想到历史上“单纯的口号式的鼓动”酿成的灾祸,不免泪零。好在“痛打落水狗”不是单单一 ...

 

请问能解释下“致命的自负”为何加引号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 20: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行香子 于 2013-1-23 11:19 发表  难道看到了不该说,或者只说主张,不说可怖的一面就更高明,更智慧,更雅量。

 

请参阅白水老师置顶的“在读五”相关论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 20: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灵儿 于 2013-1-23 18:27 发表        小香,不好意思,我看得有點亂,是不是混淆了政治和文學概念呢?治理國家肯定是要法治,怎麼能人治呢,只會導致個人崇拜呀。中國一直勁兒宣稱法治,其實就是地地道道的人治社會,今天我做 ...
讨论中心点在于制度与人性,并无引申到法治与人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 21: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耳 于 2013-1-23 19:56 发表  我是为《旧制度与大革命》鼓掌,我觉得王岐山推荐得很好,我也觉得《旧制度与大革命》比《灯下漫笔》好。 你觉得《灯下漫笔》好就《灯下漫笔》好,你觉得“不聚焦于人”与“人不是第一位的”可以划等号就 ...
我对《旧制度与大革命》或《灯下漫笔》谁好并无兴趣,讨论也不涉及此。我的疑问是从木耳兄的帖子里来的,简单的说,是论理与论人。因为近来闾丘露薇暗讽柴静之事,也涉及这个问题,所以提出来讨论讨论。更与法治人治无关。这也可以说是现今的一个问题。一个声音是骂制度,一个声音是骂国民性。我平时倾向于前者更多。但是我也在疑惑,到底怎样看待国民性乃至人性这个问题。这是讨论之前想说的。

 

我前个帖子是这样的。

 

首先,从木耳兄的帖子里,我读出这样一个信息,似指鲁迅指出“群众与革命者可怖的一面”有种展示恐怖的热情,甚或与攻讦或攻击相近。(当然误读是总会存在的,不知是否我误读了。以下不再赘述。)但就我读出的这一信息而言,我不这么认为。我的观点是,“群众与革命者可怖的一面”是根本,鲁迅恰恰是为了医救而揭示病症。批判与攻击有别。

 

其次,我读出的第二个信息是,“民众的暴力和雅各宾派的恐怖”,换言之,即“群众与革命者可怖的一面”,归结于制度,较归结于人性或国民性,更深刻,更富雅量与眼光。我以为这话可商榷,因制度是人的制度,制度底下也是人。人性有善恶,坏的制度会纵人为恶,好的制度却引人向善。如文革灾厄,一方面确是制度不善的恶果,另一方面难道不是全国上下对“群众与革命者可怖的一面”都乏清醒认识的缘故?有人曾说,二十世纪的一大教训是,不经检验的理想主义者不可相信。即指出,若对人性过分乐观,局面恐怕会令人悲观。举监考之例也为证明,人性是制度的基础。所以我以为,群众与革命者所造成的恐怖与灾厄,其原因如何在制度、人性或国民性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值得商榷。

 

其三,我并非刻意针对木耳兄语言说事。在前个帖子里我已解释过,我很早就意识到“国民党反动派”这种词的不合理。木耳兄既说到“国民党反动派和汪伪御用文人对群众和革命者的攻击”,我也顺便提出来。我认为这种词本身就是攻击。所谓攻击,百度上有激烈指责、中伤、恶意指摘等义。一个党派的功过自有历史评价,加上“反动派”三个字无疑有中伤及恶意指摘之嫌。好比国民党当年称赤匪也是一样,都与政权为维护其合法性所做的宣传有关。另外,说说语言。在我看来,语言是重要的。木耳兄常与白水老师讨论表达的缜密,但语言是表达的基石。再者,语言反映思维。“国民党反动派”这个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仿佛天然有是非观,善恶观,容易在人们脑子里形成固化的印象及观点。所以,还是慎重一些好。

 

[ 本帖最后由 行香子 于 2013-1-23 22:05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 22: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行香子 于 2013-1-23 21:56 发表 我对《旧制度与大革命》或《灯下漫笔》谁好并无兴趣,讨论也不涉及此。我的疑问是从木耳兄的帖子里来的,简单的说,是论理与论人。因为近来闾丘露薇暗讽柴静之事,也涉及这个问题,所以提出来讨论讨论。更与法治人 ...

 

只能说,咱俩讨论的问题不在同一个点上。

 

我的焦点很集中,鲁迅的那两句漏洞百出的话,完全无法证明他多伟大。当然也不可否认,就文学艺术性而言,那两句话的修辞确实很有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 22: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耳 于 2013-1-23 19:58 发表  请问能解释下“致命的自负”为何加引号么?
这个要问木耳兄了。因为你的帖子里就加了引号。当然,如果你不加,按照表达规范,我引用你的原话,也是要加引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 22: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耳 于 2013-1-23 20:15 发表  请参阅白水老师置顶的“在读五”相关论述。
不太明白。可否请明确指出。 [ 本帖最后由 行香子 于 2013-1-23 22:22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 22: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耳 于 2013-1-23 22:03 发表  只能说,咱俩讨论的问题不在同一个点上。 我的焦点很集中,鲁迅的那两句漏洞百出的话,完全无法证明他多伟大。当然也不可否认,就文学艺术性而言,那两句话的修辞确实很有力量。
哦,我已经忘了之前关于鲁迅那两句话的讨论了。我感兴趣的是另外的命题,即是论理与论人。集中点是,比如反思法国大革命、德国二战或文革,人类可怖的历史,怎样去看待其原因,以及责任。这也算是很早之前就在思考的问题了。格拉斯《铁皮鼓》也是在反思德国民众的责任。这个问题很大,不知木耳兄是否感兴趣,若感兴趣,也可讨论一二。 另外也感谢推荐托克维尔。他近年来十分有名,很早就想看看他的书。木耳兄这样推荐,真是应该去看看。 [ 本帖最后由 行香子 于 2013-1-23 22:22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 22: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行香子 于 2013-1-23 22:07 发表 这个要问木耳兄了。因为你的帖子里就加了引号。当然,如果你不加,按照表达规范,我引用你的原话,也是要加引号的。

 

我的之所以加引号,是有所指的,那是哈耶克的世界名著。他的这本书里回答了一些我们讨论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 22: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行香子 于 2013-1-23 22:07 发表 不太明白。可否请明确指出。

 

“在读五”里,白水师陈述了许多论理的要点和方法。其中一条,即关于比较的前提问题。一旦有了前提,可能与直觉不一样的比较就能成立。所以,在建构这个问题上,完全可以比较鲁迅跟任何一个人。换句话说,在使用电脑这个问题上,鲁迅显然也没你伟大。

 

另外,就是是非问题的转化。批评柴静更要关注什么,不代表不要关注人,两者无法划等号。对此更可欲的理解应该是,在关注人的基础上,不是就人论人,而是要关注一些更能达致与以人为目的相关的深层次原因。同理,说鲁迅没有建构不代表他就没有批判,说鲁迅在某一点上批判不深不代表说鲁迅在任何方面的批判都不深。那么,说关注制度,显然不是不关注人。当然,说关注人,也不是不关注制度。等号的使用要慎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3:15 , Processed in 0.07245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