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木兰晓芙

[语用学]教学专用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4 16: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0-4-12 10:30:16的发言:

“那时候,我没有演出,只靠可怜的唱片版税生活,连门都出不了,只能每天躲在屋里看书、练琴。有朋友约我出去,我只能说,还是你过来吧,我身上钱很少,去了你那儿,我就回不来了……”

这是哪个穷光蛋在大倒苦水呢?不是别人,是许巍。

18岁那年,许巍狠狠地迷上了音乐,竟不惜叛逆家庭,选择一个人闯荡天涯。他背着一把重重的吉它,四处走穴,没日没夜。后来,他组建了摇滚乐队,梦想成为中国的gun&roses(枪炮与玫瑰)。说来也幸运,凭借卓尔不群的表演和独具魅力的作品,许巍和他的“飞”乐队声名鹊起。而《两天》与《青鸟》的推出,更是让许巍的名字一时间红遍大江南北。处女作《在别处》出来后,许巍无可争议地成为了音乐风云人物。可惜,好景不长。当第二张专辑《那一年》正在录制时,公司混乱,杂务缠身,长期的熬夜,精神的萎靡,让许巍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之后的日子,就越发困窘了。正如许巍在歌里唱的那样:“这么多年,你还在不停奔跑,眼看着明天依然虚无缥缈,在生存面前那纯洁的理想,原来是那么脆弱不堪。”当时的许巍在北京,没有钱花,没地方住,也没有盼头。不好混,只好回老家西安。

回到故乡的许巍,不愿见父母,不愿见亲友。原因很简单,人家以为他出名了,风光了,一定是衣锦还乡,可实际上,他失魂落魄,举步维艰。常常,一个人孤独地坐着。有时,坐在马路边,望着车水马龙,目光呆滞。许巍不知道自己的音乐方向在哪里,不知道生活方向在哪里,似乎也没有人能改变这一切。

那时候,依然有不少唱片公司想和许巍签约。但许巍都拒绝了,他不想再做音乐,甚至那些与音乐有关的生活,他一想起就心有余悸。他对音乐的出路早已产生怀疑:一个曾在舞台上光芒四射的人,居然过着如此灰暗的日子。而且,这样的日子还在没有尽头地延续。换了谁,恐怕都是不敢想象的。 

好在身边的人,总在关心许巍。父母在电话里,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怨怒,相反,他们告诉许巍:“不管你遇到什么,我们都支持你!”;妻子是许巍在部队时的战友,哪怕是在许巍一度很迷茫并且自闭的岁月,她也不离不弃,相濡以沫;朋友们也常常想约许巍出去散散心,可他感动,却始终含糊。老朋友栾树知悉许巍的境况后,安慰他:“你是被摇滚迷惑了,以为摇滚就是颓废,以为生活就是痛苦,其实根本不是。音乐是要让自己快乐,也要让别人快乐。你成名太早,这样的落差你无法接受。如果你知道你是一个普通人了,你去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转个身,感觉就不一样了!”末了,栾树还生气地说:“你的父母、妻子、朋友,那么多人都在关心你,你却感受不到,你太糊涂了!”

栾树的话如同一针清醒剂注进了许巍的体内,许巍开始自省了。因为有抑郁症,许巍便去查询相关信息,没想到,还有许多人和自已一样深受抑郁症的折磨!许巍又把目光投向了四围,并且不断明白了普通人的心态——为了生活,承受着痛苦,也渴望着幸福。于是,许巍不再叹息,不再低沉,更不再抱怨。

他给自己安排了一个健康的生活时间表,不再晨昏颠倒,而是每天准时起床,坚持锻炼,再读历史,读佛经,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然后去练琴,写音乐。他要通过音乐来度自己,要写饱含希望、充满光明、富有力量的歌。因为,这时的许巍,想到的是,还有很多人需要温暖、鼓励和关怀。许巍渐渐走出了阴影,并最终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与新公司签约,踏上了新的音乐之旅……

艰难的三年总算熬尽,许巍呈给了世人第三张专辑——《时光·漫步》。专辑里有《礼物》,有《漫步》,有《夏日的风》,更有《完美生活》……光是歌名,就让人感觉亲切。歌曲的风格,与之前的那种绝望、愤怒、不尽的喧闹,更是大相径庭,取而代之的是柔和、舒服、淡淡的忧伤。很快,大批的歌迷力挺许巍,许巍的音乐日益走近大众。而《每一刻都是崭新的》,让许巍成了名副其实的华语乐坛的新一代精神领袖。紧随其后的《爱如少年》,除了依旧有动听的旋律,更有全新的大突破!

2009111日,北京流行音乐典礼上,许巍大获全胜,年度最佳创作歌手、年度最佳专辑、年度金曲,一个个大奖收入囊中。那天,许巍站在舞台上,全场的观众为他热烈鼓掌,他浑身散发着前所未有的灿烂,台下的朋友和台上的他一样地激动、欢喜。

就在许巍获得大众认可的同时,新的压力又向他压来。有人将过高的期望寄托在他身上,也有人说他变成了大众流行明星……对于这些,几经浮沉的许巍都可以坦然面对了——“我更关注每一天的生活,希望自己可以健康、正常、不极端,并且踏踏实实的。”是啊,许巍已经转身,而且转得如此简单,只是在我们不经意的瞬间。

人的一生就是无数个片段,而每一个片段,都需要自己一天天、一夜夜地去体验。需要转身时,那就及时转身。                         
 

许巍是很多人喜爱的歌手,这里转帖的是他的故事;也可以发在水区或者学生之家,但我还是决定放在这里,因为文章标题里的“瞬间”,涉及到这两周我们要学的内容:指示语。)


原来成功的明星也会有心酸的历程,看来太阳的背后真的不是光。

最最最最喜欢这句“他要通过音乐来度自己”,“度”字用得真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4 16: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郝小焕在2010-4-23 20:27:06的发言:

周三在上心理学课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一张图名字叫“语境的重要性”,试着在网上搜没找到,自己做了半天做不出来。。。。。。就把文字信息放在这里吧。。。“在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中,向小朋友呈现卡片。如果遮挡住字母A和C,小朋友会回答说中间是数字13;如果遮挡住数字12和14,则小朋友会回答说中间是字母B。”也就是说B和13是有语境含义的。

哦呀!

当时上课看这张图片,我的第一反应跟大焕学姐一样,也是想把它放到咱们语用学的讨论贴子里,可惜的是我也没找到

[em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19: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郝小焕在2010-4-23 20:27:06的发言:

周三在上心理学课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一张图名字叫“语境的重要性”,试着在网上搜没找到,自己做了半天做不出来。。。。。。就把文字信息放在这里吧。。。“在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中,向小朋友呈现卡片。如果遮挡住字母A和C,小朋友会回答说中间是数字13;如果遮挡住数字12和14,则小朋友会回答说中间是字母B。”也就是说B和13是有语境含义的。

      好有趣的例子!感谢小焕!对小焕付出的努力表示敬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19: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白杨在2010-4-24 0:08:55的发言:
啊?他们俩本来也很形似啊?

      小版主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19: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我知道一丢丢在2010-4-24 16:20:07的发言:

木兰老师好神奇啊,总是能找到既切合我们的学习内容,又很好玩的例子,哈哈![em01]

我突然想起上节课讲到时间指示的时候,提到“编码时间”和“接收时间”会不一致的概念,我就回忆起在798艺术区见到的一家叫做“邮政慢递”的小店。在这里,大家可以给未来的自己写信,寄存在店主那里,到了顾客约定的时间,店主就会把信寄出。 挺新鲜的,很有创意,当然让店主帮忙保存信件收费也不低的,嘿嘿,说明了“编码时间和接收时间不一致”不仅有语用学意义,还可以产生经济效益。[em07]

额,又想起一件事儿:那是木兰老师前几节课讲利奇“礼貌原则”的时候我想起来的。礼貌原则第(4)条谦虚原则指出:我们在交际过程当中应该最小限度地赞誉自己,最大限度地贬低自己。可是我就干过违反礼貌原则的囧事儿,当时英语老师在讲以SO开头,表示“同意对方”的句型。她指着我们班学习很好的一个男生说:"WEITIANXIAO is a top student."然后叫我起来接下句,老师是想让我说“yes,so he is.”(是的,他是。)结果我当时不知道脑袋怎么想的,非常果断地回答她“yes,and so am I.”(是的,我也是。)

老师一下子愣住了,不知道说我们什么好,接着全班哄堂大笑[em04]直到现在,我跟那位英语老师聊天的时候,她还说我是她见过的最不谦虚的英语课代表[em11]

          丢丢的关注让我很欣慰!偶尔一次不谦虚,而且是“果断地”不谦虚,很可爱啊!你大学生活的宝贵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19: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我知道一丢丢在2010-4-24 16:42:25的发言:

哦呀!

当时上课看这张图片,我的第一反应跟大焕学姐一样,也是想把它放到咱们语用学的讨论贴子里,可惜的是我也没找到

[em03]

       努力了就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4 22: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0-4-24 19:52:46的发言:

          丢丢的关注让我很欣慰!偶尔一次不谦虚,而且是“果断地”不谦虚,很可爱啊!你大学生活的宝贵记忆。

糟了···我没有说清楚,其实这是我初中的英语课上发生的事情

[em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09: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我知道一丢丢在2010-4-24 22:53:09的发言:

糟了···我没有说清楚,其实这是我初中的英语课上发生的事情

[em04]

 

      童言无忌。[em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5 10: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我知道一丢丢在2010-4-24 22:53:09的发言:

糟了···我没有说清楚,其实这是我初中的英语课上发生的事情

[em04]

由此也可以看到语境提供信息的重要性啊,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5 11: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娱乐至死》时看到一个跟语境有关的话题:

 

书中在讲述电视这种媒介使人们丧失历史的视角时,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记忆不仅仅是怀旧,那么语境就应该成为记忆的基本条件——理解、洞察力、比喻——某种可以组织和明辨事实的东西。电视通过图像和瞬间即逝的新闻无法提供给我们语境”。原因是书中一些观点“电视创造出的是观众希望看到的形象”,“电视通过创造出一种可以被称作‘假信息’的种类改变了‘得到信息’的含义”,等。

看到语境在这本书中的应用所侧重的方面。

举书中一个例子,“亚伯拉罕·林肯和斯蒂芬·道格拉斯曾经有一场辩论,在18541016在伊利诺伊州的皮奥里亚,道格拉斯先发言3个小时,按照约定,他发言之后应该是林肯作答复。当轮到林肯发言的时候,他提醒听众当时已经是下午5点钟,他可能需要和道格拉斯一样长的时间,而且在他发言之后,按规定道格拉斯还要继续反驳。他建议听众们先回家吃饭,然后再精神饱满地回来继续聆听4个多小时的辩论。听众们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一切都按照林肯的计划进行。林肯和道格拉斯进行辩论的时候,他们都不是总统候选人,他们甚至还不是美国参议员候选人。”这是印刷术时代下的辩论。与之相对应的是“娱乐业时代”的著名电视屏幕上里根和尼克松总统竞选的例子。

掩藏在电视新闻节目超现实外壳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论,这种理论以一种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的话语为特点。

从《娱乐至死》这本书可以清晰地看到电视所带来的破坏性。

当然,文中多次提到语境这个词,在此,贴出一例来与大家共享。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9:06 , Processed in 0.07003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