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行香子 于 2013-1-24 10:47 发表
呵呵,就是讨论讨论,没有什么误导不误导的。我对观点没啥兴趣,就是看看讨论中有没可启发的东西。 凡是讨论,大多还是有启发的。今天就受讨论影响,在看赵本山不参加春晚的新闻时,不禁又联系到了这个讨论。 现在网上反对赵本山上春晚的声音很大,有的批评说是审美疲劳,但更有分量的批评却来自于一种可能更深沉的关怀。这种关怀多来自一部分比较理性的独立思考者,他们认为赵本山借助体制的力量和资源,用再现中国农民的愚蠢和无知当做笑料,极其下作地在满足大众不自觉的泛娱乐需求的同时,大肆攫取个人利益并压制其他新生小品力量的成长。 可是,赵本山的这种演绎是否真得再现了中国农民或相关下层民众的无知?如果鲁迅是阳春白雪似的理性关怀,那么,赵本山算不算是一种下里巴人似的感性关怀呢?他是否在一个更广阔和更实际的平台上,用一种比鲁迅更加“白话”的方式展现了对“国民性”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向往与关怀?至少,赵本山的小品算不算是黑色幽默呢,到底是阅读者的理解有问题,还是表演者的动机有问题?另外,如果这种批判和关怀成立的话,再考虑上他受众的广泛性或说影响力的巨大性,那么应该怎么定位这种启蒙的时代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