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木兰晓芙

[语用学]教学专用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5 17: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小王子给大家介绍了一本书《汉语文化语用学》,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此书的作者——钱冠连先生。

钱冠连小传

钱冠连,1939年生,湖北仙桃市沙湖镇人。他是我国最早在国外语用学刊物上发表文章的学者之一,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际语用学会中心访问研究员。现任国家语言文字标准化委员会外语分会委员、中国英汉对比学会副会长、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设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专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国内外发表语言学、语用学论文79篇,专著四部,分别为《美学语言学》、《汉语文化语用学》、《语言全息论》和《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另有文艺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共20万字。

    读钱教授《摘取我够得着的葡萄》一文,他叙述着自己学习英语的艰辛过程,甚至用了“苦行僧”、“筚路蓝缕”来形容,我由此深深相信他的每一个成就都不是偶然。就像他说的:“我总是准备着,所以我能干点儿事!” 

   
  
钱教授藏书颇丰,特别是西方的哲学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说心情不好时往书房里一坐,就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已出版了分量不小的四部专著,他的《汉语文化语用学》更被同行称为“钱氏语用学”,他却说自己收获总比别人慢一拍,迟别人一个季节,故把书房名取为“冬收斋”。在别人认为枯燥的语言哲学、语言理论、语用学世界里,他却看到一片生气盎然的景象,用语言构建着自己的宇宙,做着前人没有做过的事。

    钱教授喜欢在绿荫道上散步,对于生活持一份恬淡的追求。受到挫折的时候,听听音乐,很快就能走出阴影,不会让自己陷进去。聊到古文,钱教授马上就背起了杜甫的《兵车行》;谈到传统文化的渐渐消亡和现在很多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学的丢弃与无知,他痛心不已。

 下面是通过一个采访总结出来的关于钱先生的点点滴滴。

学习英语——“苦行僧”般的艰辛历程

1958年,钱冠连从湖北荆州中学考上华中师范大学的大学外语系,学习俄语专业。大学前两年,俄语方面的功课全是5分。到了大三,他把大部分精力转移到学习英语上。1962年钱冠连毕业后,被派到“湖北的西伯利亚”——恩施,在第一高中任教。课余,他把全部时间都花在自学英语上。1973年,钱冠连从恩施被派往更高更寒的山区——咸丰师范学校。1978年之初,调入鄂西大学。80年代初,他先后到武汉大学和复旦大学进修英美文学。这段时期,他一直坚持学习英语,从未放弃:反复听录音磁带,啃北外、上外与广外三家的外语学报,反复咀嚼英语原文文献。他大学时弄到一份长长的世界文学译著书单,一一找来读完;他坚持英语的晨读一直到50岁。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0-4-26 8:53:2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5 17: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钱先生所在的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学习两门外语,但前提是第一门外语必须全部优秀,钱先生以俄语方面全部五分的成绩从大三开始学习英语。并且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直没有放弃。其中一个著名的小故事就是读英文版的《毛泽东选集》。在文革期间,把中文版的《毛泽东选集》放在旁边,关上房门,有人敲门的时候,就把中文版的盖在英文版的上面。而支持他坚持学习信念的是“学习一门外语,就是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户。”

学生欣赏的眼光给我力量

    钱冠连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恩施第一高中任教,很快就受到学生的欢迎。他去之前,恩施第一高中每年很少学生考上大学,有时甚至没有。他培养的首届毕业生中,竟有17人考上了高等院校,创造了空前的纪录。钱冠连很快就小有名气。每有校外人士来听公开课,学校就派他上场。钱冠连之后先后在咸丰师范学校、鄂西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任教。关于教学,他曾写道:“大凡在教学上有突出贡献者,其思想方法与教育观念首先必是科学的,富于创造性的,在课堂上必有过人之招,转移到学生身上必有成就。”

 他认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当学生们感兴趣,把理解和欣赏的眼光反馈给他的时候,就是给他一种力量,一种美感和快乐。它既喜欢教学,又喜欢研究。

做别人没做过的事

    1989年,时任《现代外语》主编的张达三先生看到钱冠连有两篇文章分别在《现代外语》和《外国语》的显著位置上发表,于是写信邀请钱冠连调入当时的广州外国语学院。1992-1993钱冠连在国际语用学会研究中心(设于比利时安特卫大学)任合作研究员。从1986年发表第一篇论文“语言冗余信息的容忍度”,到出版四本专著《美学语言学》、《汉语文化语用学》、《语言全息论》及《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前后大约经历了22年。钱冠连于西方语言哲学、理论语言学、语用学方面的研究在国内有广泛影响。专著中,《汉语文化语用学》是中国第一部以汉语为基础的语用学专著,被汉语界人士称为“钱氏语用学”,在所有的网站图书馆曾是推荐书目之首或前三名,还被列入北京大学学生2000种必读书目之一,在香港、台湾、韩国、日本的学界广为流传。他的论文与专著中的大多数,一经发表,即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和其他各种刊物复印、转载、介绍与评述。而《美学语言学》在国内外都属创新学科。中山大学王宗炎教授曾说:“在这些(语用学)引进者和发展者的当中,钱冠连先生占有显著地位”。

他认为自己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的过程是一个从积累到爆发的过程。《汉语文化语用学》就是十年的输入,七个月功夫输出。他一直以来都强调创造性,认为原创的东西最值得做。在国际语用学会工作的时候,他主要是找书,复印大量的资料。当时看到很多的语用学著作,但是没有一本是中国人写的,那时候,他就下决心要写一本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语用学。这个信念也支持者他在这条道路上走了很远。

快乐第一,成功第二

     研究、教学之余,钱冠连也写散文,迄今为止已写了20多万字。多篇散文被反复转载,有的还被列为摘录刊物。如《伟大的“细心”》被列为《中外书摘》20051期的“卷首语”。他还著有人生与学术散文集《摘取我够得着的葡萄》。

他不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他自己说自己骨子里是孤独的。他更喜欢倾听。对于他来说,快乐的含义是创造的乐趣、学生的理解和家人的爱。在他的心中,每个人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他自己就得益于很多人的帮助。而在他的脸上,就清楚地写着爱恨。他不会隐藏,在生活中得罪过一些人,但是他有另外一个世界,那就是书斋。书斋里面有一个世界,一点都不寂寞。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0-4-26 8:54:1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5 17: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功课1   

——赠徐真华教授

          钱冠连

学问不过五六成,

人际规则仅两分。

枯枝出墙多几处,

校内知音有几人?

国运校运事多盛,

何止诗书传家声?

爱恨挂脸无收藏,

寂寞书斋不寂人。

  道德文章2

赠钱冠连先生

徐真华

学富五车中西兼,

道德文章皆可圈。

红棉绿叶衬春色,

桃李成蹊自无言。

书斋虽窄心胸宽,

小节不拘大义然。

古来智者皆寂寞,

惟有学问留人间。

1.此诗为钱冠连教授向徐真华校长呈《2004中国学术年鉴》(收载钱教授论文《以学派意识看汉语研究》,原载《汉语学报》2004年第二期)时所附赠。  

2.徐真华校长回赠钱冠连教授的诗

3.应邀赴东西南北多所大学讲学

            4.常有“诗书传家声”之类诗句,以表保持家学声誉之愿。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0-4-26 8:55:1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6 00:30:3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郝小焕在2010-4-25 10:18:27的发言:

由此也可以看到语境提供信息的重要性啊,呵呵。

呵呵~貌似我也读了娱乐至死~这段貌似出现在出版业取代传统的演讲吧。。。

其实,我认为,不同的时代存在不同的语境,也有不同的传播途径。演讲时代,大家就是坐在大树下,相互交流,答辩,在这种语境下,话语表达需要缜密的逻辑思维,并且语言是口语直接的表达,但它的局限性在于传播途径和传播距离的有限性;而出版业时代的来临,当辩论者话语表达的传播范围得到了极大地拓展,但是其话语表达斌不能直接体现辩论的特点,而且口语式的表达变成了书面语,给人以正式庄重之感;随着电视时代的到来,美国总统的竞选辩论,由大树下搬到了电视上,有了答辩的过程,能够展示逻辑思维的缜密,也有了口语化的表达,同时扩大的传播面,但是对图像的传播,却冲淡了辩论中话语表达的绝对主导地位,就像书里有句话说:竞选总统的候选人,都有一副帅气的脸庞。(原话记不清楚了,大概意思如此)

呵呵~不可否认,娱乐至死,电视业葬送了话语表达的纯洁性,但是也扩大的话语传播的范围~各占利弊吧

[em01]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0-4-26 8:58:0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6 08: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郝小焕在2010-4-25 11:16:44的发言:

看《娱乐至死》时看到一个跟语境有关的话题:

 

 

书中在讲述电视这种媒介使人们丧失历史的视角时,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记忆不仅仅是怀旧,那么语境就应该成为记忆的基本条件——理解、洞察力、比喻——某种可以组织和明辨事实的东西。电视通过图像和瞬间即逝的新闻无法提供给我们语境”。原因是书中一些观点“电视创造出的是观众希望看到的形象”,“电视通过创造出一种可以被称作‘假信息’的种类改变了‘得到信息’的含义”,等。

看到语境在这本书中的应用所侧重的方面。

举书中一个例子,“亚伯拉罕·林肯和斯蒂芬·道格拉斯曾经有一场辩论,在18541016在伊利诺伊州的皮奥里亚,道格拉斯先发言3个小时,按照约定,他发言之后应该是林肯作答复。当轮到林肯发言的时候,他提醒听众当时已经是下午5点钟,他可能需要和道格拉斯一样长的时间,而且在他发言之后,按规定道格拉斯还要继续反驳。他建议听众们先回家吃饭,然后再精神饱满地回来继续聆听4个多小时的辩论。听众们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一切都按照林肯的计划进行。林肯和道格拉斯进行辩论的时候,他们都不是总统候选人,他们甚至还不是美国参议员候选人。”这是印刷术时代下的辩论。与之相对应的是“娱乐业时代”的著名电视屏幕上里根和尼克松总统竞选的例子。

掩藏在电视新闻节目超现实外壳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论,这种理论以一种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的话语为特点。

从《娱乐至死》这本书可以清晰地看到电视所带来的破坏性。

当然,文中多次提到语境这个词,在此,贴出一例来与大家共享。呵呵

      谢谢小焕!电视电影录像,包括转述、讲述等等,无一不使从某一主观的视角出发,进行编码;所以,有句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自己亲眼看到的,也不一定是客观全面的;所以,在看世界的时候,我们人类、每个人都有很多局限、困难需要克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6 08: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冷云在2010-4-25 17:21:23的发言:

前面小王子给大家介绍了一本书《汉语文化语用学》,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此书的作者——钱冠连先生。

钱冠连小传

钱冠连,1939年生,湖北仙桃市沙湖镇人。他是我国最早在国外语用学刊物上发表文章的学者之一,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际语用学会中心访问研究员。现任国家语言文字标准化委员会外语分会委员、中国英汉对比学会副会长、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设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专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国内外发表语言学、语用学论文79篇,专著四部,分别为《美学语言学》、《汉语文化语用学》、《语言全息论》和《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另有文艺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共20万字。

    读钱教授《摘取我够得着的葡萄》一文,他叙述着自己学习英语的艰辛过程,甚至用了“苦行僧”、“筚路蓝缕”来形容,我由此深深相信他的每一个成就都不是偶然。就像他说的:“我总是准备着,所以我能干点儿事!” 

   
  
钱教授藏书颇丰,特别是西方的哲学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说心情不好时往书房里一坐,就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已出版了分量不小的四部专著,他的《汉语文化语用学》更被同行称为“钱氏语用学”,他却说自己收获总比别人慢一拍,迟别人一个季节,故把书房名取为“冬收斋”。在别人认为枯燥的语言哲学、语言理论、语用学世界里,他却看到一片生气盎然的景象,用语言构建着自己的宇宙,做着前人没有做过的事。

    钱教授喜欢在绿荫道上散步,对于生活持一份恬淡的追求。受到挫折的时候,听听音乐,很快就能走出阴影,不会让自己陷进去。聊到古文,钱教授马上就背起了杜甫的《兵车行》;谈到传统文化的渐渐消亡和现在很多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学的丢弃与无知,他痛心不已。

 下面是通过一个采访总结出来的关于钱先生的点点滴滴。

学习英语——“苦行僧”般的艰辛历程

1958年,钱冠连从湖北荆州中学考上华中师范大学的大学外语系,学习俄语专业。大学前两年,俄语方面的功课全是5分。到了大三,他把大部分精力转移到学习英语上。1962年钱冠连毕业后,被派到“湖北的西伯利亚”——恩施,在第一高中任教。课余,他把全部时间都花在自学英语上。1973年,钱冠连从恩施被派往更高更寒的山区——咸丰师范学校。1978年之初,调入鄂西大学。80年代初,他先后到武汉大学和复旦大学进修英美文学。这段时期,他一直坚持学习英语,从未放弃:反复听录音磁带,啃北外、上外与广外三家的外语学报,反复咀嚼英语原文文献。他大学时弄到一份长长的世界文学译著书单,一一找来读完;他坚持英语的晨读一直到50岁。


       钱先生的材料提供了这么多啊,感谢冷云同学!多了解一下学者们的人生、治学经验,很有必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6 09: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邓晓天在2010-4-26 0:30:32的发言:

呵呵~貌似我也读了娱乐至死~这段貌似出现在出版业取代传统的演讲吧。。。

其实,我认为,不同的时代存在不同的语境,也有不同的传播途径。演讲时代,大家就是坐在大树下,相互交流,答辩,在这种语境下,话语表达需要缜密的逻辑思维,并且语言是口语直接的表达,但它的局限性在于传播途径和传播距离的有限性;而出版业时代的来临,当辩论者话语表达的传播范围得到了极大地拓展,但是其话语表达斌不能直接体现辩论的特点,而且口语式的表达变成了书面语,给人以正式庄重之感;随着电视时代的到来,美国总统的竞选辩论,由大树下搬到了电视上,有了答辩的过程,能够展示逻辑思维的缜密,也有了口语化的表达,同时扩大的传播面,但是对图像的传播,却冲淡了辩论中话语表达的绝对主导地位,就像书里有句话说:竞选总统的候选人,都有一副帅气的脸庞。(原话记不清楚了,大概意思如此)

呵呵~不可否认,娱乐至死,电视业葬送了话语表达的纯洁性,但是也扩大的话语传播的范围~各占利弊吧

[em01]

      欢迎晓天!交流形式不同,带来很多的变化。比如都是面对面的谈话,同一个话题,正式言谈与随意言谈,在表达和理解上就有很大区别,后者包含了更多的含糊现象,出现误会的几率也比较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6 11: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思考]不问尺寸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从语用角度,思考这个裁缝的“不问尺寸”言论有没有道理。      

      成衣匠各省俱有,而宁波尤多。今京城内外成衣者,皆宁波人也。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遂询主人之性情、年纪、状貌并何年得科第,而独不言尺寸。其人怪之。成衣者曰:“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需前短而后长。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宜衣长。至于尺寸,成法也,何必问耶!”
  余谓斯匠可与言成衣矣。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不论男女衣裳,要如杜少陵诗所谓“稳称身”者,实难其人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6 19: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0-4-26 11:26:45的发言: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从语用角度,思考这个裁缝的“不问尺寸”言论有没有道理。      

      成衣匠各省俱有,而宁波尤多。今京城内外成衣者,皆宁波人也。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遂询主人之性情、年纪、状貌并何年得科第,而独不言尺寸。其人怪之。成衣者曰:“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需前短而后长。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宜衣长。至于尺寸,成法也,何必问耶!”
  余谓斯匠可与言成衣矣。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不论男女衣裳,要如杜少陵诗所谓“稳称身”者,实难其人焉。

大胆猜想一下,是不是跟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中的“可推导性”有关呢?

听话人,即裁缝根据说话人话语的字面意思推导出自己需要的、隐含在话语之中的信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6 19: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我对利奇(Leech)的礼貌原则有很深的体会(原因见136楼我的帖子……[em04])

所以在这里介绍一下这位著名的语用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

    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英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政论家,出生于英国英格兰一个美国移民家庭,有着犹太人血统。他创立了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这一理论不仅获得语言学界很高的评价,而且在心理学、哲学、逻辑学等方面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英国国家人文科学院、国家科学院院士,1984年获英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他的父亲是希伯来语言学者,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了语言学的熏陶,特别是对犹太教传统有浓厚兴趣。1945年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读语言学、数学和哲学,1947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语言学教授Z.哈里斯的影响下他开始研究语言学。

    1949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51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完成硕士论文《现代希伯莱语语素音位学》,1955年又在该校完成博士论文《转换分析》,获得博士学位。

    从1951年到1955年,他作为哈佛大学学术协会一名年轻会员,开始进行学术研究。从1955年起,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曾任该校语言学与哲学系主任,并任该校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为语言学界培养了一批有素养的学者。同时期他还在加州大学、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大学讲过学。他以对现代逻辑学和数学的兴趣,用类似数学公式的式子,来建立生成语法体系,并以此来描写自然语言

    杰弗里•利奇以前的语言学家,如 L.布隆菲尔德等人,专门致力于描述语言事实及对它们进行分类,并在很大程度上把语言学限制在音位学(语言结构)和形态学(词的结构)之中。乔姆斯基在两个方面改变了这一学科的方向:

    他开始了一次技术性的突破,第一次使得句法的精神描写能够实现;

    他除了进行纯语言材料的描写之外,把注意力集中到人类心理特征上,后者乃是显而见的语言能力的内蕴基础。

    要具备说或听某种语言的能力,必须具有关于该语言的一定量的知识。这种知识被认为是包含在一系列与其他认知系统(记忆、逻辑)相互作用从而决定人们语言行为的心理规则中的。

    杰弗里•利奇称这些规则和支配其运用的原则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习得的。在他看来,理解语言如同其他身体器官一样是由遗传决定的。由于人类的大脑是通过“语言获得装置”事先编排好的,因此人类生成其语法,成为普遍的句子。人类具有掌握语言先天能力。

    杰弗里•利奇认为,我们对语言的运用是受规则支配的。为了提供能很好表达音位规则、句法规则、语义规则的形式,他提出了著名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转换生成语法将人类评议的句法能够最恰当地根据两个层次(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来进行描述的主张符号化。

    在他看来,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个别语法和普遍语法:只有人类具有这种语言获得的能力;并且所有评议的逻辑(或逻辑句法)都是一样的。杰弗里 利奇把这种逻辑结构称作“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认为它不是习得的,句子的意义主要通过语意说明规则从深层结构上得出;而人类必须学习的语言是一种表层结构,语音通过语音学上的规则从“表层结构”(Deep Structure)上得到。杰弗里•利奇的“转换生成语法”就是一个把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结合起来的系统。

    他认为生成能力是语言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他研究语言的时候,主要从形式上、结构上考虑问题,他认为语法应该是“一种装置(device),这种装置能产生所研究的对象语言的许多句子”。他以类似数学那样的方法,演绎的方法,把语法分析过程公式化。他确立某种句子为核心句,规定许多转换规则,有些是任选的(optional),有些是必定要进行的(obligatory),确定转换方向,如此进行转换,生成句子,并认为说话的人士这样地组织句子,听话的人也是这样去理解句子的。

    杰弗里•利奇由于强调语言学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从而与 B.F.斯金纳的言语学习理论发生冲突。不论争论的结果如何,杰弗里 利奇对哲学的贡献和对心理学的影响是无可争辩的。在语言学领域中,即使那些不赞成他的人也不得不运用他所提出的观点和概念来进行论辩,这一事实已足以衡量他的学术地位和杰出贡献了。

    杰弗里•利奇是英国当代一位有重大影响的语言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芝加哥洛约拉大学、英国伦敦大学都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杰弗里 利奇的学说不仅在语言学界,而且在哲学界、心理学界等很多领域也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主要著作:

《语用学原则》(“礼貌原则”的出处)

《语言和心理》

《支配和约束论集》

《语言与心灵研究的新方向》

《生成语法理论》

《语言学知识:本质,起源与应用》

《句法结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9:22 , Processed in 0.07451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