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郁小妖在2010-12-30 10:04:07的发言:
下面一个疑问来自一位同学在“世界近现代史专题”课论坛里的发言,下面先引述这位同学的发帖内容: 【转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TAS平台---世界近现代史专题论坛(李海英老师) 【题目】:1934年与07年北大中文系课表对比 【1934年北大中文系课表】 中国文学史概要:(文学院长、国文系教授兼主任)胡适 中国文字学概要:(国文系名誉教授)沈兼士 中国音韵学概要:(国文系教授)马裕藻休假,(国文系副教授)魏建功代授 作文附散文选读:(国文系讲师)冯文炳 语音学:(国文系教授)罗常培 语音学实验:(国文系教授)罗常培 语言学:李方桂 中国古代文学史:(国文系教授)傅斯年 中国中古文学史:(国文系教授)罗庸 诗经:(国文系讲师)闻一多 先秦散文:(国文系教授)郑奠 汉魏六朝诗:(国文系教授)黄节 李白与杜甫:(国文系教授)罗庸 宋词:(国文系教授)罗庸 近代诗:(国文系教授)黄节 词史:(国文系讲师)顾随 戏曲史:(国文系讲师)顾随 中国小说史问题:(国文系讲师)马廉 传记文学研究:(国文系教授)郑奠 中国文学批评:(国文系教授)郑奠 古文字学导论:(国文系讲师)唐兰 甲骨文字研究:(国文系讲师)唐兰 钟鼎文字研究:(国文系讲师)唐兰 中国文字及训诂:(国文系名誉教授)沈兼士 中国音韵学-古音考据沿革:(国文系名誉教授)钱玄同 中国音韵学-韵书系统:(国文系副教授)魏建功 中国音韵学-等韵图史:(国文系讲师)赵荫棠 中国音韵学-音标运动:(国文系讲师)赵荫棠 中国音韵学-高本汉之《中国音韵学》:(国文系教授)罗常培 中国音乐学-方言研究:(国文系副教授)魏建功 校勘学及实习:(国文系讲师)刘文典 古书读法距离:(国文系教授)郑奠 诗词试作:(国文系教授)罗庸 新文艺试作-散文、小说、诗:(国文系讲师)冯文炳 外系所开供中文系同学选修之课程: 中国思想史:(哲学系讲师)容肇祖 西洋哲学史:(哲学系教授兼主任)张颐 普通心理学:(教育系教授)樊际昌 英国文学史:(外国语文学系教授)梁实秋 日本文学史:(外国语文学系教授)周作人 中国上古史:(史学系教授)钱穆 魏晋南北朝:(史学系副教授)蒙文通 宋史:(史学系副教授)蒙文通 辽金元史:(史学系教授)姚士鳌 明清史:(史学系教授)孟森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史学系教授兼主任)陈受颐 西洋十七八世纪史:(史学系讲师)刘崇鋐 金石学:(史学系名誉教授)马衡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史:(史学系讲师)向达 近四十年来中国史学上之新发现:(史学系讲师)向达 希腊文明史:(图书馆长兼史学系教授)毛准 【2007年北大中文系上半年本科生课程表】 古代汉语 《论语》选读 古文选读 现代汉语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这七门课程性质相同)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汉语写作 语法研究 汉字书法 高等数学C 计算语言学导论 军事理论(全校必修) 学年论文
【个人看法】看完这个帖子,有以下几点发现: 1、从量的角度看,显而易见07年较之1934年课程的“量”少了; 2、从课程的空间广度看,1934年涉及“中国”、“日本”、“英国”、“希腊”;07年则仅是“中国”; 3、从课程的时间跨度而言,1934年所设课程在时间上有着“贯通古今中外”的特点;07年在时间跨度选择上显得有些“挑剔”; 4、从课程内容看,1934年涉及“文学史”、“文字”、“音韵”、“哲学、心理”、“思想、宗教历史”;07年则仅仅涉及“文学史”、“语法、写作”,另外增加了“高等数学C、计算机语言导论、军事理论”等新内容。
1934年中文系课程设置,给我很强烈的“史”感、“专业全面”感;而07年则是“多学科间的交融感”。课程设置上的变化有好有坏。两个年限的对比、两个世纪间的不同,其隐含、折射出的内容是丰富的。对比这两个不同时间段的课表,总觉得我们缺失了一些什么……
如果你看看民国过来的老人的回忆录,就会看到,民国时期的中学教育给学生打下的国文基础和英文基础,远比今天坚实。在这样的前提下展开大学教育,起点不同,再加上理念不同,在课程的设置上自然要有很大差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