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木耳 于 2013-1-25 23:20 发表
貌似大家都很鄙视他们俩呢。。。我最开始读的时候就觉得他们挺可怜的。 现在当然想法不一样了,现在比较认同马克思的看法,哈哈。 對呀,大家都很鄙視他們,就這一點來說,“阿Q”、“孔乙己”和“范偉”在民眾中的形象都差不多,塑造出來就是爲了讓大家茶餘飯後譏諷嘲弄的。一般民眾真能理解魯迅想要表達的深一層關懷(也就是“哀其不幸”的意義),并從中反省,轉化為奮發的力量嗎?我們的觀眾對“范偉”正常都是停留在“走兩步”的取笑中吧。 就文學筆法對人性關懷而言,我個人還是推崇直剖心靈的心理描寫式,比如《簡愛》、《傲慢與偏見》、《荊棘鳥》等,在展露思想鬥爭的同時,完成了救贖與昇華,或者毀滅與墮落。讀者可以認識到一個人或一類人的複雜心理,這應該會比一笑而過的無視更有意義些。另外我想起白水老師常說“趨利避害”,如果這也是人性重要反映中的一項的話,我們有什麽資格指責不願意拿起刀槍鬥爭的人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