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酒神

[文 学] 请教大家对鲁迅杂文的看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5 20: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灵儿 于 2013-1-25 18:45 发表        趙本山的小品以前我們家討論過,我媽是覺得審美疲勞了,打開電視臺,特別是東北三省,全由他的公司壟斷。我爸就是覺得裏面有太多傷害底層人民和傷殘人士情感的負面成份,估計他看趙本山小 ...

 

那你爸有没有觉得鲁迅的作品“里面有太多伤害底层人民和伤残人士情感的负面成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5 22: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耳 于 2013-1-25 20:11 发表  那你爸有没有觉得鲁迅的作品“里面有太多伤害底层人民和伤残人士情感的负面成分”?
          这个没问过,但我记得打小爸妈和师长讽刺和贬低人时,经常使用“阿Q”和“孔乙己”的例子,你们应该也常听到吧,全中国人民都会这么用吧。我看他的作品就常觉得自己是其中很没用的一类人呀,看完后经常很沮丧,不知道你们怎么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5 23: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灵儿 于 2013-1-25 22:01 发表           这个没问过,但我记得打小爸妈和师长讽刺和贬低人时,经常使用“阿Q”和“孔乙己”的例子,你们应该也常听到吧,全中国人民都会这么用吧。我看他的作品就常觉得自己是其中很没用 ...

 

貌似大家都很鄙视他们俩呢。。。我最开始读的时候就觉得他们挺可怜的。

 

现在当然想法不一样了,现在比较认同马克思的看法,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6 10: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耳 于 2013-1-25 23:20 发表  貌似大家都很鄙视他们俩呢。。。我最开始读的时候就觉得他们挺可怜的。 现在当然想法不一样了,现在比较认同马克思的看法,哈哈。
       對呀,大家都很鄙視他們,就這一點來說,“阿Q”、“孔乙己”和“范偉”在民眾中的形象都差不多,塑造出來就是爲了讓大家茶餘飯後譏諷嘲弄的。一般民眾真能理解魯迅想要表達的深一層關懷(也就是“哀其不幸”的意義),并從中反省,轉化為奮發的力量嗎?我們的觀眾對“范偉”正常都是停留在“走兩步”的取笑中吧。
       就文學筆法對人性關懷而言,我個人還是推崇直剖心靈的心理描寫式,比如《簡愛》、《傲慢與偏見》、《荊棘鳥》等,在展露思想鬥爭的同時,完成了救贖與昇華,或者毀滅與墮落。讀者可以認識到一個人或一類人的複雜心理,這應該會比一笑而過的無視更有意義些。另外我想起白水老師常說“趨利避害”,如果這也是人性重要反映中的一項的話,我們有什麽資格指責不願意拿起刀槍鬥爭的人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6 14: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灵儿 于 2013-1-26 10:08 发表  另外我想起白水老師常說“趨利避害”,如果這也是人性重要反映中的一項的話,我們有什麽資格指責不願意拿起刀槍鬥爭的人們?

 

这个问题说得好。“怒其不争”的标准何在?“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民众能否怒鲁迅站着说话不害腰疼?这个与救大熊猫和救艾滋病患者之间的区别有没有关联?

 

另外,在表现的张力上,也许小品的象征意义要高于小说的写实意义,再加之受众的广泛性这一点,为什么现代的人能接受鲁迅却不能接受赵本山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6 14: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灵儿 于 2013-1-26 10:08 发表         就文學筆法對人性關懷而言,我個人還是推崇直剖心靈的心理描寫式,比如《簡愛》、《傲慢與偏見》、《荊棘鳥》等,在展露思想鬥爭的同時,完成了救贖與昇華,或者毀滅與墮落。讀者可以認識到一個人或一類人的複雜心理,這應該會比一笑而過的無視更有意義些。另外我想起白水老師常說“趨利避害”,如果這也是人性重要反映中的一項的話,我們有什麽資格指責不願意拿起刀槍鬥爭的人們? ...

 

同感。对大多数世界级的文学作品来言,一般貌似还都能抽绎出这点规律来。俄国倒是也有很多这种批判小人物的作品,但貌似一谈不上伟大,二的话毕竟俄国还是有宗教信仰做一对比,起码在最低限度上也可以说,有个对比的隐性前提摆在那里。但是五四运动砸倒孔家店后,本来就称不上信仰的传统意识被消解得支离破碎,人们对孔乙己们的一笑貌似也就只能而过了。不过,对革命者的意义也许跟对普通读者的意义并不相同,这样短平快的一笑而过正好可以给革命以合法性和力量,一笑而过恰恰成了简单粗暴的需要,有助于在最短的时间内确立对新的权威或信仰的服从。在这一点上,同时代不买孔乙己账的人们,往往走到了革命的对立面,很可能也就沦落成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7 11: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耳 于 2013-1-26 14:26 发表  同感。对大多数世界级的文学作品来言,一般貌似还都能抽绎出这点规律来。俄国倒是也有很多这种批判小人物的作品,但貌似一谈不上伟大,二的话毕竟俄国还是有宗教信仰做一对比,起码在最低限度上也可以说,有个 ...
       关于革命性质文学特点差不多都是这样了,革命引发的时候,很多作品也就失去了继续创作的动力和意义,也就是周国平说的有止境学科的意思。这次讨论理顺了很多思路,也顺带引入了灵儿很感兴趣的中西文学对比。此前我只是觉得读着西方世界级名著和中国名著的感觉很不一样,西方名著的力量强大很多,但很难说出为什么。以前你提过“叙事方法”,当时我还不太明白。其实鲁迅在这方面和我们的感受差不多呀,他也提倡年轻人多读西方书籍,认为凡是西方的都让人上升,中国的让人消沉,但不知当时他们说明了原因没。当时的时代大概太仓促,把反省工作留给了太平盛世的当代。
       说不定人家早讨论百八十次了呢,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7 14: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灵儿 于 2013-1-27 11:48 发表        关于革命性质文学特点差不多都是这样了,革命引发的时候,很多作品也就失去了继续创作的动力和意义,也就是周国平说的有止境学科的意思。这次讨论理顺了很多思路,也顺带引入了灵儿很感兴 ...

 

关于文学的使命周国平说得确实不错。但就过程而言,革命文学是如何被革命所青睐呢?成功的革命文学是如何在革命与人性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自己获致了超越一般革命文学的意义,并在革命成功很多年后仍为人所推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8 15: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耳 于 2013-1-27 14:28 发表   关于文学的使命周国平说得确实不错。但就过程而言,革命文学是如何被革命所青睐呢?成功的革命文学是如何在革命与人性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自己获致了超越一般革命文学的意义,并在革命成功很多年后仍为人所推崇?
        革命文學在當時受到青睞,除了被政治綁架,另一方面也是亂世時期的實用價值吧,也就是說,這類文學更符合當時人們的需要,屬於順應潮流之作,敢言之人向來更容易受到關注或引導浪潮。而在革命結束后,如果革命文學仍受到文字價值和人文關懷以外的追捧,譬如信仰之類的,那只能說明,其一:中國人為主的社會有著對階級鬥爭和人治政治由衷的熱情,這種熱情並未隨世事變幻退燒。這個國民特徵得追述到整個中國文化源頭吧;其二,近百年來,我國文化界尚未出現新的領軍人物,或者至少,還沒有塑造出一個更強有力的對象替代魯迅,於是,信仰便止步百年之前。

       BTW,貌似你是文科生吧,你們以前上課是不是講很多了,你現在反過來考我呀?我咋覺得像入門考試似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8 19: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灵儿 于 2013-1-28 15:14 发表        BTW,貌似你是文科生吧,你們以前上課是不是講很多了,你現在反過來考我呀?我咋覺得像入門考試似的。。。 ...

 

你这话说的。。。文科生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3:21 , Processed in 0.05824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