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木兰晓芙

[语用学]教学专用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6 19: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语用学与<红楼梦>赏析》,蓝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外国语大学2006年学术著作系列。

     介绍一下作者:初见这位作者的名字,以为笔名是也,后来看了作者介绍,才发现这是真名儿,“蓝”这个姓氏第一次见呢。

      蓝纯,1993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香港理工大学英语语言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学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认知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翻译,已出版专著两部,教材四部,译著两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2004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

    这本书在图书馆,没有和语用学专著放在一起,而是和研究红楼梦的专著放在一起。很薄很小,和《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等书放在一起,像个误闯进天鹅堆的小鸭子。但是拿起来一读,就发现是一本好书。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生动活泼、专业词汇比较少,而且每个语用学理论之后都有相应的《红楼梦》中的片段作为理论的解释。比如,讲到“语言传达出来的内容总比实际表述的话语多”时,举例:

    宝玉因让诸姊妹先行,自己落后。黛玉便又叫住他问道:“袭人到底多早晚回来。”宝玉道:“自然等送了殡才来呢。”黛玉还有话说,又不曾出口,出了一回神,便说道:“你去罢。”宝玉也觉心里有许多话,只是口里不知要说什么,想了一想,也笑道:“明日再说罢。”]

     黛玉的千言万语只化作三个字“你去罢”,宝玉的满腹情思也只化作“明日再说罢”。而话中之情、之意,二人之间是再明白不过了。

      诸如此类,这本书可以作为课下的一本休闲书,其一可以在生动的例子中更好地掌握语用学知识,其二可以以另一种新的角度阅读《红楼梦》,体味曹雪芹在每个人物身上洒下的辛酸泪。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0-4-26 20:54:5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6 20:51:1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我知道一丢丢在2010-4-26 19:02:23的发言:

大胆猜想一下,是不是跟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中的“可推导性”有关呢?

听话人,即裁缝根据说话人话语的字面意思推导出自己需要的、隐含在话语之中的信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啊。

    

         丢丢你好!所有的思考,我都欢迎!因为同一则材料、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和考察。本周三我们将从其中的一个角度来分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26 20:53:1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6 20: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我知道一丢丢在2010-4-26 19:22:38的发言:

因为我对利奇(Leech)的礼貌原则有很深的体会(原因见136楼我的帖子……[em04])

所以在这里介绍一下这位著名的语用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

    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英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政论家,出生于英国英格兰一个美国移民家庭,有着犹太人血统。他创立了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这一理论不仅获得语言学界很高的评价,而且在心理学、哲学、逻辑学等方面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英国国家人文科学院、国家科学院院士,1984年获英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他的父亲是希伯来语言学者,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了语言学的熏陶,特别是对犹太教传统有浓厚兴趣。1945年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读语言学、数学和哲学,1947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语言学教授Z.哈里斯的影响下他开始研究语言学。

    1949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51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完成硕士论文《现代希伯莱语语素音位学》,1955年又在该校完成博士论文《转换分析》,获得博士学位。

    从1951年到1955年,他作为哈佛大学学术协会一名年轻会员,开始进行学术研究。从1955年起,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曾任该校语言学与哲学系主任,并任该校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为语言学界培养了一批有素养的学者。同时期他还在加州大学、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大学讲过学。他以对现代逻辑学和数学的兴趣,用类似数学公式的式子,来建立生成语法体系,并以此来描写自然语言

    杰弗里•利奇以前的语言学家,如 L.布隆菲尔德等人,专门致力于描述语言事实及对它们进行分类,并在很大程度上把语言学限制在音位学(语言结构)和形态学(词的结构)之中。乔姆斯基在两个方面改变了这一学科的方向:

    他开始了一次技术性的突破,第一次使得句法的精神描写能够实现;

    他除了进行纯语言材料的描写之外,把注意力集中到人类心理特征上,后者乃是显而见的语言能力的内蕴基础。

    要具备说或听某种语言的能力,必须具有关于该语言的一定量的知识。这种知识被认为是包含在一系列与其他认知系统(记忆、逻辑)相互作用从而决定人们语言行为的心理规则中的。

    杰弗里•利奇称这些规则和支配其运用的原则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习得的。在他看来,理解语言如同其他身体器官一样是由遗传决定的。由于人类的大脑是通过“语言获得装置”事先编排好的,因此人类生成其语法,成为普遍的句子。人类具有掌握语言先天能力。

    杰弗里•利奇认为,我们对语言的运用是受规则支配的。为了提供能很好表达音位规则、句法规则、语义规则的形式,他提出了著名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转换生成语法将人类评议的句法能够最恰当地根据两个层次(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来进行描述的主张符号化。

    在他看来,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个别语法和普遍语法:只有人类具有这种语言获得的能力;并且所有评议的逻辑(或逻辑句法)都是一样的。杰弗里 利奇把这种逻辑结构称作“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认为它不是习得的,句子的意义主要通过语意说明规则从深层结构上得出;而人类必须学习的语言是一种表层结构,语音通过语音学上的规则从“表层结构”(Deep Structure)上得到。杰弗里•利奇的“转换生成语法”就是一个把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结合起来的系统。

    他认为生成能力是语言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他研究语言的时候,主要从形式上、结构上考虑问题,他认为语法应该是“一种装置(device),这种装置能产生所研究的对象语言的许多句子”。他以类似数学那样的方法,演绎的方法,把语法分析过程公式化。他确立某种句子为核心句,规定许多转换规则,有些是任选的(optional),有些是必定要进行的(obligatory),确定转换方向,如此进行转换,生成句子,并认为说话的人士这样地组织句子,听话的人也是这样去理解句子的。

    杰弗里•利奇由于强调语言学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从而与 B.F.斯金纳的言语学习理论发生冲突。不论争论的结果如何,杰弗里 利奇对哲学的贡献和对心理学的影响是无可争辩的。在语言学领域中,即使那些不赞成他的人也不得不运用他所提出的观点和概念来进行论辩,这一事实已足以衡量他的学术地位和杰出贡献了。

    杰弗里•利奇是英国当代一位有重大影响的语言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芝加哥洛约拉大学、英国伦敦大学都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杰弗里 利奇的学说不仅在语言学界,而且在哲学界、心理学界等很多领域也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主要著作:

《语用学原则》(“礼貌原则”的出处)

《语言和心理》

《支配和约束论集》

《语言与心灵研究的新方向》

《生成语法理论》

《语言学知识:本质,起源与应用》

《句法结构》

       谢谢介绍!希望大家都在浏览后有所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6 20: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我知道一丢丢在2010-4-26 19:50:18的发言:

     再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语用学与<红楼梦>赏析》,蓝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外国语大学2006年学术著作系列。

     介绍一下作者:初见这位作者的名字,以为笔名是也,后来看了作者介绍,才发现这是真名儿,“蓝”这个姓氏第一次见呢。

      蓝纯,1993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香港理工大学英语语言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学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认知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翻译,已出版专著两部,教材四部,译著两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2004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

    这本书在图书馆,没有和语用学专著放在一起,而是和研究红楼梦的专著放在一起。很薄很小,和《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等书放在一起,像个误闯进天鹅堆的小鸭子。但是拿起来一读,就发现是一本好书。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生动活泼、专业词汇比较少,而且每个语用学理论之后都有相应的《红楼梦》中的片段作为理论的解释。比如,讲到“语言传达出来的内容总比实际表述的话语多”时,举例:

    宝玉因让诸姊妹先行,自己落后。黛玉便又叫住他问道:“袭人到底多早晚回来。”宝玉道:“自然等送了殡才来呢。”黛玉还有话说,又不曾出口,出了一回神,便说道:“你去罢。”宝玉也觉心里有许多话,只是口里不知要说什么,想了一想,也笑道:“明日再说罢。”]

     黛玉的千言万语只化作三个字“你去罢”,宝玉的满腹情思也只化作“明日再说罢”。而话中之情、之意,二人之间是再明白不过了。

      诸如此类,这本书可以作为课下的一本休闲书,其一可以在生动的例子中更好地掌握语用学知识,其二可以以另一种新的角度阅读《红楼梦》,体味曹雪芹在每个人物身上洒下的辛酸泪。


       这是我听说过的第二个姓“蓝”的人,哈哈。

       这本小书好,非常质朴、实用,作者是北外的一线教师,书中包含有大量的例子和作者的心得体会。推荐得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6 21: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散文欣赏:用心领会中国话

     那天,司机看到大路出车祸,怕耽误了时间,便转道小路而行。

     越走越迷糊,觉得没有把握,便停下来,向路边一位老先生问路:“请问,到沙鹿怎么走?”

     先生气定神闲,吸一口烟,不慌不忙地回答:“有路就可以走,多问几次就会到。”

     这两句话,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再说五千年也不会错。中国人很喜欢说类似的话,让人听到了觉得十分有道理,同时又觉得摸不着头脑。

     司机表示感谢,很有信心地向前驶去。

     我觉得很纳闷,问他:“你知道怎么走?”

     他说:“知道了。”

    “他刚才那两句话,你听得清楚?”

     “当然,他讲得那么明白,我心中有数了。”

      那两句含含糊糊的话司机居然认为“那么明白”,难怪会胸有成竹,不再问其他的人。

     “那两句话是什么意思?”我进一步求证,想知道他是怎么听出玄机的。

     “有路就可以走,表示我走的路是对的,应该顺着这一条路走下去。”

     “那第二句呢?”

     “多问几次就会到,意思是后面会出现几次比较复杂的岔路。那时候一定要问路,不要乱闯。”

      经他这么一解释,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中国话简单明了,两句话就可以把这个问题交代得很清楚。

      中国文字使用得早,那时候尚未发明印刷术,更谈不上影印、照排,每个字都要一刀一刀刻在竹简上,所以越简单越好。古代中国人面对着竹简上面几个简单的字句,便能够联想到很多竹简上面所没有的东西来,养成中国“看得少,想得多”的习惯。

     看得少,主要因为一共只有那么几个字,再看也就那么多;想得多是由于古文言简意赅,不想根本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有一次,一位新闻记者采访摊贩,对话在电视上现场播出。记者问摊贩甲:“如果政府把大家集中起来,你愿意接受政府的安排吗?”

     贩甲回答:“政府早该这么做了,我们也不愿意这样流动啊,很辛苦的。”

     摊贩乙答道:“很好啊,只要有合适的地方,我一定去。”

     摊贩甲、乙都是:“哲学家”,说的话含义很深。年轻记者却听不出玄机,竟然做出这样的结论:“我们一直认为流动摊贩不支持政府的方案,现在事实证明,他们也希望固定下来,不喜欢这样流动下去。”

    贩甲丝毫没有承诺,他只是批评政府步调太慢,像这一类事情是早就该做的。他又承担自己喜欢安定下来,不愿意一辈子流动,然而清非得已,不得不流动的时候,还是会流动。现在且看政府如何安排,能不能真的让他安定,不能的话他还会继续流动下去。

     摊贩乙说得更妙,政府要安排合适的地方,他才肯去。如果将来他依然流动原因是政府安排的地方不合适,错不自他。

     听不懂话的人,常常硬把自己的意见安在别人头上,令人啼笑皆非。

     中国人常常感叹:“我说得这么清楚,他根本听不懂,教我如何是好?”为什么“说得这么清楚”,而“他根本听不懂”呢?因为有哲学意味的话多半是不能仅用耳朵听的,要用心领悟,才能听得“话中话”,以及“话外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27 10:12:0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6 23: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我知道一丢丢在2010-4-26 19:50:18的发言:

     再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语用学与<红楼梦>赏析》,蓝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外国语大学2006年学术著作系列。

     介绍一下作者:初见这位作者的名字,以为笔名是也,后来看了作者介绍,才发现这是真名儿,“蓝”这个姓氏第一次见呢。

      蓝纯,1993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香港理工大学英语语言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学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认知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翻译,已出版专著两部,教材四部,译著两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2004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

    这本书在图书馆,没有和语用学专著放在一起,而是和研究红楼梦的专著放在一起。很薄很小,和《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等书放在一起,像个误闯进天鹅堆的小鸭子。但是拿起来一读,就发现是一本好书。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生动活泼、专业词汇比较少,而且每个语用学理论之后都有相应的《红楼梦》中的片段作为理论的解释。比如,讲到“语言传达出来的内容总比实际表述的话语多”时,举例:

    宝玉因让诸姊妹先行,自己落后。黛玉便又叫住他问道:“袭人到底多早晚回来。”宝玉道:“自然等送了殡才来呢。”黛玉还有话说,又不曾出口,出了一回神,便说道:“你去罢。”宝玉也觉心里有许多话,只是口里不知要说什么,想了一想,也笑道:“明日再说罢。”]

     黛玉的千言万语只化作三个字“你去罢”,宝玉的满腹情思也只化作“明日再说罢”。而话中之情、之意,二人之间是再明白不过了。

      诸如此类,这本书可以作为课下的一本休闲书,其一可以在生动的例子中更好地掌握语用学知识,其二可以以另一种新的角度阅读《红楼梦》,体味曹雪芹在每个人物身上洒下的辛酸泪。


以前在cyrano的帖子里看到过,还特地去书虫看,上学期期末终于在图书馆找到的。《红楼梦》真是无所不包的奇迹。

赞丢丢的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6 23: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0-4-26 21:02:37的发言:

     中国人常常感叹:“我说得这么清楚,他根本听不懂,教我如何是好?”为什么“说得这么清楚”,而“他根本听不懂”呢?因为有哲学意味的话多半是不能仅用耳朵听得,要用心领悟,才能听得“话中话”,以及“话外话”。

竟然生发了“中国人真可怕”的念头来,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10: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白杨在2010-4-26 23:07:53的发言:

竟然生发了“中国人真可怕”的念头来,阿弥陀佛。

      中国人的高智商也许就是这么磨练出来的,历久弥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7 16: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0-4-26 21:02:37的发言:

      经他这么一解释,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中国话简单明了,两句话就可以把这个问题交代得很清楚。

      中国文字使用得早,那时候尚未发明印刷术,更谈不上影印、照排,每个字都要一刀一刀刻在竹简上,所以越简单越好。古代中国人面对着竹简上面几个简单的字句,便能够联想到很多竹简上面所没有的东西来,养成中国“看得少,想得多”的习惯。

     看得少,主要因为一共只有那么几个字,再看也就那么多;想得多是由于古文言简意赅,不想根本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这三段话怎么看都觉得有些别扭。口语与书面语,语言与文字都纠缠到一起了。

早期书写材料不便利应该是所有民族都遇到过的吧?

外语没有言简意赅的时候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27 16:48:1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18: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10-4-27 16:45:52的发言:

这三段话怎么看都觉得有些别扭。口语与书面语,语言与文字都纠缠到一起了。

早期书写材料不便利应该是所有民族都遇到过的吧?

外语没有言简意赅的时候吗?


     

     

       第一段应归上面部分吧。后面两段仅从载体形制来研究文字,进而推衍所记录的语言的特点,的确有不严谨之处。

       这篇文章重点谈论汉语如何能够言简意丰,没有涉及外语;也不是学术论文,风格比较轻松,所以推荐到这里当作扩展材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27 18:18:5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9:18 , Processed in 0.06307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