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木耳 于 2012-6-23 14:26 发表
引用: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2-6-21 23:01 发表 建议你先去读鲁迅的《灯下漫笔》。
既然单讲形式逻辑,似乎不看也不妨。形式逻辑本来就是老师附带提出的问题。
老师既然提出前提和结论,不妨指明大前提和小前提。很明显,A不可能推导出A和非A。
看到后面的很多精彩讨论,往前翻,看到这儿还有个遗留问题,那就回答一下。《灯下漫笔》还是看一下为好,看了就知道鲁迅是在什么语境什么视角下提出这个命题的,我觉得鲁迅的文章,能够回答你皇族的那几个问题。至于说“很明显,A不可能推导出A和非A”,当然如此,不过我的原话是:“从形式逻辑上来说,如果前提不变,A和非A两者必居其一”,我并没有说这个前提是A。我的逻辑架构应该是这样的,如果按照鲁迅的说法,千百年来国人是奴隶且在王道梦盛世梦的蛊惑下甘于做奴隶,那么想做奴隶而不可得和想做奴隶而可得,两者必居其一。不知这样说,逻辑上是否成立?我前面的回帖,将前提只说成“千百年来国人是奴隶”,而漏掉了后半句“且在王道梦盛世梦的蛊惑下甘于做奴隶”,因此到后边的“想”与“不想”两者必居其一,确实有断裂,你提问之后,我也重读了下《灯下漫笔》,才把它补上,并注意到这漏掉的后半句正是鲁迅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所以,你这一问,非常好。
附带延伸说一句,一个命题的价值,除了逻辑是否严密之外,往往还在于它提出的语境和针对性。鲁迅这个命题,针对的是启蒙问题,因此在当时的语境下,及启蒙问题并未完全解决的今天,尤为有力。如果泛泛地提出一个“中国历史无非两个时代,就是皇子想做皇帝而可得和想做皇帝而不可得的时代”,虽然逻辑上似乎也成立,但如无特殊语境来配合,它的价值就很难确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