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木兰晓芙

[语用学]教学专用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7 18: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0-4-26 21:02:37的发言:

     先生气定神闲,吸一口烟,不慌不忙地回答:“有路就可以走,多问几次就会到。”

     这两句话,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再说五千年也不会错。中国人很喜欢说类似的话,让人听到了觉得十分有道理,同时又觉得摸不着头脑。

     经他这么一解释,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中国话简单明了,两句话就可以把这个问题交代得很清楚。

     听不懂话的人,常常硬把自己的意见安在别人头上,令人啼笑皆非。

     中国人常常感叹:“我说得这么清楚,他根本听不懂,教我如何是好?”为什么“说得这么清楚”,而“他根本听不懂”呢?因为有哲学意味的话多半是不能仅用耳朵听的,要用心领悟,才能听得“话中话”,以及“话外话”。


这两则故事里面是不是也都算是语用学在生活中的体现呀?

第一个故事,“有路就可以走,多问几次就会到”两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它之所以可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可以把他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分析,好像一个模板,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自己面对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这句话。

第二个故事,“因为有哲学意味的话多半是不能仅用耳朵听的,要用心领悟,才能听得“话中话”,以及“话外话”。既能从语境的角度来理解,也能从会话含义角度来理解。

弱问一下老师,咱们最后的那个论文,是不是也要找这样的小例子,从这些生活例子中找语用现象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18:4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答]语用学作业

看到冰澈“弱弱”的提问了。

这次作业,最好结合具体语料、选定一个角度来做分析;也可以就某个理论发表看法,援引一些强有力的观点来证实自己的看法。避免对某一理论泛泛而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27 18:49:3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18: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材料]逻辑实证主义

(明天(第九周周三)学习内容牵涉到“逻辑实证主义”,它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发生重要背景,我把一些材料转过来,方便大家了解。)


(一)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


  是一个哲学流派,其核心是维也纳学派,也叫经验主义,或称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主要产生于1930年代~1950年代。


  逻辑实证主义以维也纳学派为首,一般还包括德国哲学家赖兴巴赫为首的柏林学派,以波兰的塔尔斯基为首的华沙学派,以及英国的艾耶尔等人的观点和理论。


  它是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因此,它虽然以感性的经验为依据,但却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许多研究者们从经验角度认为外部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识、被量化的。


  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大体可概括为:①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分析。②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③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和可确认性原则。④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试图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的统一。

(二)逻辑实证主义的中心问题是意义问题以及通过意义划分科学和形而上学的界限。他们的纲领是:捍卫科学而拒绝形而上学。

(三)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哲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活动,一种澄清或确定命题意义的活动。石里克在《哲学的转变》一文中写道:我们现在认识到哲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活动的体系,这一点积极表现了当代的伟大转变的特征;哲学就是那种确定或发现命题意义的活动。哲学使命题得到澄清,科学使命题得到证实。科学研究的是命题的真理性,哲学研究的是命题的真正意义。逻辑实证主义把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卡尔纳普指出,哲学只不过是科学的逻辑,借助逻辑分析,可以得到正反两个方面的结论:正面的结论是澄清科学的概念、命题的意义;反面的结论是清除形而上学。

(四)逻辑实证主义之所以拒斥形而上学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形而上学命题割断了和经验世界的联系,所以在经验上、理论上,即在认识上是无意义的。所谓形而上学命题没有经验意义,是指这类命题所涉及的对象不在感觉经验的范围之内,既不能通过经验予以证实,也不能通过经验予以否证。换一句话说,即形而上学命题不能在经验范围内确定其真假,而一个没有真假值的命题由于没有断定性的内容,因而不能给我们提供任何知识,即对增进我们的认识毫无帮助。在逻辑实证主义那里,意义一词总是从认识性的意义这个观点上来理解的。据此,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形而上学命题都是一些无意义的伪命题。所以,卡尔纳普说,我们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这些论题,我们是拒斥这整个问题。


  那么,什么命题是有意义的呢?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凡是有真假值的命题就是有意义的。他们把有意义的命题分为两类,即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分析命题的真假可以借助逻辑规则推论出来,因为分析命题里谓词的含义就包含在主词中;综合命题的真假可以通过经验予以检验,因为综合命题陈述的是经验事实。如果一个命题既不是真的,又不是假的,那么它在认识上就是无意义的。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形而上学命题既不能根据逻辑规则也不能根据经验事实判定其真假,它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而是没有真假值即没有意义的伪命题。所以,艾耶尔说,形而上学命题没有意义这一事实,并不仅仅是从它们没有事实内容这一点推论出来。它是从没有事实内容这一点结合它们不是先天命题这一点而推论出来的。卡尔纳普也说过:形而上学的命题没有意义,因为它们不涉及任何事实,这个看法,休谟已经表述过了。我们同意休谟的这个观点,把这个观点翻译成我们的术语就是,数学和经验科学的命题是有意义的,所有其他命题都是没有意义的。关于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以及这两类命题都是有意义的观点,是逻辑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的理论依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27 18:52:3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18: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帖)

(五)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

  所谓意义标准,指确定一个命题有无认识意义,即确定一个命题是否为真或为假的可能性的标准。如卡尔纳普所说:知道一个句子的意义就是知道它会在哪种可能的情况下是真的,它会在哪种可能的情况下是假的。逻辑实证主义认为,一个有可能确定其真假的命题就是有意义的,反之则是无意义的。因为一个没有真假值的命题,没有断定性的内容,不能为我们提供任何知识。在逻辑实证主义那里,意义标准是拒斥形而上学的理论依据,是区分科学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如前所述,逻辑实证主义把有意义的命题分为两类:分析命题或数学和逻辑的命题、综合命题或经验科学的命题。他们认为,分析命题包括重言式和矛盾式两种类型。重言式是同语反复,是永真的,如所有的鳏夫都是男性的;矛盾式是永假的,如有些鳏夫不是男性的。由于分析命题的真假可以通过逻辑规则推论出来,即从逻辑关系上就可以确定其真假,所以分析命题具有逻辑意义或形式意义。综合命题是经验科学的命题。由于这类命题是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的,其真假可以通过经验予以证实,因此具有经验意义。逻辑实证主义把确定综合命题即经验科学的命题是否有意义的标准,称之为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或经验意义的标准。

  那么,怎样确定一个经验科学命题的意义呢?对此,逻辑实证主义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原则,即可证实性原则或经验证实原则。所谓证实原则,指的就是,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是否是一个经验科学的命题,就看有没有办法用经验去证实它或否证它。可以证实或否证的命题就是有意义的,反之就是无意义的。据此,逻辑实证主义认为,一个命题的意义就在于证实它的方法。石里克指出:陈述一个句子的意义,就等于陈述使用这个句子的规则,这也就是陈述证实(或否证)这个句子的方式。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证实原则就是确定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是否是经验科学命题的标准。换一句话说,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就是证实原则。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正如卡尔纳普所说:认识论的两个主要问题就是意义问题和证实问题&<33;&<33;在某种意义上,这两个问题仅仅有一个答案。如果我们知道是什么事情使一个语句被发现是真的,那么我们也就晓得它的意义是什么了&<33;&<33;因此,一个语句的意义在某种涵义上是和我们决定它的真或假的方法相等同的;而且只有当这样一种决定是可能的时,一个语句才有意义。

  此外,证实原则要求的只是原则上的可证实性,即当且仅当一个句子在原则上可以被证实(或否证)时,它才是有意义的。所谓原则上的可证实性,是指证实的逻辑的可能性,而不是指实践的可能性。石里克说:必须强调指出,当我们讲到可证实性时,是指证实的逻辑可能性,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别的意思。艾耶尔也指出,有一些有意义的论及事实的命题,即使我们想去证实也不能证实,这只是因为条件暂不具备。但是,我们在理论上可以想像到,一旦条件具备,我们就可以证实它。因此,我认为,那个命题如果不是在实践上可以证实的,那末,它是原则上可以证实的,因此,那个命题就是有意义的。注意,在逻辑实证主义那里,证实原则只是意义标准,不是真理标准它不是用来判定一个命题之实际上为真或为假的方法,而是用来确定一个命题之为真或为假的可能的方法。逻辑实证主义认为,作为意义标准的证实原则是探究真理的必要条件,即首先要确定或澄清一个命题的意义,然后才能判定它是否为真理。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就是证实原则。根据这一原则,石里克认为,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卡尔纳普也说过:对于一个既定的命题进行逻辑分析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找出证实那个命题的方法。既然一个命题的意义就在于证实它的办法,那么什么是一个命题的证实方法呢?或者,用什么方法去证实或否证一个命题呢?在这个问题上,逻辑实证主义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案。

  卡尔纳普在回答什么是一个命题的证实方法时指出,我们必须区分两种证实,即真接证实和间接证实。所谓直接证实,就是将待证实的命题与我们当下的经验作比较。任何一个对于当前的知觉有所断定的命题(如这朵花是红的),都可以用我们当前的知觉直接地予以检验。所谓间接证实就是指,对于一个不可能直接证实的命题P,只能通过真接证实那些从P以及其他已经证实了的命题推导出来的命题,来予以证实。可见,所谓间接证实,最终还是归结或还原为直接证实,只不过多了一套逻辑推演的过程。在卡尔纳普看来,一切经验科学的命题都可以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方法予以证实(或否证)。

  除上述方法外,有的逻辑实证主义者还提出用逻辑推导关系来确定一个命题的意义,即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取决于能否从该命题逻辑地推导出一类可观察的命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27 18:55:0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7 20: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0-4-26 11:26:45的发言: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从语用角度,思考这个裁缝的“不问尺寸”言论有没有道理。      

      成衣匠各省俱有,而宁波尤多。今京城内外成衣者,皆宁波人也。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遂询主人之性情、年纪、状貌并何年得科第,而独不言尺寸。其人怪之。成衣者曰:“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需前短而后长。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宜衣长。至于尺寸,成法也,何必问耶!”
  余谓斯匠可与言成衣矣。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不论男女衣裳,要如杜少陵诗所谓“稳称身”者,实难其人焉。

        这段成衣者的分析可谓精辟,但是我觉得量体裁衣还是很有必要的。最基本的身高胖瘦因人而异,而且衣服的长短宽窄也是最主要的。至于“胸挺”“背伛”这些特点的把握可以让衣服的剪裁做到精细罢了。不过通过“性情、年纪、状貌并何年及第”推导人的身材,真是特别,是能够引起人的思考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11: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冷云在2010-4-27 20:08:50的发言:

        这段成衣者的分析可谓精辟,但是我觉得量体裁衣还是很有必要的。最基本的身高胖瘦因人而异,而且衣服的长短宽窄也是最主要的。至于“胸挺”“背伛”这些特点的把握可以让衣服的剪裁做到精细罢了。不过通过“性情、年纪、状貌并何年及第”推导人的身材,真是特别,是能够引起人的思考的。

       

              分析得好!这段话我是用来说明语用的精确与含糊的,但今天操作失误,没讲。下次再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21: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美文欣赏]特殊的呵护

(换一个角度,交际就成功了。)

                                                                                     特殊的呵护

    乔伊 编译

         去年春天,我作为实习医生给骨科医院的尼尔医生做助手。   

         一天夜里,一个父亲抱着一个啼哭的小男孩儿,急匆匆地走进接诊室。那父亲说:“就在20分钟前,我4岁的儿子不慎从窗台上摔了下来。”   

         我给男孩儿做了初步诊断:左手腕向后偏折大约45度。我决定安排他照X光。   

         但是,那男孩一直哭闹不停,躲避着不让我碰他受伤的手臂,无论他的父母怎样哄劝都没用。最后,他干脆躲在门口拐角处,说什么也不肯进入X光室。   

         我语气生硬地对他说:“请你听从医院的安排!否则,我们没办法为你治疗。”但是,固执的男孩儿依然又哭又闹地跑到他父亲身后。   

         正当我无计可施时,尼尔医生走过来。他微笑着问男孩儿:“孩子,你叫什么名字?”   

        “杰瑞!”“杰瑞,你几岁了?”“4岁。”男孩儿抽泣着。   

        “真是个棒小伙儿!”尼尔医生伸出手摸了摸男孩儿的头发,“谁是你的好朋友?”   

          男孩儿慢吞吞地从身后的背包里掏出了一只毛绒玩具熊,递到了尼尔医生的面前说:“是维尼。”   

        “啊!它可真是个可爱的小家伙。我想,维尼知道你受伤一定很难过吧?你要赶快让医生帮你治好手腕,你的朋友还在等你和它一起玩呢!”尼尔医生微笑着说。   

          男孩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跟着尼尔医生走进X光室。突然,他转过头对尼尔医生说:“可是,我从窗台上摔下来的时候,维尼也掉到了地上。而且,我还摔到了它的身上。”   

         “噢!那么说,你的朋友也受伤了,需要和你一样的治疗。不过,它是一个坚强的孩子,因为它始终都没有哭闹。”尼尔医生微笑着说。   

          男孩儿努力地控制着眼眶中滚动的泪水,顺从地随尼尔医生站到了X光机的前面拍了照,之后,尼尔医生也给玩具熊拍了照。   

          片子显示出,男孩儿骨折的地方严重移位,必须接受断骨复位手术。男孩儿和玩具熊并肩躺在轮床上,我推着他走进石膏室。麻醉师给他打了麻药,随着麻药生效,男孩儿昏沉睡去。   

          在尼尔医生的指导下,我扶住男孩的胳膊,尼尔医生把他的肘部变成90度,用牵引法将内折的部位拉开一点儿,然后“喀嚓”一声把骨头重新复位。我托起男孩儿的胳膊,尼尔医生为他缠上了石膏绷带。然后,将男孩儿推进病房,由他的父母照料。   

          当我清洗完毕回到诊室时,看到尼尔医生正在玩具熊的一条胳膊上裹石膏绷带,并打了一个吊腕带套在了它的脖子上。   

         “您对孩子还真有办法!”我微笑着对尼尔医生说。   

           尼尔医生微笑着回答:“一个孩子,除了肉体的伤痛,他的内心世界更需要我们的呵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5-3 21:08:2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4 22: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0-4-26 11:26:45的发言: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从语用角度,思考这个裁缝的“不问尺寸”言论有没有道理。      

      成衣匠各省俱有,而宁波尤多。今京城内外成衣者,皆宁波人也。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遂询主人之性情、年纪、状貌并何年得科第,而独不言尺寸。其人怪之。成衣者曰:“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需前短而后长。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宜衣长。至于尺寸,成法也,何必问耶!”
  余谓斯匠可与言成衣矣。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不论男女衣裳,要如杜少陵诗所谓“稳称身”者,实难其人焉。

这是清代书法家钱泳《履园丛话》里关于制衣者的一段小文章。我同意冷云,“不问尺寸”的裁缝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制衣规律,恐怕脱离了具体尺寸是无法让人完全满意的。我想这个故事野可能体现中国文化这一大的语境,“少许”、“适中”、“若干”,我们更习惯凭感觉寻找平衡,数字反而将人们的感觉限制起来,会有不那么合适的情况出现。

老师刚贴的美文很好看,只是觉得有些不像语用学,而像是教育学、心理学或是厚黑学。可能这就是新兴学科的特点吧。

[em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10: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白杨在2010-5-4 22:32:11的发言:

这是清代书法家钱泳《履园丛话》里关于制衣者的一段小文章。我同意冷云,“不问尺寸”的裁缝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制衣规律,恐怕脱离了具体尺寸是无法让人完全满意的。我想这个故事野[也]可能体现中国文化这一大的语境,“少许”、“适中”、“若干”,我们更习惯凭感觉寻找平衡,数字反而将人们的感觉限制起来,会有不那么合适的情况出现。

老师刚贴的美文很好看,只是觉得有些不像语用学,而像是教育学、心理学或是厚黑学。可能这就是新兴学科的特点吧。

[em09]

      

        一篇文章,不管是主题还是细节,都可以有多理解;这里希望能从言语交际怎样取得成功的角度来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6 15: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0-5-3 21:06:05的发言:

(换一个角度,交际就成功了。)

                                                                                     特殊的呵护

    乔伊 编译

         去年春天,我作为实习医生给骨科医院的尼尔医生做助手。   

         一天夜里,一个父亲抱着一个啼哭的小男孩儿,急匆匆地走进接诊室。那父亲说:“就在20分钟前,我4岁的儿子不慎从窗台上摔了下来。”   

         我给男孩儿做了初步诊断:左手腕向后偏折大约45度。我决定安排他照X光。   

         但是,那男孩一直哭闹不停,躲避着不让我碰他受伤的手臂,无论他的父母怎样哄劝都没用。最后,他干脆躲在门口拐角处,说什么也不肯进入X光室。   

         我语气生硬地对他说:“请你听从医院的安排!否则,我们没办法为你治疗。”但是,固执的男孩儿依然又哭又闹地跑到他父亲身后。   

         正当我无计可施时,尼尔医生走过来。他微笑着问男孩儿:“孩子,你叫什么名字?”   

        “杰瑞!”“杰瑞,你几岁了?”“4岁。”男孩儿抽泣着。   

        “真是个棒小伙儿!”尼尔医生伸出手摸了摸男孩儿的头发,“谁是你的好朋友?”   

          男孩儿慢吞吞地从身后的背包里掏出了一只毛绒玩具熊,递到了尼尔医生的面前说:“是维尼。”   

        “啊!它可真是个可爱的小家伙。我想,维尼知道你受伤一定很难过吧?你要赶快让医生帮你治好手腕,你的朋友还在等你和它一起玩呢!”尼尔医生微笑着说。   

          男孩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跟着尼尔医生走进X光室。突然,他转过头对尼尔医生说:“可是,我从窗台上摔下来的时候,维尼也掉到了地上。而且,我还摔到了它的身上。”   

         “噢!那么说,你的朋友也受伤了,需要和你一样的治疗。不过,它是一个坚强的孩子,因为它始终都没有哭闹。”尼尔医生微笑着说。   

          男孩儿努力地控制着眼眶中滚动的泪水,顺从地随尼尔医生站到了X光机的前面拍了照,之后,尼尔医生也给玩具熊拍了照。   

          片子显示出,男孩儿骨折的地方严重移位,必须接受断骨复位手术。男孩儿和玩具熊并肩躺在轮床上,我推着他走进石膏室。麻醉师给他打了麻药,随着麻药生效,男孩儿昏沉睡去。   

          在尼尔医生的指导下,我扶住男孩的胳膊,尼尔医生把他的肘部变成90度,用牵引法将内折的部位拉开一点儿,然后“喀嚓”一声把骨头重新复位。我托起男孩儿的胳膊,尼尔医生为他缠上了石膏绷带。然后,将男孩儿推进病房,由他的父母照料。   

          当我清洗完毕回到诊室时,看到尼尔医生正在玩具熊的一条胳膊上裹石膏绷带,并打了一个吊腕带套在了它的脖子上。   

         “您对孩子还真有办法!”我微笑着对尼尔医生说。   

           尼尔医生微笑着回答:“一个孩子,除了肉体的伤痛,他的内心世界更需要我们的呵护。”


尼尔医生真好!很温馨的故事。看来处处都是语用学呀!我也觉得跟孩子在一起就要用孩子的方式跟他们沟通~

所以表弟表妹们特别喜欢我哈哈,虽然我比他们大好多岁[em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9:21 , Processed in 0.05920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