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子非鱼

[教学相关] [汉语发展史]答疑讨论专用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9 09: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我想问一个关于汉语未来发展的问题,最近看到一个这样的帖子(http://hi.baidu.com/christinelavender/blog/item/c12a6cf4af40cddbf2d385d3.html),

讲的是90后“火星文”,看起来虽然有趣,但有些搞笑荒唐,之前的网络语言,现在的“火星文”,“新新语言”层出不穷,这是一种“哗众取宠”吸引人眼球的方式,还是预示着汉语正在一点一点的改变?抑或说这个改变成功出现前种种“失败的尝试”?现在无法确说汉语的未来一定会是什么样子,关于汉语未来也曾争论不休,如果说汉语在相当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那么,在比“相当相当长”还要长的时间之后呢?未来的未来又是否会出现一种“世界语言”?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和而不同”,在并立的状态下也会有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最终的最终是否会“天下大同”?

    网络语言、“火星文”、“新新语言”等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至于其未来发展怎么样,我想谁都难以下结论。我也只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吧。我觉得网络语言、“火星文”、“新新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它们只流行于一定领域或范围、一定人群中间;这个范围和人群以外的人是难以解读的。我想起了“女书”,曾流行于我国湘南江永县潇水流域,是当地妇女专用的文字符号,这种文字传男不传女,男人不学也不用。其中道理差不多吧。我还是倾向于同意放任自流、任其自行发展。语言文字的发展必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是能适应社会发展,那这种语言文字会在更广的范围流传。汉语也是开放的语言,它在发展过程中必定会吸纳一些新的成分,这种吸纳并不是无原则的,而要遵循普遍性、必要性、明确性。

    至于汉语的发展吗,主要就是会不会拼音化的问题,官方的解释就是说汉语与汉字是相适应的,因而不会拼音化。但是有一种情况,记不清是越南语还是土耳其语了,起初是表意性文字,之后是通过国家强制力推行了表音文字。因此,我觉得要通过国家强制力去进行汉语拼音化的话也行得通,只不过会丢失汉语所保留下来的文献资料以及文化。

    “世界语”也曾经有人发明并试图推行过,最终还是没能进行下去。世界语固然对交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语言文字的功能不仅仅是交际,它还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哪个国家或民族都想保留自己的文化,改用世界语是比会对自己的文化造成冲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31 10: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个小问题,骚扰一下!

我在上荣誉学士班的课的时候提到了见系字和精组字的合流问题,学生都不明白,另外,我后面的课中本想用一些方言材料,但涉及音韵,现在都不知道怎么用了。所以我想问问汉语发展史和古汉语中对这方面的讲解程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31 10: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日月光华在2009-10-29 9:32:36的发言:
QUOTE:

老师,我想问一个关于汉语未来发展的问题,最近看到一个这样的帖子(http://hi.baidu.com/christinelavender/blog/item/c12a6cf4af40cddbf2d385d3.html),

讲的是90后“火星文”,看起来虽然有趣,但有些搞笑荒唐,之前的网络语言,现在的“火星文”,“新新语言”层出不穷,这是一种“哗众取宠”吸引人眼球的方式,还是预示着汉语正在一点一点的改变?抑或说这个改变成功出现前种种“失败的尝试”?现在无法确说汉语的未来一定会是什么样子,关于汉语未来也曾争论不休,如果说汉语在相当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那么,在比“相当相当长”还要长的时间之后呢?未来的未来又是否会出现一种“世界语言”?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和而不同”,在并立的状态下也会有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最终的最终是否会“天下大同”?

    网络语言、“火星文”、“新新语言”等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至于其未来发展怎么样,我想谁都难以下结论。我也只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吧。我觉得网络语言、“火星文”、“新新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它们只流行于一定领域或范围、一定人群中间;这个范围和人群以外的人是难以解读的。我想起了“女书”,曾流行于我国湘南江永县潇水流域,是当地妇女专用的文字符号,这种文字传男不传女,男人不学也不用。其中道理差不多吧。我还是倾向于同意放任自流、任其自行发展。语言文字的发展必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是能适应社会发展,那这种语言文字会在更广的范围流传。汉语也是开放的语言,它在发展过程中必定会吸纳一些新的成分,这种吸纳并不是无原则的,而要遵循普遍性、必要性、明确性。

    至于汉语的发展吗,主要就是会不会拼音化的问题,官方的解释就是说汉语与汉字是相适应的,因而不会拼音化。但是有一种情况,记不清是越南语还是土耳其语了,起初是表意性文字,之后是通过国家强制力推行了表音文字。因此,我觉得要通过国家强制力去进行汉语拼音化的话也行得通,只不过会丢失汉语所保留下来的文献资料以及文化。

    “世界语”也曾经有人发明并试图推行过,最终还是没能进行下去。世界语固然对交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语言文字的功能不仅仅是交际,它还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哪个国家或民族都想保留自己的文化,改用世界语是比会对自己的文化造成冲击。

火星文、新新语言等的出现其实是一种年龄级差现象,它只出现在特定的年龄段(年轻人中),过了这个年龄段后,90后的人的使用频率也会逐渐减少。而新的年轻一代又会接着使用甚至创造出新的语言变异形式。应该说这些文字只是在这个特定的言语社团内部具有潜在的社会声望,但在全社会仍是非标准形式,因而对标准语体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31 10: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化字的问题

最近看到一个北齐时的石碑拓片,发现上面有一个“万”字,其他字都是繁体字,只有这一个是现代简体字,意思一样。所以就想问一下子非鱼老师,“万”的字形的演化过程。我们现在使用这样一个简体形式,根据是什么,是不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这样一种形式,还是说这仅仅是个巧合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31 17: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逐梦在2009-10-31 10:19:10的发言:

有个小问题,骚扰一下!

我在上荣誉学士班的课的时候提到了见系字和精组字的合流问题,学生都不明白,另外,我后面的课中本想用一些方言材料,但涉及音韵,现在都不知道怎么用了。所以我想问问汉语发展史和古汉语中对这方面的讲解程度?

古汉语课原本有音韵部分的,在第二学期,吕老师具体讲了什么我也不太清楚,我这两周讲古无轻唇音等问题时,他们好像还有印象。现在荣誉学士班的学生如果都是四年级,那没有上过汉语发展史课,如果有三年级的,那正在上。我的课上会涉及这两组字,但还没到呢,你讲的是中古以后的问题了吧?我在课上涉及语音也用方言材料,他们基本上能懂。不过,像照、见、精的分合本身就很复杂,咱们学生没有语音学基础,讲细了会让他们糊涂的。我的课上一般也不详细讲,只是让他们有个印象,现代汉语的j、q、x、z、c、s、zh、ch、sh、g、k、h这些声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31 17: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逐梦在2009-10-31 10:37:37的发言:
最近看到一个北齐时的石碑拓片,发现上面有一个“万”字,其他字都是繁体字,只有这一个是现代简体字,意思一样。所以就想问一下子非鱼老师,“万”的字形的演化过程。我们现在使用这样一个简体形式,根据是什么,是不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这样一种形式,还是说这仅仅是个巧合呢?

许多汉字在历史上就有多种异体,其中有些是繁简的不同写法,简化汉字时大多数是选用了古代已有的简体字。具体的数据可以参看张书岩等人的《简化字溯源》。

关于“万”字,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这个简体和繁体原本是表示不同的词,表示数词都是假借的结果,证据是西周铭文中已有这个简体;有人认为这个形体是从汉碑开始出现的,是繁体的“萬”简写的结果,具体简化过程可以参看李乐毅的《简化字源》。

如果我没记错,木兰是研究魏晋碑刻文字的,应该听听她的意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31 17:29:2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 09: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09-10-31 17:27:41的发言:

许多汉字在历史上就有多种异体,其中有些是繁简的不同写法,简化汉字时大多数是选用了古代已有的简体字。具体的数据可以参看张书岩等人的《简化字溯源》。

关于“万”字,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这个简体和繁体原本是表示不同的词,表示数词都是假借的结果,证据是西周铭文中已有这个简体;有人认为这个形体是从汉碑开始出现的,是繁体的“萬”简写的结果,具体简化过程可以参看李乐毅的《简化字源》。

如果我没记错,木兰是研究魏晋碑刻文字的,应该听听她的意见。


受教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 09: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09-10-31 17:09:58的发言:

古汉语课原本有音韵部分的,在第二学期,吕老师具体讲了什么我也不太清楚,我这两周讲古无轻唇音等问题时,他们好像还有印象。现在荣誉学士班的学生如果都是四年级,那没有上过汉语发展史课,如果有三年级的,那正在上。我的课上会涉及这两组字,但还没到呢,你讲的是中古以后的问题了吧?我在课上涉及语音也用方言材料,他们基本上能懂。不过,像照、见、精的分合本身就很复杂,咱们学生没有语音学基础,讲细了会让他们糊涂的。我的课上一般也不详细讲,只是让他们有个印象,现代汉语的j、q、x、z、c、s、zh、ch、sh、g、k、h这些声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关系。

哦,我主要是用中古之后的演变,以后上课时注意一下。

多谢!

多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 12: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09-10-31 17:09:58的发言:

古汉语课原本有音韵部分的,在第二学期,吕老师具体讲了什么我也不太清楚,我这两周讲古无轻唇音等问题时,他们好像还有印象。现在荣誉学士班的学生如果都是四年级,那没有上过汉语发展史课,如果有三年级的,那正在上。我的课上会涉及这两组字,但还没到呢,你讲的是中古以后的问题了吧?我在课上涉及语音也用方言材料,他们基本上能懂。不过,像照、见、精的分合本身就很复杂,咱们学生没有语音学基础,讲细了会让他们糊涂的。我的课上一般也不详细讲,只是让他们有个印象,现代汉语的j、q、x、z、c、s、zh、ch、sh、g、k、h这些声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关系。

      严重同意这种处理方法![em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 12: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09-10-31 17:27:41的发言:

许多汉字在历史上就有多种异体,其中有些是繁简的不同写法,简化汉字时大多数是选用了古代已有的简体字。具体的数据可以参看张书岩等人的《简化字溯源》。

关于“万”字,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这个简体和繁体原本是表示不同的词,表示数词都是假借的结果,证据是西周铭文中已有这个简体;有人认为这个形体是从汉碑开始出现的,是繁体的“萬”简写的结果,具体简化过程可以参看李乐毅的《简化字源》。

如果我没记错,木兰是研究魏晋碑刻文字的,应该听听她的意见。


  

      非鱼老师已经把“万”字繁简形体的争论说得很清楚了!受教了!

       我个人认为,数词“万”是个假借字;这个简写的字形“万”是汉代出现的,万的本意是“蝎子”,《说文》“萬,虫也”,甲骨金文篆文中这个象形字都比较形象,钳子、头部、身子、尾巴俱全。汉代时简化形体为“万”;“萬(万)”被借去表示数量后,又用“蠆(虿)”(chai4)表示“蝎子”,简体的“万”、“虿”都沿用至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7 09:44 , Processed in 0.08285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