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白水

【悬赏】分析一下这个小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4 23: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白水)以下是引用冰鉴在2009-11-3 8:38:50的发...

人们为什么要去享受刺激,我认为可以这样解释:

人的感情是要有起伏波动的,反之会很闷很无聊。但这个起伏波动又从何而来呢?生活是平淡的,轰轰烈烈的爱情或生离死别总不是轻易可以遇到的。于是乎产生了需求----人们需要素材,可以让他们或喜或悲或怒的素材,电视剧恰好弥补了这个空白。

当然很多人是不需要这个素材的,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充实,他们自己的故事已然可以让他们忙得不亦乐乎,当然就无须去关心别人的甚至是虚构的故事了。

至于第二个问题,审美活动和现实活动有什么区别,我并不认为看电视剧是一种审美,这只是一种消遣而已。何为审美?在我看来有很强的主动性,要去用自己的眼光积极地去探求美,但看电视剧不同,它只是被动地接受,就算是有意地回放某个片段,也不能因此就称得上是审美。当然看电视剧也不是就不能成为审美,不过个例,不作为研究对象。                 

那就谈谈看电视剧消遣与现实活动的区别吧,这就回到了第一个问题。人们看电视剧时会哭会笑,他们不是在为电视剧中的人物而哭,他们是为自己而哭,不是因为自己悲哀而哭,而仅仅是为了需要哭而哭。为什么需要哭?因为不哭不笑的日子太无聊了。为什么哭过之后会觉得“白哭”?因为他所哭的那个事实基础是虚构的、不存在的。试问,假若是他生活中真实的亲人或朋友,先是确诊了肝癌,又说不过是囊肿,他会什么反应?他会埋怨朋友或亲人让他“白哭”吗?当然不会。除了欣喜还是欣喜吧,说不定还会感谢上苍,去上柱香什么的。这就是看电视剧消遣和现实活动的区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4 23: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木耳)以下是引用冰鉴在2009-11-3 8:38:50的发...

我本人对于喜欢的电视剧很容易沉迷,且沉迷程度深,持续时间长。

但我只会为一种结局耿耿于怀,那就是导演不交待清楚结局,吊人胃口,这是我唯一不能接受的。

除此之外,例如文中的这部电视剧,我只会觉得导演结局安排的比较突兀不自然,而不会认为被导演忽悠了

不过电视剧这种东西见仁见智,应该是人人观点不同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5 01: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来捣鼓下~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大悲之后有个反弹效应,所谓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从男当家来说,一个男人看电视剧会被弄得掉泪,之后却发现是自己没有看完全局所致,心生被欺骗的感觉,觉得丢了男子汉不轻易落泪的尊严,觉得失了面子,陡生抱怨:“白哭了!”。浪费了感情,觉得不满,牢骚一句:“白哭了!”

肥皂剧充满了现实中的各种不寻常的事件,当然给人以强烈的刺激咯。人寻求刺激也是正常心理现象嘛,如果太单调的话,久而久之,人会产生心理疾病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5 18: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令观众感动的,未必是女主角和父母生离死别的场景,也许只是对未来悲剧结局的预期。所以一旦看到大团圆的结尾,就会有被欺骗的感觉,也就认为自己是“白哭了”,认为导演不负责任。

这就让我进一步想到了一个问题,对同样程度的付出,如果结果不同,我们对那段付出的评判也许就会不同。比如救助落水者,人救活了,而救人的人上岸后都是溺水昏厥,我们设想两个场景:

一、过了不久,他自己,或者是在群众的极力抢救下,那人醒过来,蹦蹦跳跳地回家了;

二、那人体质较弱,经抢救无效死亡。

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返回去想他们救人时候的情景,会不会觉得第二种更加壮烈,更能赚人眼泪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5 23:49: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这种人情剧,无非是剧中人活得惨痛,我们花了眼泪,两样都是成本。眼泪流了,却忽然发现人家不甚惨痛,仿若白白交了订银,收回是不成了,披散了头发装疯卖傻去和编剧导演闹,又发现是自己一方心甘情愿定的这份买卖。早就抱定了是小人的心理,不管主观客观就想让那主角命途多舛,现在又拿什么去和人家理论。估计准有说我刻薄的,可又有几个是每晚守在电视机前看无波无折就花好月圆和和美美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6 00: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草摩汀竹在2009-11-5 23:49:02的发言:
看这种人情剧,无非是剧中人活得惨痛,我们花了眼泪,两样都是成本。眼泪流了,却忽然发现人家不甚惨痛,仿若白白交了订银,收回是不成了,披散了头发装疯卖傻去和编剧导演闹,又发现是自己一方心甘情愿定的这份买卖。早就抱定了是小人的心理,不管主观客观就想让那主角命途多舛,现在又拿什么去和人家理论。估计准有说我刻薄的,可又有几个是每晚守在电视机前看无波无折就花好月圆和和美美的?

呵呵,按汀竹的意思,这就好比是买了一份看跌期权,标的资产价格大涨,只好放弃行权,白白交了期权费。所以持有期权的人,自然是希望行情越差越好,果然,买看跌期权的人心里都是有些邪恶的,一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6 00: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来说说我的看法。

先来让我们看看这篇小文的题目:《白哭了》。什么是“白哭了”呢?白哭了就是说看到这样的结局,“我”真不值得为先前的那些情节而掉眼泪。作者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这样的结局——主人公又活过来了——与作者原先的心理期待是不一样的。那么,什么样的结局才不让作者白哭了呢?什么样的结局才能符合作者本来的心理预期呢?显然是主人公患癌症,不治身亡。

请大家试想一下,如果这个又贤惠又勤劳的好媳妇就是你的邻居,是你每天上下班都能看见的小张,而她上星期被告知患了癌症,并且已到晚期,那么你应该会像看电视的那一家人一样,为她心痛。而当你知道原来这只是一场误会,小张患上的只是一种普通的疾病,而且很快就能康复出院,你肯定不会觉得自己之前的眼泪是“白流了”,说不定你又哭了——那一定是喜极而泣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我们在现实中那么期待一个好人能得到好报,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却又在潜意识里期待一个悲惨的结局呢?

人在现实生活中和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存在两种不太相同的心理状态。现实生活是功利的,而审美活动是非功利的。现实生活是道德的,而审美活动是超越道德的。那么很显然,“好人有好报”是一种现实的、功利的、带有道德判断的期待。而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人们往往超越了这些,因此会期待一个更具美学色彩的结果——在这里表现为希望主人公患癌症,不治身亡。

请大家再想一下,如果换成一个不好不坏的结尾(比如患了癌症但是早期,还有治疗希望)观众会作何感想?要不干脆来一个开放式的结尾:病人被推进了手术室,然后就结束了。至于手术的结果怎么样,全凭电视观众自己去猜想。换成这样的结尾行不行?当然可以。但观众肯定又会觉得自己白哭了,要不就是心里没着没落的,还是不爽。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在超越道德的,非功利的心理作用下,人们期待的往往是最最糟糕的一个结果?

我觉得这可能和人性中本能追求的“崇高”有关。“崇高”是一个与“优美”相对的美学概念,它是指“事物形体上巨大有力或精神上伟大雄浑,令人震惊或崇敬、神往的特性。”(《美学小辞典》第4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崇高”一词既可以指物体的崇高,也可以指精神的崇高。在这里我们撇去物体的崇高不谈,只来看看精神上的崇高。“精神的崇高是人在为进步事业而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胸怀、坚强意志、非凡才能和勇敢行为等高尚伟大的思想、品格、行为,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最充分的显现。”(同前注)这个标准放到材料中那位电视剧的主人公身上,完全合适。“……贤妻良母,孝敬父亲、婆婆,疼爱老公和孩子,照顾兄嫂、妹妹,在工作中还横遭小人的陷害,更加不幸的是,在历经各种磨难新开辟的事业刚刚有点起色时,她又被诊断患了肝癌。”在这里,女主人公在面对生活的艰辛、命运的不公时所表现出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孝老爱亲等等优秀的品质,足以构成一种“精神上的崇高”。这种精神上的崇高会使人信服、感奋、神往和赞叹——电视观众跟着情节泪流满面便是这些情绪的外化表达。而在中国人传统的心理习惯中,这种崇高的最高境界常常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已经是这种崇高的极致表现了,因为不可能有比生命的结束代价更大的了。所以,在审美层面上,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期待一个最为悲惨的结局,以达到审美心理的平衡。而“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样善良的结局,却在心理上大大削弱了该电视剧之前表现的崇高,给电视观众造成了审美心理的失衡。这也就难怪大家要抱怨“白哭”了。

另外还想说一下的是,为什么小朋友在听爸爸妈妈讲故事的时候,总是期待“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呢?我想这可能还是与审美的非功利性有关吧。小孩子听故事可能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审美的过程。他们的逻辑往往比较简单。在他们的概念里,童话人物只有好人和坏人之分。王子和公主战胜了妖怪,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自然是值得庆幸的。小朋友听故事通常都是带着强烈的价值判断的,是非分明。他们当然更不能理解人性的复杂。因此,“好人有好报”会是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结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6 0:43:5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6 22: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寒凝在2009-11-6 0:08:10的发言:

呵呵,按汀竹的意思,这就好比是买了一份看跌期权,标的资产价格大涨,只好放弃行权,白白交了期权费。所以持有期权的人,自然是希望行情越差越好,果然,买看跌期权的人心里都是有些邪恶的,一笑:)

我咋觉得,人家都那么个雅,就咱们俩这么市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5 01: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上面几位的分析我觉得很佩服 斗胆也来说几句 水平很低 还请大家见谅 呵呵 

文章标题“白哭了”,看到这里我就觉得很奇怪,怎么会有“白哭了”这样的想法?哭是人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人们通常在难过、委屈、感动等情况下会哭,但不管怎么说,哭了就表示某种感情被表达、被宣泄出来了,或者意味着心里受到外界的触动有感而发,某种程度上来讲我认为是一种心灵和生命的体验,哭过、感动过、甚至仅仅是有同感过,这样以后心灵的体验变得更丰富了,从个人的角度讲,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令人欣喜的事,无关这心情是好是坏。比如我们学生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说,下周我们要考试,然后大家都拼命复习,结果又没有考,很多人就会说,哎呀我白复习了!这岂不是很可笑?知识是学在你自己的肚子里,难道是学给老师的?

从导演和电视剧的角度来说,即使它的初衷是忽悠观众,可是我想,聪明的观众是永远不会被忽悠的,不仅不会,还能从里面收获许多。艺术高于生活,但来源于生活,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也很常见,窃以为,审美活动和现实活动的界限是模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5 01: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芒夏在2009-11-15 1:01:22的发言:

从导演和电视剧的角度来说,即使它的初衷是忽悠观众,可是我想,聪明的观众是永远不会被忽悠的……

呵呵,其实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被忽悠,忽悠是无处不在的:)那么什么是“忽悠”,忽悠就是一种叙事操控,而这种东西,在我们周边到处都是,广告、报纸、网络新闻……,操纵无处不在。凡是听过我用叙事学来分析古典小说的,对此都会有所认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6:19 , Processed in 0.05841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