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抱香斋

[教学相关] “中外文学交流专题”课程参考书目及作业交流专用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10: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seashell在2009-11-27 1:47:41的发言: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读书报告

王学双  200640013 汉语0601

很好,读了就有收获,读了就有体会。这个收获是自己的,不用管别人的评价。正式不正式没关系,我一向觉得“文无定法”。“两年多了还是新手”,这个,你觉得有感觉的帖子就插插嘴,会升得很快,对自己也是个锻炼。

钱钟书在文中对翻译技法的总结自然是很精彩,读过这篇文章,对翻译会有更深的理解。你从林译小说的优缺点谈到对钱钟书的影响,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确实,现代文学史上的许多大家都谈到林译小说对他们的影响,我想这主要是他们处在新旧交替的时期,不能忽视他们从古文培养起来的阅读习惯。

关于使用译本进行研究是否有偏颇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研究,照样可以进行深刻独到的分析。不过在给学生讲外国文学作品时,我觉得可以适当地把原作的美告诉大家,或者提醒译本的价值和不足,不能让人以为“外国文学”就是“翻译的外国文学”。

你谈到的“欧化”现象,确实是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的典型现象。从翻译的角度来说,一种是不得已而为之,实在找不到对应的词语来进行“归化”翻译,更多的则是有意为之,就是鲁迅先生说的“硬译”或“异化”翻译,一方面是保存原作的风味,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尚不成熟的现代汉语补充养料。对于“欧化”,我认为可以警惕,但不必恐惧。现代汉语的发展历史很短,我们要从传统的语言中汲取养分,也要适当地从西方拿来,在这方面,张爱玲做得很好,所以她取得了成功。正如你所说的,“不同时代的中外文学、文化交流也是语言的交流,取长补短、融会贯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我国的语言变化发展的特点,汉语言在中外文学、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作用,语言本身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个别的字句还可以斟酌,另外在谈到一些现象时可以适当地举些例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30 08: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西王母的起源

------读《译余偶拾》的一点想法

杨罡鉴 200640017

近日拜读杨宪益先生的《译余偶拾》,其中关于中西方神话传说相互影响的篇目,丰富的材料,严谨的考证,让读者在兴趣盎然地阅读时,也不由赞叹作者在二十多岁之时便有如此功底。但读了《<穆天子传>的作成时代及其作者》后,我觉书中关于西王母起源的论述值得讨论。

文中作者的观点是《穆天子传》为汉武帝时期人所杜撰,而论据则是《穆天子传》与汉武帝见西王母的传说存在诸多巧合之处,因而作者还推测西王母的传说是由于汉武帝时人们的附会。

关于西王母的传说源于汉武帝时期,杨宪益先生有诸多证据。

其一,西王母见于《山海经》:“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逢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而《山海经》中不乏汉朝所添加的内容,所以不能排除这些关于西王母的描写是汉武帝时期的人伪作的;

  对于这一条,我认为是不成立的。因为除了《山海经》,还有别的被认为是秦汉以前的书记载过西王母。《尔雅·释地》中记载:“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 而《尔雅》在释“九州”时,没有“梁州”。先秦典籍中,除《禹共》之外《, 周礼》《、吕览》等书都无梁州。《尔雅·释地》“河西曰邕隹州”。陆德明《尔雅音义》:“案《周礼》及《尔雅》皆无梁州,则邕隹州兼有梁州之地也。⋯⋯汉时改邕隹州为梁州,改梁州为益州也。”这可以证明《尔雅》成书至少在西汉以前,何九盈也认为《尔雅》应是战国末期齐鲁人所作。虽然《尔雅》中的“西王母”仍是地名,但这个词确实见于先秦的典籍。另外,还有汉武帝当时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也能提供佐证。《淮南子》记载了嫦娥奔月的故事,而嫦娥所食的不死药正是来自西王母,可见此时西王母已经是神袛之类。淮南王刘安死于公元前122年,而汉武帝时期的西征,公元前127年仅达到了阴山一带,公元前121年到陇西一带,此时刘安已死,而汉武帝的西征之路还未通到大宛,当然不可能由大宛的国王“王母寡”附会出西王母。

其二,作者认为西王母的传说就是汉武帝时期人们对大宛国所了解的一些信息。因为《穆天子传》中西王母国到宗周、“群玉之山”的距离与《汉书》中长安到大宛、大宛距多产玉石的于阗的距离都十分接近,《穆天子传》中西王母国的风俗习惯也与大宛类似。这样的类似确实难以说是巧合,但还是不足以说明西王母的全部传说就是起源于此。《穆天子传》中西王母的传说的确很有可能是由造伪之人将西域大宛之事变造而成,但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在汉武帝的西征队伍到达大宛之前,《淮南子》中就有西王母的其他的传说。

其三,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的论述存在前后矛盾之处。作者先说西王母可能是由大宛国国王的名字演变而来,但后文中又说汉武帝时人们确信西王母国的存在,而且是在安息帝国以西。《史记大宛传》“安息国长老传闻条之有若水,西王母。”安息帝国即波斯,在波斯帝国西边的就是东罗马帝国了,因此作者又认为西王母国即汉代的东罗马帝国。

其四,根据作者考证,《穆天子传》中其他关于巡游的细节确有很多与汉武帝封禅之事类似,但这并不能说明《穆天子传》成书于汉武帝时期,也不能说明穆天子见西王母的传说源于汉武帝见西王母的故事。作者所引用的汉武帝见西王母的故事多来源于《汉武帝内传》、《汉武故事》、《洞冥记》,但这些书多为奇闻野史,作者和成书年代都很不确定,很可能比《穆天子传》还要晚,因此更可能是这些书模仿了《穆天子传》中的西王母传说。其实经作者推测《穆天子传》成书不会晚于西汉末年就能推测出一个大概的情况:《穆天子传》确实成书于西汉,但不能肯定成书于汉武帝时期,书中所载的西王母故事,天子巡游,应该是根据《史记》等记述历史的材料加工而成,因此才会和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有如此多的巧合,但汉武帝见西王母的故事则是后人根据《穆天子传》进行的再加工。

《穆天子传》这样的作品不仅具有歌功颂德的功能,更能神化统治者。神化统治者的目是要让百姓信服,而在信息传达十分缓慢的古代,皇帝封禅巡游的细节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老百姓所知晓,因而这时将这些细节附会到神话当中是没有必要的。因此,《穆天子传》可能并不是汉武帝时期歌功颂德的有意托古之作,而其成书年代在汉武帝以后至西汉末这段时间都有可能。

读完这篇笔记,我似乎发现杨宪益先生在这些考证文章中过于注重所考察的对象本体。就《山海经》《穆天子传》以及作者提到的其他一些载有西王母传说的古籍来说,确实可能推出西王母传说起源于汉武帝,但如果把眼界放宽,则会发现不同的结论。如从民族学和宗教的角度,西王母被认为是西部民族的一个古老的崇拜对象,是昆仑神话系统的中心,与东方蓬莱神话系统相对立。在战国时期中国东西部两大神话系统渐渐融合后,西王母的形象开始东方化,也就是向人的形象转化。还有学者认为,女娲和西王母有某种联系,现代出土的汉代人身蛇尾缠绕在一起的女娲伏羲图中,女娲可能就是西王母。由此也以得出西王母的传说不可能仅仅起源于汉武帝时期。不过杨宪益先生在写这篇文章时,可能还没有关于这方面的民族、宗教研究。

 

 

 

参考文献:《译余偶拾》杨宪益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尔雅〉的年代和性质》何九盈 语文研究1984年第2期

   《西王母异名论述》顾国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11月总第195期

   《西王母神话地域渊源考》刘宗迪

   《西王母原型探》沈天水 延边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8 17:3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嗯,看了两位同学写的,很专业,条理也很清晰。

自己写的太不像读书报告了,貌似思维有点跳动。。。

还是贴出来,请大家批评指正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8 17: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有感

              

             选择的背后
    

——  读《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有感

我一直以为,对西方中国形象的研究,应该将重点放在罗列史实、描述史料、辨别西方关于中国叙事的真伪上,即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西方的中国观究竟在什么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现实。读了周宁先生著的《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一书,才突然明白,既然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就不仅仅是研究中国,而是研究西方,研究西方的文化观念,既要了解西方的中国形象谱系,又要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发展有所了解。否则,若只是单纯地罗列出中国形象的“清单”,就和研究自身的中国形象无异了。一句话,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需要从众多的史料中发现历史的轨迹与逻辑结构,挖掘西方现代文化精神,探索其精神选择背后的机制。

首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马可波罗游记》、《曼德维尔游记》和《鄂多立克东游记》是中世纪晚期西方对东方那个神秘的、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世俗乌托邦式的“大汗的大陆”的描述。其中,《鄂多立克东游记》最写实,历史记载中确有鄂多立克其人,也有鄂多立克东游其事,但其在西方的影响却最小。而被称为“座椅上的旅行家”的曼德维尔杜撰的《曼德维尔游记》却让他同时代的人信以为真,流传最广。他从未去过中国,所以只能按照一般想象来描述中国和中国人,而按照一般想象来描述中国的人,才能赢得最多的读者。这就从形象学的角度提出了中国形象是如何被构筑的问题,曼德维尔按照他那个时代的一般想象来描述中国,也恰好反映了他那个时代欧洲关于中国的一般想象。巴柔说过:“形象学所研究的决不是形象真伪的程度……形象学也绝不仅限于研究对简称为‘现实’的东西所做的文学置换。它应该研究的是形形色色的形象如何构成了某一历史时期对异国的特定描述;研究那些支配了一个社会及其文学体系、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动力线。”[1]这句话的含义我不能全懂,但是可以窥见要研究中世纪晚期欧洲的中国形象,就必须超越真实与虚伪的叙事界限,使问题落实到形象本身上来,通过不同文本的研究,探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中国形象是如何被类型化的。形象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象征,它描述异域,也在描述中将自身文化中难以表达的欲望、不可名状的忧虑等以隐喻的方式表达出来,西方的中国形象就是西方现代文化精神的隐喻,是西方文化无意识的延伸。

明白了研究形象问题最本质的出发点,我觉得接下来的工作应该就应该看看西方选择的背后到底是什么了。以上三大游记或多或少都有虚构的成分,他们不约而同的将叙述重点放在中国的城市繁荣与大汗无上的君权上。它们反复歌颂大汗的国土广阔、物产丰富,行在城的世俗生活,汗八里的辉煌宫殿,大汗的权威与宽仁,几乎形成了标准化的表达式,君权和财富成了最动人的两个主题。巴松特认为:“奢侈生活风格对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它具有一种革命性的力量,带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商品方式与经济社会组织形态。”[2]中世界晚期的欧洲发生了诸多变化,商业资本作为一种世俗力量在进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同时也进入政治生活,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不仅仅是教堂,市政厅也富丽堂皇,集市和商业广场占地面积广阔,商品琳琅满目,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此时的西方人对中国王权统一、商业财富、感性奢侈的生活风格的想象和向往就是出于刚刚萌生的时代精神的召唤,这种精神完全否定了中世纪基督教禁欲主义,但一时还难以被众人接受,西方人正是在对中国交织着困惑与怀疑、倾慕与向往的复杂情绪中表达着自己对世俗精神、商业利润、城市生活的向往,他们通过谈论一方异域土地的财富和君权,一步一步接近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望世界。他们并不在乎所描述的是否属实,也不清楚这块奇异的大陆具体位置,只是在对他者的充满理想化的描述和讨论中,审视自身,解放本土文化与意识。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以前有位文学老师在课上给我们强调过一个关键词,“选择的背后”,大意就是说我们在看待问题时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某个人做了什么,而是他这样选择的背后是什么,从对方的动机出发,也许不少无法理解的现象就可以被接受了。前段时间,有朋友抱怨情侣之间的吵架出语太伤人,其实换一个角度,对方讲出这些重话也是出于太在乎、害怕失去,也就不会再斤斤计较了。

言归正传,在我的印象中,形象学是门很高深又有些许枯燥的学问,但是阅读了《天朝遥远》,作者在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中渗入形象学理论,很有意思,也从知识层面学习到西方人眼中中国形象的演变与发展,这既是对中国本身历史地理文化的研究,也灌注了整个西方现代文化的发展演变历程。







[1]《比较形象学》,孟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6页。

[2]《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刘小枫编,第75-76页。

by  吴媛   200640016

PS:推荐《天朝遥远》,很不错的书,可以学到不少理论知识,而且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很有意思。这在学术性著作中是很难得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30 22:56:3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8 20: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晓然在2009-12-28 17:32:34的发言:

                 选择的背后

                             ——  读《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有感

我一直以为,西方中国形象的研究,应该将重点放在罗列史实、描述史料、辨别西方关于中国的叙事的真伪上,即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西方的中国观究竟在什么程度上反应了中国的现实。读了周宁先生著的《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一书,才突然明白,既然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就不仅仅是研究中国,而是研究西方,研究西方的文化观念,既要了解西方的中国形象谱系,又要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发展有所了解。否则,若只是单纯地罗列出中国形象的“清单”,就和研究自身的中国形象无异了。一句话,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需要从众多的史料中发现历史的轨迹与逻辑结构,挖掘西方现代文化精神,探索其精神选择背后的机制。

……

by  吴媛   200640016

PS:推荐《天朝遥远》,很不错的书,可以学到不少理论知识,而且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很有意思。这在学术性著作中是很难得的。

路过进来看了一眼,逻辑清晰,观点明确,很好。里面的有些话,如“要研究中世纪晚期欧洲的中国形象,就必须超越真实与虚伪的叙事界限,使问题落实到形象本身上来,通过不同文本的研究,探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中国形象是如何被类型化的”,这种思路其实同样适用于你的毕业论文——“唐诗中的‘巴山’研究”。

第一句,“我一直以为,西方中国形象的研究,应该将重点放在……”,其中的“西方中国形象的研究”这一短语有歧义,还是在前加一个“对”字,消除歧义为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8 20:23:1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00: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晓然在2009-12-28 17:32:34的发言:

                 选择的背后

                             ——  读《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有感

by  吴媛   200640016

我第一次看到这份作业的感觉也是:语言流畅,逻辑清晰。似乎在阅读了周宁先生这部汪洋恣肆的著作后,作者也沾染了一些相似的习气。我注意到很多词语或术语似乎来自原作,但作者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组织起来后,传达得十分到位。尽管在观点认识上没有更多超越之处,但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上是很准确的。

我上次说过,在中外文学交流方面,除了个体或流派的影响与接受之外,唯一可以延伸的领域就是形象学研究,因为这属于两个民族精神互动交流的范畴。几乎所有有关异域的形象描写都是社会集体想象物,作者的表达都有意无意地意识形态化或乌托邦化,都充斥着定型化或曰套话(sterotype)模式,像中国只是西方的一个文化他者,折射的是西方的欲望和想象。法国的形象学派偏重于“知识考古”,不过像周宁的形象研究则更多地受到后殖民主义的影响。除了域外的中国形象研究,我们最后一个专题“自塑形象”也应该属于此范畴。不过这些课上都没讲得很深很细,如果感兴趣还是希望大家课外多去阅读相关书籍,并循此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才是21世纪的交往理性?

白水老师的修改意见请你参考,另外我觉得最后一段也可以再考虑一下表述方式。文中还有错别字,如引用巴柔的那段话中就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0 22: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作业还需细看深思,稍后再批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30 22: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两位老师的回复,自己又将文章仔细阅读了一遍,确实有些错别字和个别表达有些别扭的地方,稍作了点修改。

谢谢两位老师的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30 23: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09-12-28 20:22:14的发言:

路过进来看了一眼,逻辑清晰,观点明确,很好。里面的有些话,如“要研究中世纪晚期欧洲的中国形象,就必须超越真实与虚伪的叙事界限,使问题落实到形象本身上来,通过不同文本的研究,探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中国形象是如何被类型化的”,这种思路其实同样适用于你的毕业论文——“唐诗中的‘巴山’研究”。

第一句,“我一直以为,西方中国形象的研究,应该将重点放在……”,其中的“西方中国形象的研究”这一短语有歧义,还是在前加一个“对”字,消除歧义为好。


经老师的提点,我是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的,研究“巴山”意象,确实属于想象学的范畴。但是光有理论知识,用起来还是觉得有好空,图书馆关于巴山的书都被我找遍了,并没有太大的收获,研究这个领域的著作并不多,关于巴蜀文化的倒是有一些。刚完成了开题报告,但是研究内容那一部分一直还空着,觉得目前掌握的资料还不足让我列出整个论文的框架。唉,脑子里的东西相当混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30 23: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抱香斋在2009-12-29 0:07:34的发言:

我第一次看到这份作业的感觉也是:语言流畅,逻辑清晰。似乎在阅读了周宁先生这部汪洋恣肆的著作后,作者也沾染了一些相似的习气。我注意到很多词语或术语似乎来自原作,但作者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组织起来后,传达得十分到位。尽管在观点认识上没有更多超越之处,但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上是很准确的。

我上次说过,在中外文学交流方面,除了个体或流派的影响与接受之外,唯一可以延伸的领域就是形象学研究,因为这属于两个民族精神互动交流的范畴。几乎所有有关异域的形象描写都是社会集体想象物,作者的表达都有意无意地意识形态化或乌托邦化,都充斥着定型化或曰套话(sterotype)模式,像中国只是西方的一个文化他者,折射的是西方的欲望和想象。法国的形象学派偏重于“知识考古”,不过像周宁的形象研究则更多地受到后殖民主义的影响。除了域外的中国形象研究,我们最后一个专题“自塑形象”也应该属于此范畴。不过这些课上都没讲得很深很细,如果感兴趣还是希望大家课外多去阅读相关书籍,并循此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才是21世纪的交往理性?

白水老师的修改意见请你参考,另外我觉得最后一段也可以再考虑一下表述方式。文中还有错别字,如引用巴柔的那段话中就有。

嗯,谢谢蒋老师这么认真的批改,辛苦啦。

看这本书的时候完全对作者就只有顶礼膜拜的份儿,怎么能将深刻的道理讲得这么深入浅出又文采斐然的,所以貌似一直处于被作者牵着走的状态,正如老师所说,“观点认识上没有更多的超越之处”。

看来,我的专业知识欠的还比较多,还得好好补补啦。不能一看到好书自己直接就晕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8:31 , Processed in 0.07059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