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09-11-15 0:19:42的发言:但还是主张,即使这类陈述动机可疑,但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也最好还是无罪推定。否则,证据不足也可以随意诛心,那将更可怕。对付这一类陈述,最有说服力的做法仍是陈述对陈述,即补全它省略、遮蔽掉的一些关键事实。 至于你前帖中说到:“如果前半句还可以看成是纯粹的历史陈述的话,我不知为何要加上后半句。他被批斗和他以后当领航人有什么必然联系么?如君所言,这种说明会有很多理解,可是这些理解真的会有那么大的差异么?作者的指向难道不是很明确么?去掉后半句就不能说明历史的本来面貌么?”呵呵,“作者的指向难道不是很明确么”,这还真不好说,至少我看到那个说明的时候就没看出你所理解的那种指向,在面对一条孤立材料的话,人的理解可能确实会有很大差异。 我的反应总是慢许多,现在更清楚我想表达的了。 对这种话,即使认为它是一句孤立的话,也就是说我们不去寻求这样的表达在中国有多普遍,不管它是不是一句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的话,就孤立的材料本身,也同样能分析出很多东西来。 这一句话,表面上是在陈述文革中的客观事实,但实际上作者(如明煌所说,这句话不是照片上的原话,应该是明煌摘自说明中的一句话,如果这样的话明煌就是我所批判的对象了)却在悄悄地对这客观陈述做了手脚,将有可能直接误导读者的理解。至于白水说他拍摄的其他照片是什么样的,这不是我所要考察的对象,我并不想追究拍摄者的主观意图,我只是想指出这种表达方式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的客观存在并不会因拍摄者的主观追求而发生变化,所以描述者换成明煌之后,问题也一样存在。 这种误导是怎么发生的? 就句意传达的必然性而言,势必夸大对事实的描述。通过前半句话,我们知道这是个“位高权重者”被批判,在那个“疯狂”的年代,“玉”石俱焚。那么后半句我们得到的信息是什么?照字面的意思我们可以明白的知道,这是对前面人物身份的加强描述,即他确实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位高权重者,是一个很有分量的历史个体。联系起来就可以得出,一个“(非常)位高权重者”被批判,在那个“(非常)疯狂”的年代,“(非常)玉”石俱焚。这种语气,显然要比前半句的表达更加激烈了许多。白水说不一定读出这种意思,那我倒要怀疑读者是不是故意不朝这方面去理解,因为这个可以从字面形式地推测出来,而不需要揣摩作者的心理。反倒是白水假设的那种情况,说他是不是受了文革的刺激,经过反思取得了更大的成就。这我就更不能认同了,他心里活动和精神活动我们怎么知道,这貌似不是从句子本身的形式出发了,如果不是联系其他材料获得,那倒更接近诛心了。 就句意传达的可能性而言,即使我的这种理解没有普遍性,一方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另一方面句意的外延本就很模糊,但这同样不能否认我疑问的价值。我们不是追求最好,而是寻求更好。只要能够消除有可能的一部分人的误解,而不产生新的更大或更多的误解,那么这种改进就是有效率的,因而也是可欲的。 当然,最后再重申一下,我不是否认这种句子的存在的必要,这种句子在有些场合尤其是历史的纵向评论的场合,有着它不可或缺的价值,但是放在照片的下面,却不是最合适的。 总结一下:在最大限度追求历史客观的场合,不能轻易地拿事后的事情来进行描述。 ps:模拟两个很相近的例子 1、一幅图:一个大人骑在小孩头上。 说明a:恶霸骑在小孩头上。说明b:恶霸骑在小孩头上,这个小孩后来就是大名鼎鼎的韩信。 2、一幅图:一个小孩被另一个小孩打。 说明c:一个小孩被另一个小孩打。说明d:一个小孩被另一个小孩打,被打的小孩是胡汉三,打人的那个小孩是潘冬子他爷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5 11:45:5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