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明煌

[原创]李振盛:让历史告诉未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4 23: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09-11-14 23:15:03的发言:

说话人总有他最想证明的东西,否则大家写东西也不用字斟句酌了。如果一句话的含义不好推断,那么启蒙者又如何进行启蒙呢。

哪种陈述没有价值?至于可不可以替代,好像不一定没有吧。

呵呵,一句话的“含义”,和这句话的陈述者“最想证明的东西”,两者可以直接划等号么?不错,每个说话人都会有他的说话意图,但,很多时候,作品的意义,和作者的意图并不是一回事,而且,作品的价值,也并不必须倚赖对作者意图的推断。启蒙者的文字能不能有启蒙价值,首先要看它的文字本身是否提供了足够的论点、论据和严密的论证,而不是对作者是否有启蒙动机的判定。当然,推断作者意图,不是不可以,所谓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但这种推断,也应按照正常的分析逻辑展开,即要有足够的论据,严密的论证,而不能在证据不足甚至只凭一句话的情况下,就直接得出某种结论。

至于说哪种陈述没有价值,这也要看怎么说。比如,谎言也是种陈述,遮蔽事实的叙述也是种陈述,当然你也可以说,这种陈述也有认识价值,但这个“价值”和我说的“价值”,就不全是一回事了。“至于可不可以替代,好像不一定没有吧”,这句话我又没看懂,也许你想说的是“至于可不可以替代,那也要看怎么说,不见得就不能替代吧”,是这个意思吗?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4 23: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09-11-14 23:41:04的发言:

即要有足够的论据,严密的论证,而不能在证据不足甚至只凭一句话的情况下,就直接得出某种结论。

“至于可不可以替代,好像不一定没有吧”,这句话我又没看懂,也许你想说的是“至于可不可以替代,那也要看怎么说,不见得就不能替代吧”,是这个意思吗?呵呵

白水前面一句批评得是,但是吵架往往难免简单化,否则秀才怎么能吵过兵。当然,偶这只是很不充分的辩解。

回应后面的话,我刚编辑得慢了,没看到此帖时我正在前面编辑帖子。我认为陈述当然有价值,但我们不能满足于已有的价值,而应该寻求更有价值的陈述方式。尤其历史,准确地陈述本身意义的确很大,而且对其解释的维度可能很广。但是,如果在这种陈述后面加上评论的话,其味道就要大大的变了,而且这种评论愈是伪装得客观,其流毒也就愈甚。即便作者不是故意而为,我们却也要分析他的潜意识,或者去指出这种纯粹与作者意识无关的纯表达形式的危害。当然,我不是否定评论的意义,评论和陈述两者无分轻重,但却不能既看上去在最大限度地秉持客观公正,又在后面偷偷地干着评论的勾当。这种风气的盛行,对被启蒙者的影响相当不好。被启蒙者可不会都如白水这样明辨是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5 00: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09-11-14 22:40:13的发言:

如果任仲夷当时挂掉了呢,深圳珠海还会发展么?为什么后面要加上这么一句,想证明什么呢。当他被批斗的时候,有多少人知道砍掉王实味的命令书上有多少人签上了大名。十年前,我会为看到这张照片而捶胸顿足;然而今天,如果把省委书记换成无名氏,我想我定会泪流满面。

在纪录片中,10万张照片中有很多就是关于无名氏或老百姓的,里面有一幅让我很震撼的照片,下午因为有事,发帖比较匆忙,没来得及在网上搜索到,这里补上:

1968年4月两名工厂的技术工人巫炳源、王永增因印发名为《向北》的油印小报,被视为是向往北方的敌国苏联,被判处反革命罪。其中巫炳源听完宣判后,就仰天长叹:这是什么世道啊?然后闭上眼睛,在宣判大会后的游街示众,直到押解到刑场枪毙时,他至死都没有再睁开眼睛。在他看来,不管睁眼还是闭眼这个世道都是一样黑。(纪录片里李振盛先生的回忆。)

李振盛:巫炳源王永增蒙难纪实 http://lizhensheng.blshe.com/post/38/3634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5 11:29:3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5 00: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09-11-14 23:56:44的发言:

白水前面一句批评得是,但是吵架往往难免简单化,否则秀才怎么能吵过兵。当然,偶这只是很不充分的辩解。

回应后面的话,我刚编辑得慢了,没看到此帖时我正在前面编辑帖子。我认为陈述当然有价值,但我们不能满足于已有的价值,而应该寻求更有价值的陈述方式。尤其历史,准确地陈述本身意义的确很大,而且对其解释的维度可能很广。但是,如果在这种陈述后面加上评论的话,其味道就要大大的变了,而且这种评论愈是伪装得客观,其流毒也就愈甚。即便作者不是故意而为,我们却也要分析他的潜意识,或者去指出这种纯粹与作者意识无关的纯表达形式的危害。当然,我不是否定评论的意义,评论和陈述两者无分轻重,但却不能既看上去在最大限度地秉持客观公正,又在后面偷偷地干着评论的勾当。这种风气的盛行,对被启蒙者的影响相当不好。被启蒙者可不会都如白水这样明辨是非。

呵呵,说的有道理,那么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

“文革之后,任仲夷成为深圳、珠海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领航人。”

你觉得这句话是“评论”还是“陈述”?

呵呵,我认为是陈述,不是评论,但即使如此,我也仍认为你的质疑很好,因为使我忽然想到即使纯粹的陈述,也是可以做手脚的,比如,一个著名的例子:

“国王新娶了妻子,国王前妻的儿子死了。”

但还是主张,即使这类陈述动机可疑,但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也最好还是无罪推定。否则,证据不足也可以随意诛心,那将更可怕。对付这一类陈述,最有说服力的做法仍是陈述对陈述,即补全它省略、遮蔽掉的一些关键事实。

至于你前帖中说到:“如果前半句还可以看成是纯粹的历史陈述的话,我不知为何要加上后半句。他被批斗和他以后当领航人有什么必然联系么?如君所言,这种说明会有很多理解,可是这些理解真的会有那么大的差异么?作者的指向难道不是很明确么?去掉后半句就不能说明历史的本来面貌么?”呵呵,“作者的指向难道不是很明确么”,这还真不好说,至少我看到那个说明的时候就没看出你所理解的那种指向,在面对一条孤立材料的话,人的理解可能确实会有很大差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5 00: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明煌在2009-11-15 0:13:18的发言:

在纪录片中,10万张照片中有很多就是关于无名氏或老百姓的,里面有一幅让我很震撼的照片,下午因为有事,发帖比较匆忙,没来得及在网上搜索到,这里补上:

1968年4月两名工厂的技术工人巫炳源、王永增,因印发名为《向北》的油印小报,被视为是向往北方的敌国苏联,被判处反革命罪。
其中一人听完宣判后,就仰天长叹:这是什么世道啊?然后闭上眼睛,再也没有张开,在他看来,不管睁眼还是闭眼这个世道都是一样黑。(纪录片里李振盛先生的回忆。)

李振盛:巫炳源王永增蒙难纪实 http://lizhensheng.blshe.com/post/38/36342




这也正是我想说的,即使推求说话者的动机,也应按照正常的分析逻辑展开,即要有足够的论据,严密的论证。比如,如果这个拍摄者拍的全都是高官,或者主要是高官,如果能抓到这种论据,那么再来推求动机,至少也会理由充分一些。这个过程,是不能省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5 01: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09-11-14 22:53:55的发言:

呵呵,几年前跟剩翼兄聊天,我们都说到,不管陈凯歌后面拍的片子有多烂,就凭一部《霸王别姬》,他也足以在中国当代电影史上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对于那段历史的反思和批判,一部《霸王别姬》也许抵得上几千万字。把美好东西的逝去展现给世人,我想起了一句评价《追忆是水年华》的话:普鲁斯特之后,一种巨大的美从此消隐。《霸王别姬》很恰到火候地表现了一种美的消隐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5 11: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09-11-15 0:19:42的发言:

但还是主张,即使这类陈述动机可疑,但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也最好还是无罪推定。否则,证据不足也可以随意诛心,那将更可怕。对付这一类陈述,最有说服力的做法仍是陈述对陈述,即补全它省略、遮蔽掉的一些关键事实。

至于你前帖中说到:“如果前半句还可以看成是纯粹的历史陈述的话,我不知为何要加上后半句。他被批斗和他以后当领航人有什么必然联系么?如君所言,这种说明会有很多理解,可是这些理解真的会有那么大的差异么?作者的指向难道不是很明确么?去掉后半句就不能说明历史的本来面貌么?”呵呵,“作者的指向难道不是很明确么”,这还真不好说,至少我看到那个说明的时候就没看出你所理解的那种指向,在面对一条孤立材料的话,人的理解可能确实会有很大差异。

我的反应总是慢许多,现在更清楚我想表达的了。

对这种话,即使认为它是一句孤立的话,也就是说我们不去寻求这样的表达在中国有多普遍,不管它是不是一句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的话,就孤立的材料本身,也同样能分析出很多东西来。

这一句话,表面上是在陈述文革中的客观事实,但实际上作者(如明煌所说,这句话不是照片上的原话,应该是明煌摘自说明中的一句话,如果这样的话明煌就是我所批判的对象了)却在悄悄地对这客观陈述做了手脚,将有可能直接误导读者的理解。至于白水说他拍摄的其他照片是什么样的,这不是我所要考察的对象,我并不想追究拍摄者的主观意图,我只是想指出这种表达方式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的客观存在并不会因拍摄者的主观追求而发生变化,所以描述者换成明煌之后,问题也一样存在。

这种误导是怎么发生的?

就句意传达的必然性而言,势必夸大对事实的描述。通过前半句话,我们知道这是个“位高权重者”被批判,在那个“疯狂”的年代,“玉”石俱焚。那么后半句我们得到的信息是什么?照字面的意思我们可以明白的知道,这是对前面人物身份的加强描述,即他确实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位高权重者,是一个很有分量的历史个体。联系起来就可以得出,一个“(非常)位高权重者”被批判,在那个“(非常)疯狂”的年代,“(非常)玉”石俱焚。这种语气,显然要比前半句的表达更加激烈了许多。白水说不一定读出这种意思,那我倒要怀疑读者是不是故意不朝这方面去理解,因为这个可以从字面形式地推测出来,而不需要揣摩作者的心理。反倒是白水假设的那种情况,说他是不是受了文革的刺激,经过反思取得了更大的成就。这我就更不能认同了,他心里活动和精神活动我们怎么知道,这貌似不是从句子本身的形式出发了,如果不是联系其他材料获得,那倒更接近诛心了。

就句意传达的可能性而言,即使我的这种理解没有普遍性,一方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另一方面句意的外延本就很模糊,但这同样不能否认我疑问的价值。我们不是追求最好,而是寻求更好。只要能够消除有可能的一部分人的误解,而不产生新的更大或更多的误解,那么这种改进就是有效率的,因而也是可欲的。

当然,最后再重申一下,我不是否认这种句子的存在的必要,这种句子在有些场合尤其是历史的纵向评论的场合,有着它不可或缺的价值,但是放在照片的下面,却不是最合适的。

总结一下:在最大限度追求历史客观的场合,不能轻易地拿事后的事情来进行描述。

ps:模拟两个很相近的例子

1、一幅图:一个大人骑在小孩头上。

说明a:恶霸骑在小孩头上。说明b:恶霸骑在小孩头上,这个小孩后来就是大名鼎鼎的韩信。

2、一幅图:一个小孩被另一个小孩打。

说明c:一个小孩被另一个小孩打。说明d:一个小孩被另一个小孩打,被打的小孩是胡汉三,打人的那个小孩是潘冬子他爷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5 11:45:5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5 11: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09-11-15 11:28:26的发言:

这一句话,表面上是在陈述文革中的客观事实,但实际上作者(如明煌所说,这句话不是照片上的原话,应该是明煌摘自说明中的一句话,如果这样的话明煌就是我所批判的对象了)却在悄悄地对这客观陈述做了手脚,将有可能直接误导读者的理解。

ps:模拟两个很相近的例子

1、一幅图:一个大人骑在小孩头上。

说明a:恶霸骑在小孩头上。说明b:恶霸骑在小孩头上,这个小孩后来就是大名鼎鼎的韩信。

2、一幅图:一个小孩被另一个小孩打。

说明c:一个小孩被另一个小孩打。说明d:一个小孩被另一个小孩打,被打的小孩是胡汉三,打人的那个小孩是潘冬子他爷爷。

木耳兄批评的是,确实是引用是有所疏忽,照理应该就客观陈述纪录片里的旁白,如采用第三方陈述则应将陈述者说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2 11: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在上党课,嗯,历史真的不能假设和如果,那个年代,真的难以让人想象。不知文革到底留给人们怎样的痕迹。无法猜测、揣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3 09: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09-11-15 11:28:26的发言:

就句意传达的可能性而言,即使我的这种理解没有普遍性,一方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另一方面句意的外延本就很模糊,但这同样不能否认我疑问的价值。我们不是追求最好,而是寻求更好。只要能够消除有可能的一部分人的误解,而不产生新的更大或更多的误解,那么这种改进就是有效率的,因而也是可欲的。

你的理解也是一种可能,你要求改进表述,这也没什么不合理。这里只想提醒一点,但如果没有其它证据支持,孤立材料理解出来的“可能”那就只应该停留在“可能”层面,而不能当成已然的事实来对人进行批判。这个道理,我想你们学法律的应该比我更明白。这种事情,最合理的做法,是指出这种导向负面理解的可能,你可以表达担忧,你可以建议改进,但最好不要直接去质问“想证明什么”。明煌后面跟帖中提到的两个工人在文革中是怎么死于非命的?就是在“你们办《向北》想证明什么”的逻辑下死于非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05:22 , Processed in 0.07841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