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媛媛

[教学相关] 【古典小说研究作业】从叙事立场的角度分析电影《风声》 by王媛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6 22: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剩翼在2009-11-21 19:58:05的发言:

柳兄原想把我那篇拙作搬上来,我没同意,没想到终归还是躲不过这一阵“风声”去。

也罢,就说说我的一些看法。先说媛媛学妹这篇作业,我不知道这个古典小说研究作业是哪位老师布置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不敢妄言,但从学妹你这篇作业的题目看,应该是从叙事立场上分析某文艺作品之类,这样的话,学妹这篇文章中谈"叙事立场"的部分似乎就嫌少了些,至少要说出故事的叙述者持有什么立场吧,而自我的感受,感动,少谈些似也无妨。再来说说情节漏洞。我觉得本片的情节漏洞实在很多,木耳兄指出的,也可以算一个,我在自己的文章中也提到了一些,网上有专门找漏洞的文章,指出的就更多了。我以为,指出一个故事的情节漏洞只是起点,关键是为什么会有这些漏洞,是作者有意为之,不得不为之,还是作者的水平不济或者疏忽?观众、读者又怎样看待这些漏洞?是无法忍受,还是存心包容,或者是根本没看出来?观众、读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接受?这些问题比找出漏洞更加重要。在我那篇拙作中,我试图从本片的情节漏洞分析作者的创作目的,观众的接受心态,其间意识形态机制发挥了怎样的心理控制作用。当然,我的分析仍很浅显,写完之后,觉得还有些东西没写出来,或者说没写透,但因为文章太长了,自己没什么信心从头来改善它,这也是我不想把文章贴到这里的原因之一。我想,学妹你若是有意,亦可将情节安排(不一定非得是漏洞)作为揭示故事叙述者叙事立场的一个入口。

关于你对情节漏洞的不同看法,我个人觉得你似乎可以想的更深入些。我们都是坐在银幕前的观众,我们不是剧中人,我们可以用“说不定”,“察言观色”的办法去推测剧情,推测老鬼,但在实际的敌我斗争中,你采取这些办法恐怕连自己都无法说服。还有“我想她是了解玉姐的”,这样的想法在你我,无关紧要,可毕竟顾晓梦是老鬼,她的言行关系到整个组织的存亡,能凭自己主观的想法就划分敌我么?如果我是老鬼的上司,老鬼要是给我这样的说法,我马上就会开枪毙了她,建议你回顾一下中学英文课本中内森黑尔的故事,查一查资料,看看内森黑尔是如何暴露的。

说句玩笑话,学妹你这想法,学中文当然没问题,做间谍恐怕不成:)

啊哈哈 谢谢剩翼学长的建议咯~~以后还请多指教呢~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0 21: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兰鑫星在2009-11-24 22:20:51的发言:

   看,说到这里,大家马上发现我已经被编剧牵着鼻子走了,我不自觉地进入了武田和王志文的角色,开始分析五个人物,急切地想猜出“老鬼”到底是谁,不过在这点上,我估计大多数观众都与我相似,看来这就是限制叙事的魔力。观众们同武田和王志文一起,抽丝剥茧、绞尽脑汁,想一步一步地接近真相,这使我想到,这部电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类似于侦探小说,或者说就应该属于侦探小说这一类,也许这正是它必须采用限制叙事的原因。但是它与大多数侦探小说最大的不同在于,在那些侦探小说中,我们的视角和同情是统一的,而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的视角在“侦探”这一方,而同情却是倒向另一方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觉得《风声》的叙事角度还是蛮特别的。

   很喜欢星同学的评论,让我觉得有点儿豁然开朗的感觉。谢谢啦:)

   之前我一直迷糊,自己到底在看电影时是站在谁的角度上呢?现在终于明白,自己一直是顺着武田和王志文的思路在看那五位“老鬼”嫌疑人。他们的眼睛就是我们的眼睛,他们的耳朵就是我们的耳朵。可是我们不由自主的又总为“老鬼”担心着,怕“他”被发现。

    其实刚开始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还对王志文这个角色有所预期,希望他也是潜藏在敌人内部的地下党。所以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一直在为他是共产党员寻找蛛丝马迹,将注意力主要放在这个人物身上,最后的结果真的很让我意外,但并没有感到失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6 13: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王媛媛这篇作业帖发上来两个多月之后,今天才看完了《风声》这部电影,而后看了《南方周末》上《风声》小说原作作者麦加的文章,再然后看了剩翼兄的影评,最后上来看了这篇作业。看后的感觉,首先是如剩翼兄所说的,你的作业题目既然叫《从叙事立场的角度分析……》,那么就应该从这个维度来展开,而不是泛泛地谈一些感受。兰鑫星同学的跟帖注意到了影片多半部分主要采用的是武田和“王志文”的视角,这是一个亮点,但你也错会了“叙事立场”的含义,所谓“叙事立场”是指价值观走向,比如,这个题材如果由日本人来拍,它可能会传达出另外的价值取向的东西,这个属于叙事立场。

关于这部电影,同意剩翼兄的分析,剩翼兄在剖析批判电影方面堪称高手,看了剩翼兄的评论之后,我也同柳下兄一样,感到“实在难以置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6 13: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下来转一篇小说《风声》作者麦加的文章吧,这篇文章刊于《南方周末》2009年的10月29日,报纸买来了,这篇文章却直到今天才看,看后认为文章里包含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所以在这里顺带推荐一下。地址见:

http://www.infzm.com/content/3655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6 13: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柳下翚在2009-11-20 21:41:19的发言:

我怎么记得那不是京剧的唱腔,虽然唱的也是《空城计》?

因为刚看完所以有印象,是唐山皮影戏,吴大队长和顾晓梦随后还对了几句唐山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6 13: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影里李宁玉和顾晓梦闲话时,说到了一个词:“女红”,这个词应读如“女工”,但演员却赫然念成了“女洪”。又想起电影《花木兰》中,赵薇在对胡军的一番慷慨陈词中,赫然将“氐人”念成了“氏人”,⊙﹏⊙b汗~~~~~~~~。我不懂这类对白从演员到导演到审查直到最后播出要过多少道关卡,难道就找不出一个那什么一点的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5:24 , Processed in 0.05684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