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09-11-24 22:17:17的发言:呵呵,我当然也是顶礼膜拜啊。我只是想跟清和讨论,到底什么造就了他。或者说,为什么今天不会再有这样的人物呢。看原帖的话,他不是最用功的,他私生活也不是最清教徒的。那我就有疑问了,天赋应该是天生的了,至于学风为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完全可以做得到啊,白水跟他到底差在哪里? 不单是他,看到钱钟书的轶事时,我也经常想起,为何我们常说今天已经不会再有了,是真的么?如果是真的,又是为什么呢? 如果我來說,一定又要扯到各種制度(包括教育制度和當今學者考評制度)上、學術圈整體風氣上、浮躁的人心上。有時社會對人影響太大,並不是心嚮往之就能去做的,反正我是很沒勇氣魄力。所以不說也罷。 雖然我認為如今不會再有這樣的人了,但我也很困惑爲什麽。爲什麽不再會有人像楊絳先生和钱锺书先生一樣在牛津比賽讀書?爲什麽不再會有人像楊絳先生一樣為翻譯《堂吉訶德》而自學西班牙語、十年譯一書?爲什麽不再會有人像朱生豪先生一樣為翻譯莎士比亞而獻出生命? 週一聽到有位老師說,那一輩的傳奇已經過去了,現在輪到新的傳奇出現了。 我對此很悲觀。(也許是因為我本來就是個比較悲觀的人吧。。。) 見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4 23:02:1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