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09-12-23 21:30:02的发言:先提一个小的建议,供君参考,就是散文里要慎用那个“我”字。 散文里这个人称代词的使用,看起来不起眼,其实很重要。比如,且看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一段: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是非常漂亮的一段文字。你注意一下,他那个“我”是出现得非常晚的,而且是出现在不出现不行的位置。如果这个“我”,不是这么晚出,而是开场没两句,就冒冒然地赶着跳出来,变成:“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我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你再读一下,味道是不是坏了很多?这是什么原因呢?你不妨琢磨一下。此外,这一段除了那个“我”字以外,中间还出现了个“你”字,这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呢?文字的妙味,往往就在这不起眼的一枝一叶中。
受教受教~ 自己写东西的时候,总是下意识地极力避开这个“我”字,也说不出为什么,就是觉得“我”字一出现,文字的感觉就会“跳”一下,不连贯。遇见不得不用的时候,也会先考虑“自己”,再考虑“我”。 《故都的秋》早就学过,老师提到的这段以前却从没注意过,很受启发~~“你”字极妙,一下子把读者拉进去,拉到作者旁边坐下了~嗯,若要表达的“我”的意思,除了“我”和“自己”,又学到了一个“你”,嘻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