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南卓

【原创】远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4 12: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09-12-23 21:30:02的发言:

先提一个小的建议,供君参考,就是散文里要慎用那个“我”字。

散文里这个人称代词的使用,看起来不起眼,其实很重要。比如,且看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一段: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是非常漂亮的一段文字。你注意一下,他那个“我”是出现得非常晚的,而且是出现在不出现不行的位置。如果这个“我”,不是这么晚出,而是开场没两句,就冒冒然地赶着跳出来,变成:“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你再读一下,味道是不是坏了很多?这是什么原因呢?你不妨琢磨一下。此外,这一段除了那个“我”字以外,中间还出现了个“你”字,这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呢?文字的妙味,往往就在这不起眼的一枝一叶中。


受教受教~

自己写东西的时候,总是下意识地极力避开这个“我”字,也说不出为什么,就是觉得“我”字一出现,文字的感觉就会“跳”一下,不连贯。遇见不得不用的时候,也会先考虑“自己”,再考虑“我”。

《故都的秋》早就学过,老师提到的这段以前却从没注意过,很受启发~~“你”字极妙,一下子把读者拉进去,拉到作者旁边坐下了~嗯,若要表达的“我”的意思,除了“我”和“自己”,又学到了一个“你”,嘻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5 13: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09-12-24 10:04:23的发言:

不过说那个“你”字的妙处,确实可以体会,但不知为何了?

用“你”可以营造一种对话或有听众的场景,作者表达的内容就有了互动性。这个“你”字不能少,否则下文的“我”就太突兀了。要不用,就得都不用。试读之: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   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     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5 13:39:2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5 14: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以后要开的论文写作课,可能就是从这些一枝一叶讲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5 14: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柳下翚在2009-12-25 13:29:42的发言:

这个“你”字不能少,否则下文的“我”就太突兀了。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23:56 , Processed in 0.07238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