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木兰晓芙

[语用学]教学专用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21: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语用学推荐书目

(一)书目:

    《新编语用学概论》,何自然   冉永平,北大出版社(这本书是国内语用学最早教材的修订版,内容全面,既有国外理论的介绍,也有结合汉语实例的阐发,很有分量。)
   《语用学:现象与分析》,冉永平,北大出版社(这本书趣味性强,在内容上有自己的视角和取舍,汉语例子多,论析得也比较透彻,如果精力不够,就读这本吧。)
    另外还有一些语用学专著,也是名家著作,但比较艰深,大家可自主选择学习。
(二)中国语用学研究会(China pragmatics Association ),网址如下,希望经常浏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5 21:57:0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6 08: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推荐几本比较“外围”的参考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1  《语境与言语得体性研究》,史秀菊著,语文出版社,小册子,言简意赅,论述清晰,例子比较丰富,通俗易懂。

2  《语用修辞探索》,李军著,广东教育出版社,有语用理论介绍,更有文学语言研究、社会语言研究,比如专章研究了秦牧、余光中的作品语言。

3  《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刘伯奎著,暨南大学出版社,结合中华文化进行的汉语语用研究,特色鲜明,例子丰富,通俗易懂。

4  《中外文化交流及语用分析》,马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从文化定义入手,比较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其跨文化语言交流产生的影响,研究跨文化交流中常见的语用现象及失误分析,例子丰富,可读性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0 23: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次关于寻找语境学说我找到了两篇文章,觉得还不错,现大致介绍如下:

第一篇是《浅谈语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作者:蔡文辉、赵鸿瑜

作者试图做一个对语境理论的研究从传统的静态描写上升到动态的认知的分析。

“一,传统的静态的语境观。传统地关于语境,大体存在两种解释:一是认为语境是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语言活动参与者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另一个把语境看作是语言活动参与者所共有的背景知识。”

“二,动态的认知语境观。Sperber & Wilson认为用来处理话语的语境不是预先给定的,而是在交际过程中选择产生的,而支配这种选择的原则是关联理论。话语的关联和理解都离不开语境。Verschueren认为语境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概念。”

这篇文章对包括课本所列几人的学说进行了大致的分类,介绍了几位学者的主要学说,并将这两类做了对比,各有利弊。比课本内容深一些,不过看了以后对课本的理解的更清楚了。

另一篇是《语境理论的历史回顾与系统分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这篇文章罗列了一些除课本之外的学者的学说,然后做了一个系统的分析。也算是课外知识的补充吧。

不过由于我了解的知识还少,请老师鉴定一下这两篇文章,以免将众人引入误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0 23: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留的关于语境的思考题,整理了一下。

我看了两本书,一本是胡庚申写的《国际交流语用学》提出了“语境三分”,认为国际交流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可以分为日常交际、专业交流、谈判交流三个方面,特征为:梯度性、可转换性、模块化、交互性。这三种语境可以有动态的转换。我认为这是从国际交流的角度对语境的细分,与我们学的专业对外汉语比较相关,可能对我们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有一些指导作用。另外一本是李福印的《语义学概论》,在意义的五要素说中把语境列为其中一个要素,认为一句话的意义可以有语境参与,也可以没有,有语境参与时语境要素得到一定程度的“突显”,认为语境可以体现话语意义,具有交际价值,也是动态的。想请教老师一下,是不是我们从语用学的角度非常重视语境而认为语义学的研究就不重视语境了呢,而实际上语义学的研究也把语境列为一个重要的要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1 00: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周的思考题

    本人在中国知网看了6、7篇关于认知语用学、语境观等的期刊文章,发现其中大多都是纯理论知识,平白无味。翻了几页,发现了这篇与广告语翻译的文章。由于大家经常接触的广告,对广告语言绝对不会陌生;因此,文章也更能让读者接受。

    另外,我觉得其他纯理论的文章都没有考虑读者的认知语境。作者向读者介绍认知语用学理论时,没有做到使读者以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大的关联,形成了一个不适合受众阅读的语境。

    以下是我阅读文章过后整理的一些有价值的内容。

文章题目:

《关联理论下的认知语境观与广告语翻译》
     
吴音

1.关联理论是什么?

    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明示与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明示是对说话人而言的,指的是说话人明确地向听话人表示意图的一种行为;推理是对听话人而言的,指的是听话人是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获知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2.关联理论的两个原则

    认知原则&交际原则。认知原则认为:人类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关联相吻合;交际原则认为:每一个明示刺激都假设自己具有最佳关联。

3.认知语境是什么?

    认知语境是D.SperberD.Wilson的关联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他们认为,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是听话人关于时间的假设集。关联理论认为语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交际的具体环境和上下文的信息,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设或宗教信仰、记忆、文化概念以及听话人对说话人心智状态的判断等。语境假设的选择、调整与正式受关联原则的支配。

4.广告翻译是什么?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广告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三元关系”的明示——推理的交际行为。译者从广告主明示的交际活动中建构语境并找出最佳关联,通过推理形成对原文本的理解;之后,译者通过译文把自己的理解向观众明示,让受众能同通过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关联,从而推导出广告主的交际意图。广告翻译的核心就是通过明示——推理的认知获得寻找最佳关联性。

5.举例子

例子:A diamond lasts forever.      译文: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中西方受众都了解钻石的语义和文化象征,因此直译就可激活中文受众的认知语境。

例子:Where there is a way for car , there is a Toyota.        译文: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译者从中文受众的认知语境出发,套用经典中国俗语,从而产生于原文相近的最佳关联。

例子:Good to the last drop. 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译者考虑中文受众在广告语特征上的不同认知,放弃原文形式,而使用四字词语。

例子:Start Ahead. 成功之路,从头开始。(飘柔)

      原文利用aheadhead的相似,使广告受众产生丰富联想。若直译为开始前进,则完全失去原文丰富内涵;若译为从头开始,中文受众可能产生错误语境假设——既已失败,重新开始。最后译文采用双关的修辞,又寓意中国文化中“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的观念,耐人寻味。

6.总结

    可见,广告翻译要考虑的不仅是语义对等。译者必须遵循最佳相关原则,充分比较研究原语受众和译语受众的认知语境,创设适合译文受众的认知环境的广告语境,以实现原文的交际意图。

小知识:

认知语境的贡献

1.       将认知科学和语用学结合起来,把交际者的心理状态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揭示了语言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的心理思维过程和认知状态,为御用推理奠定了科学基础。

2.       将重点从说话人转移到了听话人,部分地解释了交际时如何成功的、交际中的误解和不理解现象。

3.       把语用主体置于言语活动的中心地位。

经验主义的语境观

   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人们在环境中起作用,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取得经验;这些经验引起某些调节行为,而这些调节又影响他们后来在环境中的作用。因此,人们的认知行为(包括语言行为)与环境(包括语言环境即语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语境并不完全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与人们的概念系统有关。

“激活”语境观

语境和词语的意义关系:

1.从外部视点看,语境是按照一种图式化的指向性以某种方式修饰词语意义的东西。语境激活一个词语意义中的某些特征,隐藏另一些特征。

例子:book (Read the bookburnt the bookthrew the book in order to break the windows)它们分别激活“书”的功能特征(供人阅读);物理特征(由纸制成,可被燃烧);物理特征(固体)。

2.从内部视点看,词语有自己的标准语境。

例子:write可激活一个典型的场景——一个人使用笔在纸上写字。

标准语境观

Violi指出,语境是以高度的结构性和规律性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标准语境是反复出现的情景的规律性本质。人们根据这种本质理解和预期周围的世界。

例子:宠物店的狗&保安的狗

对于这样的句子,前者可以让人联想到可爱温驯的小狗;而后者则可能是凶狠的狼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11 0:20:1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10: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快啊!你们三个都熬到午夜时分当天提交了作业(尽管过了午夜12点,我也要算做‘当天’了),实在让我惊喜和感动!想起上学期语言学研究中心的一次会议,施校长对教师们说:“我们对外经贸大学的生源都是最拔尖的,‘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学生’,我的老师们啊!”当时下面一片笑声,老师们在心里掂量着校长的话;作为老师,我们都会努力的!

先写这么多,今天太忙了,明天我将详细回复你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12 18:44:3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18: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郝小焕在2010-3-10 23:28:02的发言:

这次关于寻找语境学说我找到了两篇文章,觉得还不错,现大致介绍如下:

第一篇是《浅谈语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作者:蔡文辉、赵鸿瑜

作者试图做一个对语境理论的研究从传统的静态描写上升到动态的认知的分析。

“一,传统的静态的语境观。传统地关于语境,大体存在两种解释:一是认为语境是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语言活动参与者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另一个把语境看作是语言活动参与者所共有的背景知识。”

“二,动态的认知语境观。Sperber & Wilson认为用来处理话语的语境不是预先给定的,而是在交际过程中选择产生的,而支配这种选择的原则是关联理论。话语的关联和理解都离不开语境。Verschueren认为语境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概念。”

这篇文章对包括课本所列几人的学说进行了大致的分类,介绍了几位学者的主要学说,并将这两类做了对比,各有利弊。比课本内容深一些,不过看了以后对课本的理解的更清楚了。

另一篇是《语境理论的历史回顾与系统分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这篇文章罗列了一些除课本之外的学者的学说,然后做了一个系统的分析。也算是课外知识的补充吧。

不过由于我了解的知识还少,请老师鉴定一下这两篇文章,以免将众人引入误区。

  

       作为语用学的基石之一,语境理论这么多年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新成果不断问世。希望大家在学习中尽量多阅读,重点浏览学术期刊和名家专著,以开阔眼界,打开思路。

       小焕列的这两篇论文都有参考价值,谢谢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18: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仵琳在2010-3-10 23:49:25的发言:

老师留的关于语境的思考题,整理了一下。

我看了两本书,一本是胡庚申写的《国际交流语用学》提出了“语境三分”,认为国际交流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可以分为日常交际、专业交流、谈判交流三个方面,特征为:梯度性、可转换性、模块化、交互性。这三种语境可以有动态的转换。我认为这是从国际交流的角度对语境的细分,与我们学的专业对外汉语比较相关,可能对我们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有一些指导作用。另外一本是李福印的《语义学概论》,在意义的五要素说中把语境列为其中一个要素,认为一句话的意义可以有语境参与,也可以没有,有语境参与时语境要素得到一定程度的“突显”,认为语境可以体现话语意义,具有交际价值,也是动态的。想请教老师一下,是不是我们从语用学的角度非常重视语境而认为语义学的研究就不重视语境了呢,而实际上语义学的研究也把语境列为一个重要的要素。

      仵琳同学推荐了一本好书!胡庚申先生所著的《国际交流语用学——从实践到理论》,是2004年出版的、我国国际交流语用学领域的专著,作者有丰富的外语教学和外事工作经验,从实践中总结出了国际交流这种特殊语境中的语用原则,有不少创新之处,一些观点很有价值,比如国际交流策略运用的“梯度原则”、国际交流失误处理的“酌情原则”,可以说补充了现有的语境理论。这本书可以作为我们参考书目之一,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阅读。

       语义学的语境理论,跟语用学的理论有交叉之处,可以参照;但重要性不同,语义学认为,词语的意义和意义间的关系是第一位的,语境有时可以不予考虑,而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符号与使用者(发出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使用状态下的意义以及意义的表达和接受,所以离开语境就谈不上语用研究。打个比喻,语境概念之于语义学,相当于人类食物中的蛋糕和奶酪;而语境对语用学来说,则是人们的水和空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19: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刘冬妮在2010-3-11 0:08:33的发言:

第二周的思考题:

    本人在中国知网看了6、7篇关于认知语用学、语境观等的期刊文章,发现其中大多都是纯理论知识,平白无味。翻了几页,发现了这篇与广告语翻译的文章。由于大家经常接触的广告,对广告语言绝对不会陌生;因此,文章也更能让读者接受。

    另外,我觉得其他纯理论的文章都没有考虑读者的认知语境。作者向读者介绍认知语用学理论时,没有做到使读者以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大的关联,形成了一个不适合受众阅读的语境。

    以下是我阅读文章过后整理的一些有价值的内容。

文章题目:

《关联理论下的认知语境观与广告语翻译》
     
吴音

1.关联理论是什么?

    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明示与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明示是对说话人而言的,指的是说话人明确地向听话人表示意图的一种行为;推理是对听话人而言的,指的是听话人是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获知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2.关联理论的两个原则

    认知原则&交际原则。认知原则认为:人类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关联相吻合;交际原则认为:每一个明示刺激都假设自己具有最佳关联。

3.认知语境是什么?

    认知语境是D.SperberD.Wilson的关联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他们认为,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是听话人关于时间的假设集。关联理论认为语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交际的具体环境和上下文的信息,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设或宗教信仰、记忆、文化概念以及听话人对说话人心智状态的判断等。语境假设的选择、调整与正式受关联原则的支配。

4.广告翻译是什么?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广告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三元关系”的明示——推理的交际行为。译者从广告主明示的交际活动中建构语境并找出最佳关联,通过推理形成对原文本的理解;之后,译者通过译文把自己的理解向观众明示,让受众能同通过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关联,从而推导出广告主的交际意图。广告翻译的核心就是通过明示——推理的认知获得寻找最佳关联性。

5.举例子

例子:A diamond lasts forever.      译文: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中西方受众都了解钻石的语义和文化象征,因此直译就可激活中文受众的认知语境。

例子:Where there is a way for car , there is a Toyota.        译文: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译者从中文受众的认知语境出发,套用经典中国俗语,从而产生于原文相近的最佳关联。

例子:Good to the last drop. 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译者考虑中文受众在广告语特征上的不同认知,放弃原文形式,而使用四字词语。

例子:Start Ahead. 成功之路,从头开始。(飘柔)

      原文利用aheadhead的相似,使广告受众产生丰富联想。若直译为开始前进,则完全失去原文丰富内涵;若译为从头开始,中文受众可能产生错误语境假设——既已失败,重新开始。最后译文采用双关的修辞,又寓意中国文化中“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的观念,耐人寻味。

6.总结

    可见,广告翻译要考虑的不仅是语义对等。译者必须遵循最佳相关原则,充分比较研究原语受众和译语受众的认知语境,创设适合译文受众的认知环境的广告语境,以实现原文的交际意图。

小知识:

认知语境的贡献

1.       将认知科学和语用学结合起来,把交际者的心理状态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揭示了语言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的心理思维过程和认知状态,为御用推理奠定了科学基础。

2.       将重点从说话人转移到了听话人,部分地解释了交际时如何成功的、交际中的误解和不理解现象。

3.       把语用主体置于言语活动的中心地位。

经验主义的语境观

   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人们在环境中起作用,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取得经验;这些经验引起某些调节行为,而这些调节又影响他们后来在环境中的作用。因此,人们的认知行为(包括语言行为)与环境(包括语言环境即语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语境并不完全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与人们的概念系统有关。

“激活”语境观

语境和词语的意义关系:

1.从外部视点看,语境是按照一种图式化的指向性以某种方式修饰词语意义的东西。语境激活一个词语意义中的某些特征,隐藏另一些特征。

例子:book (Read the bookburnt the bookthrew the book in order to break the windows)它们分别激活“书”的功能特征(供人阅读);物理特征(由纸制成,可被燃烧);物理特征(固体)。

2.从内部视点看,词语有自己的标准语境。

例子:write可激活一个典型的场景——一个人使用笔在纸上写字。

标准语境观

Violi指出,语境是以高度的结构性和规律性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标准语境是反复出现的情景的规律性本质。人们根据这种本质理解和预期周围的世界。

例子:宠物店的狗&保安的狗

对于这样的句子,前者可以让人联想到可爱温驯的小狗;而后者则可能是凶狠的狼狗。


      

       冬妮通过自己的认真筛选,给我们提供了一篇学术论文和关于语境的知识,非常感谢!并且尝试从语用角度分析纯理论文章为什么不受欢迎,值得鼓励!

       认知语用学正是方兴未艾的时候,它对语境理论进行了全新的发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鼓励大家对相关文章多阅读多交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12 19:06:3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3 15: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个刚刚接触语用学这门课的学生,想上来说说自己浅薄的一点感性认识,觉得有趣,拿来分享。

和大家一样,我也很喜欢看电视剧,尤其是美剧,看过次数最多的就是Friends《老友记/六人行》,不知道在这种情景喜剧里最吸引大家的是什么,对于我来说就是看性格迥异的人处理事情的差异让我觉得非常有趣。在这类情节简单、主人公较少而且很固定的情景剧里,编剧更侧重于每个人物性格的塑造。这些迥异的性格往往就通过他们语言上的差异体现出来。

例如 Rechel Green是富家女出身,她的一句口头禅是:What am I gonna do?(我该怎么办啊?)很形象的表现出她从小被娇纵独立生活后遇到事情不知所措的性格特点。而她的男友Ross Geller是博士学位,可能是受学术严谨态度的影响,在与人交谈中常常喜欢纠正对方细小的语法错误,在自己说话时会强调重读别人经常说错的部分,例如:宾格的who,他一定要读whom,而且必定重度。

再如我假期看过的一个圣诞电影《圣诞狗狗》,其中不同性格的狗狗在语用方面的区别非常突出,也很有趣。特意截屏下来我们一起来看:

[语用学]教学专用帖

[语用学]教学专用帖

[语用学]教学专用帖

[语用学]教学专用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0:00 , Processed in 0.09273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