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木耳

[转帖]王彬彬举报汪晖脱离时代条件不厚道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19: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抱香斋在2010-3-28 19:34:05的发言:

又见“煌煌巨著”,输入法害死人哪。

三十年代郑振铎等人写文章,都没注释,怎么不去挑毛病?唉。

我觉得输入法只是个帮凶,现在的输入法都有记忆功能,根本上还是输入者初始输入错误造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19: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汪晖也得感谢王呀,这下更有名气了。从这点来说,王还是有贡献的。在中国的环境里,学术界里多炒作炒作还是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8 19: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那天铁西有过评价,他做了调查,好像也认真王有点吹毛求疵。记得不是很清楚了,铁西不妨说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8 19: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比以下几段文字:

1、王彬彬《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的著作是将一种文化中所包含的技术结构、价值和精神状态完全或部分地引入另一种文化的文献记载。这种文化引入包括四部分内容:变更需要、变更榜样、变更思想、变更理由。(第68页)

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梁启超的著作是将一种文化中所包含的技术、结构、价值和精神状态完全或部分地引入另一种文化的文献记载。这种文化引入包括四部分内容:变更需要、变更榜样、变更思想、变更理由。

读者应该已经笑起来了!汪晖只把勒文森的“梁启超”换成“鲁迅”,其他“几乎”是原原本本地抄录勒文森。可以说汪晖非常过分地借助了勒文森的这本书。这里的“过分”不仅指他在具体场合对勒文森的剽袭,更表现在常常无视鲁迅与梁启超的区别,把勒文森分析梁启超的理论框架简单地套用于对鲁迅的观察。鲁迅与梁启超当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巨大差别。汪晖对勒文森的剽袭,是将对一头熊的认识用于对一只虎的判断了。

2、王彬彬面对媒体以及在自己博客中的补充:

汪晖只是将文中的“梁启超”换成“鲁迅”,便直接把美国学者勒文森解读梁启超的一段话用到鲁迅身上,忽视二人差别,是“将对一头熊的认识用于对一只虎的判断”。他完全套用勒文森解读梁启超的方法来解读鲁迅,这是有问题的。梁启超和鲁迅有相通之处,但鲁迅毕竟不是梁启超,鲁迅不可能成为保皇党。他过分强调鲁迅对传统文化的依恋,过分强调“历史中间物”,会误导很多人。这个今后可以单独写一篇文章。也希望有水平更高的人出来做做这篇文章。

去年10月份,我把《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一文投给了《文艺研究》,编辑部非常谨慎,逐字核查后才决定发表。

3、汪晖《反抗绝望》中的原文:

鲁迅的著作是将一种文化中所包含的技术结构、价值和精神状态完全或部分地引入另一种文化的文献记载。这种文化引入包括四部分内容:变更需要、变更榜样、变更思想、变更理由。① 与梁启超等人不同,鲁迅的这种以民族文化改造为根本目的的文化引入主要是以否定性的方式进行的,即是以抨击与批判传统文化的方式进行.而不是以系统的介绍方式引入。正是经由鲁迅及其同伴的努力,西方现代文化的一些基本价值观念以各种不同的方式逐步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内部结构,从而在根本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历史发展。

①列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第46页。

时代差异确实不是理由,汪晖的博士论文的确也有学术不够规范的地方(尽管有人辩护,在三十多万字的论文中,这些部分加起来顶多两千余字,且都是无关主旨的背景和枝节),但王彬彬真正令人生气的地方是,作为一个知名学者,在评判同行的著作和观点时,缺少应有的慎重和诚实。先是按照汪晖自己的注释,找到了列文森的那段话,然后又把人家的注释抹掉,说人家“剽窃”,进而又以此歪曲人家的学术观点。而更加值得深思的是,这样罔顾事实的文字竟先后在作为核心学术刊物的《文艺研究》和极具影响的《南方周末》上发表,编辑们真的是像王彬彬说的那样“逐字核查后才决定发表”的吗?《南方周末》在王彬彬文章的前面加了编者按:“近年来,国内的学术泡沫、学术腐败现象愈演愈烈……学术研究是求真知求新知的高尚事业,自有其伦理底线,容不得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学术界的因循苟且,助长了学术腐败现象。单靠“自律”,恐怕已经没什么指望了。”说得义正词严,可是《南周》自己就在制造“泡沫”。王彬彬的文章倒不见得能在圈内给汪晖造成多大的不良影响,其真正的危害是在社会上把水搅得更浑,让公众更加不信任学术界,让学术界自己也更不知道所谓“学术反腐”应该从何反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28 21:09:3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20: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更可怕得是公众的盲听和盲从,为何王彬彬一说,那么多人就立即云集影从,个人的良知和独立判断的理性精神都到哪里去了。。。口号太有煽动性了,分析往往胜不过口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9 10: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小即在2010-3-28 19:16:33的发言:

了解王彬彬历史的人都会知道,他惯常的思维方式就是挑刺、打棍子。

“学术规范”某种意义上诞生于一种社会诚信的缺失,对于真正的研究者来说,把精力纠缠在注解和引文的处理上是一种悲哀。人生的时间本来就很少,还是专注于问题和问题的解决更好。

这一套腐朽的条条框框已经足够把我们珍贵的生命耗尽,太可悲了。

一个“规范强迫症”的实例:

川大规定论文超200字引用未注出处者按剽窃处理

去年,四川大学曾经因为本科论文的大胆改革而引发全国关注,将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改革问题一拳捅破。近期,四川大学发出《四川大学关于学位(毕业)论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将在校博士、硕士和本科生的学位(毕业)论文抄袭之路斩断,只要超过200字的引用没有注明出处,作者就算“剽窃”。此举再次在校内引发热议。

  治“剽”招数

  剽窃认定

  引文超200字未注明出处算抄袭

  最新的办法定义的论文抄袭和剽窃为同一概念,指把他人具有著作权的内容原封不动或虽改变形式但未改变内在本质,而在本人的论文中据为己有或采用他人成果时不注明出处的行为。“连续引用他人作品超过200字而没有注明出处就算抄袭。”该校相关老师介绍,原文复制或通过改变词语顺序超过本人论文的15%,将文献直接翻译或在其中改变字词顺序等用于自己的论文中且字数超过论文的15%,照搬他人论文中的实验结果及分析没有说明借鉴来源等,都算抄袭。

  审查手段

  人机结合审查指导老师负连带责任

  根据最新的方案,所有学位(毕业)论文在提交答辩前,都要采用计算机辅助审查和人工审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者才能参加正式答辩。学校学术道德委员会为校内审查的最终认定机构。

  “如果是已经毕业离校才通过其他途径发现的当事人,学校可将调查结果寄送当事人单位,并按照规定撤销在校获得的证书和称号。”学校相关老师介绍,当初负责指导的教师在学生的论文出现剽窃后,根据情节轻重将受到处分。

  各方声音

  学生

  老师“剽窃”怎么处理?

  “我们倒是很欢迎,现在抄袭太普遍了,刹住这股歪风邪气是对的。”四川大学法学院在读硕士小李说。

  另一位同学则认为,学校应该明确,对老师们的“剽窃”该怎么处理,“学术行为端正的根本在于老师的学品要正,我强烈要求,学校尽快出台针对老师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

  教师

  也是对老师的挽救

  针对新规定中,指导老师如果没有检查出学生的论文出现剽窃,要负连带责任,该校文学与新闻学院一位姓陈的老师直言:“论文指导老师确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些老师以前确实有点"水",学校出台这个政策也是对老师的挽救,这不仅仅是学生毕业文凭的问题,事关教育的道德和良知。”陈老师认为,要求导师负连带责任,压力和责任更大了。

  第三方

  处理力度应该加大

  成都市政协委员柳长翥认为,高校的学位(毕业)论文是很多人开展学术和科研工作的第一步,这一步如果出现问题,对一个人一生的做人都将产生负面影响。“处理的力度应该加大。”柳长翥委员认为,论文的抄袭牵涉到一个人的道德问题,不容小觑。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0年3月17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9 12: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我审查”的喜剧

 1

  调查别人的举动最初是从调查自己开始的。

  通过网络与“中大学子”取得联系后,中国青年报记者得知,“中大学子”是两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其中一位来自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今年1月,两人的毕业论文初稿完成,因为担心自己论文中的引用部分被当做抄袭,他们找到一款反抄袭软件进行比对。发现没有问题之后,“出于好奇”,他们查对了本院部分师生的文章。

  结果有了意外发现。一篇由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宋玉萍等发表在四川《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年8月第23卷第8期的论文《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44例临床分析》,涉嫌抄袭中大医学院侯红瑛、李小毛、郑军生等发表在辽宁《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年8月第15卷第8期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66例临床分析》一文。“中大学子”比对后认为,“抄袭率超过90%”。

  另一篇是山西保德县人民医院王弘发表在《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10月第14卷第30期的《产钳术失败7例分析》一文,涉嫌抄袭中大医学院李小毛、沈宏伟、李大慈发表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6年第12卷第3期的《产钳术失败8例分析》一文,“抄袭率也超过90%”。

  有了最初的发现之后,“中大学子”从几名涉嫌抄袭的医生入手开始调查,结果发现,广西柳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檀德馨和浙江省平阳矾矿医院潘芝芬发表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7年第13卷第6期的《刮宫术后宫腔粘连185例分析》一文(以下简称“檀文”),遭到16个单位25人的6轮抄袭,形成了一起“连环抄袭案”。

  “中大学子”通过查阅比对发现: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妇幼保健院的王净等发表在《当代医学》2009年7月第15卷第19期的《无痛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粘连35例分析》一文和四川省宣汉县双河中心卫生院白晓红发表在《中国医药指南》2008年9月第6卷第18期《无痛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粘连临床分析》一文,都涉嫌抄袭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宋玉萍发表在《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7期的《无痛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粘连40例分析》一文。“中大学子”认为,“除了一些数据外,王净等几乎是一字不漏地抄袭宋文。而白晓红这篇文章,只是去掉了宋文的前一段和后一段,整个文章与宋文中间部分,几乎一字不差。”

  ——宋玉萍这篇《无痛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粘连40例分析》,除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其余文字涉嫌抄袭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谢芳文发表在《职业与健康》2002年8月第18卷第8期的《刮宫术后56例宫腔粘连分析》一文。

  ——谢芳文的这篇文章,涉嫌抄袭同单位吕继华发表在《宁夏医学杂志》1999 年第21 卷第11期的《刮宫术后56例宫腔粘连分析》同名论文,只是在收治病例的起止时间上做了变动,其他原样照抄,连数据也是一样的。

  ——山西长治潞安集团王庄医院吴雪芳发表在《中国现代医生》2008年3月第46卷第9期的《79例流产及刮宫术后官腔粘连分析》一文,多个段落涉嫌抄袭吕继华文。其结尾的体会部分,则涉嫌抄袭檀文。

  ——吕继华的论文涉嫌整段抄袭檀文。虽然在许多地方不同,但文章主体部分的抄袭仍然超过一半。

  ——江苏省金坛市水北中心卫生院郑玲娣发表在《中国社区医师》2007年第18期(综合版)的《刮宫术后宫腔粘连146例临床分析》一文涉嫌抄袭檀文。

  ——江苏省南通市狼山医院张凤琴发表在《交通医学》2003年第17卷第2期的《刮宫术后宫腔粘连85例分析》一文,涉嫌抄袭檀文,数据也只是略作调整,整数部分一样,只有小数点后不同。

  为了让人们直观地了解“抄袭与被抄袭”的关系,“中大学子”特意制作了一份像食物链一样的图表。檀德馨和潘芝芬位于最底端,其他的名字都密密麻麻地指向了这两位原作者。

  2

  记者通过比对上述论文后发现,这些论文从格式、研究方法到内容和结论,的确很相似。

  尽管有涉嫌抄袭者指出,临床医学的手术都是一样的,研究过程也是一样的,研究成果难免出现雷同。但问题在于,上述论文的文字表述也都大同小异,有的甚至原封不动。

  以宋玉萍和谢芳文的论文为例,尽管一个是研究“无痛人工流产术后的宫腔粘连”,一个是讨论“刮宫术后的宫腔粘连”。但宋文主体部分,从诊断资料到结果,从治疗到讨论,文字表述上都与谢文相差无几,只是其中的数据有所不同,同时个别地方增加了与无痛人流有关的特征。

  “中大学子”注意到,上述论文连某些细节都很一致,有的改动反而更让人觉得荒诞。比如在原作檀文里,有一句“其中1例治疗一年后妊娠”,于是多数涉嫌抄袭者的病例中,都出现这个情况。宋玉萍和白晓红写的是“其中1例治疗后1年妊娠”,吕继华和谢芳文写的是“其中1例治疗一年后妊娠,足月顺产1男婴”,吴雪芳写的是“其中1例治疗1年后妊娠,足月顺产一女婴”。

  “中大学子”还发现,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只在数据上做了变动,且仅仅是在原数据上下略有加减:你30例,我就20例;你是22.7%,我就是22.5%;你是1年后妊娠,我就两年后妊娠;你流血500毫升,我就流血600毫升……

  由于举报材料涉及的医生众多,中国青年报记者只能试图联系上述各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核实情况。

  被“中大学子”认为有3篇文章涉嫌抄袭的宋玉萍医生称自己没有抄袭,也不打算追究抄袭自己的那些同行。她表示自己的论文是通过临床观察得来的成果,写完就完了。“网上的东西是乱炒作。”她说。在回答“为什么很多地方整段文字都完全相同”时,她表示,“不排除对方也引用了同一篇文献。”但记者发现,在被宋玉萍引用的有限的几篇参考文献中,并不存在和宋文文字完全相同的情况。

  白晓红医生称,“没参考”别人的文章,一切等自己核实后再联系。

  被认为“连数据都原样抄袭的”谢芳文医生称,“没什么要解释的,这个论文我也不想要了。”她说,自己的同事吕医生知道这个情况。

  吕继华医生证实,她的确知道谢芳文发表了和自己一模一样的论文,并表示“过去大家一个科室的,以前在一起做过这项研究”。实际上,根据学术界的规范,每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必须存在唯一性,这也决定着论文的质量和创新性特征。至于自己是否抄袭了别人的论文,吕继华称,“都过了多长时间,来龙去脉我都忘了,我已经退休了。”她认为,既然手术都是一样的,过程也是一样的,难免会有雷同。

  此外,吴雪芳医生因出国未能联系上。记者也通过114找到王净、郑玲娣、张凤琴等医生单位的电话,但连日来都无人接听。

  记者联系上的医生中,只有一位承认自己确实抄袭了。据“中大学子”查对,该医生有5篇论文涉嫌抄袭。在与记者的通话中,她表示对自己的做法非常后悔,以后不会再这样做了。据她介绍,“周围许多人都是这样弄的,大家都说,又不是什么研究成果,随便抄抄就能行”。她表示,自己在投稿时会找一些边远地方的刊物,通常随便寄过去就能发。

  3

  在这份举报材料中,这些医生涉嫌学术不端的行为还只是冰山一角。最先发现被抄袭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66例临床分析》以及黄荷风等发表在《中华妇产科杂志》1994年10月第29卷第10期的《卵巢妊娠的临床分析》这两篇论文,也分别被数个单位的十余名医生连环抄袭过。其余个案更是无法一一列举。在一周的调查里,“中大学子”发现涉嫌抄袭的医生总计达70余人。

  “医学领域学术造假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中大学子”称。他们以宋玉萍的《无痛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粘连40例分析》和谢芳文《刮宫术后56例宫腔粘连分析》为例指出,从表面上看,发表于2006年的宋文像是“与时俱进”,引入了近年来兴起的无痛人流的应用,但是这两篇相隔10多年的论文,在临床表现、临床体征、病因、诊断、治疗、结果、讨论等方面却都一样,“这不是很恐怖吗?”“中大学子”称,但凡有一点专业知识的人都知道,一般刮宫术和无痛人流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医生们都按照宋文所描述的方法和操作去做,“这不是害人吗?”

  一位妇产科专家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证实了“中大学子”的担忧不无道理。该专家指出,与普通刮宫术相比,无痛人流的并发症少,扩宫环节损伤更小,因此“无痛和非无痛”已经产生了质变,这就要求医生必须掌握不同的手术技巧,否则会对病人造成很大伤害。就像孕妇生产的时候,全麻和普通麻醉截然不同,在孩子出生前就要准备好相应的药物,决不能“换汤不换药”。

  此外,记者也联系到一位被抄袭的医生。该医生对自己上世纪90年代发表的论文至今仍被抄袭感到诧异。她对那篇被抄袭的论文仍有印象。当时她所在医院的科研还是以临床为基础,相关病例也多。在这篇论文中,她把临床和超声波检查结合起来,用于手术前后的对照,这是该论文当时的创新点。“现在临床在这一点上已经没有新的东西可写了。”该医生说,这家三甲医院的科研方向早已转向了基因和分子学研究。

  实际上,此次涉嫌抄袭的医生多来自县一级的基层医院。唯一承认自己抄袭的那位医生对记者坦言,这样发论文跟评职称有关系,小医院没有更多的科研条件,只能依托于临床。问题是,有时候通过抄袭发表的论文也不能换来职称,因为评委看过以后也会觉得“没价值,过时了”。

  尽管并不认同抄袭者的做法,那位被抄袭的医生仍然对这些同行表示理解。“这个问题是体制造成的。”她说。在上世纪90年代,只要发表3篇文章就能评上副高。结果后来有同事发表了6篇,那再后来者就要写9篇,才能在积分上超过同事。这种竞争关系导致过去两三百分就能晋升,现在有的临床医生要攒到三四千分才能晋升。该医生认为,科研确实可以提高医生的临床水平,但如果作为晋升的门槛,没必要太苛刻。她甚至提出可以改革现有体制,让医生选择两条路,一条走科研,一条走临床。“医学工作者大多对现在的体制有很多意见。”她说,大家都很羡慕从高校出走的艺术家陈丹青,因为在学术领域,这些弊端是共通的。但是谁也不敢真的像陈丹青那样洒脱。“身在局中,就只能遵守现有的规则。”她说。

  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对医学界这些学术不端现象的举报,最终是由尚未走出校门的医学院学生发布的。“中大学子”告诉记者,在调查过程中,他们接到过恐吓电话,以至于不得不换了手机号码,把自己隐蔽起来。他们同样也担心,自己日后还能不能在医学界立身。

  直到两个月后,两位大学生才最终下定决心,把举报材料公布在网上(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992132.html),请涉嫌抄袭者所在的主管部门和职称管理部门组织鉴定,以便作出权威的判定。

  他们声明,此举纯属个人行为,与所在学校、所在院系、老师以及各位被抄袭者均无关系。他们只希望,中国的医学界,“能像白色的大褂一样”,有一片洁净的学术天空。

(来源:CCt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9 23: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10-3-28 20:04:42的发言:
更可怕得是公众的盲听和盲从,为何王彬彬一说,那么多人就立即云集影从,个人的良知和独立判断的理性精神都到哪里去了。。。口号太有煽动性了,分析往往胜不过口号。

就我在新浪门户网站看到的网友评论来说,同情汪晖的也相当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9 23: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铁西在2010-3-28 19:51:57的发言:

对比以下几段文字:

1、王彬彬《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的著作是将一种文化中所包含的技术结构、价值和精神状态完全或部分地引入另一种文化的文献记载。这种文化引入包括四部分内容:变更需要、变更榜样、变更思想、变更理由。(第68页)

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梁启超的著作是将一种文化中所包含的技术、结构、价值和精神状态完全或部分地引入另一种文化的文献记载。这种文化引入包括四部分内容:变更需要、变更榜样、变更思想、变更理由。

读者应该已经笑起来了!汪晖只把勒文森的“梁启超”换成“鲁迅”,其他“几乎”是原原本本地抄录勒文森。可以说汪晖非常过分地借助了勒文森的这本书。这里的“过分”不仅指他在具体场合对勒文森的剽袭,更表现在常常无视鲁迅与梁启超的区别,把勒文森分析梁启超的理论框架简单地套用于对鲁迅的观察。鲁迅与梁启超当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巨大差别。汪晖对勒文森的剽袭,是将对一头熊的认识用于对一只虎的判断了。

2、王彬彬面对媒体以及在自己博客中的补充:

汪晖只是将文中的“梁启超”换成“鲁迅”,便直接把美国学者勒文森解读梁启超的一段话用到鲁迅身上,忽视二人差别,是“将对一头熊的认识用于对一只虎的判断”。他完全套用勒文森解读梁启超的方法来解读鲁迅,这是有问题的。梁启超和鲁迅有相通之处,但鲁迅毕竟不是梁启超,鲁迅不可能成为保皇党。他过分强调鲁迅对传统文化的依恋,过分强调“历史中间物”,会误导很多人。这个今后可以单独写一篇文章。也希望有水平更高的人出来做做这篇文章。

去年10月份,我把《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一文投给了《文艺研究》,编辑部非常谨慎,逐字核查后才决定发表。

3、汪晖《反抗绝望》中的原文:

鲁迅的著作是将一种文化中所包含的技术结构、价值和精神状态完全或部分地引入另一种文化的文献记载。这种文化引入包括四部分内容:变更需要、变更榜样、变更思想、变更理由。① 与梁启超等人不同,鲁迅的这种以民族文化改造为根本目的的文化引入主要是以否定性的方式进行的,即是以抨击与批判传统文化的方式进行.而不是以系统的介绍方式引入。正是经由鲁迅及其同伴的努力,西方现代文化的一些基本价值观念以各种不同的方式逐步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内部结构,从而在根本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历史发展。

①列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第46页。

时代差异确实不是理由,汪晖的博士论文的确也有学术不够规范的地方(尽管有人辩护,在三十多万字的论文中,这些部分加起来顶多两千余字,且都是无关主旨的背景和枝节),但王彬彬真正令人生气的地方是,作为一个知名学者,在评判同行的著作和观点时,缺少应有的慎重和诚实。先是按照汪晖自己的注释,找到了列文森的那段话,然后又把人家的注释抹掉,说人家“剽窃”,进而又以此歪曲人家的学术观点。而更加值得深思的是,这样罔顾事实的文字竟先后在作为核心学术刊物的《文艺研究》和极具影响的《南方周末》上发表,编辑们真的是像王彬彬说的那样“逐字核查后才决定发表”的吗?《南方周末》在王彬彬文章的前面加了编者按:“近年来,国内的学术泡沫、学术腐败现象愈演愈烈……学术研究是求真知求新知的高尚事业,自有其伦理底线,容不得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学术界的因循苟且,助长了学术腐败现象。单靠“自律”,恐怕已经没什么指望了。”说得义正词严,可是《南周》自己就在制造“泡沫”。王彬彬的文章倒不见得能在圈内给汪晖造成多大的不良影响,其真正的危害是在社会上把水搅得更浑,让公众更加不信任学术界,让学术界自己也更不知道所谓“学术反腐”应该从何反起。

王彬彬的做法确实有令人生气的地方,但汪晖的这段文字也确实授人以柄啊。就算是加了注释,这样做也毕竟不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29 23:11:3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0 10: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的著作是将一种文化中所包含的技术结构、价值和精神状态完全或部分地引入另一种文化的文献记载。这种文化引入包括四部分内容:变更需要、变更榜样、变更思想、变更理由。(第68页)

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梁启超的著作是将一种文化中所包含的技术、结构、价值和精神状态完全或部分地引入另一种文化的文献记载。这种文化引入包括四部分内容:变更需要、变更榜样、变更思想、变更理由。

这一段所说的如果属实,那无论如何汪先生也是错了。指摘王彬彬先生和南方周末出于什么动机,根本无助于汪先生为自己辩护。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坦白说明情况,这样反而比打嘴仗强得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7:57 , Processed in 0.07998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