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赶着上课,话说得很唐突,而且有些词不达意,请不要见怪。 我觉得“南方更有诗意”这个命题很好,而且更有包容性,南方文学想象的建造可以是其中的一个角度。 其实,北方文人寻找南方之梦的例子是俯拾即是的,就拿中国电影最著名的那几个北方导演来说吧,陈凯歌和张艺谋拍完了他们最好的作品之后,分别要去拍《风月》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故乡三部曲”和《世界》之后的贾樟柯先拍三峡,再拍成都,接着又拍上海。这是为啥尼? 再说一点不足为训的个人经验。离家上大学之前,我一直以为俺们东北是蛮荒之地。给我很大影响的中学语文老师旅行结婚特意去了江浙,回来之后向我们感叹人文环境的差异,说在绍兴,离秋瑾家不远就是鲁迅家,离鲁迅家不远是蔡元培家,再看俺家这地方,西边张作霖大帅府,东边是吴大舌头公馆,这环境生长的人能有文化吗?我在听他说这话之前就已深受感染,于是远行到一个群山环绕的富庶平原去求学,知道那里是司马相如、扬雄、李白、苏轼等等的故乡,“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连说这话的人都是现代数一数二的大文豪。但当我到了被名为“文化路”的餐饮一条街一分为二的校园之后,不久便发现所有这些都不及一部《死水微澜》更切近真实,“文君当垆”风流千古,底子还是蔡大嫂,她当然是极有诗意的,那“翠花,上酸菜”又为啥不是尼?加上乡愁作祟,第一年寒假坐火车回家,万里雪飘,从秦岭一直飘出了山海关,和北方五省返乡过年的广大阶级兄弟在车里暖暖乎乎挤了四十多个小时,想想不也挺有诗意嘛。当然,这已不是当初想象的那种诗意了。 于是,问题就来了,那种让北方人追寻、让南方人怀念的“南方的诗意”究竟是什么?她是如何产生的?在怎样的位置和距离上才能真正触摸到她?这是不是也相当于问“南方为什么更有诗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