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屋子

艺术与社会主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6 23: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铁西在2010-5-26 17:29:26的发言:

因此,社会主义者想寻找另一个不一样的“社会”,在其中,我们至少可以判断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工作。

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 革命工作没有贵贱之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03: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收集了一些资料,刚刚编写了一个关于莫里斯的简单介绍.便于感兴趣者了解.

威廉·莫里斯是英国著名画家、手工艺艺术家、设计大师、诗人。他于1834324 日出身在英国埃塞克斯郡的一个富商家庭。少年时代的莫里斯喜欢浪漫主义诗篇,他在其中既读到了美,也读到了反抗。17岁时莫里斯参观了在伦敦举办的“世博会”,滥用装饰的展品让年轻的莫里斯很是反感,这似乎为他之后的人生埋下了伏笔。19岁时,莫里斯进入牛津大学主修神学,在作家、思想家拉斯金的影响下他终于发现自己真正钟爱的其实是艺术——于是世界上少了一位神学家,多了一位现代设计之父 莫里斯“转型”后第一件重要作品叫做“红屋”——他为自己设计装修的婚宅。红屋的动机是莫里斯在商店选购物品时发现竟然没有一件产品可以令自己满意(他有一句名言:不要在你家里放一件虽然你认为有用,但你认为并不美的东西)。这个设计广受好评。“红屋”之后莫里斯成立了自己的商行,与朋友一起设计产品组织生产。莫里斯的思想与作品激发了大批年轻设计师的追随热情,从而引发了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期的著名的“工艺美术运动”。他反对机械工业批量生产的粗制滥造,同时反对为装饰而装饰的繁琐矫情的“维多利亚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莫里斯的美学思考是与社会思考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设计的产品背后显示着他对解决社会问题的热忱:通过艺术来改变英国社会的趣味,把纯洁健康的趣味还给人民,从而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恩格斯曾把他的这一思想称为“情感社会主义”。除艺术设计工作外,莫里斯也亲身参与或组建了多种“社会主义”组织,他是英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驱之一。晚年的莫里斯主要从事写作与出版活动。1896 10 3 日莫里斯因病在伦敦逝世。在他逝世后,他的女儿把他一生的文字作品编成全集(二十四卷)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7 09: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是有些天真。后来看了资料,似乎倒是符合一位艺术家的思维方式。此外,本文看来有些年头了,考虑到时代背景,也可以理解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12: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明白了,这世界并非是一连串的残酷的争斗,而是熠熠闪亮的欢乐,使人愉悦的柔浪,未为我们珍惜的礼品。"

剩翼兄的签名真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7 13: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明白了,这世界并非是一连串的残酷的争斗,而是熠熠闪亮的欢乐,使人愉悦的柔浪,未为我们珍惜的礼品。"

剩翼兄的签名真棒



这个可不敢掠美,是纳博科夫小说中的一句话,当然,译得也好。我喜欢话中那种历经沧桑变化而终于超越的乐观、纯真,与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2: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草就了一个关于这篇文章的读解.

《艺术与社会主义》一文集中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对社会的思考与主张,而且通过本文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是把这两者思考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文章是以对商业之罪恶的批判开头的。但我们应该注意到,作者并没有否定商业(作者自己就有商人身份),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认为商业(照我们对这一名词的理解)占了优势,就是一个罪恶……”这里,作者强调的是“占了优势”的商业会导致“罪恶”。所谓“占了优势”的商业,也就是后文中明言的“把商业推崇为神圣的宗教”以及“商业,已经成了他们的主人”。也就是说,商业占据了生活本身。它其实是赋予了商业社会中的人以人生意义和价值。这人生意义与价值可以表述为“强者掠夺弱者”的“乐趣”——虽然作者在文中没有用“乐趣”这个词来归纳把商业当作“宗教”的实质意味。不过作者却把这个“乐趣”的危害揭示出来:一方面对少数有钱人来说,反而缺少了对艺术的真正需要的心境;另一方面对大多数穷人来说,劳动已经丧失了快乐而变得愁苦。一句话,商业占了优势就会破坏生活的快乐。这“乐趣”的后果就是“自我消灭”:“让我们吃喝吧,因为明天我们就要死了。”作者认为,这样的制度其实是一种“战争制度”,是“隐藏在文明史的野蛮阶段”。那么,作者在文中屡屡提到的“生活的快乐”是什么呢?艺术。不过这个“艺术”在作者那里恰恰不是通常理解中的艺术,即:它不只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专门领域,不只是人们繁重工作之余的心灵点缀——就象不只是点缀在一篇文章中的一堆形容词一样(这里我们应该想起,身为艺术家的作者却极其反对为装饰而装饰的“维多利亚风格”);而是,它本身就与生活内在渗透在一起——“人民爱好艺术,不把它当作玩具,而把它当作人生的必需品”、“艺术与劳动混合”。这样的艺术观(同时也是生活观、快乐观)比起那些把艺术当作“供品”、“净土”、“异域”的理解显然更为尊重艺术,更能味到艺术的真谛。因为这并没有把艺术的“美好”与所谓“现实生活”紧张对立起来,从而让现实的人永远挣扎、纠结在痛苦矛盾之中。艺术是现实生活的人的心灵最深处的一抹亮色,一股温柔朴素真诚的力量,真正体会到这温柔的力量的人必定可以把之自然而真诚地晕染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象作者在别处曾说过的一句话一样:“一个家伙织挂毯的时候若不能同时想出一首好诗,他就永远不会有什么成就。”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作者在文中用着重号所强调的主张:“所有的人都应该做值得做的工作,做高兴做的工作;做工作的时候,不能过分疲劳,也不能过分紧张。”这里,值得做或高兴做的工作就是“艺术”(“快乐”)渗透其中的工作:这不一定是狭义的艺术创作,而是,生活与工作本身就应该是具有艺术创造性的、不为实现别的目的而沦为手段的东西。而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与工作这个“大作品”的“艺术创作者”。这样的工作与生活无意于争强好胜、做大做强,所以也必然不存在“过分疲劳”、“过分紧张”。这里断然不存在“地沟油”——“不仅无用,而且富于破坏性和毒素,它们在市场上却得到好价钱;例如掺了杂质的食品和饮料”。而且人们没有一种跟上竞争齿轮的巨大压力,因此也就没有在这压力下的抑郁愁苦甚至不堪重负的自杀。也许有人会疑问这样的社会怎么还能有物质的保证,谁来保证吃喝等基本生存呢?以及,要过这样的生活也许先要在现实社会中挣扎谋生吧?作者这样回答:“以前,我们为了换取自己所认为的光明和自由,而牺牲了艺术,但是我们所买得的却够不上光明和自由”。同时,作者诉诸“革命”。其实,如果“艺术”是道路的起点也是道路本身,那么,希求的“变革”可能就不是一股“猛劲儿”,艺术之内在渗透与陶染或许只能是点点滴滴的一剂“慢药”吧。最后我们还必须注意到,虽然作者的主张看起来有些“天-真”、甚至“孩子气”、“理想化”,但是,这个作者深情而真诚地描绘的“社会”却不是“彼岸”、“天堂”、“乌托邦”之类的永远只“存在”于脑海想象中的“观念信仰”,而是“此岸”的、“平凡”的、“世间”的、因此也就是可能实现的“现世图景”。作者没有明言,但我们可以想到的是:这个“图景”的慢慢实现,最终可能只有依赖于社会中每一个人自己的心灵的慢慢开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5-28 7:21:4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21:10 , Processed in 0.05599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