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白水

[教学相关] 【作业】读《论语》心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7 17: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欣赏的一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不必刻意的追求什么名誉,名声,只要自己有能力,不需要自己费神去争抢这些玩具。这是我认为正

确的且努力让自己按照它去做。这样会让自己得到一份宁静,求得心的踏实感。而这正是学得一样

要耐得住寂寞,有时可能会在非常喧闹的环境中如鱼得水但要能沉下心来研究自己该想该做的事情

段时间就是希望自己被别人知道,希望自己被所有人喜欢,赞赏。然而觉得很累,把精力放在如何通

过何种途径打开自己的知名度,不仅浪费了大好的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时间,而且给别人留下一种

虚浮钻营的印象。有些人时刻注意着机会的来临,生怕露掉一个升官发财机会。其实不必,这样的人

应该是那些能力不够大,本事不够强的,真正有能力,有某方面造诣的人根本不必天天观察上面放下

什么机会,因为这样的机会就是给他们准备的。

  我是国贸3班的张杰  20070108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7 21: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心得

1 [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注释] 质:本质、内容等。
                 文:文采、形式等。
                 野:粗俗。
                 史:浮华。
                 彬彬:融合适中。
      [译文] 孔子说:“人的本质超过文采便显得粗俗,文采超过本质了就有显得浮华。文采和本质浑然融合,相得益彰,这样才称得上君子。”

2 [原文]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尤人:责怪别人。
                下学而上达:学了基本的知识却能参悟高深的道理
        [译文] 孔子说:“不埋怨上天,不责怪他人,通过基本的知识参悟高深的道理。上天是了解我的啊!”

3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知:通“智”
        [译文] 孔子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好动,仁德的人喜静;智慧的人多快   乐,仁德的人多长寿。”

4 [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纵容促成他人的坏事。小人正好相反。”

5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注释] 重:庄重。
                  固:闭塞。
                  惮:害怕。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注重忠信。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  交朋友。有 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6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注释] 患:忧虑,怨恨。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即不理解自己
        [译文]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要担心自己没有能力。”

7 [原文]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8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注释] 其:语气词,大概,或许。
                  恕:恕道,以仁爱宽容之心待人。
        [译文] 子贡问:“有可以奉行一生的准则吗?”孔子说:“大概是以仁爱宽容之心待人吧。自己不想干的,也不要强加于别人。”
        [感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常在别人无理要求自己干什么事时,用这句话回击对方,一句便把他咽得哑口无言。原因何在,真是这句话太在理了,你都不想干,凭什么又要我干。只可惜这句话往往更应该对自己说,又可惜往往越是朴素到无可辩驳的道理,奉行起来越难。所以这句话挂在嘴边容易,牢记在心太难;偶一为之容易,恪守终生太难。真不知道,倘若掉个顺序,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曰:“此言真可终身行之乎?”孔子该是怎样回答。

9 [原文]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注释] 达:通达。这里是会运用的意思。 
                  专对:独立对答。 
                  以:用。
        [译文] 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运用;让他出使四方,不能独立地处理问题;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感想] 怎么说呢,起初对孔子的思想真是不太了解,当然现在也谈不上了解,不过好歹看完这句是多了点。原来被人子曰诗云念叨的太多,所以满脑子里感觉孔子都是一个絮絮叨叨念经的家伙,现在看来真是见笑大方之家了。哪诚想,人家能文能武,又那么讲求实效,强调学以致用。诵诗又不流于诵诗,更重要的是要将其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句话真是适用于每一个正在学习的人。

10 [原文]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注释] 申枨:枨,音chéng。姓申名枨,字周,孔子的学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强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
         [感想] 特别喜欢林则徐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现在看来,追根溯源又要回到孔子这了(不知道还有没有比他更早提出这个的),“枨也欲,焉得刚?”这一针见血的辩驳真是令人折服。一个人的欲望就是一个人的软肋,就是一个人容易被别人利用的弱点;多一分欲望,便少一分刚强;而有些东西就又要么是0,要么是1,少一分刚强,便就彻底没了刚强。石壁自然无欲——人做得到吗?

                                                                    国贸3班 赵亮亮 200701088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1 18:55:0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09: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子的同学,发完之后一定要回头看一下,如有错别字或格式散乱之处,点击帖子的右下角“编辑”给修改过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9 16: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心得

一.《论语》十则注释及译文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注释: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野:粗俗、鄙野,缺乏文彩。      史:浮华。

彬彬:融合适中

译文:孔子说:“一个质朴多于文采的人是粗俗的,而文采多于质朴的人却是浮华的。只有质朴和文采恰当融合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2.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注释:知:通“智”。

译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主动,仁德的人安恬。智慧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3.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注释:饭:这里作动词用,指吃饭。

疏食:粗粮。

水:古代以“汤”和“水”对举。

“汤”指热水。  “水”就是冷水。

肱:上臂,这里泛指胳膊。

译文:孔子说:“吃着粗淡的饭菜,喝着清淡的白水,弯曲着胳膊枕在上面,快乐就在这其中了。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得到富贵,对于我来说如同过烟眼云一般。

4.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在早晨领悟了真正的道理,晚上死去也没什么遗憾的。”

5.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够成全他人的美好愿望,不会让他人恶毒的想法实现。而小人却恰恰相反。”

6.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7.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论语·宪问》)

注释:尤人:责怪别人。

下学而上达:学了基本的知识却能参悟高深的道理。

译文:孔子说:“不埋怨上天,不责怪别人,在学到的基本的知识中却能参悟出高深的道理。了解我的人也只有上天吧!”

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

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担忧,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9.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注释: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作动词。 
恶:音wù,憎恶、讨厌。作动词。

 译文: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爱恨分明。

10.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论语·泰伯》)

注释:狂:急躁、急进。 

侗:音tóng,幼稚无知。 

愿:谨慎、小心、朴实。 
   

悾悾:音kōng,同“空”,诚恳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谨慎,表面上诚恳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我的一点想法

对于孔子的评价,我不想再补充 什么,我一直很赞同对他的崇敬和客观看待。但我觉得在现代社会人们再一次把孔子推向高峰,重新在《论语》中寻找灵魂归宿这个事实却有一点是孔子的悲哀,“仁”和“礼”的思想传承了那么多代,而今人们却要重新学习,不知道是不是我们的社会有些问题。

 既然谈到“仁”和“礼”,我对《论语》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对君子的阐述,比如我节选的第八则“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虽然描述的是两千多年前的对人的要求,但这看似很简单的三点至今仍然很难做到。

 首先说“仁者”,现代社会竞争越发激烈,以近乎弱肉强食的浪潮冲刷着每日奔波劳碌的人们。稍不留神,安身立命之所可能就要付诸东流,导致人们往往只关心自己的死活,在普通大众中很难找到拥有博大心胸、宽厚仁爱或者带着那么一点点济世思想的平民英雄。对他人求全责备,对自己却是利益优先,难怪现在普遍反应精神压力过大,心理疾病增多。而我想“仁者不忧”应该是个不错的解决办法。

关于“知者不惑”,我觉得并不是你很有知识就不会感到迷惑。“知”是指智慧,是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看待生活和世界的智慧。也许这和丰富的人生经历有关系,有人说“没有真正面对过大是大非,你很难知道孰对孰错。”现在的诱惑很多,就比如对当代大学生来说,网络、金钱这样的事物很容易将人引入歧途。如果没有明晰的处世智慧,感到迷茫或盲目跟潮都是很正常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能够为着自己的理想坚忍不拔却又平和豁达,这也应当是君子的一部分吧。

最后是“勇者不惧”,关于这一点我理解的可能比较片面。不害怕困难险阻当然是勇者,但不患得患失,敢于放弃,也应当是一种勇敢吧。人们总是想要很多东西,自然十分珍惜辛辛苦苦得来的成果,可是却忘记了“舍得”二字是“舍”在前,“得”在后。很有可能就把生命限制在对既得结果的持有上面了。

这三条君子之道,或许每个人已经具备其中的某条或两条,但想要三条俱备,似乎还有些困难,不然大家为什么那么推崇君子。

在两千多年前的圣人都不敢说自己是君子,我想我们泛泛一辈还是先好好学学如何做人吧! 

 

附:老师,实在抱歉,注册的时候用了别的名字。

                     金融5班      王佳琦     学号:200741140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07-11-12 12:08:3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9 20: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十条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罔:惘然无知。殆:疑惑不解。

【翻译】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惘然无知,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初中时候就学过的句子,但直到现在才算开始有点明白。学习和思考是一对不可分的孪生子,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思考,又在反复的思考中学习才是智者。刚从高考大潮中走来的我似乎还习惯于过去老师满堂灌的模式,很少有自己的思维空间。借这次作业的机会重温了这句隽语,也许会是我大学学习生活一个新的起点。)

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注释】岁寒:天冷了。凋:凋零,落叶。

【翻译】孔子说:“天冷了,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喜欢这句话首先不是因为它的思想内涵,而是它上口的韵律。平仄相间,一开口便忍不住轻轻摆头来应和这和谐的节奏。这时也终于明白古人颂读诗书时为什么都摇头晃脑了。只要是真的陶醉于那种意境,所有的肢体语言都是自然的流露,不加一点矫饰。)

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注释】恸:非常悲伤。

【翻译】颜渊死了,(孔子为他哭丧)非常悲伤。跟随的人说:“先生悲伤得过度了。”孔子说;“是悲伤得过度了吗?不为这样的人悲痛欲绝,还为谁呢?”

(好有人情味的孔老先生!他最喜爱的学生颜回死了,他不是以一个

德高望重的师长的姿态站立,面露凝重,声载惋惜,送上几句祭奠的话。他恣情恸哭!他选择用人最真挚的行动来表达对于这位品性高洁,英年早逝的弟子的不舍。这样的孔子,远不是伫立在庙宇里仅供人膜拜的雕像,不是书本里只会滔滔讲些大道理的老古董,他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懂得人世间各种悲欢感情的人,一个慈爱的老师,一个没有神性却依然值得我们去敬仰爱戴的圣人。)

4.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注释】质:本质,内容。文:文采,形式等。野:粗俗。

【翻译】孔子说:“内容超过文采就显得粗俗,文采超过内容就显得浮华。文采和内容搭配得融合适中,这样才可以成为君子。”

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知:通“智”。

【翻译】孔子说:“聪明人喜欢流动的水,仁者喜欢稳重的山。聪明人性好动,仁者性好静。聪明的人快乐,仁者长寿。”

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饭;吃饭。疏食:粗粮。水:冷水。肱:胳膊。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弓着胳膊当枕头,这里面也有快乐。干不正当的事而获得的富贵,对我而言就如同天边的浮云。”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是一种多么洒脱而令人羡慕的心态。我很想像孔夫子一样,不管周围的眼光而回归自然的本性,可是由于各种原因只能在安静的时候自己想想。昨天下午无聊,和一个室友到了俗称的“情人坡”,突然很想躺下来。用另外一种角度来看北京的天。于是我那样做了,眼里只有蓝天,没有任何功名利禄的杂念。乐,也自乐在其中。)

7.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

【注释】闻:领悟。

【翻译】孔子说:“早上领悟了真理,晚上死去了都可以。”

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注释】成:成就。是:这,代指上文。

【翻译】孔子说:“君子成就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9.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注释】知:知道。好:把……当作爱好。乐:以……为乐。

【翻译】孔子说:“(对于道德这件事)知道它的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追求它当作乐趣的人。”

10.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尤:责怪。

【翻译】孔子说:“不怨恨上天,不责怪别人,学会了基本的知识却能参悟高深的道理。懂得我的,大概只有老天吧!”

国贸三班   张弛    20070108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9 20:49:1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9 20: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同意赵亮亮同学对于“己所不欲”一句的理解,越是简单质朴的话越难去实践。天天挂在嘴边的大道理也最容易变成空话。最后的反问也很有意思,我也很好奇,究竟孔老先生会怎样给他的学生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复呢。是,或不是,太简单的两个选择,但又正如刚才提到的,这种我们每天都接触的字眼是最难给出的,也许一个不小心,给后人留下了反驳的材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0 16: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论语》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君子。”《论语·雍也》

【注释】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文:文采,经过修饰的。野:粗俗,鄙野。史:浮华,虚伪、浮夸。彬彬:融合适中,配合恰当。

【翻译】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显得浮华虚夸。文采和质朴内容搭配得融合适中,这样才可以成为君子。”

 【感想】要做一个君子,不仅仅要有儒雅的风度文采,更重要的是朴实的内心,纯洁的心灵。当今社会,人们多流于声色犬马,很少有人以君子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但是,我依旧向往着翩翩君子风度,希望从内外两方面兼修,修炼成一个君子。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注释】知:通“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翻译】孔子说:“聪明人喜欢水,有仁德者喜欢山。聪明人性好动,仁者性好静。聪明的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感想】水,灵动而温柔,以柔克刚能阻断刀的切割;山,沉稳而大度,默默无语见证着历史的沧桑。聪敏仁德之人则具备了山水的特性,快乐长寿的生活着。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注释】饭;吃饭。疏食:粗粮。水:冷水。肱: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的手段获得的富贵,对我而言就像是天上的浮云。”

【感想】箪食斛浆,圣人也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拥有着心灵花园,物质于他,也只是无关,“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很好的感觉。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注释】闻:领悟。

【翻译】孔子说:“早上领悟了真理,就算是当天晚上死去了都可以啊!”

【感想】很喜欢这句话,这是一种大彻大悟后的欣喜与解脱,了然之后,什么都可以放弃了。对真理的追求,是人类永远的话题。为了心中的追求,是能够付出一切代价的。这话说得决绝,无悔,爽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注释】成:成就。是:这,代指上文。

【翻译】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就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注释】知:知道。好:把……当作爱好。乐:以……为乐。

【翻译】孔子说:“知道它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把把它当作乐趣的人。”

【感想】知识不是用来学的,是用来开启人们智慧的。懂得这个道理,知识、真理也是非常令人着迷的。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

【注释】尤:责怪怨恨。 下学上达: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

【翻译】孔子说:“不埋怨上天,不责怪别人,向下学会了基本的知识并且能参悟高深的道理。了解我的只有老天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 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事:从事,照着去做。 

【翻译】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回归到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要看,不合乎礼的不要听,不合乎礼的不要说,不合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感想】“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翻译】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对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感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流传几百年的要求,仍然是当今人们所应该遵从的。读起来的音韵,令人着迷。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大宾,君臣嘉会也。大祭,国祭也。施,加。

【翻译】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与人相晤,犹如恭敬地接见大宾,使用民力犹如诚心地承奉大祭。凡是自己不愿接受的事情,不要加于他人之身。在国在家做事都不使人抱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说的这些话去做。”

【感想】这是恕道,能行恕道,即可为仁。

     

国贸3    殷明     20070108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0 17: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1.【原文】
    子曰:“质(1)胜文(2)则野(3),文胜质则史(4)。文质彬彬(5),然后君子。”

  【注释】
    (1)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2)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3)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
    (4)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5)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2.【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3.【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4.【原文】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5.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6.【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7.【原文】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8.【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9.【原文】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10.【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11.【原文】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
      (1)周:合群。
      (2)比:音bì,勾结。
      (3)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不知从哪儿听说一个非常著名的外国社会学家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的话,最好到论语里去找找答案。由此可见论语之魅力,不仅让中国人几千年来奉为经典,而且在当今社会开辟出海外市场。下面就说一点对论语的个人看法。
    我觉得论语可以分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修身,既论语中反复提到的“君子”;二是平天下,既论语所说的“仁”。虽然分为两方面,但却相关甚密。在孔子看来,君子的存在是实施“仁”的基础,而“仁”的实施又促进了社会和谐从而产生了更多的君子,直到最后人人知仁而达天下。孔子对君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周。”,“君子不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满足这么多条件,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君子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已经变成一种理想道德的象征。中国社会的传统道德规范便在此基础上建立。这规范虽然历经千年,却与现在正提倡的和谐社会不谋而合(人人为君子,社会当然会和谐)。有了君子,实施“仁”便不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君子才会和“仁”产生共鸣,这好象一台计算机的软硬件一样,离了君子这个硬件,“仁”这个软件就无法运作。
    那么君子和仁对社会有什么意义呢?举个例子来说吧,老师曾讲过韩国人给老人让坐的故事,其中那些韩国人的行为不就是君子所谓吗?而这不就是一种和谐的表现吗?领我们哭笑不得的是我们祖宗的经验没被我们利用,反而被异族利用,更有甚者,听说研究论语最透的也是韩国人。
    孔子的观点中也有有待商榷的。孔子认为只要人的精神生活满足了,便可以脱离物质基础。(见《论语.颜渊》子贡问政)但马克思却认为人只有满足了物质生活才能去享受精神生活。所以谁对谁错,只有历史去说了。
    当然,上边说的都是个人观点,而且由于我水平有限的很,所以其中必然漏洞百出,贻笑大方,还望老师同学多多批评指正。

                                                        信管一班    白健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0 17: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1.
  
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注释][]:本质,内容等。[]:文采,形式。[]:粗野。“文”与“质”在此可作多种解释。[]:浮华。[彬彬]:融合适中。

孔子说:“内涵胜过外在修饰就会显得粗俗无奇,外在修饰胜过内涵就会显得浮华肤浅。内在与外在融合适中,才能成为一个君子。”

 

 

 

 

2.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通智。

孔子说:“智慧通达的人偏爱水,仁爱的人偏爱山。智慧通达的人享受动态人生,仁爱的人享受宁静的人生。智慧通达的人潇洒欢畅,仁爱的人安宁长寿。”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这里作动词用,指吃饭。[疏食]:粗粮。[]:古代以“汤”和“水”对举。“汤”指热水,“水”指冷水。[]:上臂,这里泛指胳膊。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枕着弯曲的胳膊睡觉,也自有一番乐趣在其中。而通过不仁义的手段得到金钱地位,对于我来说如同飘浮的云缕。”

 

 

 

 

 

 

4.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上领悟了真理,晚上就将死去也值了阿。”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注释]:[]:爱好,喜好。

  孔子说:“(对于一个道理、学问)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探索它为乐趣的人。”

 

 

 

 

6.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尤人]:责怪别人。[下学而上达]:学了基本的知识却能参悟高深的道理。

孔子说:“不埋怨上天,不责怪他人,学到基本的知识却能由此参悟到大道理。了解我的大概只有老天吧!”

 

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注释][]:帮助促成。[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恶行。心理阴暗人格卑鄙的人则相反。”

 

 

 

 

8.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注释][]:道德教化。[]:乡土田宅。[]:法度。[]:实惠。

孔子说:“君子胸怀道德教化,小人心藏乡土田宅;君子胸怀法度国家,小人心藏实惠私利。”

 

 

 

 

9.颜渊死,子曰:“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去世了,孔子哀呼:“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

 

 

 

 

10.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注释][]:极度悲伤。

颜回去世了,孔子哭得伤心异常。随从的人说:“您太悲伤了!”孔子答道:“很悲伤么?我不为这样的人大悲还为谁大悲呢?”

 

 

 

 

910句有感:从论语的字句中窥探孔子的形象是件有意思的事情。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用感官和纸笔虔诚而谦恭地记录而成。我们从910句已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孔子恸之程度,则可想孔子当时悲痛至何等形状,这绝不是参加一般人丧事所流露出的那种悲伤。而孔子是个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不会是随意为之,在人前矜持和收敛不可避免,由此我们可看出孔子和他心爱的弟子颜回之间的感情联结之深,更可看出孔子心中真情的存在。颜回是孔子最欣赏、器重、喜爱的弟子,他们心有灵犀,如同父子,名为师徒,其实在修行寻道的人生路上互为师友甚至伴侣。孔子博爱,也有私爱,颜回归天,孔子放下圣人的架子,真情流露,合情合理,我们读出的是一个朴实的老者以及他心中一瞬的悲伤、孤单和恐惧等凡人的情愫,孔子的形象更立体了,更亲切了。孔子的恸让人肃然起敬。

 

 

 

 

老师,上节课讲的庄子无己的思想我不很同意。有感官就会有反馈,有思考就会有判断,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及好恶喜怒本是自然赋予的,我们可以陶冶温润的性情追求恬淡的人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清新的心情,但并不等于要浪费大脑的容量及功能。我不喜欢从实用的角度讨论庄子,可社会就是从自然中分离出的产物,关于如何生存,在我看来庄子不是一本好的教科书。但作为一剂药,我想庄子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予人们精神救赎。您是怎样看的呢?

p.s.老师您看作业辛苦了...

 

 

 

 

王越 金融5 20074114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3 14:35:4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1 16: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1.【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注释】患:忧虑,怨恨。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即不理解自己。

【译文】孔子说:“(我)不害怕别人不理解我,就害怕自己没有才能。”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注释】质:本质,内容。文:文采,形式。野:粗俗。“文”于“质”在此可以有多种理解。史:浮华。彬彬:融合适中。

【译文】本质多于形式就显得粗俗,形式多于本质就显得浮华。如果(为人)内心外在融合适度,这样的话(这个人)就是君子了。

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知:通“智”。乐(yao):偏爱。

【译文】有智者钟情于水,奉行仁道者钟情于山。智者喜欢动,仁义的人喜欢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其中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饭:吃饭。疏食:粗粮。水:古代以“汤”和“水”对举,“汤”是热水,“水”是冷水。肱:胳膊。

【译文】吃粗粮,喝冷水,把胳膊当作枕头来睡觉,(我)也乐在其中。不施仁义却变得富贵,对我来说只是过眼云烟。

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如果早上听到真理,哪怕晚上就死去也可以。

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知道这个事物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以这件事为乐的人。

7.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尤人:责怪别人。下学而上达:学了基本的知识却能参悟高深的道理

【译文】不怨恨天,不责怪他人,学了基本知识却能参悟高深道理。还是上天了解我啊!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弘毅:弘,大;毅,坚毅。指志向远大,意志坚毅。

【译文】志士不能够不志向远大,意志坚毅,(因为)任务还很重,道路还很漫长。以“仁”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不够重么?死了之后才停止自己的责任,这不够漫长么?

9.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君子成全别人好的地方,不助长其邪恶的念头,小人则与之相反。

10.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注释】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鲜:少的意思。

【译文】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1 17:13:1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02:36 , Processed in 0.08486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