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屋子

[历 史] [转帖]每个故乡都在消失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16: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10-9-10 15:26:16的发言:

屋师如此称呼,岂不折杀学生,使不得。

那些评论之前浏览过,但没细看,所以这里的工程是否特指就不敢妄加揣测了。但新农村建设已经好多年了,总体舆论上貌似不是很火热了。该运动的始作俑者貌似是林毅夫,当然林先生自己说现在的运动跟他的本意并不相符,或者说下级官员的行动跟中央的意图不相符。

就事论事的话,“万人村”问题讲起来还真挺复杂,城市化是大势所趋,住新小区对大家特别是年轻人来讲应该是好事,尤其对近郊的农村年轻人来讲更是如此,长远来看的话意义就更大了。谁要是长年累月在农村住过,抑或在上海的老公房住过,自然都会深有体会。很多农民参与新建小区的积极性很高,当然,农民反对占地的声音也很强烈。但是,更多农民本质上反对的不是占地,而是非法占地,大多农民乐得巨款占地呢,至于钱花光了孙子怎么办,那也不是他们想的了,当然,任何人也不该强制他们的孙子继续当农民。北京郊区的很多农民,还有上海郊区的很多农民或者旧城区的市民,天天都在盼着动迁,还有因为没有被拆迁而组织上访的事。

然而问题来了,农民前进变成产业工人的话,工资太低,何况富士康也不是随便进的;后退当农民种地的话,累死累活还不赚钱,哪个发达国家不巨额补贴农业。如果很多地方官员再像人民公社运动一样一刀切,或者在新农村建设中浑水摸鱼,情形就更复杂了。批评新农村,颇像批评人民公社或改革开放,的确很有道理,但无论哪方貌似都难拿出好的对策。学生见少识浅,至于新农村更像人民公社抑或改革开放,确是不甚明白。当然,总体而言,很多强制的一刀切确是不好。

谢谢!看来情况复杂。有时间最好能去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26 00: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明煌君那里看到个签名,很受触动,觉得与题目有某种相关。

 

 

 

“故乡不过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8 00: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屋子在2010-9-7 0:10:17的发言:


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当年去南京读书时户口要迁到学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的同学除外。那时并不懂户籍身份代表了什么,还一直很高兴自己出生于小城镇,从小看到更多淳朴的民风。城市有什么稀罕,迟早都看得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8 00: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10-9-10 15:26:16的发言:

然而问题来了,农民前进变成产业工人的话,工资太低,何况富士康也不是随便进的;后退当农民种地的话,累死累活还不赚钱,哪个发达国家不巨额补贴农业。如果很多地方官员再像人民公社运动一样一刀切,或者在新农村建设中浑水摸鱼,情形就更复杂了。批评新农村,颇像批评人民公社或改革开放,的确很有道理,但无论哪方貌似都难拿出好的对策。学生见少识浅,至于新农村更像人民公社抑或改革开放,确是不甚明白。当然,总体而言,很多强制的一刀切确是不好。

回去还向爸爸询问,那些翻新费拿来补贴农民,鼓励农耕,岂不更好?政策两年一变,先是发展旅游业,后来发展药业,现在发展地产业,正正经经搞点农业,十年下来也该有收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8 11: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灵儿在2011-5-28 0:37:03的发言:

回去还向爸爸询问,那些翻新费拿来补贴农民,鼓励农耕,岂不更好?政策两年一变,先是发展旅游业,后来发展药业,现在发展地产业,正正经经搞点农业,十年下来也该有收获了。

有些道理:)发展关键是要葆有“生-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8 12: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灵儿在2011-5-28 0:31:21的发言:

当年去南京读书时户口要迁到学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的同学除外。那时并不懂户籍身份代表了什么,还一直很高兴自己出生于小城镇,从小看到更多淳朴的民风。城市有什么稀罕,迟早都看得到的。

无论城市、小城镇还是乡村,按现在的发展,都有淳朴渐弱的趋势。需要全方位省思。

转贴一个有点意思的“城市规划”方案:

 

【转帖】重庆市城市风貌特色规划设计暂行规定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五个重庆”建设和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要求,为强化我市城市、建筑和环境的艺术性和地方特色,改善城市品质,提高规划设计水平,现就我市城市风貌特色规划设计有关问题作如下暂行规定。
  1、主城区及各区县要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整体风貌,建筑风格除有特殊要求的外,要与城市整体风格协调并充分体现重庆主城区及渝西、渝东北、渝东南各地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特征。鼓励在城乡建筑规划设计中继承和发扬川东和巴渝地区的传统建筑以及本土民居建筑的风格。容积率在1.0及1.0以下的两江四岸头排地块及城市重要区域必须采用地方传统的建筑风格。

  2、在用地面积较大的建设项目中,高层建筑应尽量不集中沿城市道路、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布置,而应在兼顾城市空间形态和项目内部环境品质的基础上合理分布,富有趣味和变化,形成较为连续的城市开敞空间系统。

  3、应在符合城市规划原则的前提下,在城市的各片区形成较为协调的城市建筑高度。在对风貌有控制要求的地区,建筑高度应充分论证以提高城市景观品质,强化城市山水特征和传统文脉。

  4、必须大力提倡中华文化在城市建筑风格中的传承,全市禁止在公共建筑和大体量建筑设计中采用西洋或欧式建筑风格。

  5、城市建筑应立足于场地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具有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形式特征,禁止照抄照搬、盲目模仿各种异域风格和似是而非、不伦不类的低劣建筑造型设计。临街建筑物的外立面设计应体现城市街区的整体风格,形成连续协调的街道景观。

  6、加强重要建筑的细部造型设计,通过对檐口、窗框线条、基座、装饰构件等部位的艺术设计,形成比例和谐、端庄大气的建筑造型,达到美观的艺术效果。

  7、乡村公共建筑和农民住宅要吸取本地乡土建筑的布局和造型特征,采用地方材料,结合乡村环境,形成适度集中布置、体现乡土风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

  8、高层建筑应通过艺术设计进行顶部造型,要求进行多方案比选,要避免采用建筑顶部纯装饰构架及大体量顶部造型。

  9、对高容积率居住地块的高层住宅建筑应采取简洁大方的设计手法,避免琐碎、花哨的造型。建筑群的临街形态和天际轮廓线应尽量有所变化。

  10、在沿江、沿山和各类文化旅游、镇乡等低、多层建筑中要采用坡屋顶。主城区沿两江四岸、城市主次干道以及傍邻四山的建筑,应进行一定范围的天际轮廓线分析。

  11、鼓励优化建筑物外立面设计及装饰材料运用。在城市重要地段的公共建筑以及在文物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和具有历史传承的风景名胜区建设的项目,应体现地方传统风格的建筑造型和设计元素,鼓励采取如青砖、灰墙、黛瓦等建筑语汇。

  12、公共建筑和重要地段的建筑要采用美观大方、体现良好品质、具有较好色彩及质感的现代建筑饰材或富有特色的本土材料,其色彩、材质、比例划分及构造方式应与建筑的使用性质相吻合且与周边建筑和环境相协调。

  13、禁止使用低档次的白色面砖和黄色、粉色等其它劣质瓷砖的外墙装饰材料,可结合建筑的性格特征适当使用青灰色面砖并采取横向比例良好的拼缝方式。建筑外墙应慎用色彩纯度很高的金属材料及原色铝合金门窗。

  14、建筑沿街底层立面应简洁统一,原则上避免使用原色铝合金卷帘门。

  15、慎用玻璃幕墙。居住建筑和密度较大地段的公共建筑禁止大面积使用镜面玻璃和彩色玻璃以避免光污染并提高节能效果。

  16、建设项目在色彩选用上同一组建筑主体色调要统一,一般以不超过两种相互协调的主体颜色为宜,颜色的明度、彩度不能过分强调自我,应充分考虑与周边建筑相协调。

  17、各类城市建筑中不宜采用大红大绿、鲜艳刺目的建筑用色和使用劣质装饰材料,应充分利用现代环保科技饰材和优秀的城市色彩设计理念,并通过发掘地方材料的优势,创新具有乡土特色的城乡建筑艺术效果,体现城市与自然山水环境的和谐共生。

  18、主城区城市主次干道及两江四岸沿线的住宅建筑阳台应进行封闭设计,具有晾晒功能的生活阳台应设置在不临城市主次干道及两江四岸的方向,开敞式阳台应造型简洁并与建筑外墙面主体协调。

  19、建筑物附设广告店招应结合外立面统一设置,其尺度、风格应与建筑造型相协调并体现街区特色。广告店招不得影响街道景观视线和建筑整体造型,应严格控制突出建筑立面和平面轮廓的尺寸。

  20、建筑物外挂空调机应按街景要求隐蔽设置或统一设置挡板予以遮挡,管道不得外露。建筑立面灯饰应按照相关灯饰规划的要求同步设置。

  21、居住小区的绿地应尽量设置在临街处,封闭的小区绿地应对外敞开。

  22、鼓励居住小区多种乔木,小区设计要将每千人乔木(树径10厘米以上)种植量(冠覆面积纳入绿地率计算)和健身场地(布置篮球场和羽毛球场等)作为小区环境品质指标。

  23、一般不得在小区或建筑沿城市公共空间界面设置实体围墙。若设置绿化围墙或空透围墙应与街道景观相协调,并体现城市人文艺术特点。

  24、道路要形成城市林荫带。街道绿化应多种植乔木,同一道路的树种应尽量统一以形成整体感、避免凌乱。不同路段可根据不同的道路性质和交通功能采用不同的行道树布置方式,以增强特色。

  25、街道上的花池绿化应尽量减少并造型简洁,增加街道空间活力,花池不得成排设置于临机动车道沿线;花池中植入的灌木品种和高度应有层次感。

  26、城市街道的人行道在保证其宽度、连续性和无障碍的同时,应采用统一铺地材质和形式,以形成街区整体风格。电话亭、报刊亭、治安岗亭、社区服务亭、车站、标识物、残障设施等街道设施要尽量减少对人行道的影响并统一设计和美化,提升其品质。对垃圾站等配套设施应进行有效遮蔽。城市公厕应尽量设置于公共建筑角落、减少独立设置。

  27、应重视街头绿地的空间艺术形式和绿化效果,植物布置应结合山城地形地貌,多用垂直绿化并尽量采用体现观赏效果良好、具有重庆特色的树种如香樟、银杏、桂花、榕树、玉兰、茶花等,从空间高度、平面形式、植物种类等增添不同的绿化趣味。

  28、应结合山地特有的堡坎进行立体绿化,尽可能设置垂直绿化,美化堡坎,体现山城特色。

  29、广场设计应简洁,在满足市民公共活动和健身功能的同时,应尽量体现文化内涵和设计艺术,可设置既有寓意又美观大方的雕塑小品,使人们的多种活动成为可能,也形成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

  30、城市公园在满足公共活动功能的前提下应多种大树、多采用美观的本土树木、灌木和花卉品种,公园绿地应注意绿化的整体性。

  31、城市跨江桥梁、立交桥、城市道路堡坎以及道路桥梁设施应与城市空间形态和山水环境相协调,体现现代结构的艺术美感。跨街人行天桥应亲切宜人,造型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区域特色并与绿化环境相结合。

~~~~~~~

作为政府发文,此规划颇有一些耳目一新的地方。只不知实行起来如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8 12:13:4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8 12: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10-9-10 15:26:16的发言:

屋师如此称呼,岂不折杀学生,使不得。

那些评论之前浏览过,但没细看,所以这里的工程是否特指就不敢妄加揣测了。但新农村建设已经好多年了,总体舆论上貌似不是很火热了。该运动的始作俑者貌似是林毅夫,当然林先生自己说现在的运动跟他的本意并不相符,或者说下级官员的行动跟中央的意图不相符。

就事论事的话,“万人村”问题讲起来还真挺复杂,城市化是大势所趋,住新小区对大家特别是年轻人来讲应该是好事,尤其对近郊的农村年轻人来讲更是如此,长远来看的话意义就更大了。谁要是长年累月在农村住过,抑或在上海的老公房住过,自然都会深有体会。很多农民参与新建小区的积极性很高,当然,农民反对占地的声音也很强烈。但是,更多农民本质上反对的不是占地,而是非法占地,大多农民乐得巨款占地呢,至于钱花光了孙子怎么办,那也不是他们想的了,当然,任何人也不该强制他们的孙子继续当农民。北京郊区的很多农民,还有上海郊区的很多农民或者旧城区的市民,天天都在盼着动迁,还有因为没有被拆迁而组织上访的事。

然而问题来了,农民前进变成产业工人的话,工资太低,何况富士康也不是随便进的;后退当农民种地的话,累死累活还不赚钱,哪个发达国家不巨额补贴农业。如果很多地方官员再像人民公社运动一样一刀切,或者在新农村建设中浑水摸鱼,情形就更复杂了。批评新农村,颇像批评人民公社或改革开放,的确很有道理,但无论哪方貌似都难拿出好的对策。学生见少识浅,至于新农村更像人民公社抑或改革开放,确是不甚明白。当然,总体而言,很多强制的一刀切确是不好。

近来包括中央领导在内的各种有关于此的官方发言,印证了事前的忧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5 01: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一句有些杀风景的话:故乡也得看什么故乡。记得多年前游九寨沟惊叹其美丽,但住在山里的一位小姑娘的话更让我惊讶,她对九寨沟只有厌倦,渴望走出大山去城市生活。我当时仔细想想,发现真实的我一方面赞美九寨沟,但另一方面是决不肯长住在此的。九寨沟尚且如此,生在穷乡僻壤的人又当如何?如果你生在一个鸟都不拉屎的地方,还会如此苦恋着故乡吗?

 

当然,身在其境的人与局外人的角度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前者局限于一己之私,后者更能持审美的立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5 09: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刘虎在2011-6-5 1:38:32的发言:

我说一句有些杀风景的话:故乡也得看什么故乡。记得多年前游九寨沟惊叹其美丽,但住在山里的一位小姑娘的话更让我惊讶,她对九寨沟只有厌倦,渴望走出大山去城市生活。我当时仔细想想,发现真实的我一方面赞美九寨沟,但另一方面是决不肯长住在此的。九寨沟尚且如此,生在穷乡僻壤的人又当如何?如果你生在一个鸟都不拉屎的地方,还会如此苦恋着故乡吗?

 

当然,身在其境的人与局外人的角度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前者局限于一己之私,后者更能持审美的立场。


      虎师所举之例是围城现象吧,当她出来之后见识到千篇一律的城市面貌后也会疲倦,也会在深夜一个人想家的。其实我们更关注的是“故乡”改造问题,如果采用的是可持续发展方式,而非急功近利地工业化或拿全城老百姓做政绩实验品的话,我们还是会找到《回家的路》的。比如我们那个县城,完全适宜做精品农业,可自从采用临县领导层交换制后,县长两年一换(均非本地人,说是为了防腐)。换一届所做的事就是,第一年,否定前任,第二年,立新政策。我爸爸他们已经完全糊涂了,前脚还没跟上,后脚又得迈出。这个,作何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6 02: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灵儿的观点我完成赞成!对“故乡”的改造要有审美考虑,或者用流行的话说,要环保,而不能只从“政绩”出发,就象三峡工程那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6 03:15 , Processed in 0.06906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