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白水

【作业】《庄子·秋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5 17: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赏析:

庄子之作《秋水》,前一部分描绘了海神若与河神的对话情景,寓意人的局限,宇宙的无限,不必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而应放宽到宇宙中去思考 。文章后一部分讲述的几个故事:庄子拒绝相位,庄子戏嘲惠子,庄子口辩濠梁上,都体现了庄子的相对论。

《秋水》没有用严肃、死板的语言进行哲理的阐述,而是用神化,寓言,生活故事流露哲理。易让人读懂故事,又在读后给人空间思索内涵。生动的比喻,巧妙的对比,磅礴的排比闪现了艺术写作之光。

通读全文,让我看个人有如蜉蝣于天地,沧海之一粟之感。曹操的东临观沧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王维的大漠孤烟,苏轼的泛舟赤壁,余秋雨的独寻阳关雪……无论是多辉煌的人与自然独处时,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一种返璞归真之感,个人的荣辱的失与宇宙万物堪比是多么微不足道。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自信与自卑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们通过与外物比较产生自卑,人们通过与自身比较获得自信。也许人类过于进行人类自身的比较,产生了很多妄自尊大,把喜悦、痛苦扩大化。这时,不如去看初升的朝阳,仰望夏夜的星空,让宇宙自然一点一点溶解你的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5 20: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因为没有办法编辑帖子,只能把漏掉的注释放在这里了:

濮(pú)水:水名,在今河南省濮阳市南。
先:先去传达楚王的旨意。
累:拖累,麻烦,意思是请庄子去楚国从政。不顾:不回头,不理睬。巾笥(sì):用巾布包裹起来,装进竹箱。笥:竹箱。
宁:宁可。留骨而贵:留下骨壳被人珍惜。
曳(yè):拖。涂: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25 20:22:4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6 00: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君位而博取名声,孔子以谈说天下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说:楚王愿将国内政事委托给你而劳累你了。
   庄子手把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用巾饰覆盖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呢?两位大臣说: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庄子说:你们走吧!我仍将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
  

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前往看望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梁国,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恐慌起来,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

庄子前往看望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你知道吗?鹓*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刚巧从空中飞过,鹞鹰抬头看着鹓,发出一声怒气:‘嚇’!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怒叱我吗?”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注:我所写的是书上没有的注释。

                                                肖运超

老师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6 00: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

百:众多的意思。

焉:助词不译

尽:全,都。

东面:面向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大方之家:行家

量:名作状,用量数

多,形容词动用,

相:名词动用,做宰相

1、 通假字

泾流之大,直。

不辩牛马,辨识。

2
、词类活用

且夫我尝少仲尼之贤,形容词用作动词,小看。

而轻伯夷之义,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秋水时至,名词用作状语,按时令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东面而对,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3
、特殊句式

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为若己,意为比得上自己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应为谓我,意为说的是我

闻道百 定语后置,应为百道,意为很多的道理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表示被动的固定结构。

我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固定结构,可翻为不是……,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6 00: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家评论: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智者的叮咛》这本书上有这样一句话:庄子是战国时代最富浪漫诗情、生命体验和批判头脑的诗人哲学家。
   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玄妙,比如他追求绝对的自由,他创立了相对主义学说,他提出齐生死等万物的妙论,他主张回归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秋水》篇就是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简单一点说,世间没有最大,也没有最小。北海相对于黄河很大,而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就像蚁穴于大泽之中。庄子认为知量无穷,天不是最大,毫末也不是最小,人在天地间很渺小,所以人要顺应自然。课文节选部分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学问是无止境的,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出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庄子》散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自己的读后感:

     庄子果真是个逍遥的形象,崇尚原始与自然,无拘无束,率性而为。

先从河伯篇说起,强调相对性,哲人说:“一个人的伟大之处在于认识自己的渺小。”而庄子这位先贤似乎早就懂得了这一点,若我只是扁舟,便当随波逐流;若我只是飞花,便当随风而逝;若我只是………..不与天地争,不与世俗争,不与自我争。在那个战火纷飞,颠沛流离,争权夺势的年代,庄子以纯自然的姿态漠视,笑傲。夫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虽说是消极,可世上又有几人能做到如此心胸?其实其中又有多少无奈呢,阮籍蔑视礼法,其实是对当时礼法的不满的抗争。而庄子,选择出世,保住自己纯净的天性。“吾将曳尾于涂。”壮哉!富贵荣禄的高堂比不上自由原始的泥浆,是啊,差点就去学许由洗耳了。

     而庄子与惠子的一段巧舌之辨更是十分出彩。惠子已然是很智慧出群的辩士了,可庄子却技胜一筹,充满闲趣。而之前庄子对鱼儿的感慨,又更突出了他对自然的灵性。惠子已然是优秀的隐士了,而通过衬托,使庄子形象更加突出。

     总而言之,庄子是历史中的一朵奇葩,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后世几千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6 22: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肖运超,你的注释特别仔细,还分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14: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乌日罕在2007-11-24 11:10:38的发言:

渤海海神若说道:“不能够与井里的青蛙谈论大海,是受到了居所的局限;不能够与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冻,是受到了时间的限制;不能够与孤陋寡闻的人谈论大道理,是受到了教育的约束。……

又看了下你的译文,这几句有问题,你再看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15: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吴玥在2007-11-25 17:04:54的发言:

个人赏析:

庄子之作《秋水》,前一部分描绘了海神若与河神的对话情景,寓意人的局限,宇宙的无限,不必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而应放宽到宇宙中去思考  。文章后一部分讲述的几个故事:庄子拒绝相位,庄子戏嘲惠子,庄子口辩濠梁上,都体现了庄子的相对论。

《秋水》没有用严肃、死板的语言进行哲理的阐述,而是用神化,寓言,生活故事流露哲理。易让人读懂故事,又在读后给人空间思索内涵。生动的比喻,巧妙的对比,磅礴的排比闪现了艺术写作之光。

通读全文,让我看个人有如蜉蝣于天地,沧海之一粟之感。曹操的东临观沧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王维的大漠孤烟,苏轼的泛舟赤壁,余秋雨的独寻阳关雪……无论是多辉煌的人与自然独处时,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一种返璞归真之感,个人的荣辱的失与宇宙万物堪比是多么微不足道。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自信与自卑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们通过与外物比较产生自卑,人们通过与自身比较获得自信。也许人类过于进行人类自身的比较,产生了很多妄自尊大,把喜悦、痛苦扩大化。这时,不如去看初升的朝阳,仰望夏夜的星空,让宇宙自然一点一点溶解你的情感……

联想的内容很丰富,领域很广阔,很好!写完东西后,要养成检查和打磨的习惯,比如,“神化”“荣辱的失”这样的失误本可以避免,“寓意人的局限”“让我看个人有如蜉蝣于天地,沧海之一粟之感”这一类的句子也可以修改得更通顺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15: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只如初见在2007-11-26 0:12:19的发言:

名家评论: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智者的叮咛》这本书上有这样一句话:庄子是战国时代最富浪漫诗情、生命体验和批判头脑的诗人哲学家。
   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玄妙,比如他追求绝对的自由,他创立了相对主义学说,他提出齐生死等万物的妙论,他主张回归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秋水》篇就是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简单一点说,世间没有最大,也没有最小。北海相对于黄河很大,而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就像蚁穴于大泽之中。庄子认为知量无穷,天不是最大,毫末也不是最小,人在天地间很渺小,所以人要顺应自然。课文节选部分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学问是无止境的,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出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庄子》散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自己的读后感:

     庄子果真是个逍遥的形象,崇尚原始与自然,无拘无束,率性而为。

先从河伯篇说起,强调相对性,哲人说:“一个人的伟大之处在于认识自己的渺小。”而庄子这位先贤似乎早就懂得了这一点,若我只是扁舟,便当随波逐流;若我只是飞花,便当随风而逝;若我只是………..不与天地争,不与世俗争,不与自我争。在那个战火纷飞,颠沛流离,争权夺势的年代,庄子以纯自然的姿态漠视,笑傲。夫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虽说是消极,可世上又有几人能做到如此心胸?其实其中又有多少无奈呢,阮籍蔑视礼法,其实是对当时礼法的不满的抗争。而庄子,选择出世,保住自己纯净的天性。“吾将曳尾于涂。”壮哉!富贵荣禄的高堂比不上自由原始的泥浆,是啊,差点就去学许由洗耳了。

     而庄子与惠子的一段巧舌之辨更是十分出彩。惠子已然是很智慧出群的辩士了,可庄子却技胜一筹,充满闲趣。而之前庄子对鱼儿的感慨,又更突出了他对自然的灵性。惠子已然是优秀的隐士了,而通过衬托,使庄子形象更加突出。

     总而言之,庄子是历史中的一朵奇葩,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后世几千年。

 

 

有见地,写得好!并且,你的翻译和注释工作做得也很细致,这样就大大方便了同学的自学。为大家服务,就应该有你这种做事周到细致的精神。赞赏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15: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次作业成绩:

高  琢:85

乌日罕:80

吴  玥:81

肖运超:8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18:50 , Processed in 0.05966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