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李钟岳与秋瑾
李钟岳,清朝末期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县令。1907年,他奉命带兵围剿绍兴大通学堂,拘捕了秋瑾女士。尔后,又奉命审讯秋瑾案,并任监斩官。他屠杀革命党人,按说应该为后世所唾弃,可是在秋瑾的祠堂中,却有李钟岳的牌位,上书“清山阴知县李钟岳之神位”,下题:“李钟岳先生,山东安丘县人,秋案中有德于女侠。” 这是怎么回事?李钟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现搜集其事作些简略介绍。
李钟岳(1855年—1907年),字崧生,又字申甫,清末官员,今山东省安丘市辉渠镇北辉渠村人。他出身贫寒,自幼苦读,18岁中秀才。由于家境并不富裕,他只得一边教书,一边自学。39岁时赴济南应试考中举人,因无钱回家,而留在省城教私塾谋生。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钟岳年过四十有三,方以第三甲五十八名考中进士。此后,吏部命李钟岳代理浙江衢州府江山县县令。由于其在江山县令任上廉洁奉公,政绩斐然,于1907年2月调任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县令。李钟岳在任职年内,爆发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件——近代女杰秋瑾女士被害,李钟岳且是秋案当事人。
秋瑾(1877——1907),字睿卿,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人,著名女革命党人。
据载:清光绪三十三年农历五月廿六(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刺杀皖巡抚恩铭,起义失败。浙江巡抚张曾扬(张之洞叔父)闻讯,气急败坏,知秋与徐乃为同党,遂急电绍兴府知府贵福(旗人),派人查封绍兴大通学堂,并拘捕该校教师秋瑾及学生八人。受命查抄大通学堂的,正是到任仅有半年的山阴县令李钟岳。李到任之初,即对秋瑾之才学早有耳闻。农历六月初四(1907年7月13日),贵福传李钟岳进署,命其率杭州清兵围剿大通学堂,否则以私通逆党罪论处。李钟岳无奈,只好遵命,为护生灵,他乘轿开路在前,不许兵丁乱射。清兵蜂拥而至,他急中生智,密谕差役捕男释女,行至秋瑾寓所,明知有违,却不许查抄,其保护之意甚明。秋瑾终未离去,被收监。六月初五(7月14日)午后,衙中微雨,李升堂审讯秋瑾,却令秋瑾坐在木椅上。讯毕,他又与秋瑾面谈,并拿朱笔于秋,秋瑾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这是审讯还是谈心?李钟岳为秋瑾辩解,说秋瑾是读书女子,没有确凿证据,其罪名难定,更不便动用大刑逼供。贵福见李不肯动用严刑,秋又不交代同党,斥李审讯不力。而贵福居然捏造秋瑾已认罪,从张巡抚处得了就地正法的手谕。李知杀秋瑾已不能挽回,乃自揽监斩,以便从中相助。六月初六(7月15日)凌晨三点,贵福向李钟岳下令,并派心腹监督执行。三点,钟岳将秋瑾女士提出,告曰:“尔之冤屈,我深知之,鄙人位卑言轻,但杀你非我本意。”言时,泪随声堕,旁立吏役,亦相顾恻然。秋瑾答:“公祖盛情俱领,今生足矣,愿图报于来世,今日惟求三件事:一是刑后勿剥衣;二是殓之以棺木;三是刑前允写家信一封。”钟岳一一应允。秋瑾遂不再言语,从容步行,赴轩亭口,四时左右英勇就义,终年31岁。当天上午,贵福命李速去查抄秋家,看是否有军火藏匿。至秋宅后,钟岳态度温和,嘱秋家之人不必惊慌,每至一室,粗粗一查而已,并亲锁房门,使那些如狼似虎的兵丁无法借机明抢暗夺。令人感动的是,当他得知东院的小楼为秋瑾卧室时,反而故意避开不查,随即回衙。当时,秋瑾女士在楼中还藏有两支手枪、子弹和若干文稿,可想而知,一旦发现,秋家老小将无活口。
秋瑾就义后仅三天,厄运就降临到了李钟岳头上。由于贵福加害,张曾杨以庇护乱党头目为罪名,撤消了李钟岳山阴知县之职,令去省城杭州等候查办。回到杭州寓所,钟岳闭门谢客,忧愤悲怆,多次寻短未果。农历九月廿三(10月29日)上午9时许,钟岳趁家人不备,自缢身亡,终年53岁。与秋瑾女士遇害仅相隔106天。《续安丘新志》载:“浙人追思之,及秋案昭雪后,乃为立祠西湖上,岁时祀之。”
辛亥革命后,“秋案”昭雪。1912年7月24日,秋瑾遗骨安葬于西子湖畔。鉴于李钟岳同情革命党人,想方设法营救秋瑾女士,最终以身殉道。为伸张正义,以德报功,在秋瑾祠里特为其设置神龛,供立神位,永享祭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26 22:10:5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