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雨过心晴在2011-11-3 20:56:28的发言:
恩,老师说的有理。这篇文章,在某种程度上,应该算个人写作的作文,而不是论文。不过以后在这点上我也要注意。因为有时候真的会在写作时,有倾向地挑选有利于自己的材料。这应该算学术不道德吧,以后一定多多注意!!!
至于“通识”和“专才”之争,在情感上,我一直认为通识非常重要,这也算对现在的大学课程设置的一点小小的抱怨吧。不过可能是文章没有展开,或语义表达比较模糊,我并不想否认培养专才的重要性,只是觉得在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侧重点。就如我引用的梅贻琦的话,“本科四年应该以通识为主,而专才的教育应交由职业学校或研究院”。我很认同这句话。另外,我对通识的理解,还不仅包括学习科目的“通识”,还包括研究方法、思维方法、世界观、人生观的宽广上,因为专门学一种领域内的东西,容易思维僵化,而多样化地学习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将是大有裨益的。我们老家有句话叫“一通百通”,应该就是这个意思。不知白水老师怎么看呢?很想听听您关于“专才”与“通才”的看法。
呵呵,你的文字只是涉及立论分寸感的问题,谈不上学术不道德。但以后如能多加注意,可以使你的思维更缜密,论说更周密。
说到专才与通才,我的看法是这样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专业的分工,肯定会对人有越来越高的专业训练的要求,所以专业教育这种东西在大学里不能完全没有。但也确实有相当多的人,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跟自己所学专业没有直接关系,这就看出专业背后的通识也确实很重要。但关键是如何获得通识?一说通识,就好像是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事,其实未见得,如果遇到好的老师,在各种专业课上同样也能训练研究方法、思维方法乃至拓展世界观、人生观,关键还在课如何上,学生如何学,并且有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