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木兰晓芙

[文 学] [分享]讲座:俄罗斯文学的品格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8 20: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刘虎老师给剩翼的答复

(跟刘老师联系了,转述一下刘专家对剩翼提出的问题的回答)
剩翼提问:关于俄罗斯文学,我一直以为把皮却林和罗亭均归入“多余人”的行列是个错误。这二者其实是不同的。单从结局上看,就很有差别。
大侠回答:《当代英雄》里的毕巧林(刘老师认为“毕巧林”更可接受,一开始我说“皮却林”,他老人家反应了一下才明白我说的是谁)、《罗亭》里的罗亭归入“多余人”是比较合理的,他们的性格有很多相同、相通之处,都是对农奴制现实不满,怀有一定理想却又不知如何行动,说到底,对自己心中模糊的信仰还不是真正地相信,缺乏行动力。他们要么把大量时间花在写日记上,剖析自己内心的阴暗和行为上的过失;要么游戏人生,玩世不恭,可以说他们都是很典型的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
     分析人物要着重看他们的内心和精神,不要拘泥于故事情节,情节都是外在的东西,就好比今天早上你吃了油条,我吃了包子,你喝了豆浆,我喝了牛奶,吃的东西看起来不一样,但都吃了早餐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7 21: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1-11-28 20:12:03的发言:
(跟刘老师联系了,转述一下刘专家对剩翼提出的问题的回答)
剩翼提问:关于俄罗斯文学,我一直以为把皮却林和罗亭均归入“多余人”的行列是个错误。这二者其实是不同的。单从结局上看,就很有差别。
大侠回答:《当代英雄》里的毕巧林(刘老师认为“毕巧林”更可接受,一开始我说“皮却林”,他老人家反应了一下才明白我说的是谁)、《罗亭》里的罗亭归入“多余人”是比较合理的,他们的性格有很多相同、相通之处,都是对农奴制现实不满,怀有一定理想却又不知如何行动,说到底,对自己心中模糊的信仰还不是真正地相信,缺乏行动力。他们要么把大量时间花在写日记上,剖析自己内心的阴暗和行为上的过失;要么游戏人生,玩世不恭,可以说他们都是很典型的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
     分析人物要着重看他们的内心和精神,不要拘泥于故事情节,情节都是外在的东西,就好比今天早上你吃了油条,我吃了包子,你喝了豆浆,我喝了牛奶,吃的东西看起来不一样,但都吃了早餐啊! 


谢谢木兰老师,还特意为我这一句话去咨询刘虎老师,想起来真是过意不去。 话说回来,刘老师的这些讲解,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就曾听过,现在又听一遍,顿觉亲切。

对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我一直没有什么怀疑。不过近年来,却总感觉这个名称有些笼统,仅仅从小说中的人物对社会没有实际作用来归纳,标准有些宽泛。木兰老师举的早餐的例子倒正可以一用,如果多余人属于早餐一类,那么我们说俄罗斯文学具有描写多余人的传统,是否类同于“俄罗斯人有吃早餐这一传统”呢?但我们觉得世界上哪个民族似乎都有吃早餐的传统,倒是早餐的品种各有不同,我在天津吃大饼油条,在悉尼就吃三明治,我们说保加利亚的酸奶好吃,丹麦的奶酪特香,意大利的咖啡最好......所以,我觉得多余人的概念有些泛泛,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和奥勃洛摩夫,乃至涓生、倪焕之,这些人真的有那么多相同之处吗?仅从其产生的社会作用和行动力上去理解,是否我们自己的视角显得过于功利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22: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剩翼在2011-12-7 21:22:29的发言:

谢谢木兰老师,还特意为我这一句话去咨询刘虎老师,想起来真是过意不去。 话说回来,刘老师的这些讲解,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就曾听过,现在又听一遍,顿觉亲切。

对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我一直没有什么怀疑。不过近年来,却总感觉这个名称有些笼统,仅仅从小说中的人物对社会没有实际作用来归纳,标准有些宽泛。木兰老师举的早餐的例子倒正可以一用,如果多余人属于早餐一类,那么我们说俄罗斯文学具有描写多余人的传统,是否类同于“俄罗斯人有吃早餐这一传统”呢?但我们觉得世界上哪个民族似乎都有吃早餐的传统,倒是早餐的品种各有不同,我在天津吃大饼油条,在悉尼就吃三明治,我们说保加利亚的酸奶好吃,丹麦的奶酪特香,意大利的咖啡最好......所以,我觉得多余人的概念有些泛泛,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和奥勃洛摩夫,乃至涓生、倪焕之,这些人真的有那么多相同之处吗?仅从其产生的社会作用和行动力上去理解,是否我们自己的视角显得过于功利了呢?

      剩翼不必客气,跟刘老师聊天很长学问的,哈哈。“早餐”一例不是我的,是刘老师回答你问题时亲自举的,原话;“多余人”这个名称就是根据这部分人对当时社会“有没有用”、能不能融入其中、能否成为顺应社会的成员而起的,不牵涉功利问题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9 00: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1-12-8 22:58:54的发言:

      剩翼不必客气,跟刘老师聊天很长学问的,哈哈。“早餐”一例不是我的,是刘老师回答你问题时亲自举的,原话;“多余人”这个名称就是根据这部分人对当时社会“有没有用”、能不能融入其中、能否成为顺应社会的成员而起的,不牵涉功利问题吧。

 

 

呵呵,“有没有用”,不就是一个功利问题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09: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白水老师提醒!我的意思是,我们判断的行为本身、进行评判的我们与“功利”无涉,而如果那类文学形象都具有“对社会没有用的性格特点”,那么“功利”就应该是我们判断“多余人”的标准。

查了一下资料,“多余人”一词源自19世纪的俄罗斯文坛,最早源自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多余人”是对当时一种文学典型的命名,他们属于贵族知识分子,但既不满足于自己的上流社会,又不能跳出这种生活的小圈子与人民结合,所以在他人看来就成了社会上“多余”的人。“多余人”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多数出身于没落的名门望族,素受文化教养,不为官职钱财所利诱;也能看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弊病和缺陷,在反动专制和农奴制下深感窒息。他们虽有变革现实的抱负,但缺少实践。他们生活空虚,性格软弱,没有向贵族社会抗争的勇气,只是用忧郁、彷徨的态度对待生活,在社会上无所作为。

欢迎白水老师、剩翼和感兴趣的朋友继续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0 15: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剩翼在2011-12-7 21:22:29的发言:

谢谢木兰老师,还特意为我这一句话去咨询刘虎老师,想起来真是过意不去。 话说回来,刘老师的这些讲解,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就曾听过,现在又听一遍,顿觉亲切。
 

这个刘老师好像不是刘虎老师,而是外语学院的刘老师。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里的那个人,很符合我对于“多余人”的想象。似乎我们也经常用“零余者”来评论郁达夫小说的主人公,这个概念应该说包含有一些病态、颓废、潦倒但骄傲的意思在里面。涓生还是相当之奋发的,应该不算“多余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10 15:51:5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18: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小即在2011-12-10 15:46:17的发言:

这个刘老师好像不是刘虎老师,而是外语学院的刘老师。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里的那个人,很符合我对于“多余人”的想象。似乎我们也经常用“零余者”来评论郁达夫小说的主人公,这个概念应该说包含有一些病态、颓废、潦倒但骄傲的意思在里面。涓生还是相当之奋发的,应该不算“多余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10 15:51:59编辑过]

真的是“张王李赵遍地流(刘)”哈,在我们小小论坛上竟然还发生了“刘老师”身份不明的情况,哈哈:我咨询的就是咱们的刘虎老师,剩翼听的是外语学院刘老师的课吗?

同意小即的看法,涓生我觉得不算“多余人”,正如鲁迅笔下的吕维甫、魏连殳都不是“多余人”一样,《当代英雄》、《罗亭》我都没看过,只看过《奥勃洛摩夫》,那个整天躺在床上、希望得到别人帮助、脑子里有种种改革计划却不去付诸行动的奥勃洛摩夫,性格实在与前面几位相差很远;反而,我觉得吕维甫、魏连殳、涓生如果算不上“革命人”,也应该归入“革命同路人”的行列。不知有没有道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11 19:20:4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2 14: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1-12-11 18:15:33的发言:

真的是“张王李赵遍地流(刘)”哈,在我们小小论坛上竟然还发生了“刘老师”身份不明的情况,哈哈:我咨询的就是咱们的刘虎老师,剩翼听的是外语学院刘老师的课吗?

同意小即的看法,涓生我觉得不算“多余人”,正如鲁迅笔下的吕维甫、魏连殳都不是“多余人”一样,《当代英雄》、《罗亭》我都没看过,只看过《奥勃洛摩夫》,那个整天躺在床上、希望得到别人帮助、脑子里有种种改革计划却不去付诸行动的奥勃洛摩夫,性格实在与前面几位相差很远;反而,我觉得吕维甫、魏连殳、涓生如果算不上“革命人”,也应该归入“革命同路人”的行列。不知有没有道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11 19:20:40编辑过]

你前面的帖子里两次提到外语学院的刘老师,后来又冒出一个刘老师,这个谁能搞清楚你葫芦里卖的是什么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2 20: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小即在2011-12-12 14:53:29的发言:

你前面的帖子里两次提到外语学院的刘老师,后来又冒出一个刘老师,这个谁能搞清楚你葫芦里卖的是什么刘。

哈哈,是你看得不仔细:那个答复帖的标题清清楚楚地写着:“刘虎老师给剩翼的回答”,眼镜白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2 22: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1-12-9 9:21:01的发言:

谢谢白水老师提醒!我的意思是,我们判断的行为本身、进行评判的我们与“功利”无涉,而如果那类文学形象都具有“对社会没有用的性格特点”,那么“功利”就应该是我们判断“多余人”的标准。

查了一下资料,“多余人”一词源自19世纪的俄罗斯文坛,最早源自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多余人”是对当时一种文学典型的命名,他们属于贵族知识分子,但既不满足于自己的上流社会,又不能跳出这种生活的小圈子与人民结合,所以在他人看来就成了社会上“多余”的人。“多余人”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多数出身于没落的名门望族,素受文化教养,不为官职钱财所利诱;也能看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弊病和缺陷,在反动专制和农奴制下深感窒息。他们虽有变革现实的抱负,但缺少实践。他们生活空虚,性格软弱,没有向贵族社会抗争的勇气,只是用忧郁、彷徨的态度对待生活,在社会上无所作为。

欢迎白水老师、剩翼和感兴趣的朋友继续讨论。

 

呵呵,你跟剩翼兄的分歧就在于,你认为“如果那类文学形象都具有‘对社会没有用的性格特点’,那么‘功利’就应该是我们判断‘多余人’的标准”,而剩翼兄质疑的恰恰是何以定要从对社会有没有用这个角度来观察人物,认为这种角度选择的背后,有一种功利心理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6 11:33 , Processed in 0.05524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