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举个我认为属于“战斗文学”的典型例子:《并非闲话》系列。其中反驳陈西滢拿“臭毛厕”做比的文字: “但是学校的变成“臭毛厕”,却究竟在“饭店招集教员”之后,酒醉饭饱,毛厕当然合用了。西滢先生希望“教育当局”打扫,我以为在打扫之前,还须先封饭店,否则醉饱之后,总要拉矢,毛厕即永远需用,怎么打扫得干净?而且,还未打扫之前,不是已经有了“流言”了么?流言之力,是能使粪便增光,蛆虫成圣的,打扫夫又怎么动手?姑无论现在有无打扫夫。” 由于看不到陈西滢的全篇文字,这段话就显得有点滑稽,而我确实也没有看懂,这段话到底是什么意思!?难道不能换个好懂的论述吗? 还有提到陈西滢,人身攻击都有了:“陈西滢先生是“久已夫非一日矣”的《闲话》作家,那大名我在报纸的广告上早经看熟了,然而大概还是一位高人,所以遇有不合自意的,便一气呵成屎橛,而世界上蛆虫也委实太多。” 难道争论非得搞成这样吗?这样的文字能说上“好”吗? 其他还有很多类似的“战斗文学”的例子。 其实,我本意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地找鲁迅杂文的短(如果要找短,任何人的作品都有机会找到的),恰恰相反,是想知道它为什么好!感谢大家帮忙指教:)
[ 本帖最后由 酒神 于 2012-6-14 21:33 编辑 ] |